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期高校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探索——以师范生公共课《教育学基础》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学基础 新时期 高校 混合式 课程 质量 监控 机制 创新 探索 师范生 公共课 教育学 基础
年第 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 ,(总 第 期)J OUR NA LO FMU D AN J I ANGC O L L E G EO FE D U C A T I ONS e r i a l N o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倩(),讲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刘万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论与教师教育.基金项目 年度渤海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疫情常态化下本科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研究”(校级B类)的阶段性成果.新时期高校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探索 以师范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为例李倩刘万海(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摘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常态,这一局面为加强新的实施模式下课程质量监控,持续推进内部质量保障工作提出新课题和新挑战.文章以渤海大学师范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改革为例,基于新时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施的新使命与新挑战,从目标定位、方法设计和具体举措三方面介绍了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的改革设计与实践,进而对监控机制创新探索的前景作出展望.关键词新时期;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紧扣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改革理念,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走向整体发展观,在主动应变中持续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不断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当前,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常态,这一局面也为加强新的实施模式下课程质量监控,持续推进内部质量保障工作提出新课题和新挑战.本文以渤海大学师范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改革为例,探讨在新时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施中质量监控机制如何创新的一些经验与思考,以为更多专业课程建设确保课程质量提供启示和借鉴.一、新时期师范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课程发展的使命与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渤海大学一直按照为国家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目标要求,建设和发展教育学公共课程.近几年,国内高师专业教育学课程采用了“马工程”统编教材,从内容框架和主题设计上确定了共同参照.几乎与此同时,新冠疫情迫使高校纷纷转入线上教学,借助教育技术的支撑得以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局面.武汉疫情的有效控制并没有迎来人们预期的“后疫情时代”,而是在不断的反复和局部爆发下转入了“疫情常态化”时期.与之相适应,高校教学被倒逼着探索和适应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常态”.在这种特殊时期,混合式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担负着高等教育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的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挑战.以师范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为例来看,新时期该课程担负的使命包括:第一,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做出实际探索,通过系列化教学改革的安排,能确保和提升混合式课程教学质量,尤其是在课程质量监控方面积累一些经验.按照几年前国家教育部发布的 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的文件要求,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开展师范生公共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与实施体现着符合时代要求的探索,但既然是新事物,对其课程质量进行监控没有成型经验,必须加强此类研究,以确保课程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提升.第二,为新时代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新思路,完善新路径.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一方面面临“专业认证”及“国考”等外部压力,另一方面本身的一些痼疾使其必须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换来转型性发展.教育学基础 作为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奠基性基础理论课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质量监控是整个探索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强课程质量监控探索是对上述探索路径的“兜底性”保障与完善.第三,通过探索性改革确保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课程实施质量不降低,确保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预期实现.当前,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长期性存在迫使学校课程与教学必须作出对应调整.只有加强新的实施模式下课程质量监控,才能根本上确保课程目标和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这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新挑战,归纳起来说,这些挑战的对象包括:一是对任课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挑战.公共课教师和其它所有专业教师一样,都是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混合式课程实施状态的,对于很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教育A P P应用还在摸索当中,必须边学边做.二是对学校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平台的挑战.大范围、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对教学信息的运行、存储、共享等突然提升了技术参数,难免出现资源紧张、指导和解决不及时等矛盾.三是对师生及教育管理者课程与教学观及相应教育行为的挑战.时而线上、时而线下,如何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以及如何评估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学有效性、课程目标达成度等亟需师生转变观念,探索新的行为模式.除此以外,课程改革的挑战还来自于一些“痼疾”,比如长期以来师范生对待公共课的应付心态,以及学校对公共课改革投入的力度不足等问题.二、教育学基础 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的探索实践比较而言,国外关于教育学类混合式课程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于课程发展、在线学习的技术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而国内相关改革实践更多集中在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等,对课程质量监控方面的探索明显不足.