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6答案.docx
下载文档
下载文档

ID:3427627

大小:127.67KB

页数:4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4-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06 答案
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备考QQ群220353429 2006 年 08 月 22 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答案: 第 1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西南向:西南一面,夏季午后热,东北一面日照不多,一般较少采 用。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 1:气象条件; 1.太阳辐射:其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建筑日照 间距直接影响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各项用地指标。 2.风象:风向、风速、污染系统是影响场地的 3 个主要参数。 3.气温:通常指高出地面 1.5m 处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需掌握常 年绝对最高温、绝对最低气温、历年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等。 4.降水量:落在地面上的雨、雪、和冰雹等水质物,未经蒸发、渗 透、流失等损耗聚积在水平面上的厚度。一般需掌握平均年降雨量、 暴雨持续时间、最大降雨量、初终雪日期、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 最大深度等。 第 2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A、B 和 C 三项都能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所以必须包含三 项而选 D。 第 3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交叉口视距只需≥20m。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 7:城市规 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 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 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 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 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 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 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 70m;距 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 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 应小于 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 于 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 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 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 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 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 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 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 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 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 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 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 4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剪力墙结构建筑墙体多,不容易布置面积较大房间。 考点: 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考点 6:高层建筑结构; 1.特点:(1)高度高;(2)荷载大;(3)技术要求高。 2.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3.选型要求:正确表达力学概念和结构理论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材 料性能和潜力;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第 5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古典建筑是指三个时期建筑的同称。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 2:古典建筑时期;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主要是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典例是雅 典卫城,其中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代表,伊瑞克先神庙是爱奥尼 柱式代表。 古罗马建筑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还发展了塔司干和组合柱式。实例 有:罗马最大广场--图拉真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 第 6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题目说的是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用排除法可以确定 A 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 7:非机动车道; 1.非机动车道宽度: 以自行车为主的双车道宽 2.5m;三车道宽 3.5m;四车道 4.5m。二辆 自行车与一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停车站应宽 5.5m。设计非机动车 道,通常考虑在远景规划中非机动车道大多将发展成为自行车或机动 车道(公交车专用道),则以 6.0~7.5m 为宜。 2.非机动车道布置:一般都沿着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 行道之间,为保证非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及提高机动车车速,与机动车 道之间划线标志或设分隔带分隔。 第 7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不能因为道路绿化而影响交通安全。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 9:道路绿化; 1.人行道绿化:有树穴、绿地两种形式。绿带一般每侧 1.5~4.5m, 长度以 50~100m 左右为宜,树穴一般 1.25×1.25m。 2.林荫道:最小宽度为 8m,多采用 8~15m。 3.分隔带:有活动式与固定式。前者用混凝土柱式钢管,后者利用 绿化带。分隔带宽与路幅及道路横断面有关,最窄 1.2~1.5m,兼作公 共交通停靠站的最好不小于 2m,但不宜大于 4.5~6.0m,长度以 50~ 100m 为宜。 4.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 15%~30%,行道树分枝高度应为 3.5m 以上,分隔带上高度不宜大于 1.2m。 第 8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没有地下给水系统和蓄水池给水系统这一说法。另外,城市给水设 施的布置形式主要分为五种。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 9:城市给水设施布置形 式; 城市给水设施布置形式: 统一给水系统、分质给水系统、分区给水系统和循环给水系统。 第 9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泵站周围应尽可能设置宽度不小于 10m 的绿化隔离带。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 11:排水设施保护; 1.污水处理厂 设在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并在城市变季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 2.泵站 泵站周围设宽度不小于 10 米的绿化隔离带。 3.出水口 出水口应淹没在水体中,管顶高程在正常水位以上,以使污水和河 水混和得好。 第 10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满足 B 项要求,可以不绘制负荷分布图。对于 C 项,要绘制 35kV 以上电网现状图。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 1:城市供电工程总体规 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2.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3.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4.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5.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第 11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预测计算燃气的日用量与小时用量是燃气用量的预测与计算的主要 任务。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 4:城市燃气负荷预测; 1.城市燃气种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石油、生物气 4 大类。按照 值分类,分为高热值、中热值和低热值燃气。 2.燃气供应对象与供气标准 我国燃气的供应一般为民用优先。 标准:燃气的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 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3.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比例估算法与不均匀系数法进行燃气负荷预测。 不均匀性分 3 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小时不均匀性。其中 小时不均匀系数最大,日不均匀系数最小。 第 12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气源规划就是要选择适当的城市气源,确定其规模,并在城市中合 理布局气源。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 5:气源规划; 1.城市气源 气源是向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提供燃气设施的煤气制气厂、天然气门 站、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及煤气发生站、液化石油气气化站等设施。 2.气源选择原则 (1)遵照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和本地区燃烧资源的情况, 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气源; (2)根据城市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的供应情 况,选择合理的气源; (3)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利用工矿企业余气; (4)考虑各种燃气间的互换性; (5)根据城市规模和负荷,确定气源数量和主次分布; (6)气源厂之间与其他工矿企业必须协作。 