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信息技术
教育
应用
为何
低效
75开放教育研究2022年第4 期教育科学文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何低效安涛,梁志远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 2 1 1 1 6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 0 2 2 年第6 期,约1 5 0 0 0 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内在逻辑冲突信息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逻辑前提。但是,信息技术是一种通用性的技术,它的设计与开发并未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需求。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能用”于教育实践中,但不一定完全“适用”。教育与信息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二者存在逻辑冲突。1.目的逻辑冲突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生命个体,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动学习,并促进其身心发展。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是主观与客观世界、事实与价值世界的统一。而信息技术应用本质是人的一种信息活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但这实质上是信息技术的物化表现力。信息加工、处理等活动具有物理上的客观性,并不能有效地表达、实现人的情感、想象与人文情怀,更无法通达心有灵犀般的心理体验。另外,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强调教学效率,教师会选择最便捷的手段或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而信息技术应用只能适合特定教学场景,并不能适用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只能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可能选择2.手段逻辑冲突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师生在教学中都处在同一时空中,身体处于在场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自然语言、符号与情感表达植根于人类文化内生的、有机的生命系统,这是信息技术的语言和符号无法取代的。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遵循技术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身体缺席,弥消了教育过程中丰富的身体表现。而且,身体的物理缺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人们社会身份的隐匿,由此带来对社会身份规约作用的逃离。这不仅会遮蔽师生交流的感性经验、情感交流与意义体验,导致教育价值与意义的丧失,还可能造成教育过程的在场性、纪律性与仪式性的缺失。这是导致MOOCs高学率以及网络教学“在线易而在学难”等现象的重要原因。3.理念逻辑冲突教师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的目的和效率。教学过程因而呈现出统一化、同质化特征。而信息技术内嵌着个性化、开放性的信息文明理念,并鼓励人们个性化、非群体化的工作。而且,作为一种颠覆性力量,信息技术承载着赋能教师发展与变革教育的期望。实际上,信息技术“个性化”的技术意向性与教师“以教为主”之间存在内在理念冲突。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应用需要教师完成信息化教学理念转变,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与教师现有的教学惯习相抵触,并可能会降低教学效率。如有研究指出,教师正在遭受“技术过载”的我害,对信息技术的“倚重”将会加大教师工作负荷。因此,在“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束缚下,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个性化教育功能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反而成为教育信息加工、传播工具,这进一步强化了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甚至出现“人灌加电灌”的局面。4.条件逻辑冲突教室是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最依赖的情境条件。教师运用教室的目的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格局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各种更具弹性的学习组织,还可使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开放、灵活多变,但其也会弱化教师知识权威和课堂管理权威,并弥消教育制度的一些约束和强制性因素,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低效。如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变得相对自由,但不可控76教育科学文摘开放教育研究2022年第4 期的概率增大,仍然需要监督。5.过程逻辑冲突每个教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育理念与方式,他们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按照统一的、既定的计划进行,而是充满个性化的。而信息技术是建立在既定的物理规律和数理逻辑基础上的,形式化是信息技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和思维形式。信息技术具备精确的、固定的工作路径和计算方式,信息技术应用呈现鲜明的确定性特征,不会因为使用者的改变而改变其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五方面的逻辑冲突本质就是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物质力量,但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且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身体缺席、形式化特征可能削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与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从而遮蔽教育的魅力与活力,影响教师教学目的的达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育效率观的支配,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手段与条件深受工业化生产理念的影响,这与信息技术所根植的信息文明理念和网络条件存在逻辑冲突,信息技术沦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包含着触发教育革新所需的理念和条件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对立统一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从而推动教育的变革与转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逻辑调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信息技术展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新机制。教育在于“求善”,信息技术在于“求效”。教育与信息技术存在逻辑上的“交织”,人的发展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逻辑契合点。进一步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逻辑调适应以学生发展为价值旨归,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目的应以学生的生命充盈为的,并凸显信息社会的文明意蕴。在信息文明中,所有人都能进行创造性和信息性的工作,并拥有促成他们创造的途径。因此,教育目的应体现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等信息文明特征。教师应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格局,引导学生透过科学知识与信息文明的学习感受到科技文明的魅力,使学生超越知识走向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提升自身的生命气象。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需要变革教育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信息技术能促进教育形态的变革,也为教育理念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信息化社会日益凸显人的个性和批判思维的价值,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的教育理念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条件。信息技术的去中心性、连结性等功能可以将人们活动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统一,建构更具开放性、互联互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动态性、弹性化的学习方式。3.信息技术虽然能带来丰富的技术手段,但其教育应用应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师需要用人文主义来平衡技术发展对于教育和人性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用教育人文主义来平衡信息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既需要以文化人,又需要以文化机器。可以说,教育是不断彰显生命的历程。协调教育中的人文与科技,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每个教师的使命与追求。4.信息技术发展应指向人性化,满足教育应用的复杂性。人性化是衡量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应围绕人的需求,顺应人的发展,并追寻人的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信息技术应克服形式化产生的弊端,彰显人性化,以适应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