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科
融合
发展
高校
综合性
学报
未来
发展趋势
基于
全国
31
所高校
社科
历年
数据
实证
分析
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编辑与出版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管理类研究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兰()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出版研究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于全国 所高校社科学报历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李 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 南充)摘 要:“专业化转型”曾被普遍认为是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在期刊发展实践中“专业化转型论”却遭遇多种现实的尴尬 以 所高校社科学报为样本通过实证的方式探究其学科发展现状分析学科差异水平与影响力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综合类高校学报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大部分样本期刊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学科专业化倾向但学科差异度随时间不断波动期刊发文学科交叉明显呈现学科融合趋势部分期刊为追逐评价指标而进行功利化转型导致期刊影响力水平降低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期刊基于重大现实问题设置专栏组织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围绕同一问题进行探讨体现了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学科融合化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明显的且优于学科专业化对期刊影响力水平的提升作用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发展应当建立在稳定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同时在选题策划上加强问题意识和整体意识变学科拼盘为学科融合围绕重大的现实问题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探讨形成广泛的学术共同体走学科融合化发展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体系关键词: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学科差异度影响力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年教育部提出将专业化转型作为高校综合性学报改革的指导性目标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 引发了期刊界对“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大讨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办成“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讨论的结果以“专业性期刊”的说法占据了主导更有报道宣称“高校学报已完成专刊型方向转型”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的推动之下各高校综合性学报纷纷展开了实践探索 在遭遇了各种现实困难与尴尬之后不少“专业化转型论”的支持者承认“大多数综合性学报并不具备专业化转型的条件”这场专业化转型的浪潮渐渐平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整体发展状况似乎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年在国家争夺期刊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部署下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推出了“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多个高校综合性学报入列 我国学术期刊体系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学术期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综合性学报的未来走向再次受到关注一、高校综合性学报学科融合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对于期刊的专业化问题存在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理解在“专业化大讨论”中争论不休的实际上是期刊是否应当实现学科专业化 学术期刊专业化最初被定义为期刊仅专注于发表某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文章支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三年第五期 持者普遍认为学术期刊只有建立在专属的学科共同体基础之上才能生存发展 随着实践探索的逐步推进和理论探讨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对期刊专业化的认知日益理性从一开始激进地鼓吹“专业化是学术期刊的唯一发展路径”到后来承认“综合性期刊的作用不可取代”争论双方的矛盾逐渐调和出现了折中发展的观点提出“综合性学报与专业学报应有合适的比例”思考学术期刊该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科专业化然而“期刊专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一方面当代学科的发展是高度细分的自从近代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寥寥数个基础学科到如今几千个学科细目学科专业化发展程度之高令人咋舌研究领域的高度精细化使得即便是同一细分领域的不同方向所产生的学科壁垒也难以被打破 因此以某一学科大类为关注对象的所谓“专业化学术期刊”从本质上来讲是综合性的包含着多层级的下位学科而每一个层级又都呈现出综合化和专业化共存的情形 比如学科门类“法学”的下位学科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公安学等而这些下位学科下面还有其对应的下位学科 以法学专业类别为例下面还有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社区矫正等数个专业而这些不同专业的下面还有更细的划分指向千差万别的研究领域和学者群体 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科层级当中都出现了“法学”这个词语其概念分别对应“学科门类”“专业类别”“专业名称”“法学”一词本身就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 那么按照专注于单一学科的标准来判断一本涵盖了几十个学科专业的法学刊物并不符合其专业性期刊的定义 事实上没有哪本刊物会只将目光锁定在最小的细分学科层面普遍意义上的专业期刊涉及的依然是学科群 另一方面学科在高度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又走向了高度的综合化催生了众多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地丰富和重构着现有的学科体系而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同一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形成了丰富的多元视角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事实上所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跨学科的深度合作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那种将学术视野拘泥于小学科圈子的封闭性研究是难有重大突破和杰出贡献的多年致力于期刊评价的机构也明显感受到了学科重构现象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在对学科类目设置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学科类目并不适合单独设置期刊类目 比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年版在教育学类设置了 个学科类目进行单独统计评价它们分别是“教育学/教育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自学”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这 