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豆丁教育百科
豆丁
教育
百科
教师
招聘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教育百科: 万份招教资料下载.
腾讯微博: 每周五晚发布招教资料合集.
教育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3、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人力资源: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指讲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的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在生产打下基础。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征有的文化形态。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成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获批、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职业: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
角色: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质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有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未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直到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断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象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他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他所要测出的东西。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测验:又称考试或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外部分组: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时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教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2. 体育:是一种以合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为本己目标,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
3. 3.学校体育:是以适宜的身体活动和卫生措施为媒介,以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全面发展青少年儿童身心为目标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活动
4. 4.大众体育:是以健身、健美、娱乐、医疗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5. 竞技体育:是一种借助竞技运动这种形式,而以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6. 4.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 古代“六经”:礼、乐、诗、书、春秋、易。
8. 5.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全方位、多方面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9. 6.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
10. 7.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它由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 。
11. 8.体育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技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过程。
12. 9.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的下位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应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13. 10.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实施、运行的时空连续过程。
14. 11.体育教学规律:是体育教学过程内部各种教学现象所存在的本质联系。
15. 12.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时间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指导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
16. 13.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7. 14.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18. 15.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参加练习,使其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
19. 16.合理安排负荷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担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20. 17.系统性原则:是指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连续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内容、指标和要求是层层衔接的,是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
21.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19.巩固提高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不断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逐步有所提高。
23. 20.运动负荷:完成身体练习时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性的刺激程度。
24. 21.生理负荷: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器官、系统的刺激程度。
25. 22.心理负荷: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的心理过程的刺激程度。
26. 23.负荷量:指的是身体练习对有机体刺激的数量特征。
27. 24.负荷强度:完成练习对有机体的刺激深度。
28. 25.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体育动作
29. 26.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中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与要求而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教材范围、教材体系安排、教材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30. 27运动动作: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体育目的所采用的体育动作的总称。它指单个动作,又包括成组动作或成套动作。
31. 28.动作技术也称运动动作技术或动作技术,通常指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
32. 29.技术基础:指动作的各个部分按一定顺序、路线和节奏组成动作技术的整体。
33. 30.技术细节:是指标构成技术环节各个部分的具体动作内容。它不影响技术结构的性质,但可表现出个人技术特点。
34. 31.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练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即空间位置。
35. 32.开始姿势:指在做练习基本阶段前,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所处的准备状态。
36. 33.结束姿势:是指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身体的各个部分所处的状态。
37. 34.动作的轨迹:是指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移动的路线。
38. 35.轨迹的方向:是指在练习中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移动的方向。
39. 36.轨迹的幅度和距离:是指动作范围的大小,是以长度和角度来衡量的。
40. 37.动作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
41. 38.动作的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
42. 39.动作的力量:是指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力的大小,即有关肌肉克服阻力的程度。
43. 40.人体的内力:是指人体各部分相互作用下产生于体内部的力,主要包括肌肉的拉力和组织器官的阻力。
44. 41.人体的外力:是指动作过程中,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力,包括任意的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及外界环境的阻力。
45. 42.动作的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动作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所表现出来的强弱和时间间隔的关系。
46. 43.教材纲要体系:是指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组合成统一整体。他反映了各类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47. 44.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总学时数之比。
48. 45.体育教学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49. 46.指导法: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一种方法。
50. 47.语言法:是指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51. 48.讲解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52. 49.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的一种常用直观方法。
53. 50.动作示范:是指教师(或指定的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学练的一种方法。
54. 51.条件诱导:是以某中条件为诱因,与运动动作相联系,以达到直观目的一种方法。
55. 52.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的、连续的进行教学和练习的一种方法。
56. 53.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动作教学方法。
57. 54.矫正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的手段,及时矫正错误动作的一种方法。
58. 55.重复法:是指根据练习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59. 56.变换法:是指根据练习的需要,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60. 57.持续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61. 58.间歇法:是指在一次(组)练习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又进行下一次练习的一种方法。
62. 59.游戏法:是在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时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比赛法: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内容和任务,然后再转到下一个作业点去轮换循环的一种练习方法。
63. 62.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说教影响学生言行的一种方法。
64. 63.榜样法;是以英雄事迹、模范行为、先进事例等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的一种方法
65. 64.评比法:是利用竞赛、检查、评估等方式对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思想行为进行比较评价的一种教育方法。
66. 65.表扬法:是对学生的优良思想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已达到强化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
67. 66.批评法: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用以克服和改正其缺点错误的一种教育方法。
68. 67.课的类型;主要是根据课的目标来划分的课的不同种类。
69. 68.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及时间分配等。
70. 69.课的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目标、教材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
71. 理论课:一般是按照教学计划,在室内讲体育的基本知识、各主要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的分析等。
实践课;指在操场上(或体育馆健身房里)进行的体育课。
引导课:学期开始,为了明确某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等而进行的课。
.新授课;是以学习新教材为主的课。
