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五组
当前经济形势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第五
当前
经济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精神
解读
当前经济形势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14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和国内经济较大下行压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全年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较好完成。展望2015年,我国将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改革制度红利将继续释放,新型城镇化激发内需潜力,但受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此,我们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
一、世界经济情况概述
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七个年头,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期,从主要经济体增长趋势来看,“多速”增长是主旋律。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速”增长趋势收紧、收窄,都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挑战。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再工业化为核心,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发达国家将中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调整由外部需求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推动为主,以自我调整为主;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继续普遍放缓。世界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分化重组将加剧。
(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物价稳中有降,公共债务水平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各经济体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低速增长通道,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显著。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
经济复苏缓慢,增速分化加剧。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延续了上一年的缓慢复苏态势,经济增速低于普遍预期,各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3%,与2013年持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1.8%。其中,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继续巩固,增长2.2%;欧元区经济扭转了上年度的负增长,增长0.8%;日本经济出现下滑,仅增长0.9%。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4%,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滑态势,其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0.3%、0.2%、5.6%和1.4%。
就业总体改善,但表现各异。2014年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明显,失业率持续下降,10月降至5.8%,创2008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欧元区就业略有改进,前三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为11.6%。日本就业持续改善,前三季度失业率下降至3.7%。新兴市场经济体就业形势总体有所改善,但表现不尽相同。10月,巴西失业率降至4.7%,创2002年以来月度最低水平。俄罗斯和南非前三季度失业率分别为5.1%和25.4%。
物价稳中有降,通缩风险上升。2014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较2013年有所下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14年9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7%,比2013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比分别上涨0.8%、1.2%、0.3%和-0.2%,分别较2013年末下降0.6、0.8、0.4和0.9个百分点。日本扭转了长期的物价低迷,2014年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2%,较2013年末上升1.6个百分点,但如果扣除消费税增加,物价指数仅上涨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2014年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率为5.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贸易低速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数据,2014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3.1%。同时,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收支总体保持平衡。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1.6万亿美元,增长11.5%。其中,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直接投资流入分别增长34.8%和-1.8%。
公共债务保持稳定,总体可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降至3.9%,从整体看,发达经济体已经遏制了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势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政府总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05.6%、96.4%和245.1%,较2013年分别上升1.4、1.2和1.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均略有上升,2014年财政赤字和政府总债务占比分别为2.1%和40.1%,比2013年分别上升0.4和0.8个百分点。
(二) 2015年世界经济展望
1、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溢出效应将损害世界经济
2014年10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2014年《世界经济展望》将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3.3%。IMF大幅下调美国经济增速至1.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溢出报告》警示,不断变化的增长格局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主要源头,发达国家收紧货币政策,开始货币正常化,导致金融环境急剧收紧和利率上升,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开始出现结构性放缓,从增长高峰跌落,进入长久的下滑阶段,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伤害,在下行风险情况下,将导致全球GDP在2015年损失1.5-2个百分点。
(2)NIESR预测2014、2015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5%和3.7%
英国智囊机构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NIESR)发布季度预测报告,下调2014、2015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降至3.5%和3.7%。报告认为,美国上半年经济疲软是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NIESR预计美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1.9%。NIESR预计欧元区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0%和1.8%,中国将增长7.4%和7.2%。NIESR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好转,但其整体复苏的基础仍较脆弱,存在区域内通货紧缩和失业率高企的风险,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表现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3)花旗表示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2.9%
美国知名金融机构花旗集团下调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至2.9%,花旗表示将进一步下调诸如俄罗斯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预期。花旗维持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3.5%的预测不变,同时他们也认为诸如俄罗斯局势的溢出效应,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以及中国经济增速的大幅放缓都可能导致其对预测进行调整。
