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帮课堂
第15课
我与地坛教师版-【帮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15
教师版
课堂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同步
精品
讲义
统编
必修
上册
第15课 我与地坛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后因病回京治疗。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面对残疾,史铁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面对现实,选择珍惜宝贵的生命。为了生活,他曾经做了7年的临时工,后来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2.写作背景
下肢瘫痪后,史铁生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3.生字注音。
剥蚀(bō shí) 坍圮(tān pǐ) 亘古不变(gèn) 撅(juē) 肆意(sì)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恪守(kè)
4.解释词语。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重点研读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
明确:“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2.分析作者为何“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明确: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0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心灵的抚慰。
3.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明确: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
4.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5.怎样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6.分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7.“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连用三个“找不到”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反复手法,连用三个“找不到”,强调作者生命突然被逸出轨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
8.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作者连用了六个“譬如”,分析其意图及表达效果。
明确: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这段文字从“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9.“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10.“我”、地坛、母亲三者是怎样的一种联系?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知识拓展
地坛概况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史铁生名言
1、难以捉摸、微妙难测和不肯定性,这便是黑夜。
2、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人度化了佛祖。
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6、以生不逢时的一类的大话来开脱自己和折磨自己。
7、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8、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9、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___________在那儿了。我常觉得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___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___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_______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去路,找不到工作,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矗立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 弥散
B.坐落 魂不守舍 亘古不变 弥散
C.坐落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D.矗立 魂不守舍 一成不变 弥漫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B.我找不到去路,找不到工作,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坐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C.我找不到去路,找不到工作,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坐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D.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答案】
1.C
2.D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矗立:高耸地立着。坐落:土地或建筑物的位置(在某处)。
语境中“地坛”并非“高耸”,应选“坐落”。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心神不宁的样子。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文中是说史铁生由于双腿残废而失去了精神,心神不宁,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所以应选“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含贬义。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太阳循着不变的路途”不含贬义,应选“亘古不变”。
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文中是说园中充满了光芒,应选“弥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语序不当,应是“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成分残缺,“仅为着那儿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缺少谓语,应是“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B.侵蚀 淡褪 倾圮 散架
C.侵蚀 暗淡 坍圮 散架
D.剥蚀 暗淡 倾圮 散落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 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 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答案】
3.A
4.A
5.B
【分析】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A项,第①处把“地坛离我家很近”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语境说的是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因风化而逐渐损坏,所以选用“剥蚀”。
淡褪:指颜色褪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语境说的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的颜色已褪去变淡,所以选用“淡褪”。
坍圮: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从基部崩坏。倾圮:坍毁,倒塌。语境说的是一段段高墙从基部崩坏,所以选用“坍圮”。
散落:分散地往下落。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语境说的是玉砌雕栏分散地往下落,所以选用“散落”。
故选A。
