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与传播学(2014年1月9日).doc
下载文档

ID:3430500

大小:278KB

页数:55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4-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闻 传播学 2014
2013年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表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新闻与传播 申报单位名称: 武汉理工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 2013年12月10日填 目 录 一、论 证 报 告 1 二、培 养 方 案 15 三、简 况 表 27 四、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45 论 证 报 告 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创立20年来,从基础抓起、突出优势、协同创新、稳步发展,目前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传播学、新闻学和数字出版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以及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两个本科专业。2013年我校新闻传播学又获批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为满足社会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我们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整合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等学科资源,并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展开人才联合培养,共同申报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位硕士点。 一、人才需求和招生计划 (一)人才需求分析 1. 传媒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 数字时代传媒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数字出版引领数字传媒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1)传媒人才紧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3 年)显示,在各类有缺口的人才中,传媒人才是最缺的人才之一,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2)数字传媒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需要传媒人才添砖加瓦。传统媒体向数字传媒的转型以及新型传媒的涌现,媒体形式、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等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包括电子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互联网广告等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2012年已创造了近2千亿元的总收入,并连续多年产业增长率在40%以上。数据说明,数字时代的传媒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产业增长迅速,且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传媒人才的需求领域。微博、微信及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该类人才的使用单位远远超出了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政务微博、社会机构微博、公益性自媒体以及商业性新媒体等,广泛的业务需要带来了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以腾讯微信发展为例,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WeChat(微信海外版)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2.719亿人,同比增长率为124.3%,增势迅猛,“微信”营销将成为趋势,需要大量熟悉新媒介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 2.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将带来大量的传媒人才需求 湖北省战略发展的支点是从四个大省向四个强省跨越,即奋力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跨越、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湖北省谋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落脚点与着力点,新闻传媒业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其快速发展将创造巨大的就业需求。 (1)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突破口。 以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武汉市为例,从2007年到2011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163.65亿元增长至378亿元,增幅高达128.2%,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始终在5-6%徘徊。其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远较武汉低,因此,扩大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成为湖北省区域经济在转型中实现增长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11年湖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14,与第10的GDP排名存在不小的落差,发展文化产业,也将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2)湖北新闻传媒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省级媒体报道显示,湖北省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脚步虽然显著加快,2011年总产值达到323.2亿元,在“十五”末基础上翻了一番,但仅占当年GDP比重的1.6%,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距离“到2015年,全省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4%左右,力争达到800亿元”的目标也有不小差距,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都亟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新闻传媒机构现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以重点合作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调研发现,2012年该公司及其下属出版社对编辑和产品研发人员的需求最为强烈,相关招聘信息达30多条,招聘近150-200人。较多岗位学历要求普遍为硕士研究生,或“211”以上重点院校本科生。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学历结构是,研究生及同等学历占8 %,本科占24%,本科以下占68%。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年龄结构是,51-60岁占11%,41-50岁占45%,31-40岁占27%,30岁以下占17%。本科及以下、40岁以下员工占50%,都有进修深造,获取研究生学历的可能,而专业硕士为首选。 