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代
诗歌
学习方法报社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绘壮丽之景,展非凡之志
——《观沧海》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融情于景,借壮丽之景,展现出他的雄才宏志。诗人写景时,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描绘出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
从写景的远近上看,先写山岛、树木和百草,再写波涛汹涌的海水,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先写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个“何”字,用得饱满有力,再着“澹澹”一词,使得整个沧海神韵俱全。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显得一派生机盎然;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瑟瑟秋风中海浪汹涌起伏的壮观景象。曹操独立寒秋,极写秋天海的气象壮阔,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洗历代骚人墨客悲秋的感伤情调,其壮志凌云和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
前四行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态之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态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融想象和夸张于一体,意境阔大。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这样具有雄才大略、傲视群雄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宏阔气象的诗句吧。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唐天宝初年,王昌龄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蛮荒之地,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好友李白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和慰藉。
诗人不愧是抒情高手,融情于景,把情感抒发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第一句写景,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第二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高水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更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景·理·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浓重的乡思乡愁。阅读理解这首诗,不妨把握这样三个重点,一是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虽是乘舟远行,旅途劳顿,但青山绿水,却也赏心悦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此时风正帆悬,愈见大江直流和平野开阔的宏大气象。二是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本是诗人观察体验到的自然现象,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三是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漂泊在外,难抑思乡之情,看到大雁北归,诗人一阵感慨: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景是怡人的,理是通达的,情是轻淡的,景理情相互渗透,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手法精妙,意蕴丰富
——《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曲作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其主要魅力就在于创作手法的独特精妙。我们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在音节上两字一顿,非常整齐,其在组合上完全是名词的并列,即把秋天的一些典型景物并列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幅图画与风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妨展开想象: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作者前行。这是怎样的一幅凄凉图景啊!
诗歌里的这种手法,在讲究对仗的律诗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唐朝已经十分普及,精彩的例子唾手可得。比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意象并列的手法,展现出完整的画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丰厚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