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笔记709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doc
下载文档

ID:3436714

大小:69.50KB

页数:18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资料笔记709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 资料 笔记 709 第一 部分 新闻 理论
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 一、新闻与新闻事业 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活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从事着各种新闻活动,只是新闻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乃是同一的,即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动。现代社会,新闻活动更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以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根据已经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并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第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产生新闻的根源,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是通过真实地报道事实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主观的愿望和设想代替或改变实。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事实在先,薪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明确这一理论观点,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事实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是怎么样的,新闻报道就应该怎么样。如果在思想认识上颠倒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依据。 2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媒体取得公众信任的前提,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新闻真实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失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是社会的公害。坚持新闻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新闻真实的基本含义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其具体要求是: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描写细节,都必须确有其事,实实在在,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加以主观想象、拔高、夸张或隐瞒。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要做到新闻真实,除了以上具体要求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揭示事实的本质。新闻事业要全面、完整、深刻、精彩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相,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的一致性。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具余,尽管这一叶、一点确实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从整体上、大局上看问题。要防止搜奇猎异,防止捕风捉影。 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义务。客观公正,就是用事实说话,自觉考虑新闻的社会影响,通过事件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有立场,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能辨是非,站稳脚跟。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经得起考验。客观、公正、有立场是同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具有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职道德,应该坚持说真话,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真人R-事。但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似乎成了一种顽症,虚假新闻成为公众强烈谴责的不正之风之一。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者自身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新闻媒体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发布虚假新闻。有的道听途说,捏造事实,耸人听闻,有的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歪曲真相;有的新闻网络媒体为了商业需要,挖空心思,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制假贩假,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很大,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也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效益。 坚持新闻真实性,让新闻报道经得起时间、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成为当前我国新闻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认真开展新闻队伍行业自律活动,将培养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和改进作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报道权。只有深入现场或一线了解实际,新闻工作者才能真实了解和掌握全部情况,才能报道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媒介如果不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也就没有办报权、办广播权、办电视权。 3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概念最早提出于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性报纸大量流行的时期。20世纪初,新闻价值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国际新闻界普遍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1918年,新闻价值理论由徐宝璜、邵飘萍等带进中国。.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新闻界得到普遍应用。“反右”和“文革”期间,新闻价值被列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遭到批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讨论新闻价值问题,肯定这一概念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符合新闻工作规律的。 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构成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新性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所未知的新鲜事。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显著性,指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新闻接受者十分接近,能够自然地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趣味性,指事实因富有新奇性或戏剧性而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它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意志而随意增减。新闻价值同时又是一种预测,其最终的价值需要经受受众的考验。受众在选择和判断时,无法超然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这又使得新闻价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新闻价值客观性指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寓于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产生社会影响,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得以证实。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经验。对于传播者来说,认识到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是使新闻传播取得效果和使自己赢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 新闻价值的综合性指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具体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它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的制约。新闻价值既有反映新闻传播一般规律的共同标准,又有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道德思想的具体标准。在判断和衡量新闻价值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主治制度、学术观点、经济利益、道德观念、文化素养、主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某同的取向。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毒,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所持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4.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从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古代报刊的产生,从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到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新闻事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新闻的需求,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从报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便可看出新闻事业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报纸诞生于威尼斯,因为其当时是欧洲经济、贸易的中心,商人们需要获取各种轮船与货物的信息,于是出现了报纸。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新闻事业转移到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地,17世纪又转移到经济大国英国,到19世纪后再到美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新闻事业也就比较发达,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信息需求量增加: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读者群越来越大;广告增加,刺激了新闻事业的投资与再生产;新闻事业获得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物质条件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只有社会需要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传播的物质手段,新闻传播活动就难以进行,新闻事业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导致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近代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16世纪初期,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诞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商品经济在欧洲的蓬勃发展,使贸易中心逐渐转向大西洋沿岸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相继出现手抄新闻,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达到了顶峰。