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叙事
文体
学视阈下
科技
翻译
中的
131Foreign LanguaggesandLiterature(bimonthlyNo.4Vol.39第4 期第3 9 卷July,20232023年7 月外国语文(双月刊)叙事文体学视阐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杨志亭(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400031)摘要: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界定为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以此观点解读科技翻译的本质及其过程,可以摆脱以往叙事与科技的二元对立,使叙事与科技得以融合。科技话语从本质上看是叙事建构,而科技翻译则意味着对科技叙事的重构。叙事文体学结合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为科技翻译提供了一个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科技话语的翻译属性问题。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再现原科技话语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可以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科技叙事的重构。关键词:叙事;科技话语;科技翻译;叙事文体学;重构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4-6 4 1 4(2 0 2 3)0 4-0 1 3 1-0 70引言叙事文体学是叙事学与文体学的跨学科结合,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邵璐,2 0 1 1:8 6)。由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焦点在于文学话语的叙事视角和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所以从叙事文体学角度展开的翻译研究往往是针对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叙事。叙事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赫尔曼(Herman,1 9 9 9:1)于2 0 世纪末首次提出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式,试图摆脱经典叙事学对叙事形式和类型较为单一的研究案白,旨在通过融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叙事研究的范围和目的”。经过2 0 多年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已经拓宽了对叙事的传统界定,丰富了叙事研究的类别和路径。借助后经典叙事研究,可以分析诠释不同叙事类型的逻辑形式和话语意义,使得叙事与文体的结合能够延伸至非文学范畴。即便如此,以叙事文体学为视角考察科技翻译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科技话语往往被排除在叙事学研究视野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科技与叙事被认为是无法调和的,科技话语与叙事话语也被看作是无法兼容的两种体裁,而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叙事文体学的形成,叙事的定义不断得到扩大和延伸,从而使科技话语也能够纳人叙事的范畴,完成了与叙事文体的兼容。从叙事文体学的角度看,科技话语是一种特定的自然叙事话语,与非科技话语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涉及“说什么”及“怎么说”的问题。事实上,科技话语的建立几乎都是科技专家对客观世界及现实经验进行描述的叙事行为,叙事促成了科技知识的传播、技术发明的推广和科技理论的构建已是不争的事实。科技翻译是对原科技话语“说什么”的再叙事构建过程,而“怎么说”才能有效地重构叙事语言和叙事收稿日期:2 0 2 3-0 5-1 0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年度科研项目“重构科技的叙事:认知叙事版图中科技翻译的跨域研究(SISU202113)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杨志亭,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翻译、翻译教学研究。引用格式:杨志亭.叙事文体学视阈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 J.外国语文,2 0 2 3(4):1 3 1-1 3 7.1322023年第4 期外国语文逻辑则成为译者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科技话语具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规约,从叙事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科技翻译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更好地阐释科技话语的翻译属性问题1对科技叙事的界定对“叙事”这一概念,我们往往是从字面的意义加以理解的,即“叙述故事”,由此过分强调了叙述内容的构成形式,即是否具有“故事性”(或称情节性),这极大限制了对叙事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把“非故事性”的话语排除在外了。正是出于对“叙事”这样一种狭义的理解,布鲁纳(Bruner,1986:1 1)才会把叙事话语和科技话语看作是人们在解释经验和构建现实过程中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方式,“二者尽管互补,却无法兼容”,并且“各自有着各自的一套执行原则和建构标准”。这种将叙事与科技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从传统叙事学的角度看有其立足之处,即能够在严格区分概念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范式,有利于对不同文体的辨识和各自规范的统一,却忽视了叙事的文体间性。