5.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作句首状语。“想必”是猜测“我是该来了”这件事,所以应是“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样排序。这样空处应是“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 )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满园中播散着( )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去闻才能明了。
(有删改)
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雕砌 每日每夜 妥贴 设身处地
B.雕琢 每日每夜 妥贴 身临其境
C.雕琢 没日没夜 熨帖 身临其境
D.雕砌 没日没夜 熨帖 设身处地
7.赏析文中划线句子,不超过50个字。
【答案】
6.C
7.(1)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2)通过天地对雨燕叫声的感应把作者的落寞之情表达的更深刻。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雕砌,雕刻、堆砌。
雕琢,原意是仔细加工(玉石等)。这里的意思是有人将园内物件拿走。这样讲是很含蓄的反语用法,对古园的不幸用对自身不幸一样的平静态度,以一种高贵的姿态面对苦难。并没有“堆砌”的意思,所以用“雕琢”。
根据原文“这古园的形体”可知这里指对玉石等的雕刻,没有堆砌的意思,所以用“雕琢”。
每日每夜,指每天的白天和黑夜,但不是时时刻刻。
没日没夜,指不分昼夜(做事情),指时时刻刻。
根据原文苍黑的古柏站在那,是指时时刻刻,所以用“没日没夜”。
妥帖,意思是恰当,十分合适。
熨帖,贴切,心里平静。
可知这里与“微苦”相对应,指内心的感受,所以用“熨帖”。
设身处地,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身临其境,意思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这里指亲身面临体会感受,所以用“身临其境”。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效果的能力。
用“高歌”把雨燕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用“苍凉”把天地景物化,运用比拟的手法表达雨燕、天地都被作者的内心感受所感染;通过前文“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可知作者内心凄凉之情,作者说雨燕的叫声“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表达作者感受至深。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pǐ)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gèn)____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lǚ)____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yù)____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8.根据拼音,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写汉字。想一想21岁就被禁锢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写下这些语句时的情绪状态。
①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pǐ)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②太阳循着(gèn)____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③蚂蚁摇头晃脑(lǚ)____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④满园中播散着(yù)____帖而微苦的味道
9.文章中哪处句子最触动你,请工整抄写下来,并结合抄写的内容谈谈作者如何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10.选文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对作者获得生命启迪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8.圮 亘 捋 熨
9.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段描写生机盎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又运用准确的动词,如“停”“捋”等;描写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状态,生动活泼,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0.第一处描写地坛萧条悲凉的画面,表现地坛之荒芜萧索,寄托了自己双腿残疾后内心的苦楚;第二处描写地坛一角动植物的生动活泼,生机盎然,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第三处描写古园中的各种生命状态,使作者对“怎样活”有了深刻地认识,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三处景物描写层层递进,由伤痛到乐观到懂得怎样活着,对地坛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自己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与领悟。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坍圮,崩塌。注意两个字都是提土旁。
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注意“亘”与“旦”的写法不同。
捋,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因此是提手旁。
熨帖,贴切、妥帖。“熨”的本意是“烧热后用来烫平衣服的金属器具”,因此注意字形中有“火”。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这段文字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轻盈的薄翼,多么可爱的小精灵!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用拟人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既让人猝不及防,又觉生趣盎然。且叙述有波折,静中有动,趣味横生。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叫人哑然失笑。“瓢虫”本来爬得慢,用拟人手法说“不耐烦了”“累了”,“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闭目想象,慢吞吞的瓢虫实在有趣,也让人万分惊奇。“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极度夸张,光彩夺目。同理,此处也是寓情于景。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及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景物描写用词准确、生动,意境深远,画面感强。“剥蚀”接“琉璃“,可见古殿斑驳陆离,坑洼不整;“淡褪”接“朱红”,可见门壁暗淡无彩,浓淡不均;“坍圮”接“高墙”,“散落”接“玉砌雕栏”,可见高墙参差残破,横竖杂乱:四组动宾短语准确地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海桑田已变得荒芜破败,是一幅萧条悲凉的画面。写景是为了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地坛的荒芜来为了寄托自己内心的苦楚。“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曾经的希望、成就、荣誉都被“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未来的生命也无法预知,“我”失去了青春的狂妄,生命的骄傲, “我”内心的苦闷恰如老柏树般苍幽,如此,“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多么地让人痛恨。
第二处景物描写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不也能够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蚂蚁虽弱,不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着,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露水只要积蓄力量,不也能“压弯了草叶轰然地摔开万道金光”?生命是如此顽强、旺盛!那么一个人呢?“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一个人出生了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且必然会死去——这是一种解脱。没法选择死,却能够选择怎样活。“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但到底该怎样活着呢?
