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类】促进大学生就业.pdf
下载文档

ID:3424156

大小:1.25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4-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类 社会 促进 大学生 就业
4.1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背景:教育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为495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增至630万人。从2011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49万人左右。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4届和2013届基本持平。201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65万。2017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中科院201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今年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2017年,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对外公布,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规划指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骆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加大就业见习力度,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重要意义:一、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二、大学生就业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因此,只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使青年一代坚定建设新和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疑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干干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四、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及高经济增长率与低就业率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难”。近来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必然能培养出不断顺应市场需求的更高水平、先进专业的毕业生,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一、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人才供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方面是供需行业和专业之间的不匹配,另一方面毕业生素质技能与岗位素质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些问题造成了“有的岗位招不到人,有的岗位没人去的尴尬现象。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层出不穷,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三、毕业生择业心态不正确。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不少大学生存在着心理误区,宁肯”漂在大城市,片面追求大城市,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去。部分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及长辈的影响,对工作条件、环境、薪金待遇期望值较高。四、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为了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国家在职业指导、培训服务、资金供给、税收征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落实不到位,致使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这一问题在扶持创业的政策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扶持政策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在创业孵化阶段和项目发展壮大后政策较多,扶持力度较大,而在企业刚起步发展的中间阶段,销售订单接踵而至,周转资金奇缺,此时却很难获得扶持。再比如小额贷款,政策虽然好,但申请条件苛刻、手续麻烦,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普通创业大学生难以享受。五、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招聘对象有社会经验,不愿对应届毕业生的进行培训。六、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涯全过程。七、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矛盾。在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具体对策:一、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疏畅就业创业通道。人社部门要和教育部门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优势,采取专场招聘、网络招聘、供求洽谈等多种方式,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专项免费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为大学生疏畅就业指导通道,指导各高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辟用人单位就业直通车,免费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一是通过就业服务中心网站向社会发布大学生供求信息。二是就业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就业联络员,通过和各地人力资源市场互动,推荐大学生就业。二、创新就业创业理念,树立正确择业观。据调查显示,多元择业现今已越来越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首要择业观念,他们更强调实现个人价值,薪金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但是,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高校毕业生容易对其个人价值产生误判:同时,部分毕业生过于强调自我,忽视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应当从三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及择业观念。一是先就业、再择业。鼓励高校毕业生改变“一步到位的传统择业方式,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二是面向基层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参与就业,满足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基层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广阔的施展舞台,高校毕业生能够帮助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是高效率的就业配置方式。三是自主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调动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将其打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三、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双管齐下助力就业。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的压力,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遭遇过短期就业、二次就业等困境。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工作仍需细化。虽然各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是因为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和指导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层面,不能为毕业生制定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更遑论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只有深化、细化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计划供教学部门参考,让教师及时了解社会用工需求,相应调节课程设置,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时代,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前更为广泛,与此同时,就业信息渠道的多极性,也导致一方面信息量过大,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真假信息鱼龙混杂,毕业生难以辨别。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用工单位、媒体发挥权威优势,客观、全面、及时地进行发布,让毕业生能够迅速获得真实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四、强化就业创业保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将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制度是先赋予权利,再履行义务的保障措施,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对像,将待业高校毕业生纳入覆盖范围,使这一群体可利用失业保险金参与专业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自主就业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府可适当承担高校毕业生的失业保险基金,或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来吸引待业的高校毕业生参保。二是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数据显示,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单位搭建的多向选择交流平台以及牵头组织的专场招聘会等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三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待业高校毕业生也应在保障范围之内。五、规范就业创业秩序,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政府应当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人力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支持。用工单位应当树立科学用人观念,杜绝就业歧视,营造公平、自由、有尊严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高校应当努力打破学校之间、学历之间以及专业之间的壁垒,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以高校为基础、用工单位为主导、政府引导并监管,形成一个健康完善有序的就业市场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六、把握就业创业方向,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注重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促使课堂、教材、教法以及老师的观念都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要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专业的习惯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调整学习时间,不一定均是四年学制。在大学的前两年,可让学生不分专业,学习相似的内容以打下知识基础:在大学时期的后半部分,可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七、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就业岗位设置。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的优势,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猫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典型事例: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举办2017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举办网络招聘会、现场招聘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场招聘等多种就业服务。,今年活动更加关注国家级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挥其集聚优势,积极发动园区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专场招聘会。同时,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设立活动专区,链接到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平台将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评,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位建模功能,为供求双方提供精准智能匹配推送服务,更好满足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需求。2、最新扶持政策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出台,对一次性就业补助、中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贷款贴息、一次性网络创业补助等15项政策内容,明确了操作办理流程,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抓手,拓展就业渠道,完善精准服务,强化困难帮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党的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大学生就业”名言佳句:1、加快人力资本需求改革,加快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在淘汰产能的同时扶持和打造新兴产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中长期策略。淘汰产能是破”的工作,打造新兴产业是立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继续推动已有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保障,如计算机、金融等;加快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动力,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高科技绿色产品加工行业是吸收农林牧渔业专业大学生的“主战场”:探索和发展新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推动文化产业供给端服务创新,进而让文史哲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本进发潜能。另一方面,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采取缓管制,慢规定“原则,对新兴行业冲击带来的传统行业变革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空间割裂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差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力价格的相关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到不发达的地区就业。2、政府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要责成和指导普通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作为促进就业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在促进高校毕业生方面的主导作用,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质量,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真正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要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指挥棒。3、重点院校应继续发挥高层次人才积累功能,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在保障大学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端创新人才积累的基础上,首先,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向非重点院校倾斜,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确保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信号在芳动力市场上“不贬值”。其次,借力“高学历海归潮”,积极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提高非重点院校大学师资水平,适当提高毕业生标准,从出口端保障人才质量。再次,建立非重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联合体系,推进“双培计划落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