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第五讲阅读——现代诗词阅读.doc
下载文档

ID:3387461

大小:183KB

页数:15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年级 暑假 初一 第五 阅读 现代 诗词
华语一家·教研部 阅读课 年级 七年级 第 五 单元 课题: 现代诗歌阅读 备课老师: 周苹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现代诗歌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现代诗歌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工作:15分钟 1.课前沟通:检查学生上一次课布置的作业,检查古诗词背诵情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评讲。 2.课前预习:引导提前到校区的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做好课前的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节课:快乐阅读(60分钟) 第一环节:读书会(15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还记得上一次阅读课的读书会里老师给你们介绍了哪部作品吗? (明确: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ppt2】 师: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海伦•凯勒的生平,而且还粗略地了解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作品的内容。写了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和海伦的求学生涯。 师:今天我们深入这部作品。 【ppt3—4】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要做些什么呢? 白天 夜晚 第一天 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 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看戏 第三天 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看喜剧 师:接下来我们可以探索作者在仅有的三天时间内,为什么是选择看这一些东西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东西。 【ppt5—6】 这中间主要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 首先,海伦·凯勒亲身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盲人而受到的周围人的爱,特别是麦西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以及在麦西夫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间的真情,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人类的同情心,因此海伦·凯勒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的善良。 例如:假如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她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海伦·凯勒这样“打量”麦西夫人,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心和性格力量,这充分表现了海伦·凯勒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 【ppt7】 其次,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分别揭示人类物质方面的成就和精神财富的进步,海伦·凯勒之所以要看这些地方,是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通过这些来探索人类的灵魂,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海伦·凯勒积极进取的精神。 【ppt8—9】 再次,海伦·凯勒关心日常世界,希望在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从观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海伦·凯勒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例如:“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对人和物的憧憬,我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力求捕捉和把握所目击的每一件事物。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 师: 这一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 【ppt10—11】 首先是对世人的规劝,作者在文章中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因此作者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其次是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作者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第二环节:技巧点拨(4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因其审美趣味的高雅和审美层次的精深而使许多朝拜者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审美能力相对较弱而学习负担又非常重的中学生来说,欣赏诗歌尤其艰难。鉴于中学生的特殊性,要想完全通过了解作者身份,思想,经历,艺术风格,美学追求,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来理性地欣赏大部分诗歌,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上,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是在一种既不了解作者也不了解背景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的遭遇战(考试与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的是凭一种阅读直觉和欣赏经验直接从作品中寻找美的芳踪。而在诗歌中,最有利于这种直觉、最能形象直观地传递美的内涵的,无疑就是意象了。在一定条件下,即便是不知道作者及创作背景,但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意象的美学内涵,也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芳容,采撷到艺术的珍珠。 师:今天我们就从“意象”入手来学习现代诗歌的欣赏。 二、讲授新课 1.意象是什么? 【ppt12】 意象,简单来说,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 师:简单地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ppt13】 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 师:楚辞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觉地将意象的使用纳入了有明显理论倾向的美学追求。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意象的使用已相当成熟和科学了。有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等,几乎通篇都用意象构成。当代8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过“反意象”的诗歌创作倾向,但现在看来,无论曾有多少人大张旗鼓的“反”过,仍然阻挡不了诗人们对意象的钟爱。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新诗中的精品仍然是以意象法为基本手法并推陈出新。 