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07
主题阅读:尊重自然,绿色生活1-备战2022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_20220507155915
主题
阅读
尊重
自
尊重自然 绿色生活尊重自然 绿色生活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习近平博鳌演讲一、相关阐释1.绿色发展:一、相关阐释1.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它以理性的方式优化资源利用,引导选择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绿色发展需遵循以下六项原则六项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绿色生活(生活方式绿色化):个人自律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主线。2.绿色生活(生活方式绿色化):个人自律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主线。时刻秉持节约优先,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律,从小事着手,逐步培育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习惯。绿色消费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支撑。绿色消费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支撑。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加快向绿色转变,通过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为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贡献力量。激励带动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助力。激励带动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的助力。注重发现和学习身边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良好实践,并通过互相激励带动,扩大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对自身、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群的正面影响,为社会正能量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3.尊重自然:3.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十九大报告)4.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二、经典素材二、经典素材1.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 90 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2.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3.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自然的声音,也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寂静就像炭火的余烬般能够传播。我们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们。寂静有可能失去,却也能够失而复得。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4.阅读森林是一项神奇的技能。在自然科学界有个常用的比喻,叫“所罗门王的指环”。传说中,智慧之王所罗门借助一枚特殊的魔戒,“他可以和蝴蝶说话,就像两人闲聊家常”。“所罗门王可能是极聪明,也可能极笨,这点我不敢说。照我看来,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动物交谈,未免太逊色了一点。活泼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5.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再没有人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水天相接,美好的终极。广阔的世界,孑然一人,多么奇妙的组合。梭罗瓦尔登湖6.(对待伤痕累累的自然)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持续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7.我可爱的土地入睡了,它睡得很沉很沉,由于过分疲劳而大声喘息,鼾声不止。灾难和欢乐、爱情和仇恨都飘荡在我可爱的土地上。阿斯塔菲耶夫俄罗斯田园颂8.美国的民主,在它无数的个体方面,在工厂、车间、商店、办公室中拥挤的街道和城市的房屋,以及所有生活复杂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与户外的光、空气、生长物、农场景象、动物、田野、树木、鸟、太阳的温暖和自由的天空保持固定的接触,以变得坚韧、有生机,否则,它肯定会缩小和变得苍白。惠特曼9.“当你在商业、政治、交际、爱情诸如此类的东西中精疲力竭之后,你发现这些都不能让人满意,无法永久地忍受下去那么还剩下了什么?自然剩了下来;从它们迟钝的幽深处,引出一个人与户外、树木、田野、季节的变化白天的太阳和夜晚天空的群星的密切关联。”惠特曼10.何为德行,只是对自然鲜活的、热忱的同情而已。马克奥勒留11.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圣雄甘地12.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精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13.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相继推出“青山计划”“蓝色星球计划”:大家在下单时,通过少用一双筷子、一个勺子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新版饿了么 APP 将在下单确认页添加“无需餐具”的备注选项,如果选择该项,消费者将有积分奖励。积分可认领荒漠公益林、兑换环保购物袋等。14.“自然缺失症”: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书中提及这个概念。