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9.03.02
理论攻坚-数学运算4
张小飞
笔记
2019.03
02
理论
攻坚
数学
运算
笔记
理论攻坚-数学运算 4 主讲教师:张小飞 授课时间:2019.03.02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1 理论攻坚理论攻坚-数学运算数学运算 4 4(笔记)(笔记)第八节 计算问题 一、基础计算 交换律:a*b*c=a*c*b,a+b+c=a+c+b。分配律:ac+bc=(a+b)*c。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b)=a22ab+b2。【知识点】计算问题:是事业单位的特色,因为太简单了,公务员中考很少,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仍然是重点。计算问题分为两类:1.基础计算:(1)尾数法:很简单,但在不同地方都有考查。比如尾数分别是 6、7、8、9,只算尾数就可以。万一尾数相同,有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比如 12018、12118、12136、12236,12018 和 12118 的后两位都是 18,但我们可以算到后三位,也能出答案。(2)基础公式:用中学时的公式。(3)定义新运算: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的新特色。2.数列与平均数。【例 1】(2018 年广西)489756-263945.27=()。A.220810.78 B.225810.73 C.225811.72 D.225812.73【解析】例 1.算上小数点,一共 8 位有效数字,不可能把 8 位有效数字全算出来,考虑尾数法,选项尾数为 8、3、2、3,如果尾数是 3 则不好使,继续往前看一位,78、73、72、73,73 相同,再往前看一位,0.78、0.73、1.72、2.73,发现算到后三位一定可以出答案,把“.00”写出来,489756.00-263945.27,只算后三位,6.00-5.27,尾 3,排除 A、C 项;相减得到 0.73,对应 B 项。【选 2 B】【注意】但凡考计算,一定是有技巧的运算,不是硬算。【例 2】(2016 年成都)11+22+33+44+55的值是()。A.6165 B.3630 C.5840 D.6655【解析】例 2.不要硬算,不可能要把 5 个数的平方算出来再加和,不然题目没有意义,本题一定有技巧,和中小学的公式相关,看底数,发现分别是 11、22、33、44、55,都是倍数关系,分别的 11 的 1 倍、2 倍、3 倍、4 倍、5 倍,所 以 原式=(11*1)+(11*2)+(11*3)+(11*4)+(11*5)=11*1+11*2+11*3+11*4+11*5=11*(1 +2 +3 +4 +5 )=121*(1+4+9+16+25)=121*55,尾数是 5,排除 B、C 项;121*50=6050,还要再加几百,A 项只比 6050 大一点,比较小,排除,选择 D 项。【选 D】【例 3】(2016 年天津)若两个数的平方差为 19,之和为 19,那么这两个数的积为多少?()A.86 B.90 C.100 D.120【解析】例 3.出现“平方差”,考查平方差公式:a2-b2=(a+b)*(a-b),平方差就是两个数的平方做差,本题有点考查语文功底,“之和为 19”是指两个数之和,而不是平方差之和,“的”前面是主语,不要搞错。根据题意,a2-b2=19,a+b=19,代入公式:19=19*(a-b),得 a-b=1,联立解得 a=10,b=9,所以 a*b=90。【选 B】【注意】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和对题的理解。【知识点】1.交换律:a*b*c=a*c*b,a+b+c=a+c+b。比如 25*19*4=25*4*19=100*19=1900;63+56+37+44=(63+37)+(56+44)=100+100=200,哪两数好算就先算哪两数。2.分配律:ac+bc=(a+b)*c。比如 11*11+11*22=11*(11+22)。3 3.平方差公式:a2-b2=(a+b)*(a-b)。例 3 有讲,不再多说。4.完全平方公式:(ab)=a22ab+b2。迄今完全没考过,可以记一下,(a+b)=a2+2ab+b2,(a-b)=a2-2ab+b2。比如 15+25+750,验证 750=2*15*25,所以 15+25+750=(15+25)=40=1600。