【ppt1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ppt15—17】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本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中国诗歌为何对意象如此情有独钟呢? 【ppt18】 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人“仰观天象于玄表,俯察品类于有形”,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象)来认识宇宙并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思维模式的结果。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物我相融。这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便是大量使用意象:以象寄意,以象言情,以象载道,以象喻理等等。 3.以“柳”为例解释传统意象: 【ppt19】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朝最盛,其原因是:柔软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说,“柳”与“留”谐音。故“柳”这一意象代表着送别与离意。这一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 4.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 【ppt20—22】 (1)送别场所:长亭 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古代驿路,十里置亭为长亭,五里置亭为短亭,亭虽为行人休息之地,但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的饯别之处。一句长亭更短亭已然将游子那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全然跃于纸面之上,读来让人倍觉心伤。这时远行之人心中却无法让自己那抹思乡之情消失,反而一缕乡愁愈加浓深了。长亭连着短亭,天长地远,何处才是归程?游子何时才能找到归家的路途?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永《雨零霖》 三句,点出秋天节候、分别地点时间和秋雨初止的气氛。蝉盛于夏,衰于秋,故称之为“寒蝉”,又觉得它声悲意寒,故以“凄切”形容。这里显然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色彩,表现了离人的悲情。第二句写出长亭送别的暮景。地点即在长亭,时间又在黄昏,景色是黯然的,情思是悲愁的。第三句,写秋暮骤雨刚过,那就意味乌云未散,天色阴暗。这样的景色与将别的心情混一,就构成了凄冷悲凉的意境。 【ppt23—24】 (2)植物类:芭蕉、梧桐、芳草、梅花、松柏、菊花、牡丹、桃花、杨花 梧桐:表示凄苦。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关联。 芳草:在古典诗歌中常比喻离恨。 梅花:寄托一种高洁刚强的品格,具有清逸幽独的气质。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菊花:象征高洁。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象征高贵。 杨花:象征飘零。 【ppt25—26】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作者选择了在中国诗词中具有传统表现力的两样事物——“梧叶”和“芭蕉”来描绘雨景,表达愁思。梧叶飘零,表明秋已来临,雨点打在芭蕉上,恰似打在心上,引起无限愁思。 师:《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梧桐落叶声声似乎提醒人秋天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尽孝。这种种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全曲语言简洁,风格自然清雅,意境优美。 【ppt27—34】 (3)动物类:杜鹃、鹧鸪、大雁、青鸟、蝉、猿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又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诗人借景抒情,用 “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鹧鸪: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大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大雁又有游子思乡之情 。 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此句借用了两个故事。蓬山,即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指对方居住之地;青鸟,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的使者。这两句是说:幸好你的住处距离不远,希望今后使者常来为我探望。既然不得不离开,只能宽解,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诗人既有对爱情不舍的追求,又往往得不到满足,总是处于渴望与失望的矛盾之中,于是将现实寄于幻想,以得解脱。 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ppt35】 例: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末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的缘故。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师: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或身世浮沉。 【ppt36】 (4)自然类:明月、白云、斜阳、流水、风、烟、霜、雪等。 云之聚散无定,恰如人之离合无常;而云之漂泊无依,又酷似人之流离失所。这是云之所以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原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ppt37—38】 (5)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吹箫,捣衣(捣练)等。 登楼:古人登高临远往往产生家国之悲。 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师:意象的寓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复杂情感,使诗中的意象精彩纷呈,充满艺术的活力。 三、现代诗歌赏析技巧 1.什么是现代诗? 师:教材P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我们一起来看教材是怎么定义的。 【ppt39】 现代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借鉴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来赏析现代诗歌。 师:新课标是怎样做要求的呢? 【ppt40】 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师:可见新课标对我们中学生在欣赏现代诗这一方面的要求并没有很高。 2.中学现代诗歌阅读的技巧 【ppt41—46】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A.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B.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C.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因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诗歌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D.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ppt47】 (2)诗歌阅读方法 A.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B.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C.