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doc
下载文档

ID:3393699

大小:37.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间 四月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1.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表达了作者 之情。 2.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 ;② 。 答案: 1.对欧洲文化的向往和迷恋 2.眼前的新世界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 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be,that ist 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思考: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经历了哪些“险滩和礁石”。 答案:在长沙,遭受炮火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去往昆明,找不到交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在昆明,物质的极端贫乏,饱受亲人离世之苦;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田地里的棉花是绿叶白花,它在夏季里丰盈,在秋季里收获。母亲劳动在棉田里、庭院里。在她手里,棉桃变成棉花,棉花变成布匹。最后,母亲自己成了一朵棉花,长在地里…… 棉花,立体的月色 王德兴 张开绿色的手掌,收集 所有的明媚与光亮 赶在霜雪到来之前 次第绽放出极富喜感的皎洁 这大片的白,起初只是羞答答地 孕伏在层层叠叠的绿色中 只有等到芦花白头、玉米成熟的时候 她们才肯把采撷一个春夏的月色 以立体温柔的方式,呈现天地间 母亲当年就是在这样的轮回里 把一枚枚棉桃侍弄成花 然后再把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 直到自己也变作一朵硕大的棉花 今夜,月挂中天 田间的花朵都在仰望 不见嫦娥,但见缕缕慈祥从天而降 (摘自《岁月》2019年2期) 【考点必练】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种意象?两种意象间的关系是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棉花和母亲。棉花像母亲,母亲像棉花。 2.对热爱劳动的母亲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一棵开花的树》是中国诗人席慕蓉1980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的开篇刻画了主人公曲微深婉的内心,表达出她对爱情的美好期昐;诗的第二节紧承上节诗意,将少女痴痴等待意中人的心境幻化为长在必经之路旁的一棵开花的树;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这位少女一片痴心,空自凋零的失落之情。这首诗富有真情美,娓娓道来却饱含诚挚;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美;还极具声韵谐和之美,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呼 唤 □ 余光中 就像小的时候 在屋后那一片菜花田里 一直玩到天黑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总似乎听见,远远 母亲喊我 吃晚饭的声音 可以想见晚年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里 就亮起一盏灯 就传来一声呼叫 比小时更安慰、动人 远远,喊我回家去 (选自《余光中诗选》)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呼唤”语带双关,一是指小时候,母亲唤儿回家吃晚饭的声音,二是指晚年时,故乡呼唤游子归家的声音。 B.诗歌跨越性比较大,写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构思的。 C.两个小节中都出现了“远远”一词,这两个距离又远又近,“远”是说相隔有一段路程,“近”是说心有灵犀的情感将距离拉近了。 D.诗歌末尾“回家”一词的含义是在呼唤宝岛台湾能够早日回到大陆的怀抱,实现和平统一。 2.在诗歌中,诗人所写的“呼唤”主要表现在自己的童年和老年这两个阶段,你觉得诗人更喜欢哪一个阶段的“呼唤”?这是为什么? 3.根据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1.B(时间顺序。) 2.诗人认为后一种呼唤“更安慰、动人”。因为诗人感到,年老时结束以前的漂泊生活,叶落归根,安息在故乡的一片热土之上,是极大的甜蜜和幸福。 3.诗歌通过两个时间点来写“呼唤”,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及祖国大陆的无限眷恋之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