全省最有实力的新闻传媒机构面临较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口,也反映出湖北省新闻传媒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开办相关高学历层次专业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3.实施湖北地方行业政策,将带来大量人才需求 湖北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有关数字出版和数字传播产业发展政策,将推动数字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渴求大量胜任岗位的新传媒复合型人才。 湖北省2012年底颁发的《关于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我省数字出版业发展目标与任务,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数字出版企业达到500家,数字出版总产值占同期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产值27%以上;到2020年左右,全省数字出版企业达到800家,数字出版总产值占同期全省新闻出版总产值30%以上,培育2至3家年收入超过50亿元、10家左右年收入过5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出版核心企业,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充满活力、效益良好的数字出版产业体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部委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如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原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社会及市场力量大规模进入数字出版行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可作为空间。 4. 现有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和需求差距 现有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规模有限,难以满足省内全面的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处于初探阶段,成熟度低,未能突破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框架。 目前,全国共有48所学校具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招生资格,湖北省3个。2012年全国全日制招生1760人,湖北省仅95人。人才培养力度远远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我校在近10年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在数字传播和新媒介应用领域形成了特色和相对优势,完成了国家级重要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尤其在数字传播与出版方面居全国前列。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导师组制、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项目指导研究生、案例教学等具有专业硕士特征的培养方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专业硕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宏观产业政策导向、学校教研资源状况、院系办学实际等,由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开设以数字传播与出版和新媒介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是合理且十分必要的。 (二)招生计划 2014年,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点首次招生计划人数大概为30人左右,随着学科建设逐渐成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2015年计划招生人数为40人,2016年达到50-60人。之后,按照社会需求和学校条件,可适当增加至80-100人。 二、培养目标定位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 本专业学位点致力于培养数字传播与出版,新媒介应用等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①数字传播与出版;②新媒介应用。 (二)培养方向定位依据 培养方向的制定依据如下: 1. 差异化办学:目前国内有48家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同在湖北地区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分别立足于新闻人才等和广电人才等,因此,我校的培养方向是符合差异化办学宗旨的。 2. 社会的需求:定位的第二个依据是社会需求,详细见需求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3. 本学科的特色:以数字传播与出版和新媒介应用为定位,还缘于本校近年来在相关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导师团队主持的国家级应用性科研项目有《文化遗产知识本体构建存储可视化技术研究》等(见IV近五年有影响的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和成果),另外在实验基地、师资条件以及合作办学的单位方面,数字传播与出版都有较强的实力。 三、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 (一)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依据教指委统一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硕点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我校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本专硕立足培养数字传播与出版,新媒介应用等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市场、实务、项目(营销与选题)与能力是其目标要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计划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2. 招生对象 本专硕点招生将面向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3. 学习方式和学制 本专硕点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未能按时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 4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未能按时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4. 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点实行严格的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为36学分,学生需要修满全部学分后,方能进行毕业论文和答辩。在通过毕业答辩后,才可按照学位申请程序申请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 5. 实习实践 本专硕点采用集中实践、分段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新闻出版、广电及网站等机构或单位实习,由专业老师和实践单位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专业实践时间保证不少于 800 小时,与课时(540 学时)之比为 1:1.48。 6. 学位论文 学生修完专业学位所需全部学分后,可以完成毕业论文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本专硕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来自媒体实践部门。