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1186-1-4-2013-19564939.doc
下载文档

ID:3428327

大小:2.37MB

页数:25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4-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s1186 2013 19564939
环球网校:视频授课+名师答疑+在线模考+内部资料,考试通过无忧!考试问吧,有问必答! 音频、讲义网校免费提供,如有贩卖勿上当,免费咨询:400-678-3456转601 2.按区位不同分三类 (1)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 ①基本特点:在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设计的主要矛盾是建筑的防寒问题。建筑防寒包括采暖与保温两个方面,要使室内具有合乎卫生标准的室温就必须采暖,但如何使建筑的热损耗的控制能取得经济、合理的效果并不单纯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学问题,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对防寒的功能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②规划布局:建筑不宜选址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争取日照;避免季风干扰;建立气候保护单元。 ③节能设计:控制住宅的体形系数:合理扩大进深尺寸,利用住宅类型特征,平面空间组合应紧凑集中,尽量减少凹凸变化,合理提高住宅层数,加大体量,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东西向住宅,加大建筑物体量,减少体形系数;扩大南向得热面的面积;窗户节能;选用高效、合理、经济和节能的围护结构体系;加强热桥节点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加强住宅楼公共空间的防寒设计。 ④套型设计:住宅栋进深加大带来套型中部空间的利用和通风采光、平面空间组织的问题;设置敞开式起居室,增加使用的灵活性;套内空间配置和空间环境要求朝向好,有前室、大储存空间、晒衣空间;注意节能设计。 ⑤住宅设计中的保温:从设计上解决建筑保温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长度,尽量减少每户所占的外墙面。 ⑥住宅的朝向与形式: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朝向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东西向住宅可以采取短内廊式,或在东西向内楼梯的平面组合基础上将辅助房间全部集中在单元的内部,设置小天井,加大建筑进深等方式。 (2)炎热地区住宅 ①基本特点为使居民在夏季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没有空调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适宜的感受,设计时要考虑尽量减少阳光辐射及厨房炉灶产生的热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组织自然通风,获得较为开敞与通透的平面组合体形。 ②建筑朝向的选择炎热地区住宅朝向的选择十分重要,应综合考虑阳光照射和夏季主导风向,注意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物的直接照射,并能有夏季主导风入室。 ③住宅建筑处理方式遮阳: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可以分为水平式遮阳、垂直式遮阳、综合式遮阳、挡板式遮阳。按照材料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式遮阳、活动式遮阳、简易式遮阳。从节约考虑,除标准较高的住宅设计可以考虑专用遮阳设施外,一般应尽量结合其他建筑构件和细部处理,如檐口、阳台、外廊、窗眉板、窗扇、通花、墙体凹凸以及绿化等作为遮阳设施。隔热:通常可分别采用减少东西向墙体,通过采用具有较好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和隔热构造提高墙体和屋顶的隔热性能,利用绿化隔热降温等措施。 自然通风:可以通过有效地组织室内穿堂风、建筑构件导风、建筑群组织通风等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平面组合:从综合角度来看,各种住宅类型各有利弊,平面组合应以减少室外热源对室内的影响和室内热源本身的影响为原则。 (3)坡地住宅 ①设计原则 充分掌握建筑环境的情况,全面了解地质状况;分析地貌特征,确定可资利用的地形、地物;综合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建筑形式;应结合地形布置,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朝向、通风、地质等条件。 ②建筑与等高线的关系一栋住宅建筑与地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方式:建筑与等高线平行,建筑与等高线垂直,建筑与等高线斜交。在设计中要区别对待。 ③坡地住宅单元的垂直组合由于单元内部或单元之间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错叠、跌落、掉层、错层等几种形式。 ④临街坡地住宅的建筑处理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掉层、吊脚、天桥、凸出楼梯间、连廊、室外梯道等。 二、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1.套内空间 l)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2)套内空间数量和低限面积应符合表1一1的规定。 3)厨房应按炊事操作流程布置炉灶、洗涤池、案台、排油烟机等的位置。厨房地面应有防水构造措施。 4)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卫生间地面应有防水构造和便于洁具更换的措施。 5)每套住宅应按使用功能,在卫生间布置便器、洗浴器、洗面器等的位置;布置便器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在厨房内。 6)套内通往各个基本空间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该基本空间的门洞口宽度,门洞口高度不应小于2.00m。各部位门洞口宽度应符合表1-2一2的规定。 7)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有防护设施。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0m。防护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lm。 8)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10m。 9)阳台地面构造应有防水措施,阳台放置花盆处应采取防坠落措施。 