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文情况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术 不端 事件 学者 生涯 影响 人文 社会科学 领域 发文 情况
第 卷 第 期 年 月闽江学院学报 .:./.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 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文情况为例杨 珠(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 泉州)摘要: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不端事件的涉事学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事件披露前后 年的发文量和个人相对生产率()的变化旨在量化研究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程度 通过各类网站查找 年前披露的学术不端事件涉事学者选取事件发生后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的发文量进行研究并对 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在学术不端事件后 年的发文量约是前 年发文量的/事件后 年的年均 约为事件前 年的/事件年是影响产生的过渡期事件年发文量和 均居于事件前后 年的中间值所属机构对涉事学者的处罚和媒体的关注均对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且惩罚机制在事件后 年仍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关键词:学术不端事件 学者 学术生涯 期刊发文量 人文社会科学 个人相对生产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作者简介:杨 珠()女福建平潭人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诚信闽江学院学报第 卷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屡见不鲜一系列抄袭、造假、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成为我国科学界热议的话题 从 年中国科学基金公开披露的自然科学界学术不端事件到目前各大媒体披露的各类学术不端事件如“论文大神”董鹏事件、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和 一次性分别撤销 篇和 篇中国学者论文事件等以及国内外期刊数据库中的撤销论文数量都在表明我国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对于国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研究总体较少且起步较晚近年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学术不端事件的个案分析、学术不端的行为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科研诚信调查、学术不端认知以及国外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政策等方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影响的定性研究较易开展而量化研究却较为困难主要集中在对学者个人和期刊的研究上 年.和 .基于 数据库量化分析了欺诈行为对论文合作者的学术影响情况认为欺诈行为对第一作者影响最大对最后一名作者影响其次对其他作者影响较小 年张春博、丁堃、王贤文基于 量化考察了撤销论文对所在期刊的影响情况认为大多数撤销论文对期刊并未造成重要的影响但是大规模、集中式地撤销论文会明显降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目前学术不端行为影响的量化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期刊数据进行的针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作者难以具体体现其对于我国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 而国内现有研究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缺乏实证依据 针对目前普遍认为的学术不端事件会影响我国学者声誉但又无法提供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量化指标的问题本研究从学术不端事件入手基于数据对学者的学术成果指标加以分析量化研究学术不端事件对其学术生涯的影响程度旨在为我国的学术监督体系、项目资助方、作者机构以及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一、调查对象和方法由于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且收录于不同的期刊数据库作者的姓名与所属机构在外文期刊中的翻译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检索学者的整体发文情况较为困难 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论文主要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检索结果相对较为完整因此本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不端事件的涉事学者为例调查其在学术不端事件披露前后 年间发文量的变化情况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间考察范围是因为 年的时间跨度既可以反映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的短期效应也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对学者学术研究产生的影响第 期杨 珠: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检索各类报道学术不端事件的网站如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网站和其他各类基金网站等再通过相关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搜索引擎进行补缺补漏查找 年前披露的学术不端事件的涉事学者 如若学术不端事件涉事学者的所属机构发生变动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无法获知其从职机构的均不计入此次调查 每个学术不端事件以最早报道的年份为节点(设为第 年)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涉事学者在该节点前后 年(设为第 )共 年的发文量情况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发文情况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将 年间未曾发表过任何论文即在调查时限内不存在发文量变化的涉事学者剔除 如学者在所属机构有同名同姓者则通过论文的作者简介、出生年、籍贯和研究方向或是所属机构官网等核实其准确身份 在统计发文量时还剔除了学术不端事件中报道过的涉事论文:如学者的某篇论文被定性为抄袭或是在抄袭的基础上一文多发则不计入统计如有多篇论文被定性为一文多发则仅按 篇计其中一作发文量指学者以独撰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的数量总发文量指 年间学者发表过的所有论文数量为了使不同学者在不同年份发文情况具有可比性以个人相对生产率()对所有学者的发文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学者某年的 某年的发文量/年的发文总量二、研究结果及分析(一)发文量检索各类学术不端事件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后共有 个样本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涉及抄袭和一文多发 涉事学者前后 年发文量如表 所示 从表 可见总体上后 年发文量约是前 年发文量的/可见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的学术行为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所有样本的平均值来看不管是一作发文量还是总发文量前 年中任意 年的平均发文量均大于被披露后 年中任意 年的平均发文量 从学者个案来看除了样本 和 其他样本学术不端行为被披露前的发文量均大于被披露后 样本 黄某某(时为北京大学副教授)在论文抄袭行为被披露后被学校解聘次年就职于另一所大学可能因就职新单位削弱了早先学术不端事件对其的影响样本 陆某某(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的 篇合著论文(共 名作者其为第一作者)被发现存在抄袭行为后其所属高校表示抄袭为第二作者一人所为陆某某署名第一作者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发表论文非直接责任人 从以上两个样本可以看出较高的学术地位或职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的影响 但是在此次调查的 个样本中绝大多数都在学术不端事件后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能因少数案例而以偏概全 .