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7章 常见传染病疾病患儿夫人护理(讲义).doc
下载文档

ID:3386287

大小:1.48MB

页数:16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17章 常见传染病疾病患儿夫人护理讲义 17 常见 传染病 疾病 夫人 护理 讲义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儿科护理学 第十七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概论   传染病:   >>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六、传染病的预防         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吿: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    类别 疾病 上报时间 甲类 2种 鼠疫、霍乱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26种 传染性非典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 城镇<12小时 农村<24小时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手足口病等 按乙类报告   2.对传染病接触者管理   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叫检疫   >>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在检疫期间根据情况可预防服药或预防接种。      六、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 疾病 传播途径 ①呼吸道: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脑、非典等 ②虫媒:流行性乙型脑炎 ③胃肠道: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肝炎等 卫生措施 ①“三管二灭”(管理水源、饮食、粪便,灭苍蝇、蟑螂) ②房间保持通风,空气消毒,口罩      六、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主动免疫:保护作用持续数年   被动免疫: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具体说明 建立预诊制度 ①传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 ②指定诊室进,指定出口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①患儿隔离置于特定场所,物理、化学消毒清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报告 ①护理人员是法定报告人之一,规定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 密切观察病情 ①临床表现、发病规律,观察病情、做出正确护理诊断,做好抢救准备 卫生宣教 ①流行特点、提高预防知识水平    第二节 麻疹   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儿童麻疹的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   >>属副黏液病毒科,为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体外生活能力不强,对阳光、消毒剂敏感,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   >>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较强。   >>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飞沫传播,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①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②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合并肺炎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 ①麻疹病毒:口、鼻、咽、气管、眼部分泌物 ②喷嚏、咳嗽、说话等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免疫力 ①普遍易感,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流行特点 ①全年,冬春为主,高峰2~5月份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0天(6~18天) ①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 发热至出疹 ①发热(39-40℃)、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 ②类似感冒症状:流涕、咳嗽、流泪 ③主要特点: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 出疹期 发热后3~4天 ①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 ②皮疹:耳后发际、面、颈、躯干、四肢、手心足底 ③全身中毒症状、咳嗽加剧,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 恢复期 出疹3~5天后 ①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   小白斑,耳后疹,全身脱皮有沉着。      鉴别 疾病 病原 发热与皮疹关系 皮疹特点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麻疹 麻疹病毒 发热3~4天出疹期热更高 红色斑丘疹,自头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天口腔黏膜斑 风疹 风疹病毒 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 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幼儿 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发热1~2天出疹,伴高热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2~3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肠道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 发热时或退热后出疹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疹   发热、服药史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原发病并发症   并发症   >>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呈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中毒重,皮疹密,常有并发症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病死率极高 并发症 临床表现 支气管肺炎 ①出疹一周内常见,占死因的90%以上 喉炎 ①频咳、声嘶,哮吼样咳嗽,极易喉梗阻,不抢救可窒息而死 心肌炎 ①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两岁以下、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者 麻疹脑炎 ①疹后2~6天,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经1~5周恢复 结核病 ①恶化      四、辅助检查   >>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   >>麻疹Ig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      五、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   并发症:综合性治疗措施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高热 ①绝对卧床休息,超过40℃以上小量的退热剂,以免惊厥 皮肤黏膜 ①皮肤清洁,防抓伤;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抗生素眼液/膏 饮食护理 ①发热期:清淡易消化流食,少量多餐,多喂开水水及热汤 ②恢复期: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预防感染 ①预防中耳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护理,多喝水 病情变化 ①及早发现并发症 预防传播 ①隔离,通风换气,空气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第三节 水痘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   >>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属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但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   飞沫传播,接触疱液,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①病人唯一传染源,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疱疹液 ②出疹前1~2天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接触者90%发病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接触疱液、污染的用具,孕妇分娩前患病可感染胎儿 易感人群 免疫力 普遍易感,以2~6岁儿童多见,传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流行特点 全年,冬春为主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4天(12~21天) - 前驱期 - 轻微,全身不适、乏力、咽痛、咳嗽 出疹期 发热第1天 ①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 ②向心性,躯干最多,四肢皮疹少,手掌足底少 ③水痘病变浅表,一般愈后不留瘢痕 自限性 10天左右自愈 出血性或播散性水痘极易细菌感染,预后差 并发症   细菌感染、水痘脑炎、水痘肺炎、水痘肝炎等      四、治疗原则         五、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避免抓伤,防止继发感染,遵医嘱给药 病情观察 精神、体温、食欲、呕吐;并发症 预防传播 ①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止 ②体弱、免疫缺陷者:接触72小时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第四节 猩红热   猩红热: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少数起病后1~5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唯一对人类致病的链球菌   >>较强侵袭力,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   >>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一生只得一次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物品间接传播,偶经伤口、产道污染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3~7岁小儿发病率高 流行特点 全年,冬、春为主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通常2~3天 - 前驱期 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急、畏寒、高热、恶心、呕吐、咽部红肿等 出疹期 发热第2天 ①皮疹:耳后、颈部、上胸部,24小时左右全身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 ②特殊:帕氏线;面部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脱屑期 病后1周末 糠皮样脱屑,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 病程2~3周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关节炎等      四、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      五、治疗原则   首选青霉素G治疗;   相应处理中毒症状重或伴休克症状,防治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发热 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3周,高热物理降温 ②急性期:大量维生素、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充足补充水分 ③遵医嘱使用青霉素G,生理盐水等漱口,每天4~6次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皮疹、脱皮,防抓伤 预防并发症 血压、眼睑浮肿、尿量、血尿等。