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pdf
下载文档

ID:3343841

大小:1.18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3-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思用 贯通 知信行 统一 马克思主义 信仰 生成 基本 逻辑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0 0 3-0 9 6 4.2 0 2 3.0 5.0 0 1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刘斐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 0 0 1 0 1)摘 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包含着“触发”“催化”和“升华”三个“子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肇始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形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由“学”及“思”,从“科学认知”到“真知真信”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是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驱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力则是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精神杠杆;由“思”及“用”,忠诚感与意志力共同推动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催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深化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知”,以“用”促“学”,由“笃行”到“新知”的飞跃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升华过程。这三个“子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符合认识和实践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的总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总过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知信行统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O S I D:中图分类号:D 6 4;D 2 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3-0 9 6 4(2 0 2 3)0 5-0 0 0 1-0 6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下简称党员)教育的根本旨归。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从而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信仰主体自身之中生成的基本过程。这一基本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包含着“触发”“催化”和“升华”三个“子过程”。本文拟对此做一番剖析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是党员作为认知主体受到触动而引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肇始于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形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肇始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科学信仰要以科学的认知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肇始。这种科学认知应当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本质及其内在逻辑、发展渊源、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全面认识。为此,党员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了解和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和重要推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应当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能够从历史的纵深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进程中去体察马克思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福祉。更应当着重学习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收稿日期:2 0 2 3-0 5-2 6;修回日期:2 0 2 3-0 7-1 6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KY 2 0 2 3 B 0 0 4 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 1 C K S 0 0 1)作者简介:刘斐莹(1 9 8 7),女,重庆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 3卷 第5期 2 0 2 3年9月 (P h i l o s.&S o c.S c i.E d i t.)V o l.4 3N o.5S e p.2 0 2 3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在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作为科学信仰的肇始,这种科学认知还应当包含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一方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革命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28 3。科学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而革命性则表明了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取向。只有既看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一面,又看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的一面,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力量,不在于它能够对所有现实问题进行直接回答,而在于它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因此,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还应当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避免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 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为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奠定根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认知前提。(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信仰的核心是信念,信念的本质是相信。相信是人的一种主体能力,是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相信本身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包含了认识的自发因素,也包含了主体的自觉成分。而信念则是一种剥除了不确定性的确定的相信,即确信、真信。这样的确信、真信往往要通过深刻的理性认知 真知,才能实现。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的确定不移的、毫不犹豫的相信。这样的真知真信不是人们自发的、尚未发展的本能冲动,而是一种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充分发展了的理性判断,是一种健全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心理状态。它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提供了核心要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主体中的形成。因此,从其内涵上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既应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知真信,也应包含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真知真信,还应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知真信,三者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完成了近代以来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功开创并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其实践基础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其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实践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贯彻了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了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因此,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 人 民 的 命 运、中 华 民 族 的 命 运 紧 紧 连 在 一起”31 4,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只有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知真信、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真知真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知真信三者内在地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中,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提供完整的实质性内容,才能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内核。(三)由“学”及“思”,从“科学认知”到“真知真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肇始于党员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形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由“学”及“思”,从“科学认知”到“真知真信”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的萌发,为党员主体“相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帮助党员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判断。但此时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信”自发因素还占据主导地位,理性判断容易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动摇。因而此时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信”是不确定的,处于一种“可信可不信”的状态。而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化,理性判断开始逐渐占据上风,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开始由自发向自觉发展;“相信”的不确定性开始消除,逐渐由“可信可不信”发展为“可信”“确信”,直至最终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一旦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达到真知真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性形成就会实现。2第4 3卷 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党员作为主体的理性判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的理性为媒介而触发,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生成原理上有别于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本质特征,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科学性。这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抓住党员的理性思维及其理性判断这个关键环节来触发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这也正是由“学 及 思”的本质含义和要求。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勤学善思、常学常思,坚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要帮助党员树立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等能力,克服主观偏见、把握客观规律,学会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能力不断跟上时代的新发展和实践的新要求。此外,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42 8 4,真理的标准来自于社会的实践。因此,还要引导党员学会运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认识,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将新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认识,使业已形成的理性判断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确证。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催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催化,是指党员作为主体在由“思”及“用”的过程中,受到催化因素的影响而加速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必不可少的过程。