个类目实际上都是综合性的学科类目下位学科众多这样的划分已是笼统粗浅传统的教育学类专业期刊在实际操作中划分得更细更加壁垒分明长期以来各自拥有独立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少有交集 但由于现代科学发展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不同的学科类目的下位学科出现了严重交叉导致期刊评价机构无法在现有的学科分类情况下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 于是在对教育大类及其下级类目分别进行充分的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之后最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年版决定取消细分的学科类目恢复为“教育”个综合类目科学研究的范式在转变学科发展呈现出专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学术期刊想要继续引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就更加不能固守传统思维逆势而行 过去那种认为综合性期刊是低水平的学科拼盘专业性期刊是高质量的研究精选的想法体现出的是静止的表面化的思维模式其片面性十分明显从本质上来讲如果对问题的探讨缺乏学科融合无论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都难免沦为拼盘唯一的不同在于拼盘切得大块一点还是小块一点因此笔者并不赞同学术期刊“专业化”或“综合化”二元对立的观点 学术期刊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类似也应当呈现出专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未来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多元化的 我们必须突破二元论的认知方式不再将“综合化”与“专业化”对立起来看待转而思考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学科融合发展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该行动计划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做出了专门设计提出了系列具体举措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开展新兴领域研究加强新技术方法手段运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科学研究和期刊发展规律来探索还是从现实的国家相关政策来考量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都应当走向学科融合发展之路 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二、高校综合性学报学科发展实践现状与反思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摸索多年的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实践情况究竟如何?专业化转型是否确实有利于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一些理论上的论述、逻辑上的推演 以及零星的个案分析 鲜见基于普遍事实的实证分析仅赵新科对 至 年更名的 种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现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发现专业化转型后的学报发展并不理想 在众多高校综合性学报中师范类高校社科学报的综合性最为明显也因此首当其冲成为期刊界口诛笔伐的对象师范类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阻力重重前景堪忧 本文选取 所师范类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为研究对象并对其 年发文数据和对应时段的影响力数据进行分析试图管窥我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学科发展现状为高校学报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探索提供参考(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截至 年 月 日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本科院校共计 所(含民办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考虑到学科门类的完整度和学校综合科研学术能力对学报刊载论文的影响选择拥有较完备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且有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报的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定样本期刊共计 本名单见后文 影响力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年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综合评价报告(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知网)、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万方)、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维普)统计年份为 期刊发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由于影响力数据统计的是前 年内期刊所发论文在统计年度被引用的情况故对应的期刊发文统计年份为 年(二)相关指标的定义.学科差异度我们把研究时段内发文量最大的学科定义为优势学科发文量最小的学科定义为弱势学科高校学报发文的学科差异度()的定义是研究时段内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发文量的差值与总发文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表 期刊载文学科差异情况评价参考标准 值范围评价结果.差异可忽略(.差异较小(.差异较大(.差异明显(.差异极大(.差异极端其中 为学科差异度 为研究时段内该期刊的总发文量为研究时段内优势学科的发文量为研究时段内弱势学科的发文量 学科差异度反映了最大发文量学科和最小发文量学科之间的绝对差异对极端数据反应明显可有效鉴别出某一学报是否存在强势学科 值越大说明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二者的差异越大该学报的学科专业化倾向越明显不同学科差异度数值所反映的期刊载文学科差异情况评价参考标准如表 所示 值超过 就意味着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的发文量差值超过总发文量的 同时也意味着该优势学科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 以上因此该学报可以被视为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变异系数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反映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说明数据围绕均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对各学科发文量计算标准差可以看出各学科发文数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从而反映出学科分布是否均衡 标准差计算公式为:()其中 为学科数量为某学科发文量为各学科发文量的算术平均值 但由于各刊发文量存在差异分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三年第五期 别计算得出的标准差无法在各刊之间直接比较需通过归一化处理转换成变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小于 为弱变异 为中等变异大于 为强变异 变异系数越大说明该刊的学科分布越不均衡.