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课 芣苢+插秧歌(学生版)-【帮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帮课堂 第6课 芣苢+插秧歌学生版-【帮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 秧歌 学生 课堂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同步 精品 讲义 统编 必修 上册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4.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1.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2.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收集了   的诗歌,共   篇。分为 、 、 三大类。《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 、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杨万里,是 诗人、文学家。《插秧歌》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 的风格。 2.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的是《 》《 》《 》《 》《 》。 3.生字注音。 芣苢( ) 掇( ) 捋( ) 袺( ) 襭( ) 兜鍪( ) 肩胛( ) 莳未匝( ) 4.解释词语。 (1)芣苢: (2)采采: (3)薄言: (4)掇: (5)捋: (6)袺: (7)襭: (8)兜鍪: (9)莳未匝:秧苗未栽插完毕。 重点研读 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中的场景。 (1)《芣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之何以旷”。我们读《芣苢》,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2)《插秧歌》:农忙时节,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可是,偏又遇到阴雨连绵,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农妇喊农夫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怎么能“歇半霎”呢?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2.以《芣苢》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3.《芣苢》和《插秧歌》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管是采芣苢,还是插秧,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知识拓展 田园诗 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已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 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 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 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 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2.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3.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4.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10.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