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lcjyjc_jy0901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 临床检验基础
尿液化学检查
要点1:
尿液酸碱度测定
(一)参考值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尿pH4.6~8.0。
(二)临床应用
1.生理性变化
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尿pH减低;而进食含碱性物质过多的蔬菜、水果时,尿pH增高;当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值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药物会影响尿液pH值。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
2.病理性变化
(1)尿pH减低: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白血病等。
(2)尿pH增高:见于呼吸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尿路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利尿剂等。
要点2:
尿液蛋白质检查
(一)定义
当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尿蛋白定性试验
(1)试带法: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蛋白质具有两性离子的电荷性,在溶液中,能被指示剂相反电荷吸引,而生成蛋白指示剂复合物,引起指示剂的进一步电离,从而使其所显示的pH颜色发生变化,这种色泽改变,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试带法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清蛋白1/100~1/50,且可漏检本周蛋白。当试带法阴性而磺基水杨酸法阳性时,应考虑是否与造影剂、青霉素有关;尿液pH值增高也可产生假阳性。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中,尿蛋白的氨基带正电荷,能与带负电荷的磺基水杨酸根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可在小试管内或凹玻片上做此试验,根据反应的混浊程度,作出尿蛋白的定性或半定量判断:阴性(-,不显浑浊,尿液外观仍清晰透明)、微量(±,轻微浑浊,隐约可见)、阳性(+,明显白色浑浊,但无颗粒出现)、阳性(++,稀薄乳样浑浊,出现颗粒)、阳性(+++,乳浊样,有絮片状沉淀)、阳性(++++,絮状浑浊,有大凝块下沉)。
本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灵敏度达0.05g/L,但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和确证试验。
(三)质量控制
磺基水杨酸法
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复方新诺明、对氨基水杨酸等)及有机碘造影剂时,以及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或黏蛋白时,可呈假阳性反应。此时,可通过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
(四)临床应用
1.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性试验不超过(+),定量<0.5g/24h。
(1)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精神紧张、过度兴奋等,呈混合性蛋白尿,一般为2~3d后消退。
(2)直立性蛋白尿:可见于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等,多见于青少年,每天蛋白质排出量很少超过1g,绝大多数无肾病证据。
(3)其他生理性蛋白尿:如摄入性蛋白尿、偶然性蛋白尿、老年性蛋白尿、妊娠性蛋白尿等。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挤压伤综合征、电灼伤、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肉萎缩、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尿溶菌酶增高,胰腺炎严重时尿淀粉酶增高等。
(2)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及少量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定性试验多数为+++~++++,定量试验常为3.5~10g/d,最多可达20g/d。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妊娠中毒症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器官移植等。
(3)肾后性蛋白尿: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等。
要点3:
尿液糖检查
(一)定义
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糖尿。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带色原物质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大多数试带法不与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还原物质发生反应。将尿糖试带浸入尿液中,5s后取出,1min时,在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与标准板比较(按说明书操作),也可在自动化尿液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本法检测葡萄糖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
2.班氏法(Benedict法)
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而设计,是传统尿糖定性试验的方法。取班氏试剂1ml于试管中,加热煮沸,若不变色,则可加入尿液(0.1ml),再煮沸1~2min,冷却后观察结果。班氏法是非特异性测定葡萄糖的试验,可检出多种尿糖,如乳糖、果糖、戊糖等。本法简便,但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干扰。
(三)质量控制
1.容器清洁
不含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否则易导致班氏法假阴性而试带法假阳性。
2.及时送检
尿液必须新鲜,若长时间放置,细菌繁殖等可造成假阴性结果。
3.排除维生素C干扰
维生素C可使班氏法呈假阳性,使试带法呈假阴性。
4.高比密尿及高酮体尿
可使试带法糖定性呈假阴性。
(四)临床应用
1.血糖增高性糖尿
见于:①糖尿病;②摄入性糖尿;③应激性糖尿;④其他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血糖正常,但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减退,即肾糖阈减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①家族性肾性糖尿,如Fanconi综合征患者;②新生儿糖尿;③获得性肾性糖尿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小管损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要点4:
尿液酮体检查
(一)定义
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高,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越过肾阈值,就产生酮尿。