2、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
(1)美国经济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宣布下调了2014财年的财政赤字水平预期,预计美国2014财年的预算赤字为5140亿美元,低于其此前预估的5600亿美元,占GDP比重的3.0%。此前在2013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6800亿美元,占GDP比重的4.1%。1月15日,美国国会共和党占优势的众议院批准1.1万亿美元开支提案,为避免美国联邦政府各级机构和国内项目在9月30日之前关门创造条件,为参众两院结束四年之久的相互拆台及危机驱动型预算政策制定提供了可能。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关于2015年3月15日前可无条件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法案,降低类似“财政悬崖”、“政府关门”等财政债务技术性风险,增大财政政策空间,借助TPP及TTIP等区域一体化战略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
2014年一季度,由于气候影响,美国居民消费受到抑制,经济活动放缓。但随着就业市场改善、房地产市场复苏、金融体系活力恢复,2014年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更加稳固。美国经济先行指标持续向好,企业并购趋于活跃。3月份,新屋开工环比增加2.8%,比2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19.2万个,失业率6.7%,与2月份持平。据Dealogic公司调查,美国公司前2个月宣布的并购交易额为33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成为2000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4月份,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达到58.2,创2011年3月以来新高。
根据7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在首季产出下降2.1%后,第二季强劲反弹4%,下半年预计为2.5%。2014年10月29日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回暖,美元将强劲回归,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达到2.8%。一般认为,美国经济即将摆脱衰退结束后的停滞期,并实现较快增长。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美国失业率已从高峰时期10%降至2014年3月6.7%,但离危机前5%左右的正常水平仍有差距。2015年IMF预计美国经济增速为3%。
美国经济依然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尚不强劲;二是随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长期利率将持续上升,这将增加投融资成本、制约房地产销售活动;三是债务上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财政风险依然存在。
(2)欧元区经济
支撑欧元区经济温和回升的因素:一是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计划的实施以及经济结构改革的推进。 二是受低利率政策和较低通胀水平的影响,欧元贬值,欧元区出口回升,内部消费增长明显。三是整个欧元区各国政府开支削减。四是德国强大的国内消费和企业支出。
欧元区复苏主要推动力是德国,法国的衰退则有所减缓,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债务危机国家逐步开始退出国际救助计划,并且伴随国债融资成本的持续回落,预示欧债危机的企稳迹象,夯实欧元区经济复苏增长基础,出口增长、投资改善以及德法两大经济体稳步增长增强欧洲经济复苏增长动力。
2014年贸易仍是欧洲经济主要拉动力;政府购买随着各国政府部门去杠杆化的渐次完成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随着欧债危机渐退以及欧洲经济的回暖,投资在2014年有起色;消费仍是表现相对最弱的环节。
进入2014年,欧元区经济继续向好,市场情绪明显上扬。欧洲央行2月6日举行货币政策例会,决定维持现行利率政策不变。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即便当前通胀率相当低,也不能认为欧元区处于通缩当中。前2个月,欧元区失业率均稳定在11.9%,随着经济复苏向好,近期就业人数又出现了增加迹象。经合组织(OECD)预计,欧元区前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一季度加权平均经济增速为1.9%,二季度为1.4%。其中,德国一、二季度折年增速分别为3.7%和2.5%,法国前两季度增速将在1%左右徘徊,意大利增速低于1%。3月份,反映经济信心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升至102.4,高于预期的101.4,为2011年7月以来最高点。4月份,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达54,创2011年5月份以来新高。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涨幅创2009年11月以来新低,也与欧洲央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于但接近2%”的调控目标相去甚远。
IMF认为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欧元区经济前景仍面临下行风险,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可能对欧元区经济基本面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其他下行风险还包括弱于预期的内部需求和出口增长,以及欧元区一些成员国在结构改革上执行不力、欧元区部分国家金融体系脆弱、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负担较重、私人债务较多等问题交织,继续对经济形成潜在威胁。同时,欧元区潜在通货紧缩风险上升,正在成为困扰经济稳定增长的新问题。IMF与欧洲央行均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将扭转负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速达到1.1%。据预测2015年或将上升为1.5%。
德国经济,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在慕尼黑公布2014年德国经济将增长1.9%。评级机构惠誉(Fitch)公布,确认德国长期外币及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为AAA,展望为稳定。低利率、实际工资上涨和高就业,推动私人消费增速从1%升至1.4%;低利率和欧元区信心回升,促进投资稳定上升;美国、日本、中国等增长加快,推动德国出口加速增长,但设备投资推动进口强劲增长,致使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回落。IMF预计德国2015年经济增速为1.7%。
法国经济,复苏落后于整体欧元区,IMF预计法国2014年经济增速为0.7%,
2015年经济增速为1.4%。其中,外部需求加速回暖,国内改革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共同推动出口加快增长;低通胀同高失业和增税相互冲抵,致家庭消费温和增长,增速从0.2%升至0.5%;财政整顿放缓,银行放款条件放宽,推动企业信心逐步改善,但企业盈利前景未明显改善,私人投资只是略微加快。结构改革对就业和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虽加快显现,但仍需在广泛的范围内继续推进。
(3)日本经济
“安倍经济学”由首相安倍晋三大力推行,包含积极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用以抗击长达近20年的通货紧缩及经济低迷。“安倍经济学”推出一年半来,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疲态渐显”。日本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国际投行高盛认为,日本经济正处在衰退边缘。收入水平持续无法提高,正影响民众消费行为,而日本采用大规模刺激经济的做法将导致严重经济衰退。
日本政府在一份经济预估报告中小幅下调了当前财年的经济增长预估,日本政府现预计2014/15财年实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1.2%。根据日本内阁府预估,下一财年经济增速料升至1.4%。
2014年,日本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温和增长,但经济复苏基础不稳。消费方面,4月1日起,日本正式将消费税率从5%调升至8%。工业生产方面,1、2月份日本核心机械订单增速大幅波动。外贸方面,2月份日本货物贸易连续第20个月创下逆差,逆差额达到8003亿日元新高。在此背景下,安倍政府在2月份提出了5.5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提前划拨;同时,安倍政权打算通过设立国家战略特区来吸引投资,力争到2020年使对日直接投资翻一番。日本央行也表示,可能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以进一步刺激经济。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1.7%,成为2011年3月大地震和海啸以来最大季度跌幅。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0.10%不变,承诺继续以每年60-70万亿日元的规模扩大基础货币。在通胀率稳定到2%水平之前,日本银行将继续实施宽松政策。据外媒报道,日本政府正考虑在2015财政年度拨出1万亿日元储备资金,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缓解明年10月份上调消费税可能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
