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henanzsb.com.pdf
下载文档

ID:3437548

大小:2.19MB

页数:3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医 基础理论 知识点 表解 学习 指导 henanzsb com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 及学习指导及学习指导 主 编:洪素兰 崔姗姗 李志安 学学 苑苑 出出 版版 社社 本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河南专升本网()提供下载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专升本考生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 及学习指导 主 编:洪素兰 崔姗姗 李志安 副主编:崔应珉 周发祥 司富春 孙永红 詹向红 张笑丽 尹效德 夏寒星 编 委:(以姓氏笔划为序)尹效德 司富春 孙永红 李志安 陈玉龙 邵 雷 张笑丽 张翠英 张惠娟 杨 敏 周发祥 洪素兰 夏寒星 唐华伟 崔应珉 崔姗姗 詹向红 梁 鹤 主 审:冯明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前前 言言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中医药院校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入学后初学中医的第一门主干课程。中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中医很多学科综合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广泛,既有生理,也有病理;既有理论,也涉及临床,其理论主要来自临床治疗效应的反证,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基 是学习中医者必须牢固掌握的一门课程,学好本门课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其它基础课及临床课,而且也为临床、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抽象性、系统性和多层次性,体现出立体性强的特点;一个概念、功能的引入,其内涵甚丰,给学习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往往抓不住重点,不易记忆。为了使其抽象的理论及丰富的内涵更趋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清晰化,并具直观性和立体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牢固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掌握每一问题的中心环节,达到执简驭繁、举一反三的目的,特编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以供学生学习参考。知识点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中等教育。知识点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每一知识点包括若干单元,每一单元又可包含多个基本要素。将知识点引入中医教育,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中医知识点的系统研究,尤其对中基知识点的划分及应用,至今尚未见到。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临床体会,编写本书,力求达到概念明确、条理清晰、纲目分明、重点突出、便于记忆、易查实用。本书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医自考、函授、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住院医师、各级晋职、执业医师和药师资格考试、考研及广大中医爱好者掌握中基要旨之用,也可作为教师教学参考。本书以全国规划中基教材为蓝本,以章为单位,每章下设【目的要求】、【知识点表解】、【知识点综述及学习指导】、【典型试题】四大部分。全书后设有【内经引文注释】、【应试指导】、【模拟试题】。【目的要求】以中基教学大纲为准则;【知识点表解】将各章节所含知识点一一列出,并以表解形式来阐释,每一知识点所含的单元及要素完备,阐释准确、清晰、简明;【知识点综述及学习指导】以节为单元(个别章节内容较少者,以章为单元)将其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简明化,并结合大纲及教学体会,指出本节的重点、难点、疑点;【典型试题】试题形式参照 1997 年国家教委统一制定的题型为标准,试题内容以突出重点,并结合历次考试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试题为主。书后【内经引文注释】对中基教材中常引内经重点原文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应试指导】结合多年教学、辅导和历次命题、阅卷经验,指出解题技巧;【模拟试题】针对目前各层次考试试题形式,精选部分模拟试卷,以供学生自测练习。本书编写人员为多年从事中基教学、辅导、命题、阅卷的教师。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及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编 者 2000 年 6 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目目 录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6 第二章 藏象 46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108 第四章 经络 141 第五章 体质 169 第六章 病因 183 第七章 发病 210 第八章 病机 220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53 附 1 内经引文注释 271 附 2 应试指导(此部分不针对河南专升本)293 附 3 模拟试题及答案 29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1 绪 论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知识点表解】【知识点表解】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的 形态、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 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 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学科属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 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农学、生物、矿物、植物、军事、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 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理论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体系的概念 特征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2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等诸多创新。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有一定影响。(2)医药知识的积累 殷商时期,发明了酒及汤液,且应用“毒药”治病 西周时期,较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并确立了病名 春秋时期,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常用的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 医药知识积累 治疗方法 成书,是我国现存最 奉国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解释病因,可谓医学的萌芽阶段 早的医学巨著。战国时期,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医药水平的提高积累,五十二 病方的成书,古代哲学的渗透等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人对四时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产生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两种 解剖尸体,了解脏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观察 将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通过对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方法 整体观察法 活着的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建立了精、气、血、津液等概念。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先秦时期,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古代哲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方法学体系的建立。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社会统一性 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 理 理论框架 构建藏象经络理论,详述脏腑功能 论 的建立 难经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四大经典的成 体 伤寒论,以六经辨伤寒 创立辨证 书,标志着中 系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论治理论 医学的飞跃,的 形成理法方药 确 神农本草经 一体的独特医 立 治疗技术 (最早药学专著)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针灸理论和手法 穴位 战国时期 直接观察法 注重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阐述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创 促进了方药的发展 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魏晋隋唐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时期 唐孙思邈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宋金元 刘完素认为 寒凉派 时期 金元四大家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攻邪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明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集成性著作 清 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明 的“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清 时 李中梓的“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期 某领域 内经 基 明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说。的发展 温病学理论源于 难经 于 叶桂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伤寒杂病论 此 清 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发展了湿热病理论。吴瑭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理论。30 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大成。搜集和整理前人 中西医学汇通专著。学术成果 中西汇通:如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对中西双方在学术。