2.公共部分 l)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2)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不应低于1.10m。栏杆应防止儿童攀登,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lm。 3)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lm。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楼梯井净宽大于0.1l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4)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人口应分开布置。住宅的公共出人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采取设置雨罩等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5)七层以及七层以上的住宅或住户人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6)住宅屋面应采取有效防水措施,严禁有渗漏。密封材料嵌缝必须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缺陷。 3.无障碍要求 1)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以下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建筑人口;人口平台;公共走道;候梯厅;无障碍住房。 2)建筑入口及入口平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建筑人口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坡道的高度和水平长度应符合表1一3的规定; 建筑人口的门不应采用力度大的弹簧门;在旋转门一侧应另设残疾人使用的门;供轮椅通行的门净宽不应小于0.80m; 供轮椅通行的推拉门和平开门,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m的墙面宽度;供轮椅通行的门扇,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应安装高0.35m的护门板;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应以斜面过渡。 3)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人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0m。 4)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和通路宽度不应小于1.20m。 4.地下室 l)住宅不应成套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 2)住宅地下机动车库应符合以下规定:库内坡道严禁将宽的单车道兼作双向车道;库内不应设置修理车位,并不应设有使用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房间。 3)住宅地下自行车库净高不应低于2m。 4)住宅地下室应采取有效防水措施,严禁有渗漏。 5.公共卫生设施 l)住宅中设有管理人员室时,应设管理人员使用的卫生间。 第三节工业建筑 一、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中的功能组织 1.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 从本质上讲,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总平面设计没有原则的区别,即要将人、建筑、环境相互矛盾、相互约束的关系在一个多维的状态下协调起来,其差别在于: (1)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民用建筑主要以人流为主组织建筑空间,工厂中人流与物流、人与机之间运行在同一空间之内,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为物流所提供的空间远远大于为人提供的空间。 (2)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工业建筑中常有废水、废气、烟尘、噪声、射线及工业垃圾等特殊的环境影响问题。 (3)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民用建筑以人为尺度单位,而工厂建(构)筑物的体量决定于生产净空的需求,常常与人的尺度相差悬殊,其形态又受工艺的制约,不同工艺的工业建筑,其形态往往有明显的不同。 (4)多学科、多工种密切配合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技术性要求很强。 2.总平面设计中的功能单元 一座现代工厂,它可能是城市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其内部又可能是由若干部门组成,诸如生产部门、后勤部门、动力部门等等,每一部门又是由若干生产性车间组合而成。总而言之,可以将一座现代工厂分成若干个层次,就任一层次而言,构成该层次专门化的功能单位称为功能单元。 现代的工厂一般都包含众多的功能单元,应采用恰当的组织方法把它们按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形成功能健全、系统完整的有机体。 1)工厂中的功能单元一般都有如下几方面的个体特征: ①物料输入输出特征;②能源输入输出特征;③人员出入特征;④信息输入输出特征。 2)组成专业化工厂的功能单元时常分为:①生产单元:直接从事产品的加工装配。②辅助生产单元:设备维修、工具制作、水处理、废料处理等。③仓储单元:物料暂时性的存放。④动力单元:主要用作能量转换,如锅炉房、变电间、煤气发生站、乙炔车间。空气压缩车间等。⑤管理单元:办公室、实验楼等。⑥生活单元:宿舍、食堂、浴室、活动室等。 一个单元只能产生一个或部分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凡是由两种以上功能单元构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都存在一定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工厂总平面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各个功能单元组织起来,形成全厂的功能结构,使工厂能正常运转起来,并实现安全、高效。 3.功能单元组织的依据 功能单元的组织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中的功能关系,全面考虑,综合解决,使各功能单元之间互相匹配。 其原则为: ①依据功能单元前后工艺流程要求 生产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特定的生产加工程序,即生产工艺流程。