【例 4】(2018 年天津)假设“”的运算法则如下:对于任意整数 m、n,若 m+n8,则 mn=m*n;若 m+n8,则 mn=m+n。则(23)+(34)+(45)+(56)+(67)+(78)的值为()。A.160 B.166 C.172 D.178【解析】例 4.有两种运算方法,要么乘,要么加,就看相加是否大于 8,2+38,用第二种方式,2+3;3+48,也是第二种方式,3+4;4+58,用第一种方式,4*5;5+68,也是第一种方式,5*6;剩下的都是大于 8,6+78,7+88,所以都乘起来,原式化为(2+3)+(3+4)+4*5+5*6+6*7+7*8=5+7+20+30+42+56,可以直接运算,也可以考虑尾数法,只算个位,得到尾数为 0,对应 A 项。【选 A】【注意】“”怎么规定,就怎么运算。二、数列与平均数 平均数基本公式:平均数=总数/个数总数,总数=平均数*个数。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a1+an)/2*n=中位数*项数=平均数*项数。【知识点】数列与平均数:1.平均数基本公式:(1)平均数=总数/个数。比如班里有8人,总分是640分,平均分=640/8=80。(2)总数=平均数*个数。要掌握式子之间的相互转化。4 2.平均数识别特征(记不记都可以):会出现“平均”。3.平均数解题方法:方程法/列式子。【例 5】(2017 年深圳)七个人排成一竖排,他们的平均身高为 172cm,已知前四人平均身高为 170cm,后四人平均身高为 173cm,则第四个人的身高为()cm。A.168 B.170 C.172 D.174【解析】例 5.7 个人,没说按高低排,随机排即可,出现 3 个“平均身高”,平均数问题,根据题意能得到总身高。画图,把 7 个人依次列出来,并且把前四人和后四人圈起来,发现第四个人圈了两次,重复了,需要减掉一次,套公式,总数=平均数*个数,前四人总身高=170*4,后四人总身高=173*4,相加再减掉算重复的第四人即是七个人的总身高,七个人总身高=172*7,故 170*4+173*4-第四=172*7,选项尾数不同,用尾数法,2-?=4,所以第四个人的个位为 8,对应A 项。【选 A】【答案汇总】1-5:BDBAA 【知识点】等差数列:1.特征:相邻两项差相等,比如 1、3、5、7、9,相邻两数相差 2,构成了公差 d=2 的等差数列,用 a 表示项数,an就是第 n 项。5 2.通项公式:an=a1+(n-1)*d。不需要推导,只需去验证即可,比如 1、3、5、7、9,验证一下,a3=1+(3-1)*2=5;a5=a2+(5-2)*d=3+(5-2)*2=9,因为一般都是给 a1,所以括号内减 1,如果给了其他,an=am+(n-m)*d,括号内都是小角标之减。3.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记住):Sn=(a1+an)/2*n=中位数*项数=平均数*项数。平均数*项数一般不会直接考,比如 1、3、5、7、9,平均数=(1+3+5+7+9)/5=25/5=5,(a1+an)/2=(1+9)/2=5,中位数=5。如果是偶数项,比如 1、3、5、7、9、11,则中位数=(5+7)/2=6,Sn=中位数*项数=6*6=36,也可以算出来。4.为什么不讲等比数列?因为很少考,即使考了,要么难到变态,掌握了公式也做不出来,要么简单到变态,不掌握公式也能做出来。【例 6】(2017 年湛江)1+2+3+4+n=101025,则自然数 n=()。A.449 B.450 C.451 D.452【解析】例 6.识别题型:给了前 n 个自然数的和,相邻两项相差 1,是公差d=1 的等差数列,给了和是 101025,用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a1+an)/2*n(如果题目之间给了 a1,优先用这个公式,否则用“中位数*n”更快),得到(1+n)/2*n=101025n*(n+1)=202050,比较难算,直接代入,如果想更快,可以看尾数,202050 的尾数是 0,只有 0*自然数=0,或者 5*偶数时尾数是 0,所以 n 和 n+1 至少有一个要么是 0 要么是 5,D 项:n=452,n+1=453,452*453,2+3=6,不可能,排除;C 项:n=451,n+1=452,451*452,排除;剩下两项,B项:n=450,n+1=451,450*451;A 项:n=449,n+1=450,449*450,再算一次即可,发现 A 项满足。【选 A】【例 7】(2017 年武汉)某计生局工作人员老王在 8 月的某个星期一出差,直到下个星期一回来,将办公室的日历从出发日开始连续翻过 7 张,翻过去的日期之和是 126,老王回来的星期一是()号。