每周尿常规2次 预防传播 ①隔离,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 ②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青霉素/磺胺类药物预防    第五节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阵咳终末出现鸡鸣样吼声为特征   >>因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之久,故名“百日咳”   >>婴幼儿多发,可窒息死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   >>属革兰氏阴性杆菌   >>对外界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日光暴晒1小时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病人唯一传染源,传染期:发病1~3周内,第1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传播范围在患者周围2.5米之内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5岁以下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患病较重 流行特点 冬春多见。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7~10天 - 痉咳前期 卡他期 7~10天 咳嗽、流涕、喷嚏、低热、乏力等,夜间咳嗽加重 痉咳期 2~6周 ①典型痉咳状态,突发数十声急促咳嗽,咳至终末方伴一口深长吸气及高调鸡鸣样吼声 ②痉咳时两眼圆睁、面红耳赤、口唇发绀、舌伸齿外,痉咳随黏液痰咳出或胃内容物呕出,日轻夜重 ③颜面水肿、球结膜下出血、舌系带溃疡等 恢复期 约2~3周 痉咳减轻至停止,并发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气肿等      四、辅助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一般(20~40)×109/L,淋巴细胞分类一般60%~80%。   >>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IgM有利于早期诊断   >>细菌学检查:鼻咽吸出物、鼻咽拭子      五、治疗原则   >>卡他期:抗生素   >>痉咳期:红霉素、氨苄西林等,疗程14~21天   >>重症:泼尼松、高价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痉咳 ①减少诱因,协助侧卧、坐起或抱起,拍背 ②痉咳频发伴窒息或抽搐:专人,及时吸痰、给氧 ③痰稠频咳者:雾化 ④影响睡眠: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饮食 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较黏稠食物,少吃多餐 病情观察 ①肺炎:高热、气促、肺部啰音而阵发性痉咳停止 ②百日咳脑病:意识障碍、反复惊厥、瞳孔、呼吸改变 预防传播 ①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口服红霉素预防 ②白、百、破三联制剂进行预防,3、4、5个月各接种一次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通常有自限性,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   属副黏液病毒属的单股RNA病毒,人是该病毒唯一宿主。   此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室温2~3天即可失去传染性,加热55~60℃20分钟就失去活性,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   飞沫传播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腮腺肿大前6天至消肿后5天或更长(9天)均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学龄儿童,90%的患者在5~15岁 流行特点 世界性,全年,冬春为主,可暴发,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种类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18天(14~25天) 腮腺炎 ①低热、头痛、乏力、纳差;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可达39~40℃ ②双侧先后或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伴水肿、灼热、疼痛 ③局部皮肤发亮具弹性,发热不红。张口、咀嚼,尤其是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脑膜 脑炎 ①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占15% ②腮腺肿大前或同时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嗜睡、高热等 ③7~10天内缓解,重者可留有后遗症或死亡 睾丸炎卵巢炎 ①青春期和成人,多发生于腮腺炎后一周内 ②发热、病变睾丸多为单侧,有触痛、肿胀 ③卵巢炎多表现为下腹疼痛,平均病程4天,不影响生育 胰腺炎 ①与腮腺炎同时发生, ②上腹疼痛、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等。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      四、辅助检查   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并发胰腺炎者显著,具有特异性。   特异性IgM抗体:血清及脑脊液中增高。   腮腺炎病毒:唾液、尿液、脑膜炎患者脑脊液。      五、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为主。   早期:利巴韦林、板蓝根等。   脑膜脑炎: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减轻疼痛 ①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食物;冷敷、氦氖激光 降温 ①多饮水,降温,遵医给药 病情观察 ①睾丸肿大、触痛,睾丸鞘膜积液、阴囊皮肤水肿 预防传播 ①隔离;空气流通,物品消毒 ②保护易感人群: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 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 健康指导 ①隔离治疗、休息、饮食,退热、用药护理,及时就医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表现为急起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和)呼吸衰竭。   以2~7岁健康儿童多见,病死率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   属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   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最适生长的温度为37℃。   理化因素敏感,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60℃15分钟、各种消毒剂。   致病性强,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外毒素具有:   ①细胞毒性(可使肠黏膜细胞坏死)   ②神经毒性(吸收后产生神经系统表现)   ③肠毒性(使肠内分泌物增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粪-口途径传播      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全身小血管痉挛——》急性循环障碍、DIC、重要脏器衰竭、脑水肿、脑疝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重要传染源:慢性病人、轻型病人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2~7岁体格健壮多见,易重复感染、复发 流行特点 世界各地,全年,夏秋高峰      三、临床表现 种类 临床表现 潜伏期 ①1~2天 ②起病急,高热、超高热,反复惊厥,迅速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③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大便镜下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休克型 ①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表现:周围循环衰竭 ③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唇指发绀、皮肤花纹,可伴有心力衰竭、少尿或无尿及意识障碍 ④肺循环障碍时,突然呼吸加深加快,呈进行性呼吸困难,直至呼吸衰竭 脑型 ①脑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症状:缺氧、脑水肿、颅压增高、脑疝 ③嗜睡、面色苍白、反复惊厥、昏迷,呼吸节律不整、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常因呼吸骤停而死亡 肺型 ①肺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表现:肺循环障碍 ③常在中毒型痢疾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重、死亡率高 混合型 ①上述两型、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 ②最凶险类型,病死率很高         四、辅助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大便:黏液脓血样,镜检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便培养: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的证据      五、治疗原则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高热 ①卧床休息,监测体温,综合降温,亚冬眠疗法,防高热惊厥 休克 ①保暖,监测体征,有效静脉通路,观察尿量并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①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机 腹泻 ①大便次数、性状及量;多喝水;防臀红 预防传播 ①饮食行业及托幼机构定期大便培养,早发现早治疗 ②肠道隔离,加强饮水、饮食、粪便的管理,卫生习惯 ③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疫苗,保护可达85~100%,免疫期6~12个月        第1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