(4)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
2014年,新兴经济体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各经济体表现将呈明显的差异化态势。亚洲发展中国家仍是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但总体仍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和南非)面临财政和经常账户赤字、经济增速下滑、通胀率偏高等结构性问题,经济依然比较困难。阿根廷、委内瑞拉、匈牙利和泰国等国面临政治风险,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危机严重威胁欧亚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6%,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5.2%。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0.2%和1.7%,均低于美国的1.8%。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0%、1.0%和2.7%。
据IMF分析,俄罗斯经济放缓包括周期性和结构性两方面原因,营商环境不佳亦是影响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IMF预测,正常情况下,俄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继续下滑。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认为索契冬奥会有助于提高俄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欧洲恢复经济增长有助于俄扩大出口,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俄扩大国内投资和吸引外资。
“后世界杯时代”的巴西经济存在不确定性,2014年经济增长不足0.8%。巴西政府通过放松义务存款规定和改变一些贷款的风险测算向经济领域注入450亿里尔(约合182.25亿美元),向银行系统注入45亿美元刺激经济。巴西央行在声明中称:“希望这些措施能给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的渠道和机会,强化国际贸易。”巴西民众普遍认为,巴西经济获益于世界杯,具体体现在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机场容量翻倍、小微企业发展受益、就业和税收增加等方面。“后世界杯时代”的巴西经济存在不确定性,2015年将成为巴西经济重要而艰难的政策转型年,IMF预计其经济增长率为2.0%。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将分别减缓至7.4%和5.4%。IMF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1%。美银美林预计印度2014-15财年经济增速为5.4%,2016财年在6.5%。印度经济事务部预期印度2015年GDP增速为5.8-5.9%。
开泰研究中心预计泰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2.3%不变(预测区间为1.8-2.6%),原因是国内经济动力陆续恢复运行,将有助于拉动下半年经济恢复增长,同比增幅将不低于4.0%,比上半年同比萎缩0.1%大幅好转。不过,中国以及东盟和欧盟多个国家的经济复苏迹象仍然脆弱,以及多个地区的紧张局势可能导致泰国出口和旅游业复苏受到制约。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IMF预计经济增长率2014年为5.4%,2015年增至5.8%。中东与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政局不稳,但2014年增长率仍将高于上年,达到3.1%,2015年可望增至4.8%。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受能源市场价格动荡影响较大,2014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0%,今年预计弹至2.6%。
(二)世界经济难以快速增长的原因
世界经济增长环境不同于过去,格局发生变化,这是全球经济由低速向中速,但难以实现向更快增长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并未出现全面复苏。根据IMF2014年4月份和7月24日报告两次预测,发达经济体2014、2015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8%和2.4%。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许多国家经济呈“无就业复苏”态势。国际劳工组织(ILO)《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近500万人,全年累计约2.02亿人失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财政连年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上升,拖累经济增长。IMF数据显示,2013年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为107.1%,其中美国和欧元区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4.5%和95.2%, 2014年保持在105.7%和95.6%的较高水平。
从新兴经济体看,新兴经济体内外不利因素叠加,以前集群性增长局面不再,金砖集团经济在失色,短期内经济增速难有明显回升。从内部看,为抑制通货膨胀、防范资本外流,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采取削减财政赤字、提高利率等措施,致使宏观经济政策趋于紧缩,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意愿,从而抑制内需增长。从外部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口需求疲软,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部市场萎缩问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使能源资源出口国的出口收入减少。
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仍将比2010年的相对高位低2-3个百分点。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振和乌克兰危机受到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可能由1.3%大幅下调至0.2%,几乎处于零增长。中国由7.6%下调到7.4%。巴西由1.9%下调到1.3%。印度、南非情况也不理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014、2015年的增速分别为4.6%和5.2%。
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趋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仍处于33.7%的较低水平,但财政赤字率达到2.5%,创2011年以来新高。金砖国家中,印度、南非、巴西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7.2%、4.4%和3.3%,均超过3%的警戒线。
第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
一是技术革命红利趋于边际化,除既有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外,目前尚难再出现新的、重大的技术突破。
二是全球化的引力下降。
三是危机的延宕效应。即在发达国家通过政策调整逐步消化危机影响外,危机延宕到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经济大幅降速即是主要表现。最后是全球多边谈判受阻,使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没有成为助推世界经济的强有力因素。
围绕世界经济进入由低速转入中速增长的政策调整全方位展开。美国、英国、日本等复苏势头巩固,开始规划货币政策的正常化。美联储2014年7月30日宣布,继续逐步削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自8月起,每月购买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的规模下调到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各减少50亿美元。欧元区复苏态势低迷还将持续。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此,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坚持宏观稳定,微观搞好,定向调控、维持合理增长区间的政策。另外,全球多边谈判进程受阻,会刺激地区和双边、三边贸易自由化及一些功能性的贸易谈判,各经济体逐渐转向偏好“小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在对外金融竞争方面,已形成以美联储为核心,欧、英、日、瑞、加等央行环绕的货币互换机制,美欧间部分互认、较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具有较强的安全保护排他性和金融监管的外延性。
第三,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经济低速增长造成全球经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多个地区长期积累的地缘政治矛盾加剧,其外溢效应波及全球市场。
2014年初,基辅暴力冲突酿成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宣布接受克里米亚入俄,美欧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乌克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若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较量继续升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加,油气贸易受到冲击,对双方经济增长都不利。