取代手抄新闻的日报和周报,在17世纪初期出现≯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资本家不会轻易放过这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他们投资成立专门从事采集和发布新闻的机构,雇用专职工作人员,机构内部采编印发备有分工,报社开始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企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所以我国精神生产部门和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资产,一律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新闻报道和教育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舆论机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社会形态和传播制度划分为:集权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集团垄断阶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令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以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闻事业是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业所维护的阶级利益、所宣传的思想体系以及通过新闻事业所实现的新闻自由都是不同的。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新闻事业不同于国家机器,不同于政治、法律等机构。 和哲学、文学、艺术等艺术意识形式相比较,新闻事业的特点是:第一,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它比哲学、文学、艺术更接近政治,对经要苎础的作用更直接。第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最迅速,翌围更广,影响更大。第三,新闻事业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耋孽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事业能够广泛而迅速地反应社会舆论,形成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产生巨大精神力量,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新闻事业是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 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国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国力。在我国和平崛起的线路图上,软国力越来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既是软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软国力的实现渠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国际发展环境中,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信息化世界中,软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新闻事业体现综合国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力。新闻媒介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主渠道,从以前的多渠道传输,到现在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演变,使媒介本身成为信息力的承载机构。广告、信息、流通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强化了信息力的价值。二是舆论力。国家发展需要舆论支持,新闻媒介汇集与反映民意,其本身就是舆论的引导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以调动更多参与国家发展的力量。三是产业力。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其作为产业属性的影响构成了软国力的重要组织。四是文化力。现代国家所诉求的根本伦理和社会规范资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爱国心和公共精神,所以,国家发展与国家建设,除了制度和设施,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公民的养成。我国新闻媒介作为最直接的文化因素,以其本身与社会影响构成了文化力的内涵。 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加紧密,新闻产品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进入市场,依靠市场流通取得经济效益。作为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商品性不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本质属性,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也不是其本质属性。 5.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归纳起来,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6.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有多种语言对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用同一个词汇表达。 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诗人约翰·弥尔顿。他以“天赋权利”说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发表《出版自由请愿书》,抨击英国社会制度阻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从中世纪到19世纪初,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身权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新闻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走过了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从16世纪开始,先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广泛推广,欧洲各封建王朝出于担心“危险思想”的传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严厉压制出版事业。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于宣传需要以及人们对局势了解的需要,各种报刊活跃一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各国资产阶级均以不同形式宣布新闻自由,但后来由于封建王朝的复辟与资产阶级的妥协,新闻自由一直迂回曲折地进行,各国政府先后均采取了行政、经济、法律等种种手段遏制新闻自由。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在资本主义国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从其本质看,自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就表现出多方面的虚伪性。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赖资本家财政支持的自由。随着竞争和垄断的加剧,新闻媒介逐步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新闻自由成了少数有钱人的自由,绝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在一种合法的形式下被剥夺了。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金融财团支持的报团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大量地收购、兼并新闻媒介,不断扩充自己媒介集团的力量,竞争和兼并必然导致新闻媒介的垄断和集中,从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加强对舆论工具的控制。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超越了这个范围,就要受到限制、迫害和镇压。资产阶级创办新闻媒介,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把新闻媒介作为他们推行对内对外政策的工具,以维护他们的统治。新闻媒介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根本点上总是一致的,新闻媒介的批评、监督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广告是媒体的血液,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主要财源。新闻媒介屈服于庞大的商业帝国,有时广告客户甚至控制编辑政策和言论内容。资产阶级政府还注意从政治上控制新闻事业,通过通讯社控制和垄断新闻发布权,贿赂、收买、津贴新闻媒介,都是资产阶级常用的手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 与资产阶级对新闻自由的看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则对新闻自由做出了深刻的本质的剖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自由的主要观点为:一是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新闻自由是具体的,作为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归根结底要受到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只能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或者是无产阶级的自由,抽象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没有的。二是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是不相同的,它和经济、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只有到了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完全消失的时候,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空前提高了,新闻自由也将像民主那样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三是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社会,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都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要经常地同他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制度、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等都对新闻自由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制约。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全民族利益,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大局为重,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借口新闻自由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新闻自由还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根本制度服务,要受国家法律的约束和所属组织纪律的限制,自由必须伴随责任和义务。 7.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地球村” 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活动跨越了时空界限,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联系迅速的村庄。由于电视等电子媒介能恢复人类的感官平衡,麦克卢汉提出了“重新部落化”的概念。