影响力指标人们熟知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常用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等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期刊的影响力但单独选取哪一种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期刊的真实影响力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首次使用期刊影响力指数 来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将总他引频次和他引影响因子投射到“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采用向量平权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标 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 的、时选用了各学科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 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 该评价指标兼顾了期刊质量、历史、规模等因素更加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对水平 为尽可能减少影响力评价指标的主观性和偶然因素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多个评价机构的数据作为 值对照指标复合影响力因子 值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力指标自始至终受到普遍关注故本研究也选取了样本期刊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知网)、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万方)、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维普)这三种报告 年度各期刊 值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数据.学科门类说明根据师范类高校的学科设置参考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年版)本文将师范类高校社科学报所刊载的论文分别归属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及艺术学 个学科门类 需要说明的是:()各期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为不同的学科分栏目设置但目录中将其统一归入法学大类这将导致统计结果中法学的学科优势更为突出()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重要专业也是部分师范类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文的重要学科但在目录中心理学隶属于理学门类且大多数师范类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未刊载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故未将其作为统计源学科门类 对于部分研究对象期刊所刊载的心理学文章归入教育学门类一并统计()本文将艺术类作为一个统计源学科门类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样本期刊都很少刊发艺术类文章这将导致样本期刊的学科差异度整体偏大(三)样本期刊的学科差异现状.大部分期刊学科专业化倾向明显对所选 本期刊 年的发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发文的总体学科差异度和各学科发文量的变异系数见表 表 样本期刊 年发文学科差异总水平期刊名称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续表 期刊名称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值.注:.表内期刊全部为双月刊专题类型均为教育综合.表中数据按 值升序排列从表 的数据来看学科差异度和变异系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 )结合二者可以衡量出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刊载论文的学科差异化水平 在学科差异度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变异系数越大表示各学科之间发文量差异越大即学科分布越不均衡 所师范类高校的社科学报中学科差异度小于 的有 种其变异系数也较小表明这三本刊物在研究时段内所刊载的论文所属学科门类分布比较均衡学科之间的差异较小学科差异度在(范围内的期刊有 种其变异系数集中在 附近这些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各学科发文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经出现了优势学科学科差异度大于 的有 种期刊其变异系数在 附近表明此类期刊发文的学科门类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分化现象突出 从学科差异度和变异系数的概率分布图(图、图)来看样本期刊在 年发文的学科差异度呈正态分布曲线面积对应区间为 变异系数同样呈正态分布 曲线面积对应区间为 数据表明除个别期刊外大部分期刊出现了较大的学科分布差异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专业化倾向图1学科差异度概率分布图图2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图864200.150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0.45032100.4000.6000.6500.7000.7500.8000.5001.0000.9500.9000.8500.5500.4501.050.学科差异逐年波动明显伴有小幅上升图3学科差异度排序前5和后5期刊D值逐年变化情况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ABCDEVWXYZ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D为进一步明晰样本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学科差异度的变化情况笔者对 本期刊各学科发文量进行逐年统计追踪由于数据过多不在此列出 总体来看样本期刊的 值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大部分期刊 值集中在 范围内并伴有小幅增加部分期刊 值存在轻微的下降趋势个别期刊 值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于数据过多不容易看出具体变化情况故给出整体学科差异度由小到大排名前()和后()的 种期刊的 值变化情况如图 所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三年第五期 从逐年变化情况可知 值较小的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基本保持了学科分布的稳定性 值较大的期刊大多在不同的年份进行了比较明显的学科调整学科差异度波动较大(四)学科差异与影响力的关系.学科差异总体水平与影响力水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根据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分别计算样本期刊在研究时段内影响力指数、复合影响因子 的平均值 值越大表明该刊与同类期刊相比影响力越大 值越大表明该刊被引率越高 由于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指数显著高于非核心期刊若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放在同组比较则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故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分为两组各自在组内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如表、表 所示 本文利用 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处理表 核心期刊组学科差异总体水平与综合影响力水平期刊名称学科融合栏目是否北核排名人大复印资料入选次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是权威.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有是核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核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核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是 核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是核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扩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扩展 核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扩展 扩展.均值.