A.20 B.21 C.22 D.23 6 【解析】例 7.本题要先会识别,7 张日历,相邻两张差 1,构成了公差 d=1的等差数列,给了和是 126,用求和公式:Sn=(a1+an)/2*n=中位数*项数,没有a1,所以用中位数。上周一出发,翻了 7 张,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周四是中位数,则 a4*7=126,得 a4=18。依次往后推,周五、周六、周日依次是 19、20、21,所以回来的周一是 22 号,注意不要误选 B 项。【选 C】【注意】建议全枚举出来,避免掉坑。【答案汇总】6-7:AC 【小结】1.基础计算:(1)尾数法:加、减、乘、乘方;选项尾数不同。(2)基础公式:交换律:a*b*c=a*c*b,a+b+c=a+c+b。7 分配律:ac+bc=(a+b)*c。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b)=a22ab+b2。(3)定义新运算:特征:有全新的运算符号。方法:新符号按照定义进行运算;先括号,再乘除,后加减。2.数列与平均数:(1)平均数:特征:有“平均”。公式:平均数基本公式:平均数=总数/个数;总数=平均数*个数。方法:列式子、列方程。(2)等差数列:特征:相邻两项差相等。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a1+an)/2*n=中位数*项数。第九节 容斥原理 【知识点】容斥原理:考查不多,但也是传统的重点题型,套路性比较强,不知道公式可能无能为力,但知道公式会很好算,投入产出比较高,所以要掌握。1.题型特征:给出两个/三个条件,且条件之间有重复。给两个条件就是两集合,给三个条件就是三集合。2.两集合容斥原理:出现“满足 A,满足 B,A 和 B 都满足”等表述。比如我们班有些同学喜欢学习,有些同学喜欢睡觉,还有些同学既喜欢学习又喜欢睡觉。3.三集合容斥原理:出现“满足 A,满足 B,满足 C,满足 A 和 B,满足 A和 C,满足 B 和 C,三个条件都满足”等表述。比如我们班有些同学喜欢学习,有些同学喜欢睡觉,有些同学喜欢吃东西,有些同学喜欢学习和睡觉,有些同学喜欢睡觉和吃东西,有些同学喜欢学习和吃东西,还有些同学喜欢学习又喜欢睡 8 觉又喜欢吃东西。一、两集合容斥原理:【知识点】两集合容斥公式:A+B-AB=总数-都不满足。AB:既满足 A又满足 B,比如 A 代表语文考满分的,B 代表数学考满分的,AB 代表数学和语文都考满分的,总数代表所有人,都不满足代表都没有考满分的。如图,A 圆代表语文考满分的,B 圆代表数学考满分的,相加,中间代表语文和数学都考满分的,加 A 时算了一次,加 B 时又算了一次,有重复,所以要剔除重复,减掉一次,-AB。所以 A+B-AB 就是满足条件的部分,等于总数-都不满足。【例 1】(2017 年临汾)甲、乙两人同时给 47 盆花浇水,已知甲浇了 27 盆,乙浇了 32 盆,还有 6 盆花没有浇过水,那么两人都浇过的花有几盆?()A.22 B.20 C.18 D.16【解析】例 1.“甲浇了 27 盆,乙浇了 32 盆”,给了两条件,“都浇过”,所以之间有重复,两集合容斥,公式:A+B-AB=总数-都不满足,代入数据:27+32-都浇=47-6,选项尾数不同,考虑尾数法,9-?=1,得到?=8,对应 C 项。【选 C】【例 2】(2018 年河北)在 1 到 400 的全部自然数中,既不是 7 的倍数又不 9 是 9 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A.293 B.299 C.301 D.305【解析】例 2.直接找不是的不好找,找是的好找,有 4 种情况:是 7 的倍数;是 9 的倍数;既是 7 的倍数又是 9 的倍数;既不是 7 的倍数又不是 9 的倍数,它们的关系为:7 的倍数+9 的倍数-既是 7 的倍数又是 9 的倍数=总-既不是 7 的倍数又不是 9 的倍数。是 7 的倍数的数有 400/757.1,58*7=406,大于 400,所以到不了 58,取 57 个;不用再看余数,所以是 9 的倍数的数有 400/944 个,是 7 的倍数又是 9 的倍数有 400/(7*9)6 个,57+44-6=400-?,选项尾数不同,用尾数法,5=0-?,得到?=5,对应 D 项。