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15.2019 年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成立十周年宣传语:(这十年)也是中国绿色变革的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空气的味道/河流的颜色/土壤的质地/我们关心公民的环境诉求/政府的环境政策/企业的环保行为/关心创造绿色中国的每一缕善念、每一线声音/记“绿”中国,非一人之任、一报之责/绿色十年,加你一起。三、经典时评三、经典时评时评之一:时评之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名词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是同时,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注度急剧攀升,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中国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目前全球已有 50 多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可以带来绿色发展,对于高碳大国的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势必要完成这两个目标,减少高碳化石的能源使用,做好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责任。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和碳达峰这两个名字中都有一个碳字,指的就是二氧化碳。碳达峰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在一定的平台期内达到一个历史的峰值。尽管在这个测试的时间中碳排放的总量会有波动,但是其总体的趋势是平缓的,之后的碳总排量会有所回落。碳中和指的是企业和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目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工业革命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这几年频频被提上日程,控制碳排放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二、国际责任须承担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规模相对较少,而煤炭资源相当丰富。于是,依靠煤炭行业所发展出的经济成为了中国产业结构布局中重要的一步。可随着近些年环境破坏的加剧,能源结构的调整,减碳成为了必须发展的目标。世界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责任划分上也要求我们关注历史责任,参与减少高碳化石能源使用,发展新能源,研发环保科技。三、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好处目前我国正朝着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实现碳中和的前提需要实现碳达峰,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强我国森林的储蓄量,在碳排放总量上实现 30 年为期目标,深化改革高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为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能够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同时对中国的环境治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全球气候面临的危机全球气候面临的危机当前全球气温已经比前工业时代上升了 1.3 度左右。目前全球的目标是控制在 2 度,甚至 1.5 度以内,但是难度非常大。外交外交正是因为当前面临的实质性全球气候危机,所以碳减排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关系话题,欧盟是全球碳中和行动起步最早、最快采取政策战略调控的经济体;美国方面,碳中和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区别于美国,中国制定“3060”碳减排目标,全国上下一盘棋。无论是决策机构还是企业,严格按照既定路线执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依然是偏中低端,高耗能、低产出者甚众。碳中和的提出可以有利于淘汰原有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和技术,倒闭其采用更清洁和能效的技术路线,甚至改善产业结构,向行业上游和高精尖技术发展时评之二:时评之二: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节选)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节选)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人民日报)时评之三:时评之三:垃圾分类太麻烦?当代生活的问题,正在于它过于方便垃圾分类太麻烦?当代生活的问题,正在于它过于方便“你是什么垃圾”,的确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你是什么垃圾”,的确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耐人寻味的是:在 21 世纪,镜头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然而镜头很少对准我们食物的来源和能源的出处,以及我们垃圾的去向我们活在一种幻象里,感觉我们产生的所有废物从排泄物、垃圾到有害废弃物都可以凭空消失,就像我们冲马桶那样轻易。奇亚汤汉现实泡沫在各种关于垃圾分类的网络段子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充当志愿者的上海阿姨对前来扔垃圾的年轻人提出的询问:“你是什么垃圾?”该问句与互联网文化的自嘲精神完美契合,于是它被上升为“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另一个是按照上海市目前推行的垃圾分类准则该如何处理没喝完的珍珠奶茶。正确的步骤为:先撕下封口的塑料膜,倒出珍珠和其他液体残渣(归为湿垃圾),然后将塑料膜和吸管投入干垃圾桶,最后把塑料杯洗净作为可回收垃圾。这一系列操作让不少人感到麻烦,于是大家开玩笑说,以后在上海连珍珠奶茶都不敢喝了。可问题是,倒推一下,一杯珍珠奶茶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包完成的:取塑料杯,加奶茶,加珍珠,加糖,封口,插吸管,套塑料袋在一定程度上,垃圾分类迫使我们去正视商品的生产和包装过程、物质构成,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很不习惯去做的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垃圾分类迫使我们去正视商品的生产和包装过程、物质构成,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很不习惯去做的一件事。