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西方经济学
19
宏观
西方经济学第19章(宏观第8章)
一.问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答:(1)绝对优势理论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贸易理论。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或价格比其他国家低,就称该国具有这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就应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它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将使贸易各方都可获得贸易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是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总有一种产品是优势最大的;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是绝对劣势,但比较起来总有一种产品是劣势最小的。这样,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产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2.说明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答:为了解释相似的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曼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即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1倍,产出也相应地扩张1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具有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或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在这些行业中双倍的投入获取的是超过双倍的产出。另外,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是同质的,因此,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所谓不完全竞争市场,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垄断竞争市场。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都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时要大得多,世界上因而生产出更加丰富的产品。消费者希望能消费花色繁多的商品。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3.简述欧洲联盟的形成过程。
解:概括地说,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建立在欧洲三个共同体之上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成立的区域经济集团。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为了集中管理法国、前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的煤和钢铁资源。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煤钢自由贸易和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这个共同体使这六国受战争打击的工业恢复了活力。1957年,上述六国又签订条约,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以促进核工业的发展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1958年1月1日,在签订《罗马条约》之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了,该组织试图通过消除成员国之间对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所有限制,建立一个“共同市场”。通过拆除成员国间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壁垒和对非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欧洲经济共同体变成了一个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区或者“关税联盟”。随着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陆续加入,到1986年,成员国数目增到12个。
随着《统一欧洲法案》于1993年1月变为法律,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1995年1月,随着奥地利、芬兰和瑞士加入,原来的12个成员国增至15个。现在,欧盟人口超过3.75亿,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欧洲货币单位。
1992年,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七个国家达成协议,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区由19个国家组成,他们构成一个强大、富裕的贸易集团。
通过上述协议,欧盟把它在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方面的自由流动,扩展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此之前,19个国家已经通过其他协议,把它们间的工业品关税率降至0。1992年协议提出进一步削减农产品关税。
1992年2月7日,欧盟当时的12个成员国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代表着欧盟自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具根本性的变化之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盟不再仅仅是经济组织,而使它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联盟方向发展。
4.简述体现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的主要原则。
答:(1)非歧视性原则,对各缔约国贸易政策一视同仁,对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一律平等。通过最惠国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来实现。(2)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3)磋商调解原则。强调各缔约国之间通过磋商调解,而非报复、制裁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原则,并制定了具体的程序和方法。
5.简述金本位制的优缺点。
答:(1)优点:第一,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第二,由于金本位制内在的对称性,该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都必须承担干预外汇的义务。第三,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固定其货币的黄金价格,所以他们不会允许其货币供给比实际货币需求增长得更快。
(2)缺点:第一,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第二,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第三,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黄金,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第四,金本位制给了主要的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的巨大能力。
6.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征收关税带来的影响。
答:如图19—1所示,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PT
PW
D
S
P
Q
S1
Q1
0
PW′
c
a
b
d
e
S2
Q2
消费者损失(a+b+c+d)
生产者所得(a)
政府的收入(c+e)
关税把国内的价格由P提高到P,却把外国出口价格由P降至P。国内的生产由S扩张到S,而消费却从D下滑到D。不同社会集团的成本与收益可以用标有a、b、c、d、e的五块面积不同的和来表示。
对国内生产者而言,由于其产品的价格更高,相应的生产者剩余也更多。当产品价格提高到P后,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a,这是关税带来的生产者所得。
对国内消费者而言,更高的价格使消费者蒙受了损失。在图中,由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从P提高到P,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等于(a+b+c+d)的总面积,因此,关税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
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征收关税而从贸易中获益。收益大小等于关税税率与进口量的乘积,在图中,政府的收益等于面积c与面积e之和。
关税的净损失为:消费者损失-生产者所得-政府收益
用图中各块区域面积表示,上式变为:(a+b+c+d)-a-(c+e)=b+d-e
因此,征收关税的净效果取决于面积(b+d)与e的对比关系。
7.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解释倾销现象。
答:为简单起见,现用垄断理论来解释,如图19—2所示。
Df=MRf
PD
Pf
MRD
DD
MC
C,P
Q
QD
QM
2
3
1
0
国内销量 出口
该图反映的是国内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垄断某个行业,该厂商在两个市场进行销售: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它面临需求曲线DD;在国外市场,假定该厂商能以价格Pf,销售它所愿意的任何量,从而过Pf的水平线为该厂商在国外市场销售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再假定两个市场被分割,这样该厂商就能在国内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MC是该厂商在两个市场能够售出的总产量的边际成本曲线。
为了使利润最大,该厂商设法使每个市场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国内市场的边际收益为MRD。为了让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该厂商将产量确定为QM,并且在国内的销售量为QD,出口量等于QM-QD。
由于国内需求曲线为DD,这时国内产品的销售价格为PD,由图19—2可知,PD比出口产品的价格Pf要高。因此,该厂商的行为已说明了倾销,即其产品在国外比在国内卖得便宜。
上述论述说明,倾销不过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8.试比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答: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古典学派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其经典代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说是古典学派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把古典学派中不现实的假定现实化了,把古典学派没有分析的需求因素纳入了分析体系,把古典学派不可能使用的新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纳入了理论模型。而新国际贸易理论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问题,产品差别和需求偏好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问题,市场结构性差别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的生产区位和运输成本问题。
二.计算题
1.在充分就业情况下,A国人均每工作日能生产10台电视机或者20台照相机,B国能生产6台电视机或者30台照相机。试回答:
(1)A国和B国生产什么产品有比较优势?