3.气源选址规划 煤气制气厂属于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采用双回线路。 大型煤气厂宜采用双回的专用线路,避开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空隙间 隔地带,考虑预留发展用地。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应位于城市边缘,与服务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不 宜超过 10km,并位于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第 13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当由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供气时,其贮罐设计容量可按计算月平均 日用气量的 2~3 倍计算。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 6:燃气输配设施布局; 1.燃气储配站 功能:贮存;混合;加压。 2.燃气管道压力等级 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压力可分为 5 级,具体为: (1)高压燃气管道 A0.8<P≤1.6(MPa) B 0.4<P≤0.4(MPa) (2)中压燃气管道 A0.2<P≤0.4(MPa) B 0.005<P≤0.2(MPa) (3)低压燃气管道 P≤0.005(MPa) 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压力分 3 级;一级:P≤1.6(MPa),二级:1.6<P <0.4(MPa),三级:P≥4.0(MPa)。 3.调压站 供气半径以 0.5km为宜,布置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避开人流量大的地 区,周围有必要的防护距离。 4.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瓶装供应站供气规模以 5000~7000 户为宜,不超过 10000 户。实瓶 存量一般按计算月平均日销售量的 1.5 倍计;空瓶按 1 倍计;总贮量 不超过 10m3。供应半径一般不宜超过 0.5~1.0km;与民用建筑保持 10m以上距离,与重要公共建筑保持 20m以上距离。 第 14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⑥中“下风侧”应改为“上风侧”。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 5:热源规划; 1.热源 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 焚化厂。 2.热电厂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3)妥善解决排灰条件,有方便的出线条件,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4)厂址应占荒、次地和低产田,不占或少占良田; (5)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 热电厂蒸汽的输送距离一般为 3~4km。热电厂附近堆放大量灰渣的 场地一般考虑 10~15 年的排灰量。热电厂供热干管占地较宽,一般 一条管线要占 3~5m的宽度。 3.锅炉房 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 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 侧,同时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第 15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居民用户不属 6 大类分法。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 3:城市通信工程详细规 划的主要内容; 1.计算规划范围内的通信需求量; 2.确定邮政、电信局所等设施的具体位置、规模; 3.确定通信线路的位置、敷设方式、管孔数、管道埋深等; 4.划定规划范围内电台、微波站、卫星通信设施控制保护界线; 5.估算规划范围内通信线路造价。 第 16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 4m。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 4:城市消防标准; 城市消防标准主要体现在构、建筑物的防火设计上,与城市规划关 系密切的相关的有关规范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城市消防站布局技术装备标 准》。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1.道路消防: (1)建筑沿街长度超过 150m,或总长超过 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 消防通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 4m; (2)一般消防通道宽应大于等于 3.5m,净高要求不应小于 4m,尽端式 消防道的回车场应不小于 15m×15m; (3)高层建筑的消防通道:可以沿两长边设消防通道或设环形消防通 道。尤其注意:超过 3000 座的体育馆、超过 2000 座的会堂、占地超 3000 ㎡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是人流集中密集的地方应设环形消 防车道; 2.建筑物消防间距--掌握以下两表内容: 3.消防用水: 城市消防用水的标准应考虑城市一次灭火用水量及城市中同一时间 内可能发生火灾的次数的贮备量。在水量不足地区,应设消防水池或 利用河湖沟的天然水。 第 17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管道的覆土深度大于 1.5m的称为深埋。 考点: 第九章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考点 7:相关技术规定及 术语; 1.管线水平净距:平行方向敷设的相邻两管线外表面之间的水平距 离。 2.管线垂直净距:两条管线上下交叉敷设时,从上面管道外壁最低 点到下面管道外壁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3.管线埋设深度: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距离。 4.管线覆土深度:地面到管道顶(外壁)的距离。 5.同一类别管线:相同专业,同一功能工程管线。 6.不同类别管线: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工程管线。 7.专项管沟:敷设同一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8.综合管沟:不同类别工程管线的专用管沟。 第 18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矢量空间数据可以分层储存。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 3:GIS数据储存与 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 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 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 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 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 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 的复杂性。 第 19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GIS软件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不规则曲线的长度,不规则多边形的周 长、面积,不规则地形的设计填挖方等等。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 2:地理信息系统的 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是以计算机为 基础,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是关于空间信息储存、查询、 分析、表达的工具。它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目前已有广泛的 应用。 GIS技术由 4 个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 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GIS系统处理的数据有两大类:第一空间数据或地图数据、图形数据、 图像数据,第二类称属性数据或文字数据、非空间数据。 GIS系统在工程设计方面功能薄弱,但很适用于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CAD技术也可以处理空间、属性、以致多媒体数据,但不适用于空间 查询、空间分析。 第 20 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第二章 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考点 2:因特 网技术; 因特网是将各个孤立的网络相互连起来的互联网技术。主要特色是 远距离、大范围、可移动。提供的服务主要有 3 类:工具类服务、讨 论类服务、信息查询类服务。其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电子邮件、文 件传输、远程登录、信息查询系统、广域信息服务、网络论坛、交谈 工具、网络电话、虚拟专用、网上新闻、电子商务等。 因特网与传统通讯技术相比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媒体形式多 样,而且通讯的距离越远,相对成本越低。这项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 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更需要借助于 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目前网络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数据共 享、设备资源共享、分散而协同地工作。 转贴于:考试大_注册城市 规划师考试 第 21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直到 1965 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林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出 版,才标志着城市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考点 1:城市经济学的形 成与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外部 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 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地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 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 区位的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黑格为代表。直至 1965 年,美国学 者威尔帕·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出版,标志着城市经济 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 80 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 第 22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影响住房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如下几项:①家庭收入情况;②宏观 经济状况。③家庭人口的构成。④人们传统的居住文化等社会因素。 D选项不在上述内容中,故选D。 考点: 第二章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考点 3:城市住房市场; 住房市场的特性是短期内供给非常缺乏,住房需求方面影响的重要 因素有家族的收入、家庭人口的构成。 