(二)质量控制
1.由于标本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具有挥发性及试剂的不稳定性,尿酮体的检测方法均可产生假阴性结果,因此,新鲜尿标本以及阴性和阳性对照是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2.大量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变为丙酮;室温保存,丙酮易丢失,密闭冷藏可避免挥发,但试验时标本应置于室温中恢复温度后再检测。
(三)临床应用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尿酮体检查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尿酮体阳性),并能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尿酮体阴性)。
(2)治疗检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主要酮体成分是β-羟丁酸(一般试带法无法测定),而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急性期早期增高,此时易造成对病情估计过重。
(3)新生儿:出现尿酮体强阳性,应怀疑为遗传性疾病。
2.非糖尿病性酮症者
如应激状态、剧烈运动、饥饿、禁食过久、饮食缺乏糖类或为高脂肪,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腹泻、呕吐包括妊娠反应性、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尿。
3.中毒
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可出现血糖减低而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要点5:
尿液胆红素检查
(一)定义
血浆中有3种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产生的胆红素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
(二)质量控制
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易转变为胆绿素,因此应用避光棕色容器,采集新鲜尿标本。维生素C、亚硝酸盐和某些药物,可引起假阴性结果。
(三)临床意义
1.阻塞性黄疸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胆汁淤滞等。
2.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
3.溶血性黄疸
尿胆红素阴性。
4.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缺陷所致的黄疸,尿胆红素阳性。
要点6:
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一)定义
结合胆红素经胆管排入肠道后,被肠道细菌氧化为尿胆原,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尿胆原进入血液由尿中排出。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由于送检的标本多为新鲜尿标本,尿胆原尚未氧化成尿胆素,故一般检查胆红素和尿胆原,俗称尿二胆。
(二)质量控制
1.尿胆原排出后易氧化为尿胆素,故应以新鲜尿作及时检查,否则导致结果假阴性。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易抑制Ehrlich法检测尿胆原。
2.如尿中含有结合胆红素,加Ehrlich试剂后显绿色,干扰尿胆原检测。可加氯化钡溶液吸附胆红素,离心沉淀后用上清进行Ehrlich试验。
3.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于午后2~4h达高峰,同时尿胆原的清除与尿pH相关。嘱患者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收集午后2~4h排出的尿液进行测定,可提高尿胆原检出的阳性率。
(三)临床意义
尿胆原检查结合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和粪胆原等的检查,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要点7:
尿血红蛋白检查
(一)定义
生理情况下,人血浆中仅有微量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形成复合物,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代谢,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有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若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则血浆存在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当其量超过1000mg/L时,血红蛋白可随尿液排出。其特点为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试带法
检测原理基于传统的湿化学法。基本克服了湿化学法试剂不稳定的弱点,但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可致结果呈假阳性;大剂量的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导致假阴性;甲醛可使反应假阴性,大量亚硝酸盐则可延迟反应。试带法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但在高蛋白、高比密尿液中,RBC不溶解,试带灵敏度减低。
(三)质量控制
1.尿液标本
应新鲜。长时间放置可因细菌繁殖造成假阳性,或因红细胞破坏导致试带法与显微镜检查法的差异。
2.湿化学法
所用试剂必须新鲜配制3%过氧化氢,设阳性对照。为防止假阳性,可将尿液煮沸2min,破坏尿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或其他易热性触酶。
3.试带法
试带要干燥、避光保存。
4.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
如怀疑尿标本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将尿液稀释后再测定,以避免抗原过剩而出现的假阴性现象。
(四)临床应用
尿血红蛋白检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要点8:
尿液本周蛋白检查
(一)定义
本周蛋白(BJP)是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BJP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二)临床意义
检测尿BJP,主要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性淋巴增殖性疾患。
要点9:
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
(一)定义
微量清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清蛋白超过正常水平、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的范围。微量清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主要征象,其概念主要用以区别传统的临床蛋白尿。
(二)参考值
成人:(1.27±0.78)mg/mmol Cr或(11.21±6.93)mg/g Cr。
AER:5~30mg/24h(AER为尿液白蛋白排泄率)。
