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上海市
嘉定区
2023
年届
生物
下学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
上海市嘉定区2023年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合物可能存在如图所示结构的是( )
A. 脂肪
B. 胰岛素
C. DNA
D. 肝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即-CO-NH-。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两个氨基酸之间会形成肽键,因此肽键是蛋白质和多肽中特有的结构。因此解答本题只需判断选项中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即可。
【详解】脂肪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只含C、H、O种元素,因此肯定不含肽键,A错误;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肽键结构,B正确;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因此肯定不含肽键,C错误; 肝糖原属于多糖,只含C、H、O种元素,因此肯定不含肽键,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相关化合物的化学本质以及蛋白质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肽键是蛋白质中的特有的结构。
2.某学生研究小组欲测定某品牌氨基酸饮料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班氏试剂 B. 苏丹Ⅲ染液 C. 双缩脲试剂 D. 碘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因此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红细胞膜内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是膜内的6倍,维持K+、Na+分布不均的是膜上的( )
A. 受体 B. 载体蛋白 C. 磷脂 D. 糖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
×
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
×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详解】K+和Na+进出红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红细胞内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是膜内的6倍,维持这种K+、Na+分布不均匀是由膜上的载体所控制。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三种运输方式的方式和实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
4.ATP的结构式可用如图表示,其中高能磷酸键的部位是( )
A. 仅①处 B. 仅③处 C. ①和②处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ATP的分子结构分析可知,①处为普通化学键,②和③处为高能磷酸键,含有大量的能量,其中③处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分解和重新合成,故选D。
5.如图为人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某一途径,其中过程②进行的场所位于( )
A. 细胞质基质 B. 线粒体内膜 C. 线粒体基质 D. 线粒体外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人体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4[H]2乳酸 (细胞质基质)
【详解】①过程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②过程是第二阶段,为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下列措施属于切断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是( )
A. 隔离病人 B. 消毒餐具 C. 锻炼身体 D. 接种疫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传染病的控制要做好三个环节,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好易感人群。
【详解】隔离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A错误;消毒餐具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7.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图表示实验前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详解】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套住尖端下部后,不影响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A错误;由于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故只能向下运输,所以直立生长,B错误; 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正确;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向左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向光性、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草原物种多样性可用样方法调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
②根据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
③统计样方内物种数
④统计样方内每--种植物的个体数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①错误;统计时可视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密度低的样方可大些,②正确;样方法草原物种多样性,应该统计样方内物种数以及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③④正确。综上所述,以上说法正确的有②③④,故选C。
9.某研究小组先对大鼠进行48小时的限制饮水,每次播放音乐时给大鼠供水,多次训练后大鼠听到音乐会做出饮水动作,建立了大鼠饮水奖赏条件反射。该实验研究中音乐对于实验前大鼠和实验后大鼠来说分别是( )
A. 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 B. 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
C. 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D. 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与。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
【详解】此题为大鼠的“音乐-饮水反射”实例。给大鼠供水会引起饮水,这是非条件反射;供水是非条件刺激。给大鼠听音乐不会引起饮水反射,音乐与饮水反射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大鼠供水之前,先给听音乐,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音乐一出现,大鼠就有饮水反射。这时,音乐已成为供水(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音乐)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饮水反射,称为饮水条件反射。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的类型,关键是知道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特点。
10.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只要受到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
B.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C.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D. a处和c处的传导分别是生物电传导和化学物质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根据a上的神经节或③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为效应器,能作出一定的反应;③为突触结构。
【详解】不同的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种类,不能对各种持久都能发生反应,不同的感受器也有不同的刺激值,刺激强度太弱,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 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C错误; 由图可知,图中a处是神经纤维,依靠生物电传导兴奋,c处是突触依靠神经递质传递兴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反射的概念,明确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掌握突触的结构,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
11.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过程为CO2的固定
B.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 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酶催化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暗反应指反应过程不依赖光照条件,有没有光,反应都可进行,B错误; 对14CO2中的C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检测14C3的放射性强度,可以用来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C正确; 单位时间内14C3的生成量的多少表示固定反应的快慢,可以说明该酶活性的高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酶的催化效率、同位素标记法等,考查在新的情境下利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2.如图为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过程示意图,数字表示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转录 B. ②是逆转录 C. ③是翻译 D. 甲是肽链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DNA复制,A错误;②表示转录,B错误;③表示翻译,C正确;甲表示mRNA,是翻译的模板,D错误。
13.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
A. 胚胎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 D. 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生的物进化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