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云南省
曲靖市
第一
中学
2023
学年
历史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试题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年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对下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
莒
少昊后赢姓国,周武
王封之于莒。
莒县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秦因置(莒)县
薛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
夏车正,禹封为侯。
滕州市
东薛城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
于齐。
秦因置郡,西汉废
郡为县。
鲁
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
曲阜
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
所灭。
西汉置县属鲁国,
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2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26.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 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 D.频繁的对外交流
27.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8.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借款次数
总额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
借款额百分比
晚清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亿两;28.2%
2.8亿两;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28.6%
3.2亿元;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13.3%
2.2亿元;37%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29.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30.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项目3406项
A.“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B.“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31.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D.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32.《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33.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 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
3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5.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9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
80年代以来
面临的
环境
美国的孤立敌视
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外交目标
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与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8分)
(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的黑暗。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回到家乡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闾门外桃花坞筑“桃花庵”,寄趣诗画创作,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寅诗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寅诗画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