近代和 上的沟通有所贡献。现代 现代中医理 梳理研究更加规范、系统: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论发展的三 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中医。大趋势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探讨中医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基本理论的特色。中医学理论的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理论。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赵献可 张介宾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4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 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含义: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概述 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心小肠 舌、面、脉等 五 以五脏为中心 肝胆 目、爪、筋等 有诸内 脏 整体性 以心为主导 内脏 脾胃 体表 口、唇、肉等 必形诸外。生 一 的形成 以经络为联系 肺大肠 鼻、毛、皮等 理 体 肾膀胱 耳、发、骨等 上 观 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的 有机整体的 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 维持协调平衡,整 各脏腑组织 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 促进生命活动。体 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性 形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 精、气、神 精为基础 神 物质基础 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 为 人 身 气为动力 一 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 “三 宝”神为主宰 “形与神俱”。体 二者关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 形神统一是生 观 及意义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 命存在的保证 病 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理 上 有机整体的 相互影响 局部病变是 的 各脏腑组织 相互传变 整体的反映。整 表现 体 形神统一 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性 的整体 精神情志的失常 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诊 意义:视其外应,以测内脏,则知所病。断 测脏腑精气虚实。与 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防 知脏腑精气盛衰。治 候病邪之所在。的 形神共养以防病。整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体 防治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性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形神共调,“治神”为首。内容 验舌 面色 诊断 五脏一体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5 (2)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气血 春温 阳气发泄 多汗少尿。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津液 均呈季节性变化 夏热 气血趋表 脉多浮大。脉象 秋凉 阳气收敛 多尿少汗。冬寒 气血趋里 脉多沉小。自然界 平旦收。对生理 昼夜晨昏对 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 日中长。的影响 人体的影响 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日西收。夜半藏。东南气候湿热 稀疏。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腠理 西北气候燥寒 致密。春多温病。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性多发病 夏多泄泻。秋多疟疾。自然界 冬多伤寒。对病理 旦慧、昼安 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地区不同多发病。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自然界与 “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疾病防治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子午流注针法。西北燥寒少用寒凉之药。东南湿热少用辛热之品。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的进步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治和乱 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个人经济状况 (3)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观)。因时制宜 治疗 养生防病 因地制宜 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6 (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病、症、证的含义: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 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病、症、证的含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 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3、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证论治的运用 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主要 2、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包括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内容 3、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等内容。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典型试题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一一)A A型题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7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二二)B B型题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8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三三)D D型题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四)X X型题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9 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5.温病学理论源于 、等书。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 、三部分。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四大方面。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 、昼 、夕 、夜 。10.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两大方面。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四、名词术语解释四、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 五、简答题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10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六、论述题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试试 题题 答答 案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一一)A A型题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二二)B B型题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三三)D D型题型题 1.DE 2.AC 3.CE(四四)X X型题型题 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 二二、填空题、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 巢元方 5.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11 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 安 加 甚 10.辨证论治 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3基础 动力 主宰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 1.2.3.4.5.6.7.四、名词术词解释四、名词术词解释 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五、简答题五、简答题 1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其特征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12 3.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5.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6.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8.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10.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11.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六、论述题六、论述题 1.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 河南专升本网 提供下载 13 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2.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既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3.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医药知识的积累: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此总结、升华,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辨证论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5.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中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