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埃及、叙利亚局势发展存在变数,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全球石油供应链。
中国周边国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朝韩关系依然紧张。多个新兴大国举行大选,政府更迭导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造成市场波动。
第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市场需求尚未强势回升
2013年,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多数品种有所下降。全年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仅上涨1%,不包括能源价格的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下降5.8%。从供需基本面看,当前多数大宗商品供应较为充足,而过去多年来做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量主要来源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大宗商品需求,使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从资金面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股市回报回升,一些投资基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出,大宗商品呈现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据美国EPFR 公司监测,2013年大宗商品基金净流出资金433亿美元。2014年,资金流出大宗商品市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延续稳中有降走势。例如,全球大宗商品投资产品的主要投资商之一巴克莱集团宣布,退出大多数大宗商品业务。
二、2014年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1. 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实现预期调控目标。 面对 2014 年初经济出现下行的局面,国务院陆续推出了加快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减税力度、对支持三农等领域发展的金融机构定向降准等稳增长政策措施,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领域、推进企业登记注册等改革举措。在上述“微刺激”政策和各项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基本稳定的运行态势。初步核算,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 636463 亿元,首次突破 6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7.4%,实现了全年预期的调控目标。
2. 消费出口基本稳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消费需求基本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增长基本稳定在 12% 左右,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势头迅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2394 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10.9%。全年进出口总额 2643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其中,出口143912 亿元,增长 4.9%;进口 120423 亿元,下降 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502005 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15.1%。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95036 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9.9%,房屋新开工面积比上年下降 10.7%。
3. 物价水平稳中趋降,房地产价格出现调整。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得国内物价水平稳中趋降。2014 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 2.2%。商品房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大多数城市房价出现下跌。
4. 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但服务业发展较快,就业形势较好。2014 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 1322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农民工总量 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501万人,增长 1.9%。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4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6.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7570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2.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2864 元,比上年增长 9.8%。
5.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2014 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8.2%,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 5.6 个百分点。从主要产业来看,采掘业、冶金、建材、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减慢,而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1.2%,比上年提高 3.0 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2.75,比上年缩小0.06。四是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五是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向转变,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4.8%。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有条件和有能力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1.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2015 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出全面部署,2015 年将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 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作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权重极高、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最为明显、生产要素最为集中集聚发挥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3. 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 我国是一个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差距都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4. 我国新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当前,我国不仅储蓄率较高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而且具有广阔的投资需求空间。在中西部地区高铁和城际之间高铁、城市地下管网和地铁、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公共消费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资,此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也需要大规模投资。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在不断形成。
5.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 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产