这里的催化因素,主要是指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和意志力,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驱动,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精神杠杆。(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驱动力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体验。情感不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心理上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评价和体验,而且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鲜活表达。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3 2 6。忠诚感是人们对于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忠实、真诚态度的心理体验。“忠”的核心是一种无私的态度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孙中山说:“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67 0 7“诚”的核心则在于诚意,是人的一种真心实意的、纯粹的真诚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就是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这种忠实、真诚态度的情感体验,也正是习近平所强调的“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1的这样一种情感态度。这种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心理倾向,蕴含着党员作为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激情与向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推动党员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产生共情,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自省、自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激励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开展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去不断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社会,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此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还促使党员愿意献身于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伟大事业,不断锤炼品格、强化党性,“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1,为党的事业全心投入、忘我工作。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不但能够唤起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对人类未来社会积极、自信、奋斗、乐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且激发着党员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从而推动党员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力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精神杠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意志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对人的行为产生发动、保持、促进、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采取变革现实的行动。正如恩格斯指出,就个体而言,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72 5 8。意志力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或者说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人的意志力最容易得到体现。意志力就是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目标、坚定执行既定的行动计划的精神品质。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力具体表征为党员作为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果断、坚持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准绳的自制力。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是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具有充分认识的状态。它使得党员即使遇到干扰和困惑也能够从主观上加以排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马克思主义的果断是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给予肯定的魄力和决断。它使得党员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轻易被错误的思想所左右,保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的3刘斐莹.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坚持是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稳固而持久的信赖与践行。它使得党员能够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在面对困难和阻碍的时候不放弃、不退缩、不屈从于恶势力的威胁和压迫。以马克思主义为准绳的自制力则是党员以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它促使党员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始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避免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偏差和背离。对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力能够增强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保持和调节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激发党员作为信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精神杠杆。在实践中,这一重要精神杠杆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即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直面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品质。(三)由“思”及“用”,忠诚感与意志力共同推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催化过程忠诚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驱动,意志力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精神杠杆。在党员作为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思”及“用”的过程中,二者共同作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过程。如前所述,由科学认知触发真知真信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主路径。在这条主路径中,认识的理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它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必然性和可及性。但是,人的认识活动并不仅仅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忠诚感和意志力作为包含着非理性因素的复杂心理活动和精神品质,在主路径的基础上改变着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起到激活、驱动、控制、调节的作用,从而促进和加速着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这即是“催化”的含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应当注重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触发,而且应当注重其催化过程:通过引导党员将情感和意志因素融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当中来促进和加速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要注重增进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特别要善于通过党的历史去激发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85。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去发掘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以逼真的历史场景、生动的历史故事、鲜活的历史人物感染党员的情绪、调动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情感要素,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同时,要在现实的、具体的工作中磨砺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仁人志士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念融为一体,成为其崇高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党员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党员的意志,使党员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在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坚定目标、明辨是非、拼搏奋斗,继续以强大的意志力支撑和激发崇高信仰,在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同时不断促成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升华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最终在党员的行为中得以显现的过程,同时是党员在现有认识和实践水平基础上以“用”促“学”,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党员业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得到巩固,并在此基础上开启新的、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过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实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性的理论。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1 3 6毛泽东则进一步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42 9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应当并且必然外化为信仰者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最终要通过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即忠实践行来实现;判断一个人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要看他在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应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应当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践行,当前首要的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原本本、彻彻底底地践行。任何在实践中歪曲、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行为,都不能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应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意志的履行。马克思主4第4 3卷 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织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志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物质世界的直接投射和现实化操作。缺少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意志的履行,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就将失去现实的依托而成为空洞。可以说,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其实质就是在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意志的履行,在现实中表现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再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还应当着眼于“实”,也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于“人”之本身,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属性。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笃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将践行马克思主义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化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知”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认识不但能够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人的思维中再现和摹写该事物的状态和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从而把握该事物的本质。