学位论文来源于实践或项目,形式可多样化。 (二)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方面,本专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能力,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从而达到 “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具体安排主要包括: 1. 教学方式 本专硕点将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媒介调研、现场观摩、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现场实践、案例教学等方式和方法。 2. 导师制度 本专硕点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课程学习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 能力要求 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现场专题研究三结合”的能力培养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新闻传播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专硕点还鼓励学生参加一定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和学术讲座等)。毕业生能力以达到业界要求“来则能用”为标准,即用人单位基本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工作。 四、质量保障条件 (一)师资条件 经过10年的硕士学位教育与学科发展积累,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承担重要研究课题和具备一定特色的师资队伍。新闻传播系现有专任教师36名,聘任海外讲座教授1名。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23人,教授(包括编审)13人,副教授20人。其中有6位教师有海外留学或访问学者经历。 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任教师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从业经验。已经在学术型研究生指导中实行了双导师制达10年。兼职导师比例超过 1:1,并且兼职导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 在今后5年,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拟在现有基础上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4名,每年选送1-2名教师到媒体部门挂职。继续聘请校内外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知名专家和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完善集体指导制度和“双导师制”,保证为每位学员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业界导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条件 1.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按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方案制定,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严格按照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 专业选修课结合培养目标和我校新闻传播的学科特点,首先结合我校优势学科,设立数字传播及数字出版、网络广告、网络编辑等理论、实务及技术类课程模块;其次,设置市场、营销及法律实务课程模块;再者,设置新闻、编辑、媒介及广告等理论及实务等具有综合性特征课程模块。另外,还设置有出版专题及广告专题,专题拟包含讲座形式。设置这类课程的目是使培养方案具有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实践界的需求。最后,选修课的考试方式采取课程论文、专题论文、诊断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考查方法。 在实践环节设置上,采用集成实践、分段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小时的专业实践,以此增强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性特征。集中实践的主要内容为到实践基地从事具体的数字传播及出版、新闻采编、广告发布等。分段实践主要采用媒体见习、案例分析等方式并结合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学习进行。作为专业实践的补充,学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实践。采用自主实践的研究生应在实践前向学院提交实践申请,明确实践内容与实践计划,并征得导师及学院同意。 2. 教学模式 本专硕点将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媒介调研、现场观摩、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现场实践、案例教学等方式和方法。另外还鼓励学生参加一定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和学术讲座等)。毕业生能力以达到业界要求“来则能用”为标准,即用人单位基本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工作。 在导师制度上,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积极探索“以证代考”、“项目代考”和“发稿代考”的实现路径,设置多样化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及实践项目,促进专业资质获取、成果转化和实践经验积累,推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改革及创新。 3. 专业文献资料和教学及实验条件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图书分馆拥有本学科领域丰富的专业馆藏,包括中外书刊4万余册,中文现刊100多种,外文期刊45种,光盘版图书600余种,可供学生借阅。在电子资源方面,能无障碍地使用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书生之家、Springer、Elsevier、OCLC等中外文数据库以及CALIS与CASHL的其他数字资源;各个相关学科图书分馆和阅览室也藏有部分专业文献资料,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和阅览。近一年内将购置中外文专业图书2万册,新征订外文期刊30种,建设一个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中心网站,购买教学实践仪器设备30台以上。 学院设有多媒体教室6个,面积约800平方米,可满足专业学位各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要。另外,学校的公共多媒体教室也可供使用;案例授课可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已经建立的数字出版案例分析室、出版项目分析室进行,总面积约1000多平米;已建有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实验室、新媒体研究中心、企业文化研究所等实验室,共拥有面积700多平米,400余台计算机等设备,价值800多万元;拟在来年建设“数字出版教学平台”,搭建先进的数字出版模拟环境。 学校不仅十分重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申报工作,而且还在资金、场地、人员等办学资源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在经费支持方面,学校2013年专门拿出60万元分别支持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学项目建设。