(2)贸易前两产品在A、B国的交换比率各为多少?
(3)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以1台电视机与2台照相机的比率进行交易,若A国向B国出口4台电视机,求各自的可消费量。
解:(1)显然,A国生产电视机具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照相机具有比较优势。
(2)贸易前,A国的交换比率为1台电视机:2台照相机;B国的交换比率为1台电视机:5台照相机。
(3)A国的可消费量为16台电视机,8台照相机;B国的可消费量为22台照相机,4台电视机。
2.假定1英镑的价格为2美元,1马克的价格为0.4美元,问:
(1)英镑对马克的价格是多少?
(2)若1英镑的市场价格为6马克,英镑持有者如何在套汇中获利?
解:(1)1英镑=2美元,1马克=0.4美元,即1美元=2.5马克,则1英镑=5马克。
(2)将1英镑兑换为6马克,将6马克兑换为2.4美元,则①在此交易中获利0.4美元,或在交易中获利0.2英镑。
3.某人打算以不超过7500美元的价格买辆小轿车,现在商品店的报价为3500英镑,问:
(1)若汇率是1英镑=2.2美元,双方能否成交?
(2)汇率为多少时他才能买到小轿车?
解:(1)商店报价折算成美元为7700美元>7500美元,故双方不能成交。
(2)设汇率为1英镑=X美元.则3500X≤7500,解得:X≤2.114,所以,汇率在至多为1英镑=2.14美元时他能买到小轿车。
经典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力资源比较富余,资本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通过( )可从对外贸易中得到收益。
A.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B.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商品
C.征收高额的进出口税
D.采用生产成本随产品增加而上升的生产方式
2.通过对外贸易,一国( )。
A.可以达到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实际消费
B.只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消费水平
C.不能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
D.更局限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消费
3.若劳动和资本量不变,X国可生产20吨钢或煤,Y国可生产10吨钢或16吨煤,成本不变情况下Y国应向X国( )。
A.进口煤和出口钢 B.进口煤和钢
C.出口煤和进口钢 D.出口煤和钢
4.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生产相同产品的两个国家( )。
A.发现相互交易是无益的
B.交易后可能继续生产他们的产品
C.发现在交易后一方获利一方受损
D.将各自专门生产成本不变时的那么多商品
5.在( )情况下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可替代国际间的要素流动。
A.如果要素是充裕的
B.只有在比较优势说被否定时
C.只有在商品流通受到管制时
D.当通过贸易使各国的稀缺要素不再缺乏时
6.同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进行贸易( )。
A.必然使高工资国家降低实际工资
B.可能提高两国的人均实际收入
C.低工资国家将降低实际工资
D.可能使两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下降
7.金本位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 )。
A.因货币体系调整所引起的通胀或萧条
B.世界上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交换媒介
C.总是处在非均衡状态
D.价格趋于激烈波动
8.国民产出与国内支出之间的差额为( )。
A.净出口 B.出口减进口
C.出口减出口 D.储蓄
9.假定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现在需要更多的美元来兑换等量日元
B.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人可能会购买更少的日本商品和服务
C.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本人可能会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和服务
D.上述答案都正确
10.当我们由一个封闭的模型转向一个开放的模型时( )。
A.GDP增加了 B.支出乘数增高了
C.一次性税收不会发生变化 D.总支出曲线的斜率不会改变
11.当存在储蓄和投资缺口时,应( )填补。
A.通过净出口的变化 B.通过国际利率的变化
C.通过实际固定汇率制 D.通过采用货币政策
12.A国生产1单位商品Y的相对成本是1/3单位商品X,B国生产1单位X相对成本是4单位Y,要增加两国的商品总量,( )。
A.A国应专门生产X,B国应专门生产Y
B.A国应专门生产Y,B国应专门生产X
C.A、B两国各自生产X和Y
13.征收进口关税和实行进口限额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可以使政府得到关税收入,后者不能
B.后者可以使本国完全禁止出口,前者不能
C.既不是答案A也不是答案B
14.下列关于开放经济对内外均衡影响的论述中,( )项是不恰当的。
A.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本国的影响越大
B.如果甲国同乙的贸易额在乙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则甲国价格的变化对乙国经济的影响就不重要
C.任何宏观政策都阻止不了外国经济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D.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间利率差的调节,是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15.与封闭经济相比,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的作用将( )。
A.更大,因为总需求加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增大
B.更小,因为总需求加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变小
C.不变,因为总需求加净出口后对支出乘数没有影响
D.不能确定两者的关系
习题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1.B 2. A 3.C 4.B 5.D 6.B 7.A 8.B 9.D 10.C 11.A 12.A 13.A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