(三)临床意义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尤其当尿清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20μg/min尿,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要点10:
尿液蛋白电泳
(一)定义
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析蛋白质亚基组成和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好方法。
(二)参考值
各相对分子质量的尿蛋白均显示微量蛋白区带,但以清蛋白区带为主。
(三)临床意义
尿蛋白电泳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中及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
要点11: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一)定义
肌红蛋白(Mb)是横纹肌、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含亚铁血红素单链的蛋白质,其结构及特性与血红蛋白相似。当肌肉组织受损伤时,Mb可大量释放至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而由肾脏排出。尿Mb检查阳性,称肌红蛋白尿,其外观呈深红色、不透明的酱油色、深褐色等,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
(二)临床意义
Mb尿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肌红蛋白尿、创伤、组织局部缺血、代谢性Mb尿、原发性(遗传性)肌肉疾病等。
要点12:
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
(一)定义
β2-微球蛋白(β2-M)的相对分子质量仅11800,是体内除成熟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所有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膜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轻链蛋白组分,因电泳时出现于β2区带而得名。正常人β2-M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入原尿,其中99.9%由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因此,仅有微量β2-M自尿中排出。
(二)临床意义
尿β2-M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
要点13: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
(一)定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hCG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在受精后第6d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的hCG;受精卵着床后,采用特异性β-hCG抗血清能在母体血液中检测出hCG。
在妊娠早期hCG分泌量增高极快,大约1.7~2.0d即可增高1倍,至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持续1~2周后迅速减低,妊娠晚期血清hCG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约于产后2周内消失。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hCG是由两个独立的非共价键相连的肽链(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糖蛋白激素,当其连接成完整的化合物时才具有活性。hCGα亚基的氨基酸数量及其排列顺序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长激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亚基几乎相同,故hCGα亚基抗体均能与FSH、LH、TSH的α亚基发生交叉反应。hCGβ亚基决定了其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学的高度特异性。因此,临床上均采用高效的抗hCGβ亚基单克隆抗体检查hCG。近年来,也采用抗β-hCG羧基末端肽单克隆抗体,以进一步提高hCG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质量控制
假阳性
尿中LH、FSH、TSH等,可与hCG产生试验的交叉反应,呈现假阳性。虽然,正常女性尿中LH含量很少,对hCG检查影响不大,但更年期妇女,排卵期、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尿液LH含量增高,可影响hCG检查。为避免假阳性,可:①尽量采用单克隆抗体二点酶免疫法,减低交叉反应。②应在排卵期或排卵后3d,留尿检查。③对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肌注丙酸睾酮,使LH下降,再留尿检查。
(三)临床意义
1.早期妊娠诊断
一般妊娠后35~40d时,hCG为200ng/L以上;60~70d出现高峰,hCG可达6.4~25.6μg/L,常用的hCG检查方法即能显示阳性结果,单克隆抗体二点酶免疫法在受精卵着床后5~7d即能检测出hCG。
2.流产诊断和监察
①先兆流产:如hCG在200ng/L以下并逐渐减低,则有流产或死胎的可能。当hCG降至48ng/L以下则难免流产。在保胎过程中,如hCG不断增高,说明保胎有效。如果hCG持续减低,说明保胎无效。②不全流产:不全流产时,宫腔内尚有残留的胎盘组织,hCG检查仍可呈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由阳性转为阴性。
3.异位妊娠的诊断
异位妊娠时,只有60%~80%患者hCG呈阳性,但hCG阴性者仍不能完全排除异位妊娠。
4.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与病情观察
①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中hCG明显增高,hCG浓度往往明显大于正常妊娠月份值。
②正常妊娠时,hCG峰值在停经后60~70d,可能与葡萄胎发病时间同期,而造成诊断困难。若连续测定hCG或与B超检查同时进行,即可作为鉴别。③葡萄胎清除后12~16周,hCG转为阴性;若hCG减低缓慢或减低后又上升,或12~16周后仍未转为阴性者,则提示有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可能。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术后3周,hCG应小于4ng/L,8~12周呈阴性;如hCG不减低或不转阴性,提示可能有残留病灶,应定期检查,以预防复发。
5.其他
畸胎瘤、睾丸间质细胞癌、肺癌、胃癌、肝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患者血液和尿液中hCG也明显增高。
要点14:
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Tamm-Horsfall蛋白(THP),由Henle袢升支与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产生,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0,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可作为该段肾小管的标志。正常人有少量THP排入尿中。当梗阻、炎症、自身免疫性疾患等引起肾损伤时,尿中排出量增多,并与肾受损程度相一致。THP为管型的主要基质成分,其多聚体是肾结石基质的重要前体物质。