正如奇亚汤汉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为垃圾的去向担忧,就好像它们可以像冲马桶那样一冲即走,然后永远消失;我们也很少关心我们的食物和消耗的能源是怎么来的。这个时代的座右铭是“活在当下”不需纠结过去,也不必担心未来,只需享受你现在所拥有的,也许是一杯珍珠奶茶,也许是一份外卖,也许是一部“爱疯”。然而“垃圾分类”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把我们拉回了时间的三维当中,这样说来它的确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记得我从英国完成学业动身回国前夕,曾为处理一批电子垃圾大伤脑筋。英国的垃圾回收政策规定,如废电脑和废手机之类的电子垃圾必须交给居住地所在的地方管委会(council)处理,并投入指定的回收中心。而且,还需携带住址证明才能投放电子垃圾。然而,回国前手忙脚乱的我感到还要特地去打印地址证明太过麻烦,而且回收中心离我家也不近。于是,我呼哧呼哧地带着一箱废电脑、扫描仪等电子垃圾来到学校,心想可以交给学校的回收中心。然而,回收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询问我“是哪个单位的”,还拒收了我的东西。他们说要交回院系里,到时统一时间上门收走。于是兜兜转转,我最终汗流浃背地把一箱电子垃圾交给了学院的博士生管理秘书。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印象深刻的一次电子垃圾丢弃经历。繁复的过程让我意识到电子产品物质构成的特殊性和有害性,也让我开始倍加珍视每一台当下拥有的电子设备。然而我所经历的麻烦,和开采制造智能手机所需钴矿的非洲童工以及包括中国工人在内的无数手机装配工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英国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毕利格(MichaelBillig)曾指出,消费主义的愉悦建立在人们对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集体遗忘之上;令人感到不适的生产过程往往被产品的标价和各种酷炫的产品宣传所遮蔽。消费主义的愉悦建立在人们对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集体遗忘之上;令人感到不适的生产过程往往被产品的标价和各种酷炫的产品宣传所遮蔽。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集体遗忘也包括我们对商品成为废品后流向何方的不管不顾。消费主义的集体遗忘也包括我们对商品成为废品后流向何方的不管不顾。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也许是个开始,它让丢弃不再那么轻易,也就可能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件商品都是人力和物力活生生的结晶,亦会对我们的物质环境产生实际的影响。鼓励人们反思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并减少此类消费,应是垃圾分类政策的最终落脚点。鼓励人们反思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并减少此类消费,应是垃圾分类政策的最终落脚点。但问题是,人们有闲工夫思考这些问题吗?环保的社会分层,与背后的绿色正义环保的社会分层,与背后的绿色正义“老板,我不需要塑料袋,我想更环保些,关心一下地球。”“哦,你这想法很好呀,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想。”“我就不这么想。我他妈连饭都吃不饱,还关心什么狗屁地球。”以上这段对话来自我在英国的一次买菜经历,它指向的是环保行动的社会分层问题。我有奖学金资助,衣食无忧,学业之余也有精力了解全球的气候变化和污染。但对于那些终日为生计奔波的贫困人口而言,环保问题可能显得非常遥远。这并非意味着环保就该远离这些所谓的社会“底层”人群。全球环保运动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绿色正义”(green justice)。它的核心命题是:气候变暖、垃圾泛滥等环境问题对于穷人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负面影响要比富人和发达国家大得多,环保因此并不只是个环境问题,也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环保因此并不只是个环境问题,也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我曾经看过一部名为Thank You For the Rain(感谢降雨)的纪录片,主人公 Kisilu 是一位肯尼亚的农民。他目睹自己的村庄因全球气候变化而遭遇连年的干旱和土地荒漠化,村民为了生计只得砍伐更多的树木,或是进城打工,造成当地环境的恶性循环。Kisilu 决心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他不仅发动村民停止伐树并尝试进行生态种植,更成了一名二氧化碳减排的行动主义者,在巴黎气候会议这样的国际场合诉说肯尼亚农民的生活经历。这个故事一方面体现了所谓穷人的环保意识绝非没有觉醒的可能;另一方面,它引发我们思考一个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的、更加开放的对话平台该如何实现。在中国语境下,政策制定和执行者除了推广环保理念之外,更需调研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地区的人们如何参与或是拒绝参与环保行动,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生活困难,而非一刀切地对垃圾分类、燃烧秸秆等问题进行罚款。在这一点上,澎湃新闻的“市政厅”栏目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复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沙龙既是一次可贵的尝试,也存在改进的空间。据报道,此次沙龙的参与者包括澎湃新闻的编辑、其他媒体人、高校教师和博士生、非盈利组织工作人员、居委会和社区中心主任、中学教师,还有普通居民。尽管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社会各界和政策执行者进行对话的平台,但它还是缺乏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比如环卫工人和小区的垃圾分拣员,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第一手经验体会让我们更直接地了解目前实践垃圾分类的成效和社会参与度。还有饭馆经营者及外卖骑手,当政府逐步推行对塑料餐具和包装的管控,他们和顾客之间又会产生哪些纠纷或理解?了解来自垃圾分类第一线的生活体验和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许比大学教授抽象地谈垃圾分类更有现实意义。