布鲁纳认为叙事与科技的差异在于内容、受众和目的的不同,多少来自主观的感性理解,因为在虚构小说和历史传记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差别。后经典叙事学无疑想要摆脱这种二元对立论的,给予叙事一种新的诠释,从而突破对叙事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传统认知。仅从文字的角度看,“叙事”可以宏观地解释为“叙述事情、事件或事实”,其根本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叙述”的同一语义就是“讲述”或“陈述”。传统的所谓“讲故事”只是叙事本体的一种隐喻。从现实情况看,人类普遍的叙事活动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叙事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在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当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叙事”成了传播信息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自然也包括科技交流)的基本手段。费舍尔(Fisher,1 9 8 9:1 9 3,8 5-8 6;1 9 9 4:2 1)从社会学和信息学的角度把“叙事”定义为“理解、评估所有信息的语境,不是叙事者有意选择的话语模式,而是我们最初理解的知识形态”,并多次指出科技话语与其他类型的话语一样可用叙事范式进行阐释和评估。这一观点为当代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学理上的解释,也为科技话语与叙事话语的融合奠定了理论框架毋庸置疑,叙事作为一种话语存在模式,不仅体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体裁当中,也存在于自然科技的范畴之内。后经典叙事理论“强调自然科技与人文科技的共性”(Sheehan etal.,1 9 9 9:337),把叙事看作是对“可然世界”的构建活动。由此,将科技叙事置于后经典的自然叙事框架内,有助于把自然科技叙事纳人理论研究视野,也有助于把叙事看作是人类思维认知方式的表征,通过对科技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文体对比及叙事分析可帮助解决科技翻译中的具体问题2叙事文体学与科技话语叙事文体学综合了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作者在构建叙事过程中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科技叙事的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服务于科技信息传递的目的,既与文学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又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叙事特征2.1科技叙事的范围如同之前区分的“科技”与“叙事”两个概念一样,科技叙事和文学叙事也并非对立的二元概念,因为在非科技叙事当中除了文学叙事,还包括日常叙事,而科技叙事本身也是比较笼统的概念,因为科技可以细分为自然科技、社会科技、人文科技等,故而科技叙事也应该进行对应的划分。本文133杨志亭叙事文体学视阈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并不过多涉及叙事学的分类系统,所提及的科技叙事仅限于自然科技话语的叙事。当然,自然科技叙事依然可以细分为物理学叙事、化学叙事、数学叙事、计算机科学叙事等,本文对此也不作层级区分,因为自然科技领域内的不同学科,都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叙事逻辑模式以及言语序列规范,这样就可以对科技叙事作普适性分析以获取共同叙事特征,为科技翻译的叙事文体学阐释提供借鉴。语言是叙事的主要媒介,一切语言运用都来自叙事的需求。科技叙事通过规约性的语言系统完成构建,并从词汇、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渗透着同步甚至预设的科技思维。科技叙事的文体功能即表现为科技专业人士可以运用特有的科技语言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理性、严谨的叙事建构。因此,对科技叙事的文体研究主要侧重于挖掘其言语表达方式和逻辑构成如何表征科技的客观与严谨。2.2科技话语的叙事生成科技话语经常也包含有“讲故事”的叙事结构,但更多是非情节性的逻辑叙事。科技话语的建立从本质上看是叙事行为,因为叙事“在科技思辨中起着根本性的建构作用”(Plotnitsky,2 0 0 8:515),与文学话语强调叙事技巧不同,科技话语将逻辑放在首位,同时兼顾文体风格对叙事的前景化作用。对科技话语进行叙事分析可以发现,科技专家们总是依靠逻辑展示科技话语中的理论依据和论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事实进行概念化的叙事描述,或者对尚未揭示的科技假设做进一步的叙事推理和探究。叙事逻辑成为科技话语的内核,体现了科技叙事的认知价值。从叙事的生成机制上看,科技叙事与非科技叙事总能够分享相似的叙事结构,反映出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朗道(Landau,1 9 9 7:1 0 4)曾指出,许多的科技实验报告都有着“方法”“结果”“结论”与“开端一过程一结尾”式的标准叙事非常相似的结构,只不过科技专家们很少意识到在思考和交流意见时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这种叙事结构。同样,希恩等(Sheehan etal,1 9 9 9:3 3 9)通过对比常规话语与科技话语两种体裁的叙事结构之后指出,常规叙事中“导向”“纠葛”“评判”“解决”和“完结”等要素与科技叙事的“文献综述”“识别异常或空缺”“研究方法论”“结果及讨论”和“最终结论”部分是吻合的,常规叙事“为科技专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结构模型,使其能够叙述他们与自然现象的互动”。即使在微观叙事层面,科技话语和文学话语也都遵从人类思维的常规逻辑法则,符合共有的认知规律,例如数学中使用“如果当”“且当”“当且仅当”的逻辑假设,虽然选择的言语表达式不同,但与文学话语中假定方式是相同的,表现出人类叙事模式的共性。