第 23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外部性经济效果可分为正效果和负效果。 考点: 第三章 外部性问题 ☆☆☆☆☆考点 1: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源自经济活动的聚集效益,即生 产力和各项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相互作用而产生各自的外 部经济效果。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淑性”,即为了自身 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 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 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入前者的费用或效益,因此这种结果是外 部性经济问题。 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城市中 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向中心递增,而在城市外 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 第 24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边际效益递减性就是在技术不变或在技术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在一 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每单位面积投资额增 量从土地所获得收益较前递减。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 2:土地的经济特征;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等自然 特征。 经济特征:稀缺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区位的效益性。 第 25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根据区位的机会收益水平确定的地租级差造成了城市土地使用个体 自由选址中的秩序。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 5:地租; 依靠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基础不同,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同土地肥 沃程度和位置优劣有关的;第二种是同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引起不同 的劳动生产率有关的级差地租。 土地价格指买卖土地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地租/利息率×预期收益年 限。 第 26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为了满足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模 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商品的最大销售距离。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 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 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 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 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 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 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 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 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 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 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 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 为K3 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 系统;按行政或 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 系统。 第 27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核心和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核心区的主要机构对 边缘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 12:核心——边缘 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 1950 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 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 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 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政治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 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 28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具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 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有的需要安静,如精神病院等。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 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 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 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 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 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 修正。发达国家在 1950 年城市化水平已达 50%,世界城市化水平 1980 年 39.4%,预计 2010 年将达到 51.8%;70 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 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 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 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 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 29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按照评价的测量方面及评价特点分类。可分为综合性的环境评价、 社会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污染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视觉 影响评价等。 考点: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 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1.概念 是在一项人类活动未开始之前对它将来在各个时期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进行的预测与评估。 2.目的 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3.原则、方法 (1)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 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 (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类比方法。 4.报告书要求 (1)建设项目一般情况;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意见。 第 30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掌握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和特点。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事 业,需要各学科,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 6: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多源、复杂、综合的特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包 括:城市宏观环境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素分析、制定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措施。 转贴于:考试大_注册城 第 31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氧化还原处理法。如处理氰化物和铬酸盐应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 通常要有一个避免过量运转反应池。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 8: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 施;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成分复杂、量大、处理难,投资很大,作为 综合整治的重点是综合利用,发展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入循环系 统。 2.有毒害固体废物: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3.城市垃圾: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第 32 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空间的使用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主要使用部分与次要 使用部分之间、辅助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楼上与楼下之间、室内与 室外之间等,都离不开交通联系空间部分。概括起来,建筑的交通联 系部分,一般可以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 形式。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 3:公共建筑的空间组 成; 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虽然繁多,但都是由主要使用 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 成。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深入研究这三部分空间的关系,寻找其空间 组合的总体性和规律性,则可将复杂的关系条理化、秩序化,并能因 地制宜地解决各种设计中的矛盾。 以上三类空间中,空间的主要使用部分与次要使用部分之间、主要 部分之间、次要部分之间、楼上与楼下之间、室内外之间,均是靠交 通联系来进行组织的。