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下载文档

ID:34196

大小:180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云南省 玉溪 一中 2023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3年-2023年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5小题,每题1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  ) A.强化文化认同   B.规范社会秩序   C.巩固宗法体系   D.加强道德教化 2.从秦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  ) A.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      B.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 C.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D.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 3.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登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  ) A.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4.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5.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 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6.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5 22.5 0.6 3.4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7.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官吏贪暴腐败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灾害频繁 8.1927年4月末5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指出:“当时我们的党,却只注意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决定继续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模糊     D.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9.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11.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2.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3.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 A.始终坚持不结盟的政策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与他国的政治合作增多 14.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前,在雅典担任公职是没有报酬的,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这种变化(  ) A.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     B.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 C.实现了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了不同阶层公民的矛盾 15.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罗马(  ) 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 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 16.“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D.“议会至上”得以确立 17.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这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A.成为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    B.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C.加快了德意志帝国走向统一的步伐    D.使德国成为富有军事侵略性的国家 18.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9.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旨在(  ) A.确立苏维埃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B.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支持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D.瓦解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 20.肯尼迪在国内政策方面提出了众多计划,如: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改革税收制度、修改农业计划、保护和发展天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等。但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遭到了来自国会的重重阻碍,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 A.政府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B.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21.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22.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 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2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B.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 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     D.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25.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瓦解有利农业区域的发展    B.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 C.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不平衡特征 26.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 A.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