美国人类学家罗宾内葛在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一书中写道:“如果你幸运,你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呼叫警察,你可以一辈子不呼叫消防员,但是你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当“垃圾”这个中国主流社会曾避而不谈的字眼如今公然进入媒体和舆论的视野,也许这也是一个契机,可以让城市居民看见那些他们熟视无睹却又赖以生存的“底层”人群。从环卫工、快递和外卖骑手到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这些都市“隐形人”的想法和命运都是我国若要全面推行各项环保措施不可能绕过的考量要素。从环卫工、快递和外卖骑手到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这些都市“隐形人”的想法和命运都是我国若要全面推行各项环保措施不可能绕过的考量要素。同样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讨论的是各地区在环境问题上不平等的可见度。当北京的空气污染和难得一见的“北京蓝”成为中国环境问题多年来的重要意象,近邻河北及其他省份的长期污染却很难引起媒体和舆论的持续关注。十几年前广州、厦门等大城市由白领组织的反垃圾焚烧厂和 PX 化工厂抗议,虽然体现了市民和市政府间良性的博弈和协商,但我们也需要拷问,这类被大城市拒绝的化工厂和焚烧厂最终在哪里选址?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居民是否会成为发达地区环保举措的牺牲品?回归社群,超越“单向度的人”这类被大城市拒绝的化工厂和焚烧厂最终在哪里选址?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居民是否会成为发达地区环保举措的牺牲品?回归社群,超越“单向度的人”绿色正义也和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在巴黎气候协定的制定过程中,与会代表为各个国家的碳排放限额争得不可开交。发达国家把二氧化碳超标的矛头指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但也有西方的有识之士反思,英美等国既然已完成了工业化,也就完成了对地球“必要的污染”(这些污染如今依然持续影响着地球),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二氧化碳减排的义务。这样的反思也适用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但早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首位,远超巴西和印度。中国部分城市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可比肩甚至超过西方,城市居民享受着极为便利和高能耗的生活,浸淫于私家车、外卖、网购和各种电子产品构成的美丽新世界中。相应地,我们也有义务充当环保行动的急先锋。城市居民享受着极为便利和高能耗的生活,浸淫于私家车、外卖、网购和各种电子产品构成的美丽新世界中。相应地,我们也有义务充当环保行动的急先锋。我数次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呼吁,为了控制垃圾的产生,减少网购、外卖和电子产品的更新频率。一些学经济的朋友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担心消费欲下降会令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还有人指出,如果大家的消费越来越少,到头来失业的将是电子产品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有外卖和快递小哥等等。我承认这些都是切合实际的思考,但也想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指出,发达工业社会虽看似文化昌明,但却压制了人们的否定和批判性思维,使得我们不再想象或追求与既有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发达工业社会虽看似文化昌明,但却压制了人们的否定和批判性思维,使得我们不再想象或追求与既有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过去三十多年,GDP 高速增长一直是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与此照应,追求更加快捷和便利的生活似乎早已成为单向度的国民追求。为了地球和子孙的未来,我们是否该适当地放缓经济发展的脚步,去思考一味地求新求快正付出怎样的环境代价?当下推行垃圾分类的一大难度就在于人们花了不少力气去做这件事,但获得的好处是社会公益性的,暂且看不见也享受不到。这样不相称的投入与回报令许多习惯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人感到陌生。环保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市场的。环保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市场的。比如,雇人刷碗的成本要比使用一次性餐具大得多,因此许多餐饮经营者都选择了后者。对环境这样的公共利益而言,市场调控多数时候是失灵的。因此,环保一方面毋庸置疑需要政府行为的介入。另一方面,关于减少消费和抵制消费主义的讨论,哪怕理论上可能造成失业等社会问题,但把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和我们个体的欲望联系起来,这是打破“单向度的人”必需具备的舆论基础。把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和我们个体的欲望联系起来,这是打破“单向度的人”必需具备的舆论基础。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政府执行更为严格的限塑令才不致招来人们“这也太不方便了”的拒斥和不解。我们太需要反思自己的“方便”会给他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不便”。“舍小家为大家”的口号何时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东方卫视双城记栏目的垃圾分类特辑中有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台北市民手拎垃圾袋站在街边,互道家常,等待前来收集各类垃圾的车辆,然后秩序井然地丢完垃圾离开。垃圾分类是否也可能重塑大陆人民的社区参与理念,令我们回归社群和集体?它可否促使更多的人反思自己的消费生活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许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左派环保青年一厢情愿的幻想。也许,不是(黄炎宁/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