他认为,在早期的部落社会,人们依靠口语传播,生活在狭小的部落里,相互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文字媒介出现后,人类的交往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媒介,人们可以间接地与遥远地方的人交流,但如上所说,由于文字突出强调了视觉的作用,人类的综合感觉平衡被打破,交流变得抽象,人们之间开始疏远,于是部落社会逐渐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出现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通过电子媒介的瞬间传播与强现场感,遥远的世界变得亲近,人与人之间重新走近,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从而出现并形成了地球村。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指在信息时代里,那些拥有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工具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多媒体 多媒体内涵太宽,应用领域太广,至今仍然没有非常准确清楚的定义。一般说来,多媒体的“多”是其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作用,多种设备,多学科交汇,多领域应用;“媒” 是指人与客观事物之中介;“体”是言其综合、集成一体化。 目前,多媒体大多只利用了人的视觉、听觉。“虚拟现实”中也只用到了触觉,而味觉、嗅觉尚未集成进来,对于视觉也主要在可见光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涵义和范围还将扩展。 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的英文名字叫Internet。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互联网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r。互联网是一个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简单而且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通过使用互联网,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内涵,使新闻传播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它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 1.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基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100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党的新闻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大力讴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和英雄业绩,反映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不同于以往任何形态下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本身的职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通过各种新闻手段传播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地作用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闻舆论工具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和传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宣传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角,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新闻工作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新闻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政治方向。新闻事业要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要体现在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上。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及时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新闻报道工作应该遵循的重要方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面对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面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事业,报道的着眼点自然应当放在主流方面、主导方面。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理论基石。 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奋发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鼓舞和启迪人们,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还要注意处理好与批评报道的联系,新闻报道要勇于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批评、揭露消极的、落后的、丑恶的东西,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2.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我们党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必须准确,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同时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倾向。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中央的思想和主张,对那些一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群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理进行疏导和教育。我国无产阶级报刊,不论是地方的,还是中央的,都必须服从党的代表大会,服从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组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伟大纲领。可以说,“三个代表”是党性最集中的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二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公开报道中发表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相反的言论。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新闻宣传是党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四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五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防止滥用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现象。 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党手中的舆论工具,党也要自觉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都要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了解并尊重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改善党对新闻事业领导的一个重点在于,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行政治思想领导的同时,要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闻工作者服从党的领导,不仅指组织上的服从,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党的思想观点、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广泛、准确和生动地同群众见面。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新闻工作要做到既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又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闻实践中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中,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应当是完全统一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得以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党通过新闻事业同群众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由于新闻事业覆盖面广,能够把党的声音广泛传递到群众中去;由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通过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活动,能把人民的呼声、愿望、批评及时反映出来,并且通过公开的或内部的报道形式传达给党的领导机关。这种生动活泼的联系,使党能够通过新闻事业和群众交谈,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成为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持和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4.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的含义 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和人民的祸福,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能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检验新闻工作党性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时做好错误舆论的转化工作。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舆论~经新闻媒介传播,便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一项政策、一种主张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解释,就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赏。经过新闻媒介广泛传播的意见,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更是把舆论导向问题提到一个新的理论和认识的高度来强调。他深刻地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一论断以鲜明简洁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密切关系,指明了新闻宣传工作所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教育、鼓舞、引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坚持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本的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积极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为党和国家发展服务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思想空前活跃,社会价值呈现多样化趋势,影响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社会舆论存在不同声音甚至杂音噪音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要积极主动地用正确的思想舆论去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思想舆论,保持正确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善于和敢于回答广大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政治观念、责任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科学方法。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