人类思维不断探寻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同时,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范畴的任何发展过程,“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42 9 4。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党员就是在不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中获得对马克思主义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的。这种新的深化了的认识或可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知”。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深化永无止境:随着认识不断向前推移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知”将不断产生。在此前提下,应当教育引导党员不断深入地从理论上全面完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应当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引导党员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去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百年变局中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去正确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还应当教育引导党员进一步将理论的高度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起来,不断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妥善处理实践中各种重大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特别是不断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认识自身,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和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获得“新知”。正是这些不断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知”,标志着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深化,反映出其业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了巩固,同时构成了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新的起点。(三)以“用”促“学”,由“笃行”到“新知”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升华过程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通过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得以实现,而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深化又形成了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新起点。这个以“用”促“学”,由“笃行”到“新知”的飞跃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升华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目标来看,观念的东西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上才是有意义的。同时,人的行为是其内在思想变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固化”为现实实践的反映,也是其思想认识水平上升到新高度的外在表现。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42 9 6“笃行”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检验,从而巩固了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已有认知。“笃行”拓宽党员的视野,为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提供崭新的场域和鲜活的素材,从而扩展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认知。“笃行”还培养党员的行为习惯,促使党员更加自觉地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世界,从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随着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一次又一次地向前推进,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深化。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在党员主体意识中的唯一性、排他性不断得到强化,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认知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新的生长点不断出现,新的生成过程不断开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升华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升华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层面努力为实现“笃行”到“新知”的飞跃创造条件。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锁定重大任务目标。在当前就是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以全面完成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不断推动党员学之思之、思之用5刘斐莹.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基本逻辑之、用之悟之。其次,要提高对以“行”促“知”的重视。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真知真信”,而且应强调“真行”,注重在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做出科学判断。同时,要注重通过积极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党员及时、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提高党员在实践中获得“新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再次,要为“笃行”到“新知”的飞跃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和制度条件。凭借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组织体系的依托作用、组织生活的载体作用以及组织制度的保障作用,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党员的思想一致并达成在此基础之上的行动一致,使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升华能够切实以 党的组织 及其制 度 为 依 托 而 落 到实处。综上所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信仰主体自身之中生成的基本逻辑。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包含“触发”“催化”和“升华”三个“子过程”。它发端于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成形于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信;它以信念为核心,同时受到主体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并为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感和意志力所催化;它显现于党员的行为之中,通过党员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行为表现出来,并通过这些行为进一步深化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从而开启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过程。这三个“子过程”既是动态发展的,也是同时进行的,共同构成了一个符合认识和实践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的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总过程。参考文献:1 习近平.扎实抓好主题教育 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 0 2 3-0 4-0 4(1).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6 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B e l i e f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r o u g hL e a r n i n g,T h i n k i n ga n dA p p l y i n g: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o f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t h eM e m b e r so f t h eC o mm u n i s tP a r t yL I UF e i y i n g(B e i j i n gA c a d e m yo f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B e i j i n g1 0 0 1 0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b e l i e f 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r o u g h l e a r n i n g,t h i n k i n ga n da p p l y i n g i s 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o f t h eg e n-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t h em e m b e r so f t h eC o mm u n i s tP a r t y,w h i c h i n v o l v e s t h r e es u bs t a g e s i nt h i sp r o c e s s:t r i g g e-r i n g,c a t a l y z i n ga n ds u b l i m a t i n g.T h e 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h e i rs c i e n t i f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M a r x i s ma n d i ss h a p e db y t h e i r t r u ek n o w l e d g e a n db e l i e f i n i t.T h r o u g h l e a r n i n g t o t h i n k i n g,t h e t r i g g e r i n gp r o c e s so f t h eg e n-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i sf r o ms c i e n t i f i cc o g n i t i o nt ot r u ek n o w l e d g ea n df a i t h.T h el o y a l t yo fP a r t ym e m b e r s t o w a r d sM a r x i s mi s t h e i n t e r n a l d r i v i n gf o r c eb e h i n dt h e i rb e l i e f i nM a r x i s m,w h i l et h e i rw i l l p o w e r 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p i r i t u a l l e v e r.T h r o u g h t h i n k i n g t oa p p l y i n g,t h e c a t a l y t i cp r o c e s so f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 b e l i e f s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 i sap r o g r e s s j o i n t l yd r i v e nb yl o y a l t ya n dw i l l p o w e r.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 i sa c h i e v e db yt h ef a i t h f u l p r a c t i c eo fM a r x i s ma n d i sd e e p e n e db y t h e i rn e wk n o w l e d g e.T h r o u g h l e a r n i n gp r o m o t e db ya p p l i c a t i o n,t h e l e a p f r o mf a i t h f u l p r a c t i c e t on e wk n o w l e d g e i s t h es u b l i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T h e s et h r e es u bp r o c e s s e s t o g e t h e r c o n s t i t u t e a s p i r a l u p w a r dp r o c e s s t h a t c o n f o r m s t o t h e l a w so f c o g n i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w h i c h i s t h eo v e r a l lp r o c e s so f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M a r x i s tb e l i e fw i t h i nP a r t ym e m b e r s.K e yw o r d s:M a r x i s tb e l i e f;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b e l i e fa n dp r a c t i c eb yl e a r n i n g;t h eC o m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P a r t ym e m b e r s e d u c a t i o n(责任编辑:蔡宇宏)6第4 3卷 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