无论是文学叙事中的情节展开方式还是科技叙事中的纯逻辑架构,都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模式的映射,而人类共享的可然世界是构建不同类型叙事的认知基础。对科技话语进行叙事与文体的双重分析,可以找出科技叙事的文类规约,以便更好地为科技翻译提供理论指向,切实服务于科技翻译实践。3科技翻译与叙事重构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贝克(Baker,2006:10-11)开创性地将叙事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把翻译看作是再叙事的过程。虽然她在其代表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一书中讨论了科技叙事的政治功能,却并没有过多涉及科技翻译如何重构叙事的问题。笔者认为,要重构科技叙事,科技翻译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是“说什么”和“怎么说”,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说什么”是由原科技话语决定的,翻译时自然不能背离既有的科技主题和内容,这是科技翻译最基本的“忠实”原1342023年第4 期外国语文则,但“怎么说”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则需要考虑在目的语中以何种方式才能有效再现原有科技话语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3.1重构科技的叙事语言申丹(2 0 0 4:2 用“叙事语境”这一概念表示构成叙事及区分不同类型叙事的文类规约,认为对读者的叙事认知能力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文类规约语境,与社会历史语境关系并不密切,因为“无论读者属于什么性别、阶级、种族、时代,只要同样熟悉某一文类的叙事规约,就会具有同样的叙事认知能力(智力低下者除外),就会对文本进行同样的叙事化”。可见,在翻译中译者要在目的语文本中创建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文类规约语境,才能复制相同的叙事文体,这需要译者“聚焦于作品的规约性 接受过程”(申丹,2 0 0 4:2)。文学话语的叙事语境比科技话语的叙事语境更易于普通读者接受,这是因为前者的认知要求要小于科技话语,但科技话语因为有着鲜明的文类规约,所以辨识度极高。当然不同类型的科技话语在呈现文类规约上不尽相同,比如科普话语更接近与文学话语的一般性规约,而技术文件类话语就具有相当高的文体正式程度科技话语的叙事语境通过特有的叙事文体加以表征,即规约性言语和叙事语法构式(如主动、被动等句法结构)。由于科技叙事用于描述科技事实、概念、原理及解释自然现象,能够突出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表达客观的规约性言语就构成了科技话语的重要特征。科技话语的自然语言叙事被规定在其学理范畴内,与其他自然语言特别是文学叙事语言形成区别。除了大量使用科技术语这一特征之外,科技话语还习惯使用正式程度高的词语以及程式化表达,突显出鲜明的文体特征。科技话语的叙事手法较为单一,视角变化也不复杂,这体现出科技话语一贯的严谨和密。科技叙事的观察角度取决于叙事主体(作者)、叙事客体(被叙述的事物)以及叙事受众(读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大多数的科技叙事都会将叙事者隐身,通过叙事对象的前景化凸显叙事的客观性,以暗示叙事者的权威。体现在叙事语法构式上就是大量采用被动语态结构和无人称主语的形式(如较多使用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句式),这种结构和形式能够把本来的施动关系蕴藏在深层结构内,从而避免了叙事的主观性印象,也使行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严密和紧凑。此外,行为过程的名物化也是科技话语的规约性特征,通常用“表示动作和特征意义的名词+of+名词”构成的名词词组代替小句,使表达简练和客观。采用名词化结构体现了科技叙事的客观性和概括性,使得纷繁复杂、持续变化的科技世界静态化,从而借助科技语言创造了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世界。正如韩礼德等(Hallidayetal.,1 9 9 3:9 3)所言,名词化作为科技语言的特质,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使话语产生一种理性、客观的假象。科技话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还具有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结构”来体现。名词化形式的转变增加了单项主位(simple theme)的使用,因此降低了虚词和小句的使用,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词语之间、小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地简化叙事层次和结构,在叙事构建中起到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因此,名词化结构使用增加的趋势大大提高了科技文体的正式程度,更具理性叙事特征。在翻译中,译者要针对源语和目标语各自使用名词化结构的频度差异和惯习,适当地进行名词化的转换和调整。例如在汉英科技翻译中,译者应该有意识地将汉语中较多显得松散而凌乱的小句转化为名词化结构,从而增大句子所能包含科技信息的容量,同时还要明确句内和句间密集的逻辑关系,使微观叙事结构紧凑、简练和正式。对科技翻译的叙事语言重构需要总结科技语言的普遍特征以及在抽象的理论范畴下发现句法的组合规则,努力为这些原则和法则寻找叙事阐释的合理性,说明它们在功能上的效用,如何按照135杨志亭叙事文体学视阈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语义效果最大化方式推进叙事,以及如何协同作用以实现最理想的跨语言科技交流。对科技话语进行的叙事文体分析便于译者掌握必要的文类规约,以便在目的语文本中有效地重构叙事语境例如下面这句话的翻译处理:原文:水在去除杂质后变得纯净。a.The water became pure because they removed unwanted substances from it.b.The purification of the water was achieved by removing unwanted substances.