【选 D】【例 3】(2017 年呼伦贝尔)某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有 80%的学生报名参加,其中报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报名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比是 2:1,两个活动都报名参加的人数为只报名参加文化活动人数的 50%,则报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是未报名参加活动人数的()倍。A.2 B.3 C.4 D.5【解析】例 3.模仿了 2014 年国考的一道题,“有 80%的学生报名参加”则有20%没参加,读题可知是两集合容斥问题,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有参加文化活动的,有两个活动都参加的,还有两个活动都不参加的,有两个条件且条件之间有重复,公式:A+B-AB=总数-都不满足,如果参加体育活动的是 A,参加文化活动是 B,“只报名参加文化活动”则是只 B,但是没有只满足 B 这个条件,公式用不了,记住出现了“只满足一个条件”,考虑画图。蓝色为体育,绿色为文化,从里往外标数会比较好标,中间是都参加的人数,本题没给人数,一个带单位的都没给,可以赋值,所以设两个都参加=中间=1,“两个活动都报名参加的人数为只报名参加文化活动人数的 50%”,则只参加文化活动=1*2=2 人,文化=1+2=3 人,“其中报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报名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比是 2:1”,则参加体育=3*2=6 人,只参加体育=6-1=5 人,“有 80%的学生报名参加”,参加活动=5+2+1=8 人,80%对应 8 人,另外有 20%没参加,则对应 2 人,所以报名参加体 10 育活动的人数是未报名参加活动人数的倍数=6/2=3 倍。【选 B】【注意】1.出现“只满足 1 个条件”,选择画图法。2.标数顺序:从里往外标数。二、三集合容斥原理【知识点】1.公式推导:如图所示,用三个圆圈分别代表满足条件 A 的,满足条件 B的,满足条件 C 的,矩形表示总数,所以圆圈外面的就是 A、B、C 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满足条件的=总数-不满足条件的,满足条件的还可以表示为三个圈的共同面积,先将三个圆圈 A、B、C 加起来,加起来一定有重复的,再减去重复的,红色点的部分在加 A 的时候加了一次,加 B 的时候也加了一次,减掉 A 和 B 相交的红点部分,多加了一次,就减掉一次,画横线的部分在加 A 的时候加了一次,加 C 的时候也加了一次,所以这一部分也加了两次,需要减掉一次,以此类推,同理画蓝色线的部分也要减掉一次,此时已经去重完成,同时减了 3 次画黑圈的部分,加的时候也加了 3 次,相当于把它漏掉了,需要再加上,所以三集合标准公式:A+B+C-AB-AC-BC+ABC=总数-都不满足。2.标准公式:A+B+C-AB-AC-BC+ABC=总数-都不满足。3.记忆:建议大家一加、二减、三加。也就是满足一个条件的加,满足两个条件的减,满足三个条件的加,这样不容易记错。11 【例 4】(2017 年亳州)针对 100 名体育爱好者进行调查发现,28 人爱好篮球,30 人爱好足球,42 人爱好乒乓球,8 人既爱好乒乓球又爱好足球,10 人既爱好篮球又爱好乒乓球,5 人既爱好足球又爱好篮球,3 人爱好此三项运动,则不爱好此三项运动中任何一项的有()。A.20 人 B.18 人 C.17 人 D.15 人【解析】例 4.题干给出 3 个条件,且 3 个条件有重复,非常典型的三集合容斥标准公式的特征,用一加、二减、三加即满足一个条件的加,满足两个条件的减,满足三个条件的加。列式为 28+30+42-8-10-5+3=100-都不,选项尾数不同,用尾数法,尾 0-尾 3+尾 3=100-都不,0=0-?,所以?=0,尾数为 0,对应A 项。【选 A】【注意】1.直接计算也是可以的,不论怎样计算都不难。2.先识别题型,给出 3 个条件且条件之间有重复,为三集合容斥原理,再套公式做题,最后进行计算。【知识点】非标准公式:1.公式:A+B+C-满足两项-2*ABC=总数-都不满足。2.特征:满足两个条件的为 1 个数据(如例 4,“8 人既爱好乒乓球又爱好足球,10 人既爱好篮球又爱好乒乓球,5 人既爱好足球又爱好篮球”,3 句话都满足两个条件,满足两个条件的有 3 个数即 8、10 和 5,不能用非标准公式,如果 12 改为爱好其中两项的有 15 人,两项就是满足两个条件,15 是 1 个数据,这就叫做满足两个条件的为 1 个数据,用非标准公式)。3.公式推导:满足=总数-都不,只需要知道满足的是多少即三个圆圈覆盖起来的共同面积。