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pdf
下载文档

ID:3437545

大小:1.52MB

页数:4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学 科目 主观 专项
2 201019 9年下年下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专项突破证专项突破1 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讲:刘新主讲:刘新 主观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32分21%40分27%36分24%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考点汇总三、课堂练习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4 4道,每题道,每题8 8分,共分,共3232分分一、考查特点辨析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判断正误是这类题型的首要问题,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评分标准 第一问:答正确得第一问:答正确得3 3分分,答错误、不科学、片面等答案都得0分。第二问:第二问:尽量不给5分,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均得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均得4 4分分,其次的给3分,2分,解释一句的给1分,不解释不给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1.概念混淆型题型特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两个概念做区分,需要对每一个概念作准确解释,考查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真题链接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1)将概念一一提取,分别解释(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或区别)(3)得出结论3.总结(1)此说法错误错误。(2)注意转移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因此,注意的转移不等同于注意的分散。(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练习参考答案:(1)此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此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3)故该说法错误。参考答案:3.惩罚就是负强化(1)此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消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则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考点链接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混淆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大因素的地位混淆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概念混淆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地位混淆6.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7.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转移 (2)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起伏(3)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 考点链接 8.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概念混淆9.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10.学习迁移概念缩小;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11.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混淆1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概念混淆 13.同化和顺应概念混淆14.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2.概念释义型题型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从某个重要概念出发,通过对概念的阐释来考查考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这类题目主要有缩小内涵、主观臆断等形式。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真题链接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1)抓题干中涉及到的概念,解释(2)得出结论3.总结(1)此说法错误。(2)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此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由药物、疲劳等引起的短暂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因此,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必须是相对持久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1.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练习2.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此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3.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此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考点链接1.教育的本质(人独有)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3.教学的含义教师教的活动4.学习的定义5.有意义学习6.最近发展区7.自我效能感8.学习迁移的概念9.最近发展区10.非正式群体小结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概念3.理论观点型题型特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某一理论观点做细节区分,考生需要对相关知识点的关键词句作准确记忆,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能力。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真题链接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1)提取相关理论,解释(2)得出结论3.总结(1)此说法错误。(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3)故题干说法错误。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考点链接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跟德育混淆)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5.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6.知、情、意、行概念地位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8.皮业杰道德发展阶段(他律-自律)9.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4.因果关系型题型特点因果关系是指两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标志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这类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前后句是否构成必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真题链接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前半句话简单解释或抄写一遍,后半句话重点解释3.总结(1)此说法错误。(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 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练习(1)此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此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3)故题目说法错误。参考答案:小结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当堂练习1.课程就是学科。2.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3.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4.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6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2.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参考答案】(1)表述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故表述错误。参考答案:3.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参考答案: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参考答案】(1)表述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5.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5.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参考答案】(1)此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辨析题考点汇总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人独有)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6.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7.教学相关:(1)教学的含义教师教的活动(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跟德育混淆)(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考点链接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9.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起伏(3)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 10.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11.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考点链接12.“学习”相关(1)学习的实质(练习和反复经验、比较持久、改变)(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13.先行组织者概念14.最近发展区1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6.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1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1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考点链接19.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混淆20.同化和顺应概念混淆21.德育相关:(1)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 (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多端性、反复性2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概念混淆 23.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