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D.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E.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F.体会意象 3.真题演练 师:我们还是通过做题来实践老师讲的这些阅读技巧吧,请看到教材P真题演练。 【ppt48】 (一)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师:起锚与抛锚、汹涌着波涛的大海无边无沿…… 诗人对于大海是太熟悉了。它的欢乐,它的痛苦,它的辽阔,它的深邃,它的浪花,它的浪谷……在他19岁的时候,就乘过一条邮轮漂洋过海。而后又几次出国,到过欧洲、南美洲等地。他对海员的生活也是非常熟悉的。1979年,他在上海写下《盼望》一诗。 这首诗是写海员们的生活的,着重在写海员们的心情。海员们长期在海上生活,远离大陆,远离城市和乡村,远离普通的、喧嚣的生活,也远离亲人。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而又是别具一格的。这样长期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也塑造了他们特有的心态。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具有特有的风采,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富有诗意的。诗人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悉,完全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写。而《盼望》一诗,却极其巧妙地只选了这样一个角度:以锚为中心,写起锚和抛锚。锚,是船上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起锚和抛锚,又是海员生活最富代表性的两个动作。起锚,意味着一次新的航行开始了,抛锚,意味着一次航行结束了。诗集中地写起锚和抛锚时海员的心情,并以海员的话来表达,就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 起锚和抛锚,是一次航行的两头,可以说,此时海员们的心情最激动。起锚,是新的工作开始了,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抛锚,是一次工作结束了,取得了这次航行的胜利。诗人对海员们的这种心情很理解,抓住起锚和抛锚来写,既准确又很精练地把海员的心情写出来。诗人这种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在写起锚和抛锚时,诗人又大胆地舍弃了其他的一切描绘,而又集中地只写“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描写既具体又生动,有声有色。一下子把海员们的欢悦心情写出来了,这欢悦心情中又含有深的蕴意:工作的渴望,胜利的愉快,进而写出了海员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最后两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这两句很普通的话,却把海员们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海员们那种战斗的豪情流溢言外。 诗人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时,往往十分注意对人的观察和体验。特别是诗人进入老年之后,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对人的观察和体验就更深切了。他往往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人的内心世界,并能具象地生动地表达出来。《盼望》这首诗,就说明了诗人这一高超的能力。) 【ppt49】 1.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 ”“ ”。 2.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师:【解析】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悟能力。我们通过诗歌的题目及最后一节文字,可以概括出诗歌的内容要点,这首诗主要写了海员的两种盼望,即“盼望出发”和“盼望到达”。从结构上看,最后一节的两句诗分别是对前两节的总结。以第一节为例,描述了海员在“起锚”时的喜悦心情和盼望出发的心理,“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前面说过,意象是表现在作品里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再结合题干要求“象征性意象”,可以断定第一个象征性意象为浪花,因为能够通过“浪花”这一具体形象表现出海员“盼望出发”的心理。用此种方法能够推断出第二个象征性意象为喧哗。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领悟。前面说过,只有真正理解诗歌意象,才能深入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由第1小题得知,在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时分别用了“浪花”和“喧哗”两个象征性意象。对于象征性意象的把握方法前面已经进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分析如下:对于海员来说,“浪花”代表的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喧哗”代表的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诗中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意象的描绘,表现了海员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联系写作时间,从总体气氛来看,这首诗主要突出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再往深层理解,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岂只是海员的两种盼望?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盼望。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生在世,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像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答案: 1.浪花 喧哗 2.浪花代表的期盼是对航海事业的热情和奉献,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喧哗代表的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意对即可) 课间10分钟 第二节课:考场练笔(50分钟) 第三环节:实战练习 过渡语:现在我们自己来完成习作,看看自己能否很好地独立地赏析一首现代诗歌。 师:请看到教材P《成功的花》《纸船》 一、 考场规则 师:老师来宣布一下考场规定。 【ppt50】 考场规则: 考试时间:15分钟 考试规定:独立完成阅读题 不能交头接耳、偷看他人试卷 违反规定者扣20分 二、 学生考试(15分钟) 老师来回巡视,关注学生考试动向和答题情况,将学生的表现记录在纸条上。提醒个别答题较快的学生仔细检查,督促答题较慢学生加快答题速度。 第四环节:点评考卷(30分钟) 过渡语:好,完成阅读后,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答案吧!在校对的过程中,老师会讲到一些答题的技巧,老师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动笔,大家只需认真听,认真配合老师。 师:我们先把这首诗齐读一次。 【ppt51】 《成功的花》 以下内容老师可根据时间安排 (《成功的花》是编者加的题目,在原书中以序号编排,为“五 五”)是选自《繁星·春水》 的短文。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辉煌的结果,而忽视了辉煌结果后面所隐含的艰辛过程;好多人也只想得到辉煌的结果而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劳动。我们不要只是羡慕别人的成绩或荣誉,而应该多了解别人的付出和艰辛。如果我们能注重过程,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我们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美丽。