检测尿液中THP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作为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标志物。②THP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提示易于形成尿结石,并有助手判断泌尿道结石患者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效果。
要点15:
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测定
α1-微球蛋白(α1-M)主要由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血浆中α1-M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型或与IgG、清蛋白结合型。结合型α1-M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游离型α1-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但约99%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分解,故仅微量α1-M可从尿中排泄。
检测尿液α1-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尿α1-M增高:是反映和评价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与β2-M相比较,α1-M不受恶性肿瘤的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结果更为可靠。②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要点16:
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
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正常人尿液中无FDP。检测尿液FDP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FDP阳性并进行性增高,提示肾小球内有局部凝血、微血栓形成和纤溶变化。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移植排斥反应、肾肿瘤时,尿液FDP含量增高。
要点17:
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
(一)定义
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乳糜血尿;尿液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脂肪尿。
乳糜尿形成机制: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流入尿中所致。
排出体外的乳糜尿,易于凝集成白色透明胶状凝块。严重的乳糜尿,静置后可分为3层:上层为脂肪层;中层为乳白色或色泽较清的液体,常有小凝块混悬于其中;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的沉淀物,内含细胞或病原体(如微丝蚴)等。
(二)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临床累及淋巴循环疾病的辅助诊断;丝虫病诊断。
要点18:
其他化学物质检查
(一)尿液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
正常情况下尿液内均不可能出现IgG、IgA、IgM和补体C3。肾小球疾病时,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尿液内可出现以上成分。参考值为IgG、IgA、IgM、C3阴性。临床主要用于协助蛋白尿的分类及选择性评估。
(二)尿酶
1.溶菌酶
主要来自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从肾小球基底膜滤出,但90%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尿液中很少或无溶菌酶。测定尿液内的溶菌酶主要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功能:①肾小管炎症、中毒时,尿液溶菌酶增高,可作为鉴别肾小管与肾小球病变的标志之一。②作为肾移植排异反应观察的指标。③作为判断急性肾小管坏死预后的指标。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增高。
2.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NAG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的溶酶体中,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特别丰富。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而NAG是肾小管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NAG增高可见于各种肾病,因而特异性较差,如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性肾炎、肾移植排斥、急性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的活动期等。下尿路感染时尿NAG正常。
3.尿淀粉酶
淀粉酶主要来源于胰腺和腮腺,人血清淀粉酶易通过肾小球滤膜而出现于尿中。测定尿液淀粉酶的临床意义主要有:
①急性胰腺炎:尿液淀粉酶活性一般于发病12~24h开始增高,比血清淀粉酶迟6~10h,但由于肾脏对淀粉酶的清除率增强,尿淀粉酶活性可高于血清一倍以上,多数在持续3~10d后恢复正常。
②慢性胰腺炎:血清和尿淀粉酶活性一般不增高,但如急性发作时可有中等程度的增高。
③其他疾病:任何原因所致的胰腺管阻塞,如胰腺癌、胰腺损伤、急性胆囊炎等,均可使血和尿淀粉酶活性增高。
(三)含铁血黄素
1.含铁血黄素为含有铁质的棕色色素颗粒,是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当尿液中出现含铁血黄素则为含铁血黄素尿。当血管内溶血发生时,大部分血红蛋白自尿中排出;另有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在细胞内分解成含铁血黄素,而后随细胞脱落由尿中排出。当尿液中细胞分解时含铁血黄素也可被释放到尿中。
2.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肾实质有铁的沉积。可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行军性肌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等。
(三)卟啉尿
卟啉是机体合成血红素的中间体,为构成动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等的重要成分。卟啉症时,卟啉代谢产物大量由尿、便中排出,并出现皮肤、内脏、精神和神经症状。本病常为遗传性,后天性多因肝炎、肝硬化、化学药物和铅中毒引起。
例题:
不属于肾前性蛋白尿的疾病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多发性骨髓瘤
C.大面积肌肉损伤
D.糖尿病肾病
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答疑编号700816090201]
【正确答案】D
血糖正常性糖尿见于
A.肾功能不全
B.应激性糖尿
C.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妇女糖尿
D.甲状腺机能亢进
E.脑垂体瘤
[答疑编号700816090202]
【正确答案】A
尿本周蛋白灵敏度高的筛查方法是
A.试纸法
B.加热凝固法
C.对甲苯磺酸法
D.醋酸法
E.磺柳酸法
[答疑编号700816090203]
【正确答案】C
单克隆抗体二点酶免疫法能检测出HCG的时间是在受精卵着床后的
A.5~7d
B.7~10d
C.10~14d
D.14~21d
E.21~28d
[答疑编号700816090204]
【正确答案】A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