交通联系部分包括: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枢 纽交通 3 种空间形式。 第 33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防寒包括采暖与保温两个方面,要使寒冷地区住宅室内 具有合乎卫生标准的室温,就必须采暖。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 28:严寒地区住宅; 主要解决建筑防寒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 外墙面的长度,并控制每户所占外墙面积。 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第 34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炎热地区住宅朝向的选择,影响到夏季强烈的太阳光对住宅 及周围环境的辐射角度、照射时间和“热化”程度;同时也影响到住宅 对夏季季候风的利用程度。使住宅位于合理的朝向,有利于减小太阳 辐射对住宅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组织住宅的通风。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 29:炎热地区住宅; 设计尽量减少阳光辐射及厨房灶炉产生的热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尽可能组织室内外自然透风,平面可以采用开敞与通透的平面组合体 形。 住宅朝向有利于夏季主导风入室,减少东西向阳光,朝向依次为南、 南偏东、南偏西、东、北、西,西向最差。 第 35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在地形图上,等高线间距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且与地面坡度 成反比。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 2:地形地貌; 1.地形类型:宏观来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 3 类。进一步划分 为山谷、山丘、山坡、冲沟、盆地、河漫滩、阶地等 2.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和图例,掌握等高线的绘制常识及求 高程的方法。 3.地形条件对场地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 空间布置上,其次对于竖向设计,小气候的形成及建设难度、建设成 本也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 36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每一功能分区是性质相同、功能接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 求一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所形成的若干组。一般以道路作为边 界,也要充分结合e然地形起伏和场地的平面形状,河流、绿化带等 也可作为功能分区的界限。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 9:建筑布 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 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 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 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 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 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 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 成 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 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 37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3 提示: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防火的有关规定如下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防火间距(m) 一、二级 6 7 9 三级 7 8 10 四级 8 10 12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 9:建筑布 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 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 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 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 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 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 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 成 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 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 38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规模较大的木 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 4:不同时代建筑基本 特征; 原始社会:创造了原始木架建筑,满足基本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 奴隶社会: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出现都城、宫殿、宗庙、陵 墓; 封建社会:形成成熟、独特的体系。 第 39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空间提供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观赏建筑实体形象的条件, 其本身存在独立的审美价值。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 1:建筑空间与造型的 关系; 1.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具有 大小、形状、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以及位置、方向、重心等关系 要素。 2.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限定是由墙面、地面、屋顶构成。 3.空间的本质 深度和层次是空间的本质。 4.相似、变形与对比 相似反映同类物体之间的共性,对比反映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变 形则是物体生长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 40 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设计中应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自 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成为建筑环境的整体组织部分;现代建筑 外部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风水”学原理,但不能生搬硬套;建筑设 计应注意室内外空间的协调统一。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 5:建筑与环境的艺术 处理的基本知识; 建筑与环境之间,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组织空间的各种因素, 并使这些因素能取得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按照局部服从整体的设计 原则,先从总体布局入手,以期解决全局性问题。贯彻“适用、经济、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 建筑艺术处理应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注意空间的形状大小与 比例尺度的关系、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导向序列的关系。 转贴于:考 试大_注册城市规划 第 41 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 28: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衡,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 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 不同而分为凹形竖曲线与凸形竖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必须设置凸形 竖曲线,主要取决于转坡角大小与视距长度要求之间的关系。一般规 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度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代 数差ω>1.0%、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 对凹形转坡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差代数差ω>0.5%、交通 干道的代数差ω>0.7%、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0%时,则需要设置 凹形竖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将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确需合设时, 通常要求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设置,而不应有交错现象。为了保持平 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 10~20 倍。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 一般至少应为 20m,其取值宜为 20m的倍数。 第 42 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高速公路设置硬路肩主要是供特殊情况下临时停车、避让之 用,应满足车辆临时停置的最小宽度要求,一般为 2.5~3.0m。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 6:机动车道; 1.车道宽度:宽度决定于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在横向的安全 距离。 (1)车身宽度:大卡车 2.5m;大客车 2.6m;小汽车 2.0m。 (2)横向安全距离:决定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 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侧在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同车速、路面质量、 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取为 1.0~1.4m。 (3)车道宽度: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道宽度选用 3.5m;大型车车道 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 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 3m;供沿路边 停靠车辆的车道为 2.5~3.0m。 2.机动车道一个方向的通行能力: 在多车道的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