在场地支持方面,学校提供了600多平方米办公场所,用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 (三)实践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已经与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武汉百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等20多个媒介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我们还与校内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制造中心以及千慕传媒等共建了实习基地。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紧邻我校,是学生实习的最好场所。2012年,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超过40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第7位,在湖北省居于第1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集团有高级职称276人。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全资一级子(分)公司16家,控股公司22家。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现拥有成员单位27家。二者都已经形成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编辑出版、印制、发行及相关物资供应为主,出版对外贸易、科研、教育培训等各环节相配套,并以向影视、网络等媒体及其他文化服务、地产物业等领域拓展的产业发展态势,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湖北省大型出版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湖北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目前在研的项目有: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国出版云平台建设示范工程》(经费1100万,与我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教育管理与服务及产业化示范》(经费1800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保护与展示技术应用示范》(经费 350 万)等。 校内外实、实习、实训和实验基地的建立,能够较好地满足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迄今为止,我校新闻传播学已培养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针对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特点,本科教学中构建了“三加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在理工大三年的理论学习,在实习基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一年的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期间,又有若干课程实践活动。如2011级编辑出版学生承担《百富兴》的编辑策划,该刊为企业内刊,季刊发行;2010级编辑出版学生在采用拉广告等方式获得资金,绘制并发行武汉理工大学地图;广告学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并多次多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2009级学生谷薇薇新闻作品《这些保健品为啥总盯着老人》获得湖北省委宣传部表彰。本系还较早引进了商业化的编辑出版业务,如千慕传媒公司以编辑出版本科生及传播学研究生为主要编辑策划队伍,已正式及非正式出版图书若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新闻传播学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在理论学习方面,新闻传播学也有较多成果。如张天竹的《电子书发行模式研究》获得中国出版协会及中国新闻研究院颁发的“2012年度互联网与数字出版优秀论文”;罗丁瑞、邹燕、平悦等人硕士论文获得优秀奖等等。 我校新闻传播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一支既有高水平理论科研水平,又了解社会需求、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 90% 以上。 五、特色与优势 (一)已经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我校已经在数字传播和数字出版方面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团队主持大经费的数字传播应用性项目和理论项目,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见简况表)。其中“中国出版云平台建设示范工程”(1100万)在全国布局两家,一家在重庆,另一家即落户武汉,由我校刘永坚教授主持。此外,我校还建立有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和数字制造中心等。本学科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数字传播和数字出版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另外,新闻传播系还拟建立数字出版实验室,供学生学习使用。 (二)具备丰富的双导师制经验 根据专业特点,我校在2004年就实施了双导师制。当时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后来实践导师扩展到校内其他编辑部门。近五年,尤其与校外的湖北少儿出版社等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在实习基地实践后,被留用为正式员工。 (三)实习实践基地力量强大 正如前文所述,本学科已经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媒介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我们还建立有校内实习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长江出版传媒不但紧邻我校,而且长期合作,集团实力雄厚,下属有20余家子公司,包括湖北少儿出版社、海豚传媒等,足以为本专业硕士点提供丰富的实习场所。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还与我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这些都为专业硕士学习和实践营造了良好条件。 (四)实现理工大学背景下的“以理带文”及 “以工促文” 最初在规划新闻传播系发展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我校为理工背景,有利于数字传播与出版等方面的特色凸显。近几年来,借助传媒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团队导师整合科研力量,坚持长期不懈地攻关数字出版和数字传播项目,目前已经有很好的积累。而在与武汉其他高校同行专家交流的时候,我们主攻数字出版与传播的做法也得到赞同,现已在湖北新闻传播学教育界独树一帜,也为我校以理带文、以工促文及应用办文闯出一条道路。 (五)实行“产学研”有机联动教学与实践 本学科以“协同创新”精神充分整合并扩充现有教学、科研及校外实习实践资源,探索形成以“产学研有机联动”为特色的协同创新机制,逐渐形成促进学习、科研、产业运作一体化的培养特色。 本学科除合作办学的基地是产业化运营外,校内的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本校创业园中的千慕传媒等等,都是商业化运作。现已在千慕传媒公司中尝试让学生独自承接商业化项目,而由公司总策划负责把质量关。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也拥有大量应用性科研项目,部分成果会谋求商业转化。专硕生在全过程的学习中,不但会安排有听课、讲座、现场观摩、现场学习、参加项目、生产产品等环节,也有机会尝试商业化运作,直接与客户沟通,并不断修正和改进产品。通过这样的学习,毕业生将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未来的工作。 六、与行(企)业合作的状况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与行业的合作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 共建自主研发基地。