和 .在对 名被撤销论文学者的研究中发现知名学者因学术不端行为被撤销论文后受到的惩罚要比普通学者更为严厉 此外对多数学者来说一作发文量与总发文量相差不大可见本次调查的学者以独撰和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为主这也符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合作发表论文比例不高的现状闽江学院学报第 卷表 学术不端事件前后 年学者发文量统计篇样本学者排名年份/年 丁某某一作总赵某某一作总陈某某一作总刘某某一作总田某一作总吴某某一作总刘某某一作总刘某一作总刘某某一作总陈某某一作总黄某某一作总陆某某一作总陈某某一作总武某某一作总陈某某一作总黎某某一作总海某一作总许某一作总平均值一作.总.第 期杨 珠: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二)对表 每个样本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取 个样本每个年份的平均值得到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平均 的影响情况具体如图 所示 由图 可知学者在学术不端行为未被披露前 年的 远高于被披露后 年的 被披露当年的 居于二者中间 以一作的 为例最高值位于第 年(.)最低值位于第 年(.)的平均值为.其中前 年的平均值为.后 年的平均值为.后者约为前者的/由于论文从投稿至发表有一定的迟滞期部分在第 年或是第 年前几个月投稿的论文 可能在学术不端行为被披露后的当年(第 年)才得以发表即第 年是学术不端事件开始影响学者发文的一个过渡期因此事件当年的 比前 年低但比后 年高 而从一作发文量 和总发文量 的比较来看其在学术不端事件前后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即学术不端事件对涉事学者成为他人论文其他位次作者的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的学者发表的论文以独撰和第一作者为主以其他位次发表的论文数量原本就较少因此影响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图 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平均 的影响三、讨论(一)原因分析发文量的变化及其平均 表明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的学术生涯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与文献认为欺诈行为对第一作者的发文量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结果类似 本次调查还发现学术不端事件后多数学者仍在科研领域工作而一些学者在学术不端事件之后的 年中再无发表过论文推断学术不端事件很可能终止了其学术生涯不同科研机构对其成员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严厉程度将影响学者的学术生涯 调查发现有的科研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较为严厉如直接辞退或是调离科研岗位有的科研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则较为轻微只是通报批评或是行政警告有的科研机构甚至不予以任何处罚 不同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学者受到的处罚程度也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同为抄袭或者一文多发不同科研机构的处罚力度也不尽相同各有其考量 一份关于 个学术不端案例的处罚调查表明每个科研机构对学术不端案例的惩罚力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因地制宜”但社会整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强度在增强闽江学院学报第 卷同样各类媒体的关注程度也将影响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负面影响程度 媒体的参与将提升学术不端事件的传播度和关注度会对学者的学术声誉造成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也会对其心理造成更大的负担 此外媒体关注引发的舆情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所属机构对学者的处罚力度 而科研机构作为调查处理其成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影响多数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是在机构内部执行的对外公开程度不够甚至并未对外公开 史冬波等调查发现即使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上公开披露的学术不端行为涉事学者受所在机构或上级主管单位处罚的情况也大多并未公开 加之受专业领域的限制抄袭和一文多发等学术不端行为较易被读者和媒体发现造假、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则较为隐蔽被公开披露的数量总体较少(二)科研惩罚机制的延续由于当前的科研诚信环境并不完善、部分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学术监督体系也尚未健全部分学者就选择铤而走险实施各种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重视相应的科研诚信政策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越发精细化的特征在提高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意识的同时对学术行为进行越来越细化的规范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更加严厉的惩处这些举措都对科研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对学者事发后 年的发文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体现了学术不端惩罚机制的延续性 尤其对于仍然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来说其学术不端事件后几年的科研成果生产力明显降低了可能是事件披露对学者学术声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可能是个体在遭到处罚后经历了痛苦的心理体验从而影响了学术产出对涉及学术不端事件的机构来说声誉将受到影响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科研机构在面对成员学术不端行为时其反应是不一的 关于 所“双一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调查显示各高校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南京大学“教授”梁莹事件被披露前该校 位教授曾向校领导反映过梁莹的学术问题但是校方并未给出反馈结果可见如若持“大事化小”的袒护态度学术不端者的惩罚代价远低于其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将无法起到惩处和震慑的作用最终将难以遏制各类违反科研诚信现象的发生 因此科研机构应提高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能力利用科研惩罚机制持续的警示效果使机构成员“不敢”产生学术不端行为(三)理性对待学术不端者科学规范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应考虑到我国科研诚信发展的历史因素 世纪后期国际的科研规范已较为严格而我国学界与国际的交流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渐增多我国科研诚信制度的建设起步较晚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首次对获取学士学位提出了科研诚信方面的政策要求随后我国有关科研诚信的政策在数量和内容质量上都得到快速发展虽然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置疑应坚决加以抵制和禁止但如果对任何学术不端者皆是“一棒子打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术资源较大的浪费 