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意识和注意
04
意识
注意
第05章 意识和注意,rabbit_,Outline,第一节 意识第二节 注意,第一节 意识,一、意识界定二、意识的几种状态三、意识的功能,一、意识(conciousness)界定,1.心理状态: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2.心理内容: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东西。3.行为水平: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4.哲学水平: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直接经验、意识过程本身的觉知。,二、意识状态,1.定义: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意识所呈现的特征2.分类:正常的意识状态、异常的意识状态,正常的意识状态,1.定义:人脑没有发生任何病变,也没有受到任何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2.表现形式 2.1 睡眠与梦 2.2 催眠 2.3 白日梦与幻想3.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的变化,2.1.1 脑电波与睡眠周期,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约20分钟。第三阶段:“睡眠锭”脑电波。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波(深度睡眠)。,图示:睡眠的周期,2.1.2 睡眠的状态,慢波睡眠: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快波睡眠:上述四个阶段大约持续1小时到90分钟,之后进入此阶段,波消失,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个体清醒状态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身体状态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图示:睡眠阶段与睡眠时间的分配,2.1.3 睡眠障碍,失眠症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2.1.4 睡眠的功能,休息理论: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生态学理论: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解释。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受到伤害。,2.1.5 梦,(1)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可靠的途径。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2)认知的观点 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的功能就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成为可用的知识。,精神分析学派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自我防御机制梦的工作释梦,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1)意识(conscious):是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2)前意识(preconscious):即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3)潜意识(unconscious):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可能在梦、口误、诙谐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学等技术发现。,俄狄浦斯情结,:儿童依恋自己异性的父母一方,而排斥与自己同性的父母一方。故事是从一个婴孩的降世开始的,正当忒拜国民为自己可爱的王子欢呼之时,伟大的先知却预言婴孩终有一天要杀父娶母,在伦理观念初步形成的古希腊,老王不得不将王子送入深山任其葬身兽腹,幸运的王子却受了牧羊人的搭救,长大成人,在知道他的命运时,他远离了深爱的牧羊人夫妇。命运却在这时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在天神的战争中射杀了一个神,而那正是忒拜国王王子的生父,命运并非放弃可怜的王子,而是将他引诱到忒拜城下,此时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狮身兽正用一个哲学的谜题肆意伤人,“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勇敢的王子轻松的解答了谜题击败了妖魔,却中皇后的悬赏成了忒拜国王,娶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再一次印证了先知的预言。在追查谋杀先王的过程中,终于一切真相大白,痛不欲生的俄底浦斯刺瞎了双眼,行乞终生,洗赎自己的罪责。,2.2.1 什么是催眠,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进行,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催眠时,脑电记录与清醒状态时一样。,2.2.2 什么样的人易被催眠,(1)常做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的场景(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导(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体验过记忆和自我的各部分的分离。,2.2.3 心理学对催眠的解释,(1)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他要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和监督,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功能连在一起,但催眠时,可以使这两种基本的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3)催眠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2.2.4 催眠的功用,*心理治疗: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医学: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犯罪侦破:测谎仪的应用等*运动员训练:自我诱导、心像训练,2.3 白日梦与幻想,1.定义: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了幻想。2.白日梦和幻想的内容 e.g.成功和失败;攻击和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等。3.功能 有助于为即将来到的事情作好计划;有助于疏通心理障碍。,三、意识的功能,1.帮助生存(1)对所觉察和注意的资源进行限制,减少刺激的输入(2)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3)使我们能管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2.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的建构,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的特点和功能二、注意的分类三、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理论五、注意缺陷ADHD,一、注意的特点和功能,(一)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特点:指向性、集中性(三)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与监督,思考:注意和意识的关系,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水平较高,意识内容比较清晰。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的活动中心。注意可能是有意识的过程,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二、注意的分类,(一)不随意注意(二)随意注意(三)随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1)定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影响因素刺激本身的属性: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以及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情感、兴趣和过去经历。这些因素称为刺激的意义性。例如双耳分听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在一项实验中,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能分辨是男音或是女音,并且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也成为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依据。,1960年,格雷(Gray)等人在一项实验中,通过耳机给被试两耳依次分别呈现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试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呈现之后进行报告。结果发现,被试的报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实验证明,来自非追随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随意注意,(1)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影响因素 注意的目的和任务 兴趣特点、间接兴趣 活动的组织性(生活和工作习惯,记笔记)过去的经验 人格特征,随意后注意,(1)定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特点 随意后注意与个体的认知兴趣紧密联系。