注:“进入人大复印资料 次数”为 表示该刊进入了“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但未进入前 名 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表 非核心期刊组学科差异总体水平与影响力均值期刊名称学科融合栏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值.比较表、表 可以看出非核心组的学科差异程度均值高于核心组 核心组的 值、值与 均值相关系数分别为 、与 均值相关系数分别为 、非核心期刊组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这表明两组样本期刊的学科差异程度与期刊影响力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且非核心期刊组的学科差异水平与影响力的相关性高于核心组.学科差异水平变化和期刊影响力变化的关系前面的分析给出了 年内期刊的学科差异总水平和期刊影响力指数均值之间的关系但期刊的具体数据每年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二者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对应研究时段内样本期刊的 值、值、值、值历年变化情况并分组计算了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表 表 核心期刊组学科差异水平变化与期刊影响力指数变化的相关系数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三年第五期 续表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注:.按 与 的相关系数从负到正升序排列.代表设有学科融合栏目并持续 年以上 表 同表 非核心期刊组学科差异水平变化与期刊影响力指数变化的相关系数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随着各期刊发文学科结构的调整变动期刊的影响力指数 和影响因子 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期刊学科差异水平的变化与影响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各不相同 根据表、表 可知期刊 值变化与 的变化普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核心期刊组中 为较强的负相关 为弱相关负相关和弱相关的期刊大多设置有学科融合栏目即这部分期刊影响力指数的提升与学科专业化无关甚至专业化倾向会导致期刊影响力下降为较强的正相关即这部分期刊影响力指数随着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提升 非核心期刊组中 为负相关为正相关 同样另外三类相关系数也存在类似的比例分布 研究还发现学科差异水平对 的影响与其对 的影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种现象在非核心期刊组尤为明显(五)对学科专业化发展现状的反思实证研究表明大部分期刊已出现较大的学科分布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学科专业化倾向且非核心期刊学科差异程度高于核心期刊 经历二十年的实践摸索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整体已经转向学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在专业化、特色化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并非一些专家所说的“固步自封不敢转型不愿转型”然而专业化转型却并没有给所有期刊带来预期的红利 一部分核心期刊的学科专业化水平提升其影响力水平也随之提升这与核心期刊和名校的品牌效应、学术号召力紧密相关也可能受益于“名刊工程”“名栏工程”等针对高水平期刊的政策利好 然而对于普通期刊而言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不少期刊专业化程度虽然明显提升但其影响力水平却持续下降特别是出现了影响因子()提升但影响力指数()下降的情 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况 经过仔细分析个刊情况得知部分期刊通过强化热点学科发文数量短期内显著提升了影响因子 然而对于学术资源有限的普通期刊而言拥有的作者群难以满足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化需求在优质稿源不足的情况下强推学科专业化导致该学科的文章质量难以保证在热点学科领域缺乏竞争优势而其他学科的优质稿件又由于专业壁垒而被拒之门外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快速提高影响因子但这种功利化的期刊管理方式显然不利于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综合影响力的降低 在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案例其主角要么是强强联手的综合性高校要么是特色明显的专业院校 对于普通的高校综合性学报而言如果缺乏具备真正实力的优势学科支撑为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盲目转型并非良策影响因子与学科差异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不同学科在引证习惯、引用规律、反应速率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其影响因子的数值差异可达数十倍 比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文章的作者往往各有研究领域很难建立学术共同体也很难就某一问题形成学术热点因此这类学科的影响因子普遍偏小而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类的研究课题热度高研究者众多互相引证的情况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据知网 年年报数据显示哲学类专业最高影响因子 历史类 文学类 艺术类 宗教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类 法学类 经济类 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影响因子是没有可比性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侧重于人文类的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偏低这使得办刊人不得不面临坚守学术初心和追求影响因子的两难选择 不少期刊为了迎合评价指标快速提高影响因子纷纷向“管理类”“法学类”“经济学类”热门学科倾斜这是一种被异化的“学科专业化转型”分学科评价或是改变这一窘境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正名的有效途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已经率先开展了分学科论文评价期待陆续有更多的期刊评价机构采用这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扭转为片面追逐影响因子而导致期刊发文学科严重失衡的局面以使回归学术传播的初心恢复学术研究的良好生态三、高校综合性学报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仔细观察每本期刊历年学科差异变化与影响力水平变化可以发现核心组所有样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 年度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然而仅有一半的期刊其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伴随着学科专业化努力另外一半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并不是依靠学科专业化来实现的 分析这后一半期刊的数据发现 都设有学科融合栏目且综合影响力水平相对靠前这表明学科融合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明显的且优于学科专业化对期刊影响力水平的提升作用 利用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优势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进程引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将是未来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努力方向(一)于特色中展现融合发展各样本期刊大多辟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并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有的栏目基于特定学科专业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观察”“史学前沿”等有的栏目基于地方文化或地域特点如“中亚研究”“青藏高原文化”“岭南学术”等还有一类栏目基于问题而设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和研究如“乡村振兴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等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并非哪一个学科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单独解决的 