一名学者的培养需要多年的积累有些情节较轻的学术不端者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还是较强的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其多加引导给走错了路的学者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正向发挥其专业特长将促进学术资源更有效的综合利用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大规模的科研诚信案件的处理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导向 如 年针对期刊 集中撤销 篇中国学者论文事件科技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第 期杨 珠: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发布了关于对集中撤稿论文涉事作者处理的指导意见对涉事学者的处理进行了指导 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部分教育、医疗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的处理结果详细对每位涉事学者进行了处罚说明(四)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的时间较早、成果数量较多理论也较为成熟 尤其是美国在认识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起步较早从 世纪 年代就开始逐步建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系统机制而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我国政府对科研诚信越发重视科研诚信政策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内容呈越发细化的特征操作性也日益增强但仍存在着政策内涵不明确、相关部门合作性有待加强等问题鉴于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研究起步较晚的实际以及学术不端行为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现状亟需学界加强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姜春林通过比较国内外学术不端行为领域的发文情况发现与国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相比我国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与检测方面 事实上学术不端行为研究还涉及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因此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领域应加以拓展和深入 如在出版过程中的学术不端研究方面可以对出版策略、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他领域就不一一列举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亟需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为导向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细化研究从而为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四、结语本研究希望以量化的方式证实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具有负面影响且强度较大以供我国的学术监督体系、项目资助方、作者机构和期刊出版单位等参考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未能完全被发现并且多数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亦是在学者所属机构内部进行处理对外公开度有限导致各类媒体报道的学术不端案例数量总体偏少造成本研究可供收集的样本量较少无法完全呈现我国人文社会学科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的整体影响情况这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此外受当前科研人员的学术考核逐步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加之论文篇幅增加导致期刊相对发文量减少、学术共同体成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学者的年发文量也可能呈稍微下降的趋势 而本研究是在国内其他学者平均发文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的因此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亦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参考文献 卞文山.李富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事件的调查报告.中国科学基金():.张柄尧.起底“论文大神”.成都商报().杜鹃.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青年记者():.梅进.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中国科学家 篇论文/.().:/./.:/.:/./.闽江学院学报第 卷 文敏.中文文献数据库中撤销论文的分布规律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付中静.数据库中我国论文撤销原因及学术影响力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峻.学术不端文献的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从 宣布撤回 篇造假论文谈起.编辑学报():.徐海丽.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张永军廖建桥赵君.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薛静胡佩武郭华.高等医学院校科研诚信现状调查及案例分析:基于六家附属医院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基金():.郑晓梅张利田王育花等.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冯磊.英国学术不端治理体系的结构及特点研究.高教探索():.:.():.张春博丁堃王贤文等.撤销论文对所在期刊的影响研究:基于期刊引证指标的定量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张夏恒.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认知及倾向研究.荆楚学刊():.叶青.中国 期刊撤稿声明调查及建议.编辑学报():.:.():.郝若扬逯万辉.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交叉情况定量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耿海英.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的学科差异及启示:基于 年社科基金论文的计量分析.现代情报():.丁魁礼张碧晖陈丰任.科研不端行为的惩罚强度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史冬波周博文.科研不端行为特征与治理对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披露科研不端行为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俞立平周朦朦苏光耀.中国科研诚信政策的演化特征研究:基于 年的政策文本分析.情报科学():.邓履翔胡英沈辉戈.所“双一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王嘉兴.青年长江学者与她“”的论文.中国青年报().何鸣鸿陈越.学术不端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对建设良好科研环境的作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查处理不端行为的程序为例.中国科学基金():.科技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对集中撤稿论文涉事作者处理的指导意见/.().:/./.科技部.部分教育、医疗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田瑞强姚长青刘洢颖等.学术不端治理政策及案例计量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姜春林.国内外科研诚信研究比较:主题、热点与趋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责任编辑:陈小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