72. 74.复习课;是以复习旧材料为主的课。
73. 75.考核课:是以检查学生成绩为主的课。
74. 76.综合课:是指既要学习新内容,又要学习已学过的内容的课。
75. 77.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工作。
76. 78.分组不轮换: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按教学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
77. 79.分组轮换: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在统一的时间内,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材料,并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的内容的教学形式。
78. 80.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体育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79. 81.专项密度:体育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80. 82.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81. 83.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对所承受刺激产生心理反映的量和强度的总和。
82. 84.全面分析:是对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
83. 85.全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
84.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的。其主要任务是将大纲规定的各类教材的内容和时数,科学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合理安排考核项目、标准和日期。
85. 86.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根据学年体育教学工
86. 作计划,将一个学期的教材,按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教学时数、周次、课次分别排列到每次课中,并提出完成教学目标的各项措施
87. 87..预先考核:一般在学期初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
88. 生学习态度和体育基础作为制定教学计划、措施和进行教学分组的客观依据,以便使教学工作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期末成绩相比,判断学生的进步程度。考核内容是大纲规定的主要教材。方法一般以测验为主。考核的成绩不作正式成绩计算。
89. 88..定期考核: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随惊醒的。目的在
90. 于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重点教材和本学期体育教学中的全部教材。方法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具体情况,采用提问、技评和达标方式。一般以考核学生掌握动作质量为主,但也要注意达标的成绩。
91. 89.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运动动作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采用多种锻炼方式,以达到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92. 90.班级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以班级或锻炼小组为单位,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领导和帮助下,由班体育委员和锻炼小组长主持会议进行的体育活动。
93. 91.体育锻炼的补偿性:是指补偿体育课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补偿学生感情,调节心理平衡。
94. 92.个人体育锻炼的评价:评价个人体育锻炼情况的内容有体育课成绩、通过《标准》情况、通过《等级运动员》情况及自我表现锻炼能力于锻炼习惯的养成的程度。
95. 9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只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
96. 94.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象和水平和训练的不同时期、阶段的目标,把一般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
97. 95.一般训练:是指根据未来专项运动的需要,先用多种多样的身体训练的方法手段,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进体型,初步掌握专项的运动技能、技能、为进行专项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大好多方面的基础。
98. 96.专项训练:是指采用专项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技术结构相似联系进行训练,提高专项所需要的身体机能,专项身体素质,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和理论及提高专项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以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99. 97.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各学年、各学期的训练目标、内容、指标和要求,要作到层层衔接,打好基础,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成绩,为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进行的系统,不间断的训练 。
100. 98.高要求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101. 99.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优异运动成绩时所处的最适宜状态
102. 训练中周期;即一个训练阶段,通常4-6周
108.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适值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对象的水平民主部加大运动负荷,在只能感负荷加大的趋势下,合理调整大、中、小负荷,提高人体机能,保证训练效果的良好积累
103. 102、区别对待原则:是在训练中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训练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和运动负荷。个人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训练基础、思想状况、心理品质、个人特征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
104. 103、身体训练:指为运动员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身体基础的过程。
105. 104、一般身体训练:是指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姿势,为专项训练打基础
106. 105、专项身体训练:是采用与专项运动紧密练习的专门性练习,发展对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有直接关系的运动素质,保证技术战术在比赛中有效发挥的训练的过程
107. 106、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
108. 107、基本技术:是专项运动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部分。
109. 108、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情况,正确分配力量,充分发挥本方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110. 109.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复杂多边的比赛中,及时注意场上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准确的决定自己的行动与同伴末期配合的一种能力。
111. 110.心理训练:是在训练中,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人特征实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112. 111.智能训练:是有计划的安排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体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提高他们智力训练的过程。
113. 112.持续训练法:是在较长时间里,用较稳定的60%左右的强度,不间歇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114. 113.重复训练法:是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而且练习间歇保证机能能力基本恢复后(心率110次/分以下),再进行下次联系的一种训练方法。
115. 114.间歇训练法: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心率120-140次/分)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116. 变换训练法:是只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组合,以及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
117. 116.综合训练法:就是把重复法、变换法、间歇法、竞赛法等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它可以集诸法之长,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118. 117.念动训练法:也叫内心默念或“过电影”,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以意念做基础,反复进行思想表像,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脉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引起训练的作用。
119. 118.对抗赛:是指几个单位经协商,按同等条件联合组织参见的比赛。
120. 119.等级赛:是按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分别组织比赛,其特点是参赛对手的实力相当。
121. 120.通讯赛:是指不同学校、单位之间读以时间、距离、重量等客观标准缺点成绩的体育项目,用通讯的方式进行的比赛。
122. 121.淘汰法:又叫淘汰制,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比出优胜者的一种比赛方法
123. 122.循环法:又称循环制,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词的一种方法。
124. 123.学校体育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合理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才用最佳手段与方法,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惊醒计划、实施、剪裁、总结的动态过程。
125. 124.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是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126. 125.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法:是学校体育管理者依据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权威,运用有关部门的命令、指示、规定、条例及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
127. 126.学校体育目标管理法:是有关学校体育规划和计划,定出一定目标,并通过实施去达到目标的方法。
128. 127.学校体育的法律方法: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纪律、规章、司法仲裁等手段,组织实施学校体育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
129. 128.效果评估:是只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或过程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评估方法。
130. 129.效益评估:是把各种效果和条件指标全部量化之后,采用报表,根据公式进行统计计算的一种方法。
131. 130.学校体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知的体育领域规律性认识的活动,以及根据这些规律,能动的改善人类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的探索过程。
132. 130.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根据预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计划,通过感官或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参考与考究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133. 132.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实验设计,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工创造的特殊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采集在这种人工创造的特殊条件下,研究对象所暴露出来的应答性资料的方法。
134. 133.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调查,它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形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135. 134.科研选题:是研究人员有目的、有步骤的选择选择某一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选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