基于此,项目组将改革的重心放在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创新实践领域,同时详细制定了整体创新实践的目标定位与内容体系,以确保质量监控机制发挥应有功效.(一)创新实践探索的目标定位总体目标:通过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应用,整体提升本科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质量与水平,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化学习,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在课程领域追求“育人过程智慧化”,探索形成灵活、智能的智慧化教育教学模式经验,为重构高校教育教学生态探寻新路.具体目标:第一,通过强化情境代入、主题作业、个性化表现与及时反馈等环节确保线上课程设计与实施,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全体、全面和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学习开展,具体表现在签到率、互动频率及创新问题解决等符合预期目标.第二,通过课堂翻转、小组合作等形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联结与一体化,即线上作为线下的有侧重拓展,线下作为线上的巩固提升,以螺旋式内容组织推进多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学生线下学习对线上资源的利用率、整合度及线上学习对线下环节的回应性.第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与实施,整体提升学生课程成绩、教资考试通过率、考研比例及求职综合竞争力.围绕上述目标,课程改革还聚焦了几个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目标设计在保证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性基础上,有意识突出学生信息化素养、学习者中心、创新性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遵守网络道德等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二是学生线上环节对一些常用网络平台技术应用的高普及、深拓展、有效性、教育性与灵活性.三是做到师生对所引入的系列化质量监控创新机制理解一致、目标明晰、相互配合、不断优化.(二)创新实践的方法设计首先,项目组确定了课程探索的基本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基本方法,立足本科生公共课 教育学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高质量运行问题,通过创新设计并实施系列化质量监控机制,探求课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其次,综合应用了协同性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分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研修方案的实施主要将运用到理论分析法、文献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政策、文件及学术文献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为后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奠定了基础.实践应用方案将主要运用到比较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对不同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质量监控机制,一方面调查学生对监控机制的反应,另一方面及时总结有益经验,不断修正与完善,同时也就相似的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提升方案将主要运用到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针对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可行性及成效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理性认识,及时总结经验,起到典型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三)创新实践的具体举措项目组紧密结合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 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中提出的“推动智慧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方向,围绕 中国教育现代化 文件总体要求,以及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运用高校在创建智慧校园行动中的区位优势,同时参考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课程发展的新生着力点,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从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总结提升三方面整体设计了实施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案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已有研究成果,尤其是侧重课程质量监控领域的成果,结合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推进与智慧校园建设的政策要求,从背景分析与理论架构两方面着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具体涉及到教育信息化与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的理论支撑、作为师范生公共课改革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贡献、教育学基础 开展混合式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及 教育学基础 混合式课程实施质量监控的特点、质量标准与条件等方面.针对不同环节创新的监控机制实践应用方案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成效全领域设计的质量监控创新机制开展了探索性应用和完善工作.根据不同机制的使用条件和要求有侧重地结合应用,按照课前、课中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的不同阶段试用不同的质量监控机制,并强化探索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效果反馈与反思,为后期的总结提升积累了实践资料.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成效总结与提升方案针对实践环节尝试应用不同的质量监控机制的实际效果与表现进行相关资料和数据收集,然后基于一定理论模式对改革成效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基础上,探讨其向专业内其它课程及专业外其它课程过渡应用的可能空间与路径.基于以上三套方案,针对 教育学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创新设计共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背景与理念架构,第二至第五部分为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具体设计与实施,分别为课程目标质量监控机制、课程内容质量监控机制、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课程实施达成度质量监控机制.具体可参见下图:第一部分:背景与理念架构作为整个实践探索的基础和铺垫,主要分析当前在教育信息化和新冠疫情叠加的大背景下 教育学基础 公共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设计与实施的特点、基本理念与理论支撑、质量要求及实施监控的标准与条件等,为后面开展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澄清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具体工作包括:教育信息化与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的理论支撑;师范生公共课改革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贡献;教育学基础 开展混合式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教育学基础 混合式课程实施质量监控的特点、质量标准与条件.