如图,当 A、B、C 加完以后,去重,把满足两项的单独去重,红点部分只满足 A 和 B 两个部分,红线部分只满足 A 和 C 两个条件,三角部分只满足 B 和 C 两个条件,都是只满足其中两个条件,这三个区域都是算了两次,所以减去满足两项之和,中间黑色线圈起来的部分一共算了 3 次,为了只保留 1 次,去重要去 2 次,即减去 2*ABC,所以公式为 A+B+C-满足两项-2*ABC=总数-都不满足。【例 5】(2017 年大连)100 位医务人员中,有 75 人懂法语,83 人懂英语,65 人懂日语,懂三种语言的有 50 人,三种语言都不懂的有 10 人。那么懂两种语言的有()人。A.88 B.86 C.38 D.33 E.90【解析】例 5.懂两种语言即满足两个条件,不管算出来的数是多少都是一个数,这就叫做满足两个条件的为一个数据,符合三集合容斥非标准公式特征,设要求的懂两种语言的为 x 人,根据公式 A+B+C-满足两项-2*ABC=总数-都 13 不满足,列式为 75+83+65-x-2*50=100-10,本题可以考虑尾数法,但是要有所准备,因为 A、C 项尾数均为 8,如果算出来尾数为 8,还需要重新计算,为了避免,所以直接计算,原式化简为 123-x=90,解得 x=33。【选 D】【答案汇总】1-5:CDBAD 【拓展 1】一个班共 100 人,去过甲地、乙地、丙地的分别有 30 人、40 人、50 人,去过甲地和乙地的有 5 人,去过甲地和丙地的有 10 人,去过乙地和丙地的有 15 人,三地都去过的有 1 人,则三地都没有去过的有()人。【解析】拓展 1.肯定为三个条件,三个条件之间有重复,满足两个条件的有 3 个数据,所以用标准公式做题。【拓展 2】一个班共 100 人,去过甲地、乙地、丙地的分别有 30 人、40 人、50 人,去过其中两地的有 27 人,三地都去过的有 1 人,则三地都没有去过的有()人。【解析】拓展 2.由“去过其中两地的有 27 人”可知只有满足两个条件的有1 个数据,所以用非标准公式做题。【注意】事业单位考标准公式最多,比较简单。国考、联考考非标准公式最多,因为非标准公式有可能有一部分考生不知道。【小结】容斥原理:14 1.两集合:(1)公式:A+B-AB=总数-都不满足(考查最多)。(2)画图:特征:出现“只满足一个条件”。注意:从里往外标数。2.三集合:可能考画图,和两集合的画图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考到的话,数据比较多,可以先跳过,因为比较浪费时间。(1)标准公式:特征:满足两个条件的为 3 个数据。公式:A+B+C-AB-AC-BC+ABC=总数-都不满足。(2)非标准公式:特征:满足两个条件的为 1 个数据。公式:A+B+C-满足两项-2*ABC=总数-都不满足。第十节 高频几何问题 【注意】几何问题考查频率比较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式计算类,另一类为计数类。考查公式计算类比较多,达到 80%左右,几乎可以说是逢考必出,套公式计算,所以掌握公式很重要。一、公式计算类【知识点】1.规则图形:直接用公式。2.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再用公式。只要是没有公式的图形,用割补平移转化为有公式的来做。(1)长度相关公式:C正方形=4a;C长方形=2*(a+b);C圆=2r。r 为半径。(2)面积相关公式:S正方体=a;S菱形=对角线乘积/2,如图,对角线为 AC和 BD,所以就是(AC*BD)/2;S长方形=ab;S平行四边形=ah;S三角形=1/2ah;S梯形=1/2*(a+b)*h;S圆=r;S扇形=n/360r,扇形为圆形的一部分,所以看扇形占圆形的比例,比例的表示看圆心角的角度,如果 n=90,则 S扇形=90/360 15 r=1/4r,r 均为半径。(3)表面积相关公式:正方体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任何一个面的面积都可以表示为 a,共有 6 个面,所以 S正方体=6a;长方体的长、宽、高都不相等,发现每两个对面是一样的,即每两个面是相等的,相当于 6 个面相加,S长方体=2ab+2bc+2ac;S球=4r(近三年没考过,可以忽略);S圆柱=2r+2rh,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均为圆形,圆的面积为r,两个圆的面积为 2r,还有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想象成一张纸卷成圆筒,圆筒相当于圆柱的侧面积,展开以后如图,也就是一个长方形,一条边为高 h,另外一条边为圆的周长 2r,即侧面积为 2rh。