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以内,仍可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采取有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四、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企业库存大幅增加,财政和金融风险开始暴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1. 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我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5 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 22% 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1.5 个百分点左右。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计,我国住房的需求峰值为 1200 万至1300 万套,这一峰值在 2013 年已经基本达到。2014 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调整已经开始。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 3 ~ 5年,处于和我国相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国家其商品房销售额占 GDP 的比重一般在8% 左右,2013 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4.3%,如果能在三年左右调整到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商品房销售额每年要下降 9% 左右,相应的房地产投资也会下降。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2. 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 2014 年底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 34个月下降,超过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 31 个月负增长的纪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只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这表明我国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3. 财政金融风险在上升。经过几年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放缓情况下,要稳定经济增长就只有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继续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融资,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部分新增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的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也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4. 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回调和部分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偏好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分流了部分资金。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降低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民营投资意愿与中小企业生产活动。
5. 就业质量不高。虽然从数量上可以轻松完成全年 1000 万人的就业预期目标,但是就业的质量仍然不高。一是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他们的就业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制造企业开工不足,但因招工难不会轻易辞退员工,部分工人处于半就业状态。三是 2014 年 3 月起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新注册成立部分小型服务企业、甚至夫妻店并没有充足的业务,但也计算为创造了就业岗位。四是因制造业经营困难有部分工人频繁转换工作岗位,在纳入就业统计时面临重复计算的问题,导致就业人数虚增。
6. 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 2014 年初美国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各国对世界经济普遍持乐观态度。3 月份我国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也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制造业 PMI 指数自 2014 年 2 月以来逐月走高,企业自 2013年 11 月以来进入补库存阶段,产成品库存持续加速增长,2014 年 1 ~ 8 月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长 15.6%,到 8 月份产成品存货增量是上年同期的 2.3 倍。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阶段,因而制造企业将面临去库存的较大压力,这将会对 2015 年上半年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五、2015 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
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国内经济虽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但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经济将呈现出内在趋势性放缓态势,预计2015年 GDP 将增长7% 左右。
1. 投资增长呈放缓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2015 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扩大到全部服务业领域,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增长。制造业仍然面临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制造业投资将会稳中趋缓。受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特别是近一年来房地产开工面积、商品房销量、销售额等持续下降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将继续减速,但是商品房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投资出现全面负增长可能性较小。预计 2015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 14% 左右,较 2014 年放缓 1.5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 8%,较 2014 年放缓 3.5 个百分点。
2. 消费增长基本稳定。 当前,随着经济总规模的增加和服务业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将有助于稳定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同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逐步减轻居民谨慎动机,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此外,网购等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当然,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居民买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压力将会抑制当期消费。因此,我国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 12%,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3. 进出口增速将略有加快。 世界经济总体温和复苏,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改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比较稳固,欧元区经济也在缓慢改善,人民币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动态走势,将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但是,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仍然临较多挑战。国内需求减弱态势使得进口增速难以加快。预计 2015 年出口将增长 7% 左右,进口将增长 5% 左右,全年外贸顺差 43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4. 物价水平继续保持分化态势。 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经过持续下跌后将会有一定的反弹,但回升的高度有限,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化解缓慢,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出厂价格仍然会保持下跌的基本格局,但跌幅有望逐步收窄。从服务业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经过持续多年增产后,粮食生产继续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蔬菜水果等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