如表 所示核心组有 的期刊设置了学科融合栏目且这些期刊的综合影响力都相对靠前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国家话语生态研究”栏目涉及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社会学、语言学、神经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生物安全专题”涵盖了法学、行政学、环境科学、自动技术、语言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些极具特色的学科融合栏目正是顺应了学术前沿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跨学科的深度合作也是国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规划方向(二)于交叉中顺应融合发展笔者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本身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很难将其归属于某一个特定学科文章的中图分类号也分属于数个不同的学科 这种现象与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当代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特性日益明显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并非来自某个固定的学科 研究范式在悄然改变学术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重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 另外不断涌现的交叉学科本身就是综合性极强的该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必然是跨学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二三年第五期 的 在科学研究大融合的趋势下高校综合性学报应当顺应交叉学科融合的内在规律不再人为地将科研成果僵化地划分到某个学科门类而自筑壁垒(三)于稳定中谋划融合发展研究发现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学科差异逐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栏目稳定性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期刊管理者对期刊定位尚不清晰不断地进行学科之间的调整尝试导致栏目设置缺乏长期稳定性除开管理者的个人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高校的管理体制有关 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被视为教辅机构期刊的执行主编多为学校中层干部、由组织部任命与其他行政教辅部门一样每四五年更换一届 这种管理方式导致高校学报主编频繁变动期刊风格不断变换发文学科偏好与特色栏目无法保持稳定这一届编辑队伍付出的心血与努力还没等到收获的时节就被下一届队伍推翻重来这与期刊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规律相背离 高校综合性学报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将期刊的发展建立在稳定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依托本校重点学科和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优势发表具有明显学术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同时保障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选题策划上突出问题意识和整体意识变学科拼盘为学科融合组织多学科围绕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多元化的探讨形成广泛的学术共同体 四、结束语其实业界对于期刊综合化和专业化之争早在十年前已经被辩明 专业细分让科学研究更加深入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靠跨学科的深度合作 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性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存在方式各有优势、不可替代 办刊人应当破除“专业化”的迷思深入研究学科融合之道与各学科的研究团队建立起广泛的紧密合作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视角地探索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体系责任编辑:杨 氡参考文献:皋永利胡春雨.论学术期刊的专业化趋势.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 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 号.:/./.姚申.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尹玉吉.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中国科技期研究():.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 答尹玉吉先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 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薄洁萍.迈向“专特大强”.光明日报 ().张贵勇.高校学报完成专业刊方向转型.中国教育报 ().朱剑.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何处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徐玉梅于长英刘春光.基于重点学科形成高校学报“大专业小综合”的办刊模式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徐青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大学与学科():.张媛李春英.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出版科学():.薛立勇.专业化和开放性: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两次浪潮.社会观察():.谭晓萍.新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四个转向.中国出版():.叶红波.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精品化发展 基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案例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樊霞.地方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布局和着力点 以现代牧业为例.编辑学报():.赵新科.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学科融合发展:高校综合性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 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 号.().:/./.王文军.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途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张艳玲.学科定位差异与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期刊被引频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杨志辉.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的态势、动因和路径 基于大数据时代.编辑之友():.刘曙光.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兼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期刊的作用.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