(4)体积相关公式:V正方体=a;V长方体=abc;V柱体=Sh,所有的柱体的体积都是表面积乘以高;V锥体=1/3Sh,椎体是柱体体积的 1/3,顶点向底面作垂线即为高;V球=4/3r(可以忽略,近年来没考过,不需要掌握)。16 【知识点】基础公式:1.周长:C正方形=4a;C长方形=2*(a+b);C圆=2r。2.面积:S正方体=a;S菱形=对角线乘积/2;S长方形=ab;S平行四边形=ah;S三角形=1/2ah;S梯形=1/2*(a+b)h;S圆=r;S扇形=n/360r。3.表面积:S正方体=6a;S长方体=2ab+2bc+2ac;S球=4r;S圆柱=2r+2rh 4.体积:V正方体=a;V长方体=abc;V柱体=Sh;V锥体=1/3Sh;V球=4/3r。5.不太熟悉的公式需要记住:S菱形=对角线乘积/2;S扇形=n/360r;V柱体=Sh;V锥体=1/3Sh。【知识点】直角三角形:最基本的公式勾股定理:a+b=c,已知 a=1,b=3,c=2,列式为 1+(3)=2。1.常考勾股数:3、4、5;6、8、10;5、12、13。3n、4n、5n 也是一组勾股数,即(3n)+(4n)=(5n),3n、4n、5n 扩大任意整数倍得到的数均为勾股数,例如,均扩大 10 倍为 30、40、50 也是勾股数,看到两数,看是否符合勾股数,如果符合直接用勾股数得答案(不需要计算,需要记住常考的勾股数)。2.特殊直角三角形:(1)30:短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长直角边是短直角边的3倍。比如短直角边的长度为 4,那么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多少?根据长直角边是短直角 17 边的3倍,则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 43。斜边为短直角边的 2 倍,即 4*2=8。(2)45: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一个角为 45,另外一个角为 90,所以另一个角也为 45,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两条直角边相等,且等于 1,根据勾股定理 1+1=C,C=2,所以得出结论,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例 1】(2017 年许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如果长增加 6 米,或者宽增加4 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 48 平方米,花圃原来的面积为()平方米。A.94 B.95 C.96 D.93【解析】例 1.花圃为长方形,S长方形=ab,求出长和宽即可,在几何问题里,平面图形可以边读题边画图,画图如下,设长方形的长为 a 米,宽为 b 米,已知“长增加 6 米,或者宽增加 4 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 48 平方米”,所以新增加的长方形面积为 6*b=48,b=8,“宽增加 4 米,面积也增加 48”,依然为增加一个长方形,增加的长方形面积为 4a=48,a=12,所以原来的面积为 S长方形=ab=12*8=96平方米。【选 C】18 【例 2】(2017 年襄阳)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顶点 A、B 为圆心作等圆,两个圆恰好外切,若 AC=2,那么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A./4 B./2 C.D.2【解析】例 2.方法一: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说明C为直角,等腰即 AC=BC=2,两个锐角均为 45,即A=B=45,外切即只有一个点相交,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阴影部分相等,只求任意一个即可,任意一个阴影部分为扇形。