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职业
本科
艺术
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思考
实践
28世纪之星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艺术课程的全面普及也成为时代责任,这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也存在着职业本科院校忽视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通识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些许问题,阻碍着通识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应当不断优化艺术通识课程,结合职业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自身优质的资源优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构建相对合理有效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一、职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1.没有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目标。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把通识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这跟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由于通识教育在教学中未有明确的考核依据,教师及学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这种现象使得职业本科院校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未能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出现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另外,本科院校及社会主要依据学生的考核成绩为硬性条件评价学生素质,而职业本科院校较为重视对学生专业性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通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课程整体规划不到位,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开设,很多职业本科院校并没有对通识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这就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总体结构失衡;各类课程比例不协调,知识结构不合理,覆盖面非常有限;不同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课程缺乏,缺少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各门课程仅仅是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结合体,内在的关联性不强,缺乏统一目标,不能形成整体合力,无法完全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难以满足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3.与实习实践性课程缺乏融通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普遍以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主,不重视实验性和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践性教学只是理论课的附庸,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二者缺乏有效的融通。此种情况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会导致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富有生机的实践相割裂,难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多元化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新时代下职业本科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刘红魁(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河南周口466000)摘要: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职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艺术教育作为职业本科院校的艺术内涵发展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专业人才培养视角,广义上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很多职业本科院校开设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关键词:职业本科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职业本科艺术素养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成果(2022YB0508)”29教学实践4.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简单化,考核方式单一很多职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以校内教师进行大班授课为主进行缺少校外名师授课、小班讨论、2-3人的合作学习、通识课实验等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模式趋向简单化。在考核方式上,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忽视对学生的内在人文素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或者此类考查流于形式。课程设置中未投入较大精力,导致出现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通识课程课时数较少,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通识课程知识,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无法在学生发展中发挥其作用。5.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职业本科院校通识课程教育中还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的现象,部分通识教师受院校办学思想的影响,未能正确认识自身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重要性,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而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另外,部分通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无法为学生学习通识知识提供高水平的引导,影响着学生对通识知识的 学习。二、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或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身兴趣的发展和专业能力,在知识领域上全面涉猎,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整合训练,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知能力。基于职业本科院校三年制大专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艺术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少儿艺术培训学校(机构)、文艺团体及企事业单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教育工作者,从事艺术领域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能有效交流、表达与思考等;学生基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文明,理解蕴涵其中的社会文化实质,体会、感悟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相处;学生的认知分辨能力、鉴赏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结合职业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毕业设计课等几个模块。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应当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艺术概论、教师语言技能(含儿童文学)、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班级活动设计与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等奠定艺术教育职业能力的基本素养。专业课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声乐、中外音乐史、舞蹈基础、少儿舞蹈表演与创作、中外民族民间舞、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电脑美术基础、戏剧表演、台词、戏剧文学等核心课程,为专业技能培养建立核心的职业素养。公共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课程为大学生基本素养。公选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与延伸能力。实习实训课、毕业设计等为专业技能的运用、实践及综合创作能力培养。三、通识教育的融合性原则当前,在国内高校的课程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是指将高校的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通识教育中的通,并不是指所有的事情通通都知道,并不是通才的通,通识教育的“通”是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识”则是指这个人的见地、智慧和学问。通识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全面且跨专业的开阔视角,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与思考,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各个专业和文化之间进行流畅的沟通。