此流程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构成生产作业的总链条,即全厂的物料输入输出的总的轨道,各个生产技术上的功能单元则是这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在总的链条的带动下连续生产。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连续性、联动性、效率和自动控制程度的提高,连续作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必须使整个流程达到流线短捷、环节最少、避免逆行、避免交叉的要求。 由生产工艺确定的流程,虽然决定了各功能单元配置的连续性、顺序性,但在比较复杂的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几条生产线路系统,而且辅助设施、动力设施单元还会形成与生产直接联系的副线,这就使功能单元配置不大可能完全顺着生产流线按部就班地布置。另外,流程组织也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铁路进线、道路走向、高压电路进线,供水方向、城镇方位等,因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需采取不同的工艺布置方案加以解决,形成不同的总平面布置方案。 全厂性的生产流程的组织与布置有三种基本类型:纵向生产线路布置―沿厂区或车间纵轴方向布置;横向生产线路布置一-垂直于厂区或车间纵轴方向布置;环状生产线路布置。 ②依据物料与人员流动特点,合理确定道路断面与其他技术要求 凡是工厂就必然有运输作业,从原料到产品,从燃料到废物清除,从一个功能单元到另一个功能单元,都需要通过各种各样运输方式来传递、输送。 一般道路运输系统中的技术要求(中型轻工业厂房)如下: l)通道宽度。主要出人运输道路7m左右;车间与车间有一定数量物流及人流运输的次要道路4.5-6m; 功能单元之间,人流物流较少的辅助道路,以及消防车道等3一4.5m;连接建、构筑物出人口与主、次、辅助道路的车间行道3一4m;人行道一般1.0一1.5m。 2)最小转弯半径: 单车9m;带拖车12m;电瓶车5m。 3)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m。 4)道路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距无出人口的车间1.5m,距有出人口的车间3m;有汽车引道6m(单车道),距围墙1.5m;距有出人门洞的围墙6m,距围墙照明杆2m;距乔木lm,距灌木0.5m。 ③依据功能单元相连最小损耗的原则 动力单元设置及各种工程管线设置应靠近最大动力车间,即负荷中心地段,使各工程管线最为短捷。 ④依据功能单元的环境要求 a.根据功能单元散发有害物的危害程度加以分区,集中管理,以降低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b.利用自然条件(风向、水流方向、地形),合理布置,以减少有害物对环境的影响; c.设置防护距离,减轻危害程度; d.采取其他防护设施,如绿化等。 E.依据功能单元发展的可能与需求。 二、工业建筑及总平面设计中的场地要求 ①适应物料加工流程,运距短捷,尽量一线多用; ②与竖向设计、管线、绿化、环境布置协调,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③满足生产、安全、卫生、防火等特殊要求,特别是有危险品的工厂,不能使危险品通过安全生产区; ④主要货运路线与主要人流线路应尽量避免交叉; ⑤力求缩减道路敷设面积,节约投资与土地。 第三章建筑场地条件的分析及设计要求 场地设计应执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规划部门当地要求和指标。根据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及其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综合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各项设施之间平面和空间关系,正确处理好建筑布局、交通组织、绿化布置、管线综合等问题,使该建设项目各项内容或设施有机地组成功能协调的统一整体,并与自然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做出合理、经济美观的场地总体布局设计方案。场地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设计对象的性质、规模、使用功能、场地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及城市规划要求等因素紧密相关,它密切联系着建筑、工程、景园及城市规划等学科,既是配置建筑物并完善其外部空间的艺术,又包括其间必不可少的道路交通、绿化配置等专业技术与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等工程手段。因此场地设计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第一节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与分析方法 (1)建设项目要符合所在地域、城市、乡镇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确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中各项建设的布局和环境地貌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对城市用地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规定。 (2)要节约用地,不占良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符合国家现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有关规定。 (3)要有利于保护环境与景观,首先要执行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若生产建筑会产生振动、噪声、粉尘、有害气体、有毒物质,以及易燃易爆品,其贮运对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则要严守规定。修路、建厂应尽量远离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为维持生态平衡,不污染水源、河流、湖泊,应有利于废气、废渣、废水的三废处理,并符合现行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二、掌握场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1.资源 建设项目应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如:矿藏、森林、生物、土壤、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等。还包括人工筑凿、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和历代园林景观等人文资源。 2.场地面积 含建筑基底面积、广场道路和停车场面积、露天堆放场地面积,以及绿化面积等。不同类别用地所占面积应根据国家用地标准指标,经计算确定同时应考虑施工使用场地,并应根据施工的规模、进程做出相应的安排,或用临建用地代替。