第三处景物描写全段用排比的手法,连用六个“譬如”,具体阐释了“怎样活”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落日”虽迟暮,但仍能“照得灿烂”夺目,“坎坷”相伴终生,不可逃避,只能迎接;雨燕高歌,虽然寂寞,却能把天地叫得苍凉,活着不是该坚守自我,忍耐孤独,追求伟大,执着顽强地面对理想吗?生命有时候也是一种悲壮美;孩子可爱的脚印,那是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追求自由、快乐吧,保持天真、热情吧;苍黑的松柏永远站在那里,他见证着宇宙的永恒,岁月的无涯,生命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生命是一种坚韧;草木泥土散发清香,让人想起生命的朴质、纯真,记忆的充实美好;落叶的飘落不是终结,而是化作春泥的开始,生命是一种奉献,一种更替,一种永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
①19年前,父亲搀扶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②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可是我不仅没能出院,病反而更厉害了。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
③我能住到7号来,事实上是因为大夫护士们都同情我。大夫护士都已经明白我这病的前景极为不妙,还因为我爱读书。护士长好几次在我母亲面前夸我,最后总是说:“唉,这孩子……”这一声叹,暴露了当代医学的爱莫能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帮助我,只能让我住得好一点,安静些,读读书吧——他们可能是想,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
④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⑤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⑥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髓。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帝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帝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
⑦朋友送了我一包莲子,无聊时我捡几颗泡在瓶子里,想,赌不赌一个愿?要是它们能发芽,我的病就不过是个瘤子。但我战战兢兢地一直没敢赌。谁料几天后莲子竟都发芽。然而科学胜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说那儿没有瘤子,没有没有。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帝瞧瞧?后果很简单,如果你没摔死你必会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帝。
⑧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王主任来了。我面向墙躺着,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许久不说什么,然后说了,话并不多,大意是: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话,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⑨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
⑩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王主任的一番话,虽未能打消“我”的求死念头,却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去做些事,感受到了活着的兴致和价值感。
B.“我”曾千方百计祈求“上帝保佑”,但却并未能得到上帝的怜悯,甚至一度走向茫然。后来,“我”终于放弃了信奉“上帝”,转而追求另一种精神。
C.“说不定书中能有‘这孩子’一条路”,这句话别有深意,文章多次写到“我”爱看书,表现了“乞灵于自己的精神”这一意图。
D.“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使他终身受益,是作者活下去的原因之一。
1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结尾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惨淡凄寂的氛围,映衬出作者孤独哀伤的心情。只是写景,却从侧面写出病情带给“我”的打击和痛苦。
B.第⑥段是一段痛心的描写,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帝保佑”,那是怎样的一种渴望啊,热切得要爆发,哭泣得要撕心裂肺。
C.文章用语诙谐、幽默,以调侃写心境。一些狠话带有二十岁年轻人的任性口吻,却承载着更深的抑郁、绝望与凝重。
D.大量心理剖白式语言,口语化,坦诚,细腻,个人主观意识极强,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感染力,构成独特的气场。如“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
13.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结尾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14.(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史铁生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1.B
12.A
13.①在科学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而使人陷入迷茫的时候,在命运把人推到无法解释的灾难和绝望中的时候,人只有凭借着精神力量来拯救自己。②这句话是作者遭遇厄运时的生命体悟,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14.①面对病魔的折磨,具有乐观的心态。起初,期盼着健康地走出医院。②病情恶化后,具有积极的心态。开始想写点什么,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③最终感悟到精神力量的伟大。有一天认识了神——精神,人只有凭借着精神力量来拯救自己。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 “‘我’终于放弃了信奉‘上帝’”,这一说法过于生硬,原文无此意思。此前“默念上帝保佑”只是一种本能的愿望和祈祷,并非正式的宗教信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 “只是写景”理解错误,看似写景,实则写人,“阳光在那儿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也是作者处境的写照。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可以从结构、手法、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就本题而言,首先明确句子表达的含义,再分析句子的情感,最后关联主旨。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是指科学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命运的混沌之点”,是指人生中遇到的坎坷。“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是指人只有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这句话在结尾段,参考结尾段的作用,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表达的情感,可知本句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主旨的体现。
14.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那天恰是我21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来看我时,也都这样想,他们给我带来很多书。”我面对病魔折磨,具有乐观的心态,起初,期盼着健康地走出医院。
“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时忘记了死。”病情恶化后,我开始想写点什么,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我具有了积极的心态。
“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