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当别人亮出自己辉煌的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人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雨”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花”指的是人,“芽儿”指的是未成功之前,“泪泉”是指付出的努力,“血雨”是指道路上的艰辛。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看到成功者无比荣耀的一瞬间,还要看到成功者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过程,从而激励自己,也积极地去付出,奔着那个成功的目标奋进。 这是名著,所以这首散文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 【ppt52-53】 1.将“泪泉”改为“泪水”是否更合适? 2.“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这一句,是借用“花”这一意象来说理。假如直接说 “成功”,可以这样说,“人们只惊羡成功时的荣耀!”你觉得哪句表达效果更好?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在你的积累中,肯定也有能给人以类似启示的名言或俗语,请写出一句。 答案: 1.不能。“泪泉”写出了泪水之多,如泉水一般,这样更突出奋斗浸透着无数泪水,说明成功背后蕴含着艰苦的奋斗。 2.第一句更好,借用花来形容成功更突显成功的惊艳,运用比喻更显诗意。 3.只有努力奋斗、不怕牺牲才能成功。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第二问示例:世界上凡取得成就者,无不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答案不唯一) 师:你们的答案跟老师的接近吗?我们再来看看《纸船》这一首诗。 师:有没有觉得《纸船》这一首诗很熟悉,老师介绍过吗?是谁的作品?选自哪一本诗集? (冰心的作品,选自《繁星·春水》) 【ppt54】 《纸船》 师:这首诗老师之前在《读书会》环节介绍过了,谁还记得冰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接受了燕京女大学校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 (全诗分三小节。第一节,写行动: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与前两句衔接,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这一行动的情真意切。第二节,写意愿。前两句: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乍看似写自然环境的无情干扰,其实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楚。她知道,自己此去,与亲人将相隔万里,短期内是无法相聚的。然而她坚信,母女之间的亲情,是风吹浪打不能拆开,万水千山不能隔断的。因之下两句随即接写: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第三节,写梦境。人们在思念至深时,往往寄希冀于梦幻。冰心在《繁星》《春水》等诗集中,曾多处写梦,如“梦初醒处,/山下几叠的云衾里,/瞥见了光明的她。”又如;“梦未终——窗外日迟迟,/堂前又遇见伊!”心有灵犀一点通。冰心相信,她想念母亲,母亲也在想念她。她叠的小船儿,定会漂流到母亲的梦里。她只希望母亲,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因为,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ppt55—58】 1.下边句子中的“/”和“· ”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 /叠的 答案:C(解析:该重音应在“不灰心的”“每天的”上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执着的思念。) 2.诗中的“母亲”是实指,还是虚指?简要说出理由?                                          答案:诗中的“母亲”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层含义:亲人、朋友和祖国。 3.诗末“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其中“它”和“悲哀”各指代什么?                                           答案:“它”指代纸船;“悲哀”指远离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悲哀。 4.全诗共三节,归纳其节意。 (1)第一节:                                         (2)第二节:                                         (3)第三节:                                         答案:⑴ 紧扣诗题,直接写出了“纸船”的意象。   ⑵ 写作者思念之情,难以传递到母亲身边。   ⑶ 写纸船借助想象竟然超越茫茫海天的阻隔,最后飞越到母亲的梦里。 5.请归纳出本诗的主旨。                                          答案: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感情,也表达了对亲人与祖国的眷恋、挚爱。 6.下列划分的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总是/留着/──留着,   C.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D.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答案:D(应划为:“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课程结束 第五环节:课后工作(5分钟) 一、回顾学习收获。 师: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的赏析及技巧。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 【ppt59】 什么是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师:诗歌阅读的方法。 【ppt60】 A.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B.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C.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D.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E.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F.体会意象 【ppt61】 二、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阅读。 2.复习现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3.复习古诗词当中关于意象、意境的内容。 附真题演练答案: (三)星星和花 1.不设统一答案。例:当东方/露出/鱼肚白,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看哪,/一滴滴晶亮的/白露,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理由:每句三次停顿,读来有节奏感,能体现诗歌的音乐美;把重音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强调了星星消失,花儿承露的形态变化,渲染了诗中的悲剧美。 2.我同意。诗人把星星和花联系在一起,两者都小巧可爱。在诗人眼里,花是地上的星星,星星是天上的花。更可贵的是,诗人还赋予花儿、星星以人的情感,把它们比作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也有喜悦和悲伤,更增添了全诗的感染力。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金砂东路金龙大厦A座3楼 电话:0754-88483866 QQ:3649594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