区域地形图宜为1/5000(比例尺),场址地形图选1/500一1000(比例尺)。 3.地界与地貌资料 地界场地边界外形应因地制宜、尽可能简单,这样既合理又经济。地貌要利于建筑布置,道路短捷顺畅,地形宜场地排水。一般自然地形坡度不宜小于0.3%。平坡(0.3%一5%)场地较理想;缓坡(5%~10%)场地要错落;中坡(10%一25%)场地要台地,填挖土方量要大;陡坡(25%一100%)场地不宜建设。适宜建设的场地均应考虑竖向规划,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注意分析不同地貌的小气候特点和利用日照。 4.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因场地选择地域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变化。气象资料各地均有数据可查。 (1)气温和湿度 1)各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及平均气温; 2)各年逐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3)最热月的最高干球与湿球温度; 4)各年逐月平均最大最小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 5)严寒期日数(温度在-10℃以下时期); 6)采暖期日数(温度在+5℃以下时期); 7)不采暖地区连续最冷5天的平均温度; 8)冬季第一天结冻和春季最后一天解冻的日期; 9)历年一般及最大冻土深度; 10)土壤深度在0.7一lm处的最热月平均温度; 11)最热月份13时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 (2)降水量 l)当地采用的雨量计算公式; 2)历年和逐月的平均、最大、最小降雨量; 3)一昼夜、一小时、十分钟最大强度降雨量; 4)一次暴雨持续时间及其最大雨量,以及连续最长降雨天数; 5)初、终雪日期,积雪日期,积雪深度,积雪密度。 (3)风 1)历年各风向频率(全年、夏季、冬季)、静风频率、风玫瑰图; 2)历年的年、季、月平均及最大风速、风力; 3)风的特殊情况,风暴、大风情况及其原因,山区小气候风向变化情况。 (4)云雾及日照 1)历年来的全年晴天及阴天日数; 2)逐月阴天的平均、最多、最少日数及雾天日数。 (5)水文地质资料 1.河流 1)各年逐月一遇最大、最小、平均流量及相应水位; 2)各年逐月最大、最小平均含砂量及输砂率、泥沙颗粒级配; 3)各年逐月最高、最低平均水温; 4)实测或调查的最高洪水位,百年、五十年一遇洪水位,洪水淹没范围,河道冲淤变化及最大漂浮物; 5)河床稳定性,河床、河岸变迁情况(冲刷、崩塌、冲积),以及河床特征(泥底、砂底或石底),河床深度及其断面,流速与水流方向; 6)河流上下游10一15km环境卫生情况(人口密度、工厂类别、污水量、污水性质、河水污染情况、取水构筑物的分布等); 7)有关部门对计划取水、排水地点的协议与批准文件。 2.水库 1)水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水位(正常蓄水位、死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等)、库容、灌溉面积; 2)水库调节功能、其他工业用水要求。 3.滨海 1)历史最高、最低潮水位,最大波浪高,近岸海流资料(实测取得); 2)涨落潮时海域内泥砂运动数量; 3)泥沙颗粒级配及天然容重,海岸变迁情况,水温情况等。 6.工程地质资料 1)厂区土壤类别、性质,地基土壤容许承载力,土层冻结深度等; 2)物理地质现象,如滑坡、岩溶、沉陷、崩塌等调查观测资料,人为的地表破坏现象,地下古墓,人工边坡变形等,进行必要的野外勘探工作。 3)建厂区地震基本烈度; 4)历史地震资料,震速,震源; 5)厂址附近断裂构造等。 7.交通运输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 公路、铁路和水运、空运便利的地区,由于开发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高,宜作为建设场地。道路系统要服从地段市政交通规范的基本要求。 8.给水排水条件 靠近水源,保证供水的可靠性。水质、水量、水温要符合要求。城市管网布局、管径、标高、压力保证及补救措施。污水系统现状与新建连接点管道埋深、管径、坡度和排入允许水量,粪便污水处理方式。污水净化要达标。雨水应考虑如何排除。 9.能源供应条件 (1)热力供应与可能,热源及热媒参数、热量、管网及单价。 (2)煤气可能与供给量、压力、发热量、网络及单价。 (3)供电电源位置、距离、供电量、电源回路、输电线路进人场地的设计、分工。电计价方式,供电部门的供电文件、协议。 10.电信需求条件 电话、电视、电传、网络各种信号需要量与场地附近设备设施的供给,可能性和敷设方式、截面调改等与有关部门达成协议。 11.安全保护条件 建设项目场地与相邻环境的间距应满足安全、卫生、视觉、环保各项规定,符合人防要求。避免于洪水泛滥地段、通信微波走廊、高压输电通廊与地下管道区域内建建筑。 12.景观与环境 对场地项目应做好协调工作。对于场地上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应按当地文物部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不能破坏。为此,应把握环境与建筑的整体效果,既有合理的建筑功能,又有先进的建筑技术。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民用建筑都应该创造优雅、得当而理想的环境,并能同相邻环境的建筑群体,在科技、信息、公用设施方面达成综合利用的目的。 13.施工条件 了解当地及外来建材供应、产量、价格,当地施工技术力量、水平,机械起重能力数量,以及施工期,水、电、劳动力供应条件。 以上场址选择所要求考虑的区域地质、交通运输、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等内容,实际就是组织、收集、整理项目必需的设计基础资料的过程。通过调查与分析,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场地。整个论证在设计实施过程以及行业决策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对于不同类型、性质的建筑,应在此基础上,针对项目的具体要求,作好场地选择分析。 工业建筑因生产流程和生产性质、类型各异,工业建筑设计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性质的不同,按工业建筑确定场地资源与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要求作场地选择的。 三、公共建筑的场地规划选址要求 (一)旅馆 1.基地选择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等基本条件。 2.与车站、码头、航空港及各种交通路线联系方便。 3.建造于城市中的各类旅馆应考虑使用原有的市政设施,以缩短建筑周期。 4.历史文化名城、休养、疗养、观光、运动等旅馆应与风景区、海滨及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的要求。 5.基地应至少一面邻接城镇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的出人口,如客货运输车路线、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要求。 (二)剧场 1.剧场建筑根据使用性质及观演条件可分为歌舞、话剧、戏曲三类。