,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sustained attention):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2)影响因素 对象本身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任务 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动摇(案例:方框图):注意在短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平均8-12秒一次。,方框图,注意的广度,1.定义(span of attention):也叫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注意的分配,(1)定义: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的现象。(2)影响因素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 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3)研究方法:双重任务范式,注意的转移,1.定义: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2.影响因素(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四、注意的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关注注意选择作用的实质,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双任务范式(Dual-Task Paradigm),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特性,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特性。新发展:确切地揭示两个任务为何相互干扰很困难。如,要求被试确实依照实验指导语的要求来分配对两个任务的注意。鉴于此,近来的研究者发展出比较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心理不应期(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范式和瞬间注意缺失(attentional blink)范式等,来研究被试同时或相继从事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示例:双重任务范式,1978,Norman和Bobrow实验任务: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三种条件:(1)被试对任务A投入10%的注意而对任务B投入90%的注意;(2)对两个任务各投入50%的注意;(3)对任务A投入90%而对任务B投入10%的注意。评定方法:作业操作特性函数(performanc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function),把一个任务的作业水平定义成另一个任务的作业水平的函数。实验结果:(1)若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则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如,任务A要求被试记住左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务B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的一系列单词。由于竞争工作记忆资源,则二者反比关系。(2)若两个任务相对独立,则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如,上述任务中,正常被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竞争,而某些裂脑人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平相互独立的结果。(3)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构成反比关系。如,某钢琴师一边谈话一边曲子,若曲子太难或谈话太复杂他就无法应付自如了。,Stroop效应的实验材料,Stroop效应,Stroop,1935: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方法:利用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做了一个实验,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注意的选择功能理论,1.过滤器理论 2.衰减器理论 3.后期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方法:追随耳实验,最早由Cherry(1953)开始1958年,英国,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注意是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一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它信息则被完全阻断在外。选择是“全或无”的过滤,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过滤器模型,衰减器理论,1964年,特瑞斯曼(Treisman)与过滤器理论不同,当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选择是衰减,与刺激的激活阈限有关,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衰减模型,刺激,思考:过滤器理论Vs.衰减器理论,出发点相同: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装置加以调节。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期选择理论,1963,多伊奇(Deutsch)等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依赖于记忆,有很大的主动性,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加工理论,1978,约翰逊(Johnson)&海因兹(Heinz)等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假设:(1)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 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1973)2.双加工理论(谢夫林,1977),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认知资源理论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通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因此就未被注意。刺激本身不自动占有资源,而是由内部机制分配。影响资源分配机制的因素:唤起水平、刺激性质、当前意向。,双加工理论,Barrett,Tugade,Engle:心理的双加工理论普遍存在于心理学之中,行为由有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将认知加工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加工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后者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的。,五、注意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1902年,英国,乔治史提尔(George Still):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不专注、过动和冲动,很难遵守规则行为或者维持固定的表现。“对于动作控制有不正常之处。”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简称DSM),“儿童期的过动反应异常。”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ADHD的诊断依据与症状解释,诊断依据(1)注意力缺陷和过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2)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一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3)其它条件:包括必须在7岁以前就观察到相关症状,且没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导致。症状解释 使用核磁共振(MRI)与功能性扫描(FMRI,可分析脑部血流量)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中间(小脑蚓部,位于脑后下端)及脑部中间区域(包括部分脑干)的大小缩减。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ADHD的类型,注意力缺陷(mainly inattentive)过动/冲动控制障碍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联合型/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combination),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1.常常无法注意细节,在功课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动会粗心犯错;2.做事或活动很难维持专注力;3.别人跟他说话时,经常表现出没有在听的样子;4.常常很难依照指示完成事情,无法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不是因为相反的行为或是无 法了解指示);5.经常对组织性的工作或规划活动感到困难;6.经常逃避或厌恶需要花费心思的活动或工作;7.常常忘东忘西(如书本或工作需要的东西);8.很容易被干扰;9.常常忘记每天规律要做的事情。,以“过动”(Hyperkinetic Disorder)为主的特征,1.坐着时经常觉得会局促不安,玩手或玩脚,或是不断扭动身体;2.在需要坐着的状况下常常会站起来,或课堂中离开椅子;3.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会到处乱跑或过度活跃(若是青少年或成人,则是觉得坐立不安)4.很难安静地玩乐或工作;5.总是静不下来,永远都在进行一些事,或是动个不停;6.极度爱讲话。,以“冲动”为主的特征,1.别人问题未问完,就急着说出答案;2.无法等待轮到他;3.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