两个译文在叙事逻辑上都与原文相匹配,并且译文a是与原文更近似的表达法,但显然译文b更能体现科技话语的文体规约性,包括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无人称主语等,因此译文b的叙事语法构式优于译文a。两个译文分别代表了韩礼德所提出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这种语法隐喻现象也是科技话语的叙事文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从不同言语表达式序列中选择最恰当的译文还要看其是否服务于整体的话语叙事逻辑,即微观的言语表达要和宏观的叙事逻辑相匹配。3.2重构科技的叙事逻辑科技话语的叙事普遍建立在逻辑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之上,聚焦于支撑语言形式的逻辑概念。费舍尔(Fisher,1 9 9 4:2 3)用“叙事理性”(narrativerationality)这一概念指代服务于叙事范式的逻辑,用“连贯”与“忠实”作为评估叙事理性的标准。叙事理性取决于叙事者是否对叙事连贯有意识以及是否习惯于判断叙事的忠实性。后者指叙事者利用理由逻辑和充分理由逻辑判断所叙述的客体是否真实。科技翻译可以借用这两个标准对科技叙事的重构效果进行评估,以连贯性原则判断译文逻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忠实性原则判断译文逻辑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叙事连贯是科技话语的叙事语境中重要的评估性指标,在科技翻译中举足轻重。和文学话语类似,科技话语也有时间维度的线性叙事,但更多的还是非线性、纯逻辑推理的叙事结构。科技叙事的逻辑连贯具有层级性、有序性、关联性和一致性。层级性体现为单一长句内部各小句或从句之间的嵌套关系,利用层层相扣的句法结构阐释因果、条件、让步、目的、对比等各种逻辑概念。有序性体现为句与句之间的延续依赖于逻辑法则,突出信息分布的合理性。关联性与一致性则强调叙事的语义关联与“主题化”(thematization)。连贯是读者在对话语叙事进行识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所以科技叙事所具有的连贯性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为语言表层即语义语法层上的显性关联,更体现在对概念关系、语义关系、逻辑关系或修辞性等隐性关联的认知推理。叙事连贯在语言层面的“象似性”表现为语篇连接标记(衔接手段)的使用、语篇信息分布(主述位结构)的一致以及语域与语言形式的统一。翻译中要根据源语与目的语在叙事规约上的差异而进行逻辑结构的调整,并借用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叙事联结完成目标语境下的再叙事化,如下例所示:原文:以水冷发动机为例,发动机的汽缸体上有一个水套。一只离心式水泵用于冷却水循环。当冷却水靠水泵经由汽缸体和汽缸盖循环时,会将多余的热量送至散热器,使循环水得到冷却。译文 1 :Lets Take a water cooling engine as an example.A water jacket is outside the engine block.A centrifugal water pump is used to drive the coolant.When the water circulates through the block and thehead,it will direct the excessive heat to the radiator so as to cool the water.上面的译文虽然没有曲解原文的叙事内容,但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性不够严密,导致译文的连贯性较弱,读起来有割裂断续之感,影响了叙事的逻辑连贯。对原文进行叙事的识解,对发动机冷2023年第4 期外国语文却系统进行认知构建之后,可以将译文调整如下:译文 2:This can be illustrated by a water cooling engine.The engine block is encased in a waterjacket which forms a circuit of coolant driven by a centrifugal water pump.The water circulates through theblock and the head,so as to direct the excessive heat to the radiator where the water is cooled.此译文首先通过“this canbe illustrated by”重构了此句与前文的叙事延续,使得译文有了明显的叙事互文功能。然后将“汽缸体”“水套”和“水泵”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is encased in”“forms a circuit和“driven by”三个短语进行逻辑上的叙事重构,使其层次清楚、连结紧密。同样,译文第三句借用“through”“so asto”和“where”这类显性标记构建了更为清晰自然的科技话语,让叙事语言不再机械和生硬,从而更能够以“自然语言”的方式叙述科技内容。可以看出,科技叙事的翻译重在如何陈述才能使表达还原意义,即现象考察的分析过程,而不仅看作陈述规则。事实上,在翻译中,译者要更加关注陈述的变化。关秀娟(2 0 1 3:8)认为科技翻译是一个逻辑性重构的过程,“是在保证原文科技真理、科技信息等内容表达完整的基础上,译者用最近似的译语表达手段,再现原文逻辑性的解构和建构过程”。这种看法无疑强调了科技翻译中再现叙事逻辑的重要性,但“最近似的译语表达手段”这种提法显得笼统,因为不同语言之间逻辑建构的表达手段有很大差异,同一语言内部的表达手段也具有多样性,所以往往很难确定何为“最近似”的表达。事实上,针对源语中的某一语言项在目的语中往往存在着理论上无限的表达式序列,而采用何种言语表达式取决于宏观层面的叙事模式与微观层面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协调。科技翻译对体现文体特征的语言项和叙事逻辑构成分别在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进行描写,考察叙事转换所造成的叙事效果异同,既包括微观语言使用,又涉及篇章逻辑结构及其产生的效果。此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工具是“规约”,即目标语语言和科技话语既定的规范,主要内容是叙事言语转换、源语与目标语科技规范的符合度,以及译文在目标语读者身上的叙事效果。