剧场为多功能时,其技术规定应按其主要使用性质确定,其他用途应适当兼顾。 2.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特大型:1601座以上;大型:1201一1600座;中型:801一1200座;小型:300一800座。话剧、戏曲剧场不宜超过1200座。歌舞剧场不宜超过1800座。 3.剧场建筑的等级可分为特、甲、乙、丙四个等级。 4.剧场基地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合理布点。 5.剧场基地应至少有一面临接城镇道路,或直接通向城市道路的空地。临接的城市道路可通行宽度不应小于剧场安全出口宽度的总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800座及以下,不应小于8m;2)801一1200座,不应小于12m;3)1201座以上,不应小于15m. 6.剧场主要人口前的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l)剧场建筑从红线退后距离应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并按不小于0.20m2/座留出集散空地;2)当剧场前的集散空地不能满足前款规定,或剧场前面疏散口的宽度不能满足计算要求时,应在剧场后面或侧面另辟疏散口,并应设有与其疏散容量相适应的疏散通路或空地。剧场建筑后面及侧面临接道路可视为疏散通路,但其宽度不得小于3.50m。 7.剧场基地临接两条道路或位于交叉路口时,除主要临接道路应符合上面第5条的规定且剧场基地前集散空地除应符合上面第6条第1款规定外,尚应满足车行视距要求,且主要人口及疏散口的位置应符合城市交通规划要求。 8.剧场基地应设置停车场,或由城镇规划统一设置。 9.剧场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人流与车流交叉。布景运输车辆应能直接到达景物出人口。 10.剧场总平面设计应为消防提供良好道路和工作场地及回车场地,并应设置照明。内部道路可兼作消防车道。 (三)电影院 1.电影院建筑应根据所在地区需求、使用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其规模和等级。 2.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l)宜选择交通方便的中心区和居住区,并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噪声源;2)至少应有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与基地临接的城市道路的宽度不宜小于电影院安全出口宽度总和,且与小型电影院连接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8m,与中型电影院连接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12m,与大型电影院连接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0m,与特大型电影院连接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m;3)基地沿城市道路方向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不应小于基地周长的1/6,4)基地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5)基地和电影院的主要出人口,不应和快速道路直接连接,也不应直对城镇主要干道的交叉口;6)电影院主要出人口前应设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或广场,其面积指标不应小于0.2m2座,且大型及特大型电影院的集散空地的深度不应小于1.0m;特大型电影院的集散空地宜分散设置。 3.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为将来的改建和发展留有余地;2)建筑布局应使基地内人流、车流合理分流,并应有利于消防、停车和人员集散。 (四)文化馆 1.新建文化馆宜有独立的建筑基地,并应符合文化事业和城市规划的布点要求。 2.文化馆基地的选址应满足下列要求:l)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便于群众活动的地段;2)环境优美、远离污染源。3.文化馆的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l)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2)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人口当主要出人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3)在基地内应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并考虑设置画廊、橱窗等宣传设施。 (五)档案馆 1.档案馆基地选址应纳人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档案馆的基地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并宜远离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的地段;(2)应远离易燃、易爆场所和污染源;(3)应选择交通方便、城市公用设施较完备的地段;(4)应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4.档案馆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l)档案馆建筑宜独立建造。当确需与其他工程合建时,应自成体系并符合本规范的规定;(2)总平面布置宜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进行一次规划、建设,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3)基地内道路应与城市道路或公路连接,并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4)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和绿化用地等室外用地应统筹安排; (六)博物馆 1.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2)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3)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3.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2)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他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人口;3)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4)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人口;5)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6)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七)展览馆 1.