已知公式 S扇形=n/360r,圆心角 n=45,再求 r,直接通过 AC、BC 求 r,不太好求,由于两个圆是等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 AB,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假设中间的点为 D 点,所以只需要求出 AB 的长度再求半径即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里,一个角是45,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AB=2*AC=22,半径r=AB/2=2,19 由于阴影部分的面积为两个扇形部分的面积,所以需要乘以 2,代入公式为 45/360*(2)*2=1/4*2=/2。方法二:如果实在没办法,求不出来半径,也可以量一量,做等比例换算也是可以的。【选 B】【注意】出题人给出了图形,本题实际就被简化了。【例 3】(2018 年天津)一个边长为 80 厘米的正方形,依次连接四边中点得到第二个正方形,这样继续下去可得到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正方形,问第五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218 B.362 C.400 D.442【解析】例 3.边读题边画图,如下图,依次算出来不太可能,找规律来算,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2a,第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4a,根据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为直角边的2倍,所以第二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a)=2a,第二个的面积为第一个面积的一半,以后的依次为一半即可,所以第五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80*(1/2)*(1/2)*(1/2)*(1/2)=400。【选 C】20 【知识点】1.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新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1/2。2.连接任意三角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新三角形面积是原来的 1/4。任意画一个等边三角形 ABC 如下图,取每条边的中点,所以边都相等,大的三角形分为了 4 个相等的三角形,而新的三角形只有 1 个,只占大三角形的 1/4。【例 4】(2017 年汕尾)甲、乙两个容器均有 60 厘米深,底面积之比为 3:2,甲容器水深 12 厘米,乙容器水深 8 厘米,再往两个容器各注入同样多的水,直到水深相等,这时两容器的水深是多少厘米?()A.20 B.25 C.30 D.35【解析】例 4.本题理解为鱼缸的形式,画图如下,已知“鱼缸高度为 60cm,甲容器水深为 12cm,乙容器水深 8 厘米”,本来深度不一样,但是倒了同样多的水,水深相等。设水深为 h 厘米,有底面积有高,可以得到体积,找体积的关系,两个容器原来的体积不相等,注入水之后的体积也不相等,但是注入水的体积是相等的,甲:现在水体积-原来水体积=注入水体积;乙:现在水体积-原来水体 21 积=注入水体积,本题没有告诉容器的形状,可以假设甲、乙两个容器为柱体,V柱体=sh,已知底面积之比为 3:2,列式为 3a*h-3a*12=2a*h-2a*8,化简为3h-36=2h-16,解得 h=20。【选 A】【注意】1.不论是什么形状,只要能算出来答案,就是正确的,柱体是比较好算的,椎体也是一样的,都多乘以 1/3 就可以了,两边都乘以 1/3 就可以约掉了,其实是一样的,一上来就假设成柱体是因为柱体比较好计算,不用再乘以椎体的 1/3。2.最好不要想成立方体,因为立方体的长、宽、高所有的棱长都相等,容器为 60cm 深,说明高是 60cm,底面积之比应该一样,就得不到底面积之比为 3:2。3.假设成什么图形都可以,但是尽量不要假设成特殊的,柱体或者椎体都可以,但是不可能一个是柱体一个是椎体,否则答案会变来变去,出题人没有告诉容器一样,但是必须按照容器一样来做题,这是出题人不太严谨的地方,不要太纠结。【例 5】(2015 年新乡)如下图所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平方厘米,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3.5 B.4 C.4.5 D.5【解析】例 5.