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四单元
运算律
第四
单元
运算
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运算律
买文具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1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008年5月,我国四川发生了8.1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生:我们可以捐东西给灾区的小朋友。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
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钱?
大部分学生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
2、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4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6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五、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 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2、5、7题。
板书设计:
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1、同学们,刘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2、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3、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4、(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小结: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 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生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 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板书:a+b=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1、 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a×b=b×a)
2、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 5 = ( ) × ( )
( ) × △ = ( ) × ☆
C × ( ) = F × ( )
25 ×18 × 4 = 25 ×( ) ×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算呢?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50和5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交换律
a+b=b+ a a×b=b×a
8+18 = 18+8 15×4 =4×15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举例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平时玩过“找不同” 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出示PPT,请你们仔细看这两幅图,哪儿不同?
(设计意图:以玩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眼力都还不错,再来看看这两组算式。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呢?
师:你们还能照样子另外写出一组吗?学生写完算式后,交给小组长检查,然后指名其中的小组长进行汇报交流仿写的算式。板书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请观察这几组算式,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与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的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三、自主质疑,展示分享
师:请你们任意选择一组算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看来,你们发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不多?全部用数字来写,写得完吗?用什么来代替数字就能写完了?
请你们用字母a、b、c代表三个数,写出刚才发现的规律。 (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反馈练习,落实应用
1、出示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57+288+43=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客观存在,感受运算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2题侧重让学生体会算式的等值变形。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第4题是对加法结合律的拓展应用,体会运算律的广泛性。
五、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学生说出的几组算式
(a+b)+c=a+(b+c)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经历发现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的方法,发现现乘法结合律。
难点: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尝试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计算式题。
(2×4)×3 2×(4×3) (7×4)×25 7×(4×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 2×(4×3) (7×4)×25 7×(4×25)
=8×3 =2×12 =28×25 =7×100
=24 =24 =700 =700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式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生答(前后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计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引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发现了第二种算法更简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1、引发猜想,举例验证乘法结合律。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54页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 =2×(4×3) (7×4)×25 = 7×(4×25)
师概括小结:每组的左右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以计算的顺序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2)师追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两组同样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仿写的算式。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答归纳概括: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变了,但式题中的数学和计算结果都没有变。
(4)师启发:这是乘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根据在数学上的探索和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可以给这个规律在数学上称为乘法结合律。
(5)四人小组之间简单交流: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6)指名用自己的的语言说说乘法结合律,师归纳概括(课件出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2、理解运用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中间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种算法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师课件出示题:125×9×8=。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算的?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师完善板书:
125×9×8 125×9×8
=1125×8 =125×8×9
=9000 =1000×9
=9000
(3)师启发: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结合律简便?(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自主阅读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1、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2、通过实际计算,我们理解了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4)×3 2×(4×3) (7×4)×25 7×(4×25)
=8×3 =2×12 =28×25 =7×100
=24 =24 =700 =700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125×9×8 125×9×8
=1125×8 =125×8×9
=9000 =1000×9
=9000
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经历探索乘法分配率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率。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达乘法分配率的严谨与简洁。
3、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4、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折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提出问题:同学们,下面有两句话,怎样把他们合为一句话而不改变原意
呢?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爸爸妈妈都爱我。
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数学中的这一规律。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情景导入。
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教学楼有两面墙体的瓷砖需要工人更换,工人设计了一张图纸: (出示折纸)
1、请观察图纸,工人要更换的瓷砖共有多少块?你是如何列式计算的?
2、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
结合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一:
1、按颜色计算。
(1)分别计算白色、蓝色瓷砖各多少块?然后求和。
3 ×1 0 +5×1 0
(2)白色和蓝色每行都是10块,白色3行,蓝色5行,共8行。
所 以:(3+5)×1 0
尝试二:
2、按左面和前面计算:
(1)左面每行 4 块,共 8 行。前面每行 6 块,共 8 行。列式为:
4 ×8+6×8
(2)左面和前面合为一行(4+6)块,共 8 行。所以:
(4+6)×8
3、总结并发现规律:
3 ×1 0 +5×1 0 = = = = (3+5)×1 0
= 3 0 + 5 0 = 8 ×1 0
= 8 0 (块) = 8 0 (块)
4 ×8+6×8 = = = = (4+6)×8
= 3 2 + 4 8 = 1 0 ×8
= 8 0 (块) = 8 0 (块)
4、举例验证。建构规律。
(1)通过观察上面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特点,那么它
是不是对所有算式都成立呢?
(2)引导鼓励学生尝试举不同例子进行验证。
(3)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验证。
我们刚才用了很多例子充分验证了这一数学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一下吗?
交流后教师小结:
两个加数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
加,结果不变。
(4)用 a、b、c 分别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a+b×c == a ×c + b×c(或者)
a×c+b×c ==(a+b)×c
爱心讲解:a 代表爸爸,b 代表妈妈,×代表爱,c 代表我。所以就是
爸爸和妈妈我= = = 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3 6 ×5 = 2 4 ×5 1 8 ×2 1 + 3 2 ×2 1
(7 7 + 2 3 )×35 (3 6 + 2 4 )×5
(1 8 + 3 2 )×2 1 9 ×1 1 + 1 1 ×1 1
(9 + 1 1 )×1 1 7 7 ×3 5 + 2 3 ×3 5
2、完成课本57页练一练第1、4、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老师点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 ×1 0 +5×1 0 = = = = (3+5)×1 0
= 3 0 + 5 0 = 8 ×1 0
= 8 0 (块) = 8 0 (块)
4 ×8+6×8 = = = = (4+6)×8
= 3 2 + 4 8 = 1 0 ×8
= 8 0 (块) = 8 0 (块)
课后反思:
练习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 5 9 - 6 0 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 1 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第 3 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
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 1 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 2 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练习四的第6(2)题。)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
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