已经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院以文化科技创新项体,重点在中国出版云平台、物流云平台、电子商务与智能服务平台等。目前与长江出版传媒合作的在研项目有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国出版云平台建设示范工程》等。 2. 技术交流与合作。长江出版传媒计划每年想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一次企业难题需求信息,武汉理工大学每年集中向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次重大科研成果。 3. 人才培养合作。在本科教育方面,我校与长江出版集团司共同实现了“三加一”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长江出版集团实习。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合作经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校长期与长江出版传媒下属湖北少儿出版社、海豚传媒等合作,不但接纳我校实习生,还有多名学生就职于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下属各出版社。 4. 人才队伍建设合作。我校与长江出版传媒等校外合作单位协议,从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中聘任兼职教授或产学研合作特聘教授,从专家和技术骨干中聘任专业合作导师。武汉理工大学相关学科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和咨询服务。 培 养 方 案 一、培养方案 为贯彻《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关于开展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遵照教育指导委员会“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本校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2. 培养目标 依据教指委统一要求,本专硕点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我校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本专硕立足培养数字传播,新媒介应用等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 3. 培养方向 本专硕培养方向包括: (1)数字传播与出版; (2)新媒介应用。 (二)专业领域 1. 招生对象 本专硕点招生将面向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2. 就业领域 新闻与传播硕士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主要包括: (1)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与传媒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可以到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机构就业。 (2)企事业单位的媒体部门。在新媒介环境下,企事业单位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媒介公关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十分必要。新闻与传播硕士可以到企事业单位的媒介部门从事媒介公关工作。 (3)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新闻与传播硕士还可以到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从事内刊、新媒体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 (4)企业营销部门。新闻与传播硕士具备营销策划能力,可以到企业营销部门从事营销策划工作。 (三)学制与培养方式 本专硕点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生必须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才可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写作和答辩。 1. 全日制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未能按时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 4 年。第一学期以学位必修课为主,兼安排少数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以专业选修课为主,兼安排少数学位必修课程。暑期进行基地实习,现场观摩、讲座、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和实践活动;第三学期以实践为主,第四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2. 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本为3年。未能按时完成全部学业,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第1学期以学位必修课为主,兼安排阶段性实习实践活动;第2学期以学位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兼安排基地实习,现场观摩等教学和实践活动;第3学期以专业选修课为主,兼安排讲座、科研等;第4学期以专业选修课为主,兼安排科研以及基地集中实习,现场观摩等教学和实践活动;第5学期以专业实习实践为主;第6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硕点课程设置拟分为学位课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四部分。公共课必须修满6学分,专业必修课必须修满8学分,专业选修课必须修满16学专科实践课必须修满4学分。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2学分,毕业最低学分为36分,相应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必修课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1 18 考试 公共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考试 第一外国语 3 60 考试 专业必修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2 36 考试/论文 专业学位课 新闻传播理论 2 36 考试/论文 中外新闻传播史 2 36 考试/论文 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2 36 论文或调查报告 专 业 选 修 课 数字传播与出版导论 2 36 项目代考/ 研究报告/论文 ①建议选修 新媒介实务及案例 2 36 项目代考/调研报告 /案例研究 ②建议选修 数字传播技术(含XML) 2 36 项目代考/ 内容作品 ①建议选修 数字营销 2 36 项目代考/案例研究 /调查报告 ②建议选修 网络广告 2 36 项目代考/广告设计 网络编辑 2 36 项目代考/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美术辅助设计 2 36 作品 影视广告制作 2 36 作品 网络技术基础 2 36 考查 书业营销 (含书业电子商务) 2 36 案例研究/报告 消费者行为研究 2 36 研究报告/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 2 36 研究报告/调查报告 传播法律实务 2 36 案例研究 合同法实务 2 36 案例研究 新闻采编实务 2 36 发稿/职业资格证 /案例研究 媒介经营实务 2 36 案例研究/论文 编辑出版理论及实务 2 36 职业资格证书/ 完成书报刊编辑项目 广告理论及实务 2 36 职业资格证书/ 调研报告 广告专题 2 36 论文/调研报告 出版专题 2 36 论文/调研报告 专业实践课 集中实习 1 100小时 实习报告/作品 专业实践 3 700小时 实践报告 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 2 论文、调研报告等 注: (1)①代表数字传播与出版方向,②代表新媒介应用方向,公共学位课与专业学位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有两门课程为方向建议选修课。 (2)三种“代考”形式仅适用于专业选修课,未按规定选择相匹配考核方式的,提交材料一律无效,仍需按教师规定进行考试或考查。 (五)实习实践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专硕点的专业实践,拟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集体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总实习时间不低于800学时,与课程的时间比例为1:1.48,具体规定请见“培养方案说明”。 (六)学位论文 1.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专业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选题应来源于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立足案例和行业研究,淡化理论色彩。 3. 学位论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评估报告、产品开发、服务设计、发明专利等形式。报告或论文主题部分的字数不得低于二万字。产品开发、服务设计、发明专利等不低于一万字。 (七)学位授予 1.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至少 36 学分。 2. 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论文质量符合所申请的学位标准,格式符合要求。 3.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八)就业去向 1.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与传媒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可以到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机构就业。 2. 企事业单位的媒体部门:在新媒介环境下,企事业单位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媒介公关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十分必要。新闻与传播硕士可以到企事业单位的媒介部门从事媒介公关工作。 3. 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新闻与传播硕士还可以到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从事内刊、新媒体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 4. 企业营销部门:新闻与传播硕士具备营销策划能力,可以到企业营销部门从事营销策划工作。 二、培养方案说明 本培养方案体现了下述特点: (一)创新培养模式 本方案积极探索“以证代考”、“项目代考”和“发稿代考”的实现路径,旨在常规考试方式之外,设置多样化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及实践项目,促进专业资质获取、成果转化和实践经验积累,推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改革及创新。以下是对 “以证代考”等方式的具体说明。 1. 以证代考 “以证代考”适用于“ 编辑出版理论及实务”、“广告理论及实务”、“新闻采编实务”及“网络编辑”。具体规定如下: ①“以证代考”的学生要求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实物,并按统一格式要求提交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备案。 ②“以证代考”的成绩为 100 分,以鼓励学生“以证代考” ③其中 “编辑出版理论及实务”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 广告理论及实务”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 广告专业技术资格证”; “新闻采编实务”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记者证”; “网络编辑”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 2. 项目代考 “项目代考”适用于数字出版导论、新媒介实务及案例、数字广告、网络编辑、数字营销和数字传播技术等课程。具体规定如下: ①若项目来源于科研课题,提交规范的科研报告,同时附上课题主持人签名的证明信函。 ②若项目来源于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提交规范的科研报告,同时附上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课题主持人签名的证明信函。 ③项目来源于其他地方,事先向导师组申请,获得同意后方可提交规范的科研报告,同时附上课题主持人签名的证明信函。 ④学生自己主持的项目,需提交正式的委托协议复印件或加盖单位公章的有效证明。 ⑤课程成绩由项目主持人评分,学生自己主持的课题由导师组评分。 3.发稿代考 发稿代考适用于新闻采编实务等课程。“发稿代考”的学生要求提供稿件原稿及复印件,并由任课教师或导师组评判最后的成绩。具体规定如下: ①深度报道一篇。一般指在中央级报纸,部级报纸,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中发表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一篇深度报道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对策建议等。 ②新闻报道2-3篇。一般指在中央级报纸,部级报纸,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中发表的新闻报道。发表时间必须在课程期限内。 (二)健全导师制度 本专硕点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 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5-6人,成员要求至少2名实习基地的兼职导师和不同领域的专业导师。导师组旨在“多对一”指导,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克服单导师的局限性,使学生更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质。 2. 主导师。师生双向选择主导师。导师组并不意味着主导师的责任减弱。主导师必须负责培养质量并进行个性化培养。对导师的工作考核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3. 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一般为副导师,主要责任实习指导。但在非实习期间,校外导师也应参加指导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约定。 (三)细化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专硕点的专业实践,拟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集体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专业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计700小时,35小时/周×20周=700小时),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实践学分为 3 学分。集中实践的主要内容为到实践基地从事具体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含暑假),要求不低于100小时。作为专业实践的补充,学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实践。采用自主实践的研究生应在实践前向学院提交实践申请,明确实践内容与实践计划,并征得导师及学院同意。 分段实践主要采用媒体见习、媒介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并结合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学习进行。 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专业实践学习成绩根据学生提供的实践学习计划、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