展览建筑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并应反映当地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等的先进水平。 2.展览建筑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应结合城市经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3.展览建筑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l)交通应便捷,且应与航空港、港口、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设施联系方便;特大型展览建筑不应设在城市中心,其附近宜有配套的轨道交通设施。2)特大型、大型展览建筑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3)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的区域内,且与噪声源及储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标准的规定。4)宜选择地势平缓、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 4.特大型展览建筑基地应至少有3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大型、中型展览建筑基地应至少有2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小型展览建筑基地应至少有1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基地应至少有1面直接临接城市主要干道,且城市主要干道的宽度应满足布展、撤展或人员疏散的要求。 5.展览建筑的主要出人口及疏散口的位置应符合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特大型、大型、中型展览建筑基地应至少有2个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 (八)图书馆用地选择(《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一99) 1.馆址的选择应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及文化建筑的网点布局。 2.馆址应选择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有利的 3.馆址与易燃易爆、噪声和散发有害气体、强电磁波干扰等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4.图书馆宜独立建造。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人口。 5.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各区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留有 6.交通组织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并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7.设有少年儿童阅览区的图书馆,该区应有单独的出人口,室外应有设施较完善的 8.图书馆的室外环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外,新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物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9.除当地有统筹建设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外,基地内应设置供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和自行车停放设施。 10.馆区内应根据馆的性质和所在地点做好绿化设计。绿化率不宜小于30%。 (九)百货商店 1.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择在城市商业地区或主要道路的适宜位置。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小区内的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m。 2.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人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人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3.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4.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人口前,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 (十)办公建筑 1.办公建筑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2.办公建筑基地宜选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利、市政设施完善且交通和通信方便的地段。 3.办公建筑基地与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和产生噪声、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有关标准的规定。 4.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明确、节约用地、交通组织顺畅,并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指标。 5.总平面布置应进行环境和绿化设计。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6.当办公建筑与其他建筑共建在同一基地内或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满足办公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分区明确,宜设置单独出人口。 (十一)中小学校 1.基本规定 1)各类中小学校建设应确定班额人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完全小学应为每班45人,非完全小学应为每班30人;(2)完全中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应为每班50人;(3)九年制学校中1年级一6年级应与完全小学相同,7年级一9年级应与初级中学相同。