4结语事实上,叙事文体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对文学话语进行解构性的翻译研究,也为科技话语的翻译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和阐释平台,从而拓宽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科技翻译的本质是重构科技的叙事,借助对科技话语的叙事文体分析,可以有效融合话语叙事逻辑结构的宏观层面和话语内部言语的微观层面。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和文体学理论自身发展的不断深人,对科技话语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从宏观叙事逻辑、语篇推进模式以及微观的语态变化、语法隐喻结构等方面进行更为深人的叙事文体学分析和比较将是科技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参考文献:Baker,Mona.2006.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 M.London:Routledge.Bruner,Jerome.1986.Actual Minds,Possible Worlds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Fisher,Walter R.1987/1989.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Value,and Action 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Fisher,Walter R.1994.Narrative Rationality and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J.Argumentation(8):21-32.Halliday,M.A.K.&J.R.Martin.1993.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M.Falmer&Pittsburg:.136137责任编校:陈宁杨志亭叙事文体学视阈下科技翻译中的叙事重构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Herman,David.1999.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 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Landau,Misia.1997.Human Evolution as Narrative G/Lewis P.H.&K.H.Sandra.Memory,Identity,Community:The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04-118.Plotnitsky,Arkady.2008.Science and Narrative G/Herman,D.,M.Jahn&M.Rya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Theory.London:Routledge:514-518.Sheehan,Richard Johnson&Scott Rode.1999.On Scientific Narrative:Stories of Light by Newton and Einstein JJ.Journal of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1):336-358.关秀娟2 0 1 3 科技翻译的逻辑性重构论J中国科技翻译(3):8-1 0.邵璐2 0 1 1.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外语研究(4):8 6-9 2.申丹.2 0 0 4.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9):1-8.Re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Narrative i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StylisticsYANG ZhitingAbstract:The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defines narrative as a universal way of information transfer,a fundamental means to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the social life.Such a definition gets away from the dichotomy between narrative and science byintegrating them into one.Scientific discourse in its nature is a narrative construction,and in this sense scientific translationmean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narrative.The narrative stylistics,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involved in bothnarratology and stylistics,offers a fresh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scientific translation,hence explaining better the nature ofscientific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can reconstruct,microscopically and macroscopically,the scientific narrative by means ofreproducing the narrative language and narrative logic which belong to the original scientific discourse.Key words:narrative;scientific discourse;scientific translation;narrative stylistics;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