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师
招聘
考试
心理学
重点
知识
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 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韦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赛尔 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系统的容量一般是5~9个项目,平均值是7。复述是保持短时记忆的有效方法(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直接性和间接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创造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1.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 思维的创造性。
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第二,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第一,保护好奇心;第二,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第三,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第四,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秀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挖掘自身优秀个性品质的潜力。
(3) 开创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
问题解决是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 定势与功能固着;2. 问题情境;3. 原型启发;4. 已有的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批评和反思。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而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状态。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教师如何帮助中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心理过程。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4.意志的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 加强生活的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1)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是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吧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2) 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低位。
(3)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 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智力优势得到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1. 培养创造认知能力。包括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 培养创造性人格。
3.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包括创造性的社会环境、鼓励性的支持环境、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良好性格的培养: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终结的发展全程。
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有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 个体发展有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前运算阶段(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1.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型;2. 冲动型与沉思型;3. 具体型和抽象型;4. 发散型和辐合型。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一般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 华生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作用、消退、泛化和分化
行为主义 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提出学习的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和副律
学习理论 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即由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
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
认知派 和原理的方法。
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
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
主要内容: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1. 课程目标层面: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有知识,而且还要 有良好的人文修养。
2. 课程结构层面:新课改要求课程结构体现综合性,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
3. 课程内容层面: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主张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与发展与发展教学内容。
4. 课程实施层面: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和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同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 课程评价层面:新课程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内容: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或补充其已有的概念。
2. 教师还要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运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知识学习的类型:
1.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教师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
的判断。
2.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 规则学习 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2)注重示范与讲解;(3)运用变式与比较;(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5)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技能学习的类型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第一,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第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第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第四,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第五,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第六,练习方式多样化;第七,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的综合。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画线突出关键内容等。
认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就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
略。1.记忆术(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2.
策略 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 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
息策略。1.归类策略 2.纲要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类型:
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也叫主张性迁移,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零迁移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6. 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
(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
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 概括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贾德
4. 关系理论
(二) 当代的迁移理论
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 奥苏泊尔
2. 产生式理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3.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状态。
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二) 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三)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四)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五)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低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的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学习动机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 阿德金森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二.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 韦纳)
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7.增强自我效能感;8进行归因训练。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对教师的角色期待: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新手型教师的成长:
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阶段多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成长的途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方法如下:第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第二,开展微格教学;第三,进行专门训练;第四,反思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