2)中小学校建设应为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和学习创造良好环境。3)由当地政府确定为避难疏散场所的学校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进行设计。4)多个学校校址集中或组成学区时,各校宜合建可共用的建筑和场地。分设多个校址的学校可依教学及其他条件的需要,分散设置或在适中的校园内集中建设可共用的建筑和场地。5)在改建、扩建项目中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设施及建筑。 2.场地 1)中小学校应建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动、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宜建地段。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地和提供设置基础市政设施的条件。 2)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地震、地质塌裂、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校园及校内建筑与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控制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中小学校建设应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等建筑。与易燃易爆场所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4)城镇完全小学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城镇初级中学的服务半径宜为1000m。5)学校周边应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学校的规划布局应与生源分布及周边交通相协调。与学校毗邻的城市主干道应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以保障学生安全跨越。6)学校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7)学校周界外25m范围内已有邻里建筑处的噪声级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的限值。8)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严禁穿越或跨越学校校园;当在学校周边敷设时,安全防护距离及防护措施应符合相关规定。 3.用地 1)中小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用地。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2)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容积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用地。3)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应提高土地利用率,宜以学校可比容积率判断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十二)托儿所、幼儿园用地选择(《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一87) 1.四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并应根据城镇及工矿区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布点。 2.托儿所、幼儿园的基地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人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十三)综合医院 1.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为“综合医院”:(1)设置包括大内科、大外科等三科以上;(2)设置门诊和服务24小时的急诊;(3)设置正规病床。 2.综合医院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和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要求。市级综合医院组成由医疗区、教学科研区、辅助用房区三部分。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交通在总图中出人口位置与数量合理,路线明确,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要组织好庭园绿化,创造出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伤病号康复。 3.出人口数量不少于2个,人员出人口不应兼作尸体和废弃物出口。太平间、焚烧炉等应设于医院隐蔽处,并应与主体建筑有适当分隔。尸体运送路线应避免与出人院路线交叉。 4.职工住宅不得建在医院基地内,如用地毗连时,必须分隔,别设出人口。 5.综合医院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2)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3)当医院基地邻近文化馆等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室时,应当有一定距离,并应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的措施。4)地形力求规整,以解决多功能分区和多出人口的合理布局。5)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并远离高压线及其设施。6)不应临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的场所。 (十四)汽车库 1.汽车库建筑设计应使用方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符合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和符合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2.汽车库建筑规模宜按汽车类型和容量分为四类,并应符合表1一9的规定。 3.汽车库库址选择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及防火等要求。 4.特大、大、中型汽车库库址,应临近城市道路。 5.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公用汽车库库址距主要服务对象不宜超过5000m。 6.专用汽车库库址宜设在专用单位用地范围内。 7.地下汽车库库址宜结合城市人防工程设施选择,并与城市地下空间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