小正方形面积为 1cm,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也为 1cm,阴影部分为不规则图形,用割补平移转换为规则图形的和或者差,大正方形的面积为3=9,再减去白色的区域,共 4 个,任意一个都为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如图,S=(1/2)*1*2=1;S=(1/2)*2*2=2;S=(1/2)*2*1=1;S=(1/2)*1*3=1.5,所以 S阴=S大正方形-S白色区域=9-5.5=3.5。【选 A】22 【注意】可以把阴影部分拆成几个部分的和,尽量拆规则图形,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留个作业,课下思考一下,转化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晚上答疑的时候讲。【答案汇总】1-5:CBCAA 二、计数类【知识点】计数类:1.平面计数,直接数,记住不重不漏。2.立体计数。(1)有图,注意不重不漏。(2)无图,用结论。【例 6】(2017 年石家庄)3 条直线最多能将平面分成几部分?()A.4 部分 B.6 部分 C.7 部分 D.8 部分【解析】例 6.如何分成最多,3 条直线可能一下子研究不明白,可以先看 1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两个部分,2 条直线分为相交线和平行线,如果是平行线可以分为 3 个平面,如果是相交线可以分为 4 个平面。要想分成的平面最多,就要让直线尽可能都相交,如图所示三条线两两交叉,数一下,最多可将平面分成 7 部分。【选 C】23 【注意】1.如何做到最多、最少?相交平面会多,平行则少。2.数的时候做到不重不漏。【例 7】(2018 年天津)一块边长为 8cm 的魔方全部由体积为 1cm的小正方体组成。小明现要给该魔方的表面上色,则有()块小正方体将被上色。A.146 B.186 C.216 D.296【解析】例 7.直接用结论做题,可以将涂色一面、两面、三面的相加,也可以用总个数-未涂色的=8-(8-2)=8-6=512-216=296。【选 D】【知识点】涂色类:有一个大正方体,每条棱有 n 个边长为 1 的小正方体,把这个大正方体外面涂色,问这些小正方体中:1.三面涂色的有几个?答:要想 3 面涂色,只有 8 个顶点能三面涂色,所以能 3 面涂色的有 8 个,即图中的粉色部分。24 2.两面涂色的有几个?答:但凡挨着棱的都可以两面涂色,棱上有 n 个小正方体,因为棱上两边的顶点均为三面涂色的,所以要减去 2 个,1 条棱上有(n-2)个,共有 12 条棱,所以两面涂色的有 12(n-2)个即画黄色的部分。3.一面涂色的有几个?答:一面涂色的为白色的部分,在面上,一个面为(n-2)个,共 6 个面,所以一面涂色的有 6(n-2)个。25 4.未被涂色的有几个?答:正方体的表面的 1 层都是涂了色的,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削掉 1 层,内部为没有被涂色的,即每一条棱上都削掉了两层,所以未被涂色的有(n-2)个。【例 8】(2015 年许昌)一个涂满红色的正方体,每面等距离切若干刀后,得到若干个小正方体,其中两面红的共计 60 块,一面红的有()块。26 A.120 B.150 C.60 D.100【解析】例 8.直接用结论,代入列式,两面涂色的为 12(n-2)=60,n-2=5,一面涂色 6(n-2)=6*5=150。【选 B】【答案汇总】6-8:CDB 【小结】高频几何问题:1.公式计算类:(1)规则图形:直接用公式。(2)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再用公式。2.计数类:(1)平面:不重不漏。(2)正方体涂色:三面涂色 8 个。两面涂色 12(n-2)个。一面涂色 6(n-2)个。未涂色(n-2)个。【注意】1.下节课 18:45 开始答疑。2.作业:(1)把例题梳理一遍,不理解的听一下回放。(2)预习数字推理,建议听一下,一共 5 个数字推理题,24 个为送分题 27 下节课只要听就会做,一定要来听(至少每节做一半例题)。【答案汇总】第八节计算问题:1-5:BDBAA;6-7:AC 第九节容斥原理:1-5:CDBAD 第十节高频几何问题:1-5:CBCAA;6-8:CDB 28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Be your better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