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前押题2.docx
下载文档

ID:3428969

大小:48.67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4-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小学 考前 押题
领考网校 更多资源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领考网校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答案: C 解析: 略。 2.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学制类型为() A.单轨学制 B.中间型学制 C.双轨学制 D.多轨学制 答案: B 解析: 苏联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它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答案: A 解析: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综合论 答案: A 解析: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题干描述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5.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答案: D 解析: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6.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答案: A 解析: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7.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属于() A.正式文献 B.非正式文献 C.事实性文献 D.工具性文献 答案: B 解析: 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 8.在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讲述法 D.讲解法 答案: C 解析: 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的解释、论证。所以,文科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讲解是适合理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9.在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制”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答案: B 解析: 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10.小刚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刚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A.直接近景性动机 B.直接远景性动机 C.间接远景性动机 D.间接近景性动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具体考查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的区分。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题干所述为父母意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 A.寻求发展 B.矫正行为 C.学会调适 D.开发潜能 答案: A 解析: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12.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都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糅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以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 A.横向反思 B.纵向反思 C.集体反思 D.个人反思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纵向反思的内涵。 13.学生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 A.学生自评、小组评议、信息反馈、班主任评价 B.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C.信息反馈、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学生自评 D.信息反馈、小组评议、学生自评、班主任评价 答案: B 解析: 略。 14.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5.下列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自主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答案: D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6.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这叫作() A.晕轮效应 B.社会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晕轮效应的概念。 17.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 B 解析: 略。 18.对“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属于() A.规则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 B 解析: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同时,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例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19.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A.可能性 B.观摩性 C.目的性 D.可控性 答案: A 解析: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0.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答案: D 解析: 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简答题(每题10分) 21.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答案: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其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解析: 22.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解析: 23. 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 24. 材料: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他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就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5分)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7分) (3)结合材料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8分) 答案: (1)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材料中的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关注到了王超的个性差异,对他进行了“特别对待”,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领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材料中陈老师面对王超的超强学习能力,采取了允许王超单科免修而去研究他感兴趣的内容的做法。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担当起了引导和释疑的角色,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王超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其次,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陈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解析: 25. 材料:一个女生把一个男生写给她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为了严厉教育学生,班主任对这个男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为了“杀一儆百”,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公开了情书,导致该男生最终退学。 问题:请用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材料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內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的规律,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②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材料中的班主任只是对写情书的男生严厉批评,没有重视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违背了上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材料中的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开学生写的情书,是不尊重、不热爱学生的表现。在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解析: 教学设计题(每题40分) 26. 下面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春雨的色彩》一课,请根据这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1)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10分)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次教学的教学重难点。(10分) (3)设计本次教学的导入语,并说明设计理由。(20分) 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线、论”等11个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喜欢春雨的思想感情。 (2) ①教学重点: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②教学难点: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导入语设计 春天到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开了,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小树也发芽了,多美啊!咦?下雨了!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相应的声音)同学们,想象一下,春雨像什么呢?你们能和老师说一说吗?(学生回答)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些呢。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黄莺是怎么说的吧!设计意图: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这篇课文的导入语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蒙蒙春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春雨的美。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春雨像什么,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