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主要是由通识和专业课程两大内容构成,大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如何将这两种课程的相互关系和地位进行有效处理,但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必须要这两者进行有机融合。高校专业课程的教育是为了帮助毕业生在社会上谋得可以生存的职业,而通识教育的开展则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专业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生存则难以做人,不会做人又不能长期谋生,两者缺一不可。即使通识教育并非某个专业教育的专职性基础课程,但是通识教育,所提倡的思维视野和包含的基础知识内容与专业教育是相通的,两者通过有效融合,完全可以构成相辅相成的多维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高等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应当注意将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连接,例如交通与美学 生活与材料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者的有效联结,除了要培养专业教育的合格人才,还要借助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们的人性,注意开展深度和宽度教育,既要对人文学科进行积极鼓励,要求教师们关注人文学科的同时,对专业教育尊重,同时还要让他们重视通识教育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们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通识教育教学的隐性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四、职业本科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1.探索实施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首先,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立足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定位,综合各门课程的专题讲座与师生互动讨论、线上教学与线下搜集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构建学生分组讨论与师生互动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研讨与讲授结合的多样化职业本科院校人文素养通识课教学体系。其次,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授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授和现场示范等方式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实践校内教师加校外专家、名家联合授课的常态化教学模式。最后,创新知识讲授、兴趣引导与人文素养提升相融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阅读国内外经典,培养批判性和多元30世纪之星化思维;自主开展探索和科学实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知识和研究问题的习惯。2.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职业本科院校人文素养通识课程一般采用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很多职业本科院校,借助“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国”、“三人行慕课”等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实行“全托管”管理模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网络选修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1。该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如回答问题情况、在答疑中向老师提出问题、向老师提出富有价值的教学建议、积极参与讨论等。二是教师根据课程的目标设置和考核情况,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量化评价指标,对作业完成情况、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分组任务、章节学习次数等进行不同权重的设置,以引导并激励学生们对人文素养课的学习。三是学期未要求学生写一篇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或研究论文,一方面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锻炼和提高学生们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教师根据论文写作的情况,提供综合性评语并打分。通过上述线上与线下密切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学生们对本课程总体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来。3.建设通识教育实践基地在人文素养通识教育中,社会实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地位也不可小觑。借助社会实践,在短时间内,学生们能够迅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个体知识储备,迅速提升本身内在的人文修养和素质。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建设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有些地区还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的森林公园。职业本科院校应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辟和建设,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和地方传统民俗等内容纳入课程当中。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在上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或自然人文遗产相结合,形成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紧密融合、相互补充的相关模式,在检验学生课上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通识教育的实效性。4.加强与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诗词、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科技文明史、美学导论、社会学思想与方法等核心通识课程为依托,把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贯通起来并连成一体,将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自学、教师的在线教学与学生的课下创业、校内师资力量与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名师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与其所在地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中小企业连接起来,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其和通识教育之间的障碍有效消除,在人文艺术素养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本科通识教育艺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索,便可逐渐构建起职业本科艺术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融通的新型教学体系。5.资源整合-核心课程体系的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其综合性的专业特点所培养的学生不是某一领域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不是单项专攻型,而是全能博学型。因此,艺术教育教师或艺术管理工作者当熟练掌握艺术领域所涉及的艺术基本素养2。当然并非苛求艺术教育教师或艺术管理工作者必须精通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的各个方面,而是要求每个方向都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原理和表现技巧。基于职业本科艺术类院校有相对完备的艺术类各科教育资源,有良好的师资,例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在职业本科艺术类院校学科较为齐全,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核心实践课程教学,将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基础、少儿舞蹈表演与创作、素描、色彩、手工艺术、戏剧表演、台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通过线下教学的方式打牢基础,使学生在音乐方面有扎实的弹、唱基本功,舞蹈方面有较强的舞蹈表演与创作能力,美术方面有较好的绘画能力,戏剧方面表演、台词具有过硬的技能素养3。结语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高校的通识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不容忽视。职业本科院校作为艺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利用好线上线下优质“慕课”课程资源,以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分类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将艺术教育专业做精做强,构建好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责无旁贷。参考文献1刘爱华,朱林.职业本科传媒艺术类专业“四型”课程体系的建构J.机械职业教育,2022(09):28-32.2伍丹,黄婧婷,李玉兰,边艳,江雪梅.艺术类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222-223.3卢钢强.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J.散文百家,2019(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