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质量监控作为整体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研究的关键部分,体现本研究创新的亮点之一.鉴于课程目标与效果的对应关系,不能像许多已有改革那样,以单子式静态思维只关注结果.O B E模式应该既体现结果导向(o u t c o m e b a s e de d u c a t i o n)同时也包含着目标导向(o b j e c t b a s e de d u c a t i o n).主要看目标设计是否体现了混合式课程的特点及价值取向,同时兼顾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关注包括:反馈调节机制 侧重课程目标对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特点的回应;定向协商机制 师生共同商定课程目标设计的价值取向;嵌入与整合机制 立足课程思政目标的创新设计.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质量监控对内容的监控是属于课程实施前静态课程形态的把握,主要看基于马工程统编教材和既定的课程目标,所展现的课程资源拓展的深度、广度和弹性.这部分既要看预设的教案设计,还要结合现场的即时生成情况.具体工作包括:三角互证机制 审视教案、教材与课堂生成的匹配性及关联;集体审议机制 师生共同搜集拓展的课程资源并审议其合理性;翻转对话机制 侧重实施环节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批判建构.第四部分:课程实施质量监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体,又不止于此.还包括对预制课程方案的落实情况、课程创生情况和对学生发展的促动情况考察等.对过程的质量监控将突出协商互动、主体参与等机制的利用.具体工作包括:切片诊断机制 通过微课、课例等截取片段师生共同评议;主体参与机制 侧重实践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学科实践;合作创生机制 通过线上与线下、师生与生生间的交互促动知识的建构.第五部分:课程达成度质量监控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质量监控不仅聚焦于学生对既定目标的掌握程度,还要关联性审视学生现有认识与过程性表现的紧密关系,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使用,但基于学科特点更侧重以质性评价为主.具体工作包括:多维对照机制 重点审视混合式课程目标相对课程大纲要求的达成度;增值激励机制 引导每位学生看到自己通过课程学习的专业成长;代入提升机制 强化书本知识的实践转化与应用.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学习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师范生整体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期末课程考核成绩在总体符合正态分布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优秀学生数明显增加.此外,上课学生的专业信念和兴趣明显提升,相比过去更多的学生有考研深造的愿望.部分学生以课程学习内容为背景设计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且体现出对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上课兴趣和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且能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按照主题、领域进行联系与拓展,学习深度明显有所推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应聘中展现了平时所学,表现出比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三、加强高校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机制创新探索的前景展望 教育学基础 混合式课程开发与实践因为重点关注了课程质量监控问题的解决,尝试构建了系列化、集群式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发挥多种创新机制的组合应用,而不是运用单一的机制予以解决,最大程度的提升了整体课程质量.而且,本课程的改革实践是立足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双重背景,同时基于国内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情况,结合 教育学基础 课程自身特点,整体设计质量监控机制的创新应用,并对研究成果综合审视与评估.在今后的探索中,相信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课程质量监控这条生命线,不断创新和完善监控机制,对该课程本身和它所发挥的辐射作用来说,就会继续释放对各方利好的红利.首先,对 教育学基础 课程本身而言,课程质量监控方面的研究使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践的实际效果与质量相比过去单一的线下模式不降反升,今后每学年各师范专业选课学生上千人次继续受益.质量得到保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践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教学形式的灵活新颖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有助于他们夯实教育学理论素养,巩固专业理想与信念,并为将来考研及就业面试做更充分的准备.其次,对其它专业门类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实践而言,教育学基础 课程目前摸索出的整套可供借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的有效路径及评价模式,不仅整体优化学校现有混合式课程实践的质量与效果,激发学校更多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而且推动学校更多课程加入到混合式课程探索的队伍中来,学校的课程改革规模及教育信息化影响力与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第三,对其它地区开展同类探索的兄弟院校而言,教育学基础 在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方面的有效尝试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高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有针对性强化关键环节,化解潜在的风险.第四,对专门以“互联网”教育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教育学基础 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为他们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监控方面的研究提供个案的参考与素材,为激发更大的创造性研究和建构更合理的监控机制提供可能.第五,对各级负责教育政策制定的行政部门而言,教育学基础 在课程实践模式创新方面的进展,将帮助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引导高校更有效规避疫情风险,确保课程与教学常态化推进及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教育部 发 布 全 国 普 通 高 校 本 科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报 告(年 度)E B/O L h t t p:/w ww m o e g o v c n/j y b_x w f b/g z d t_g z d t/s /t _ h t m l,教育部关于印发 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的通知E B/O L h t t p s:/w ww m o e g o v c n/s r c s i t e/A /s /t _ h t m l,李保强,等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利,等通识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任敏,等在线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E x p l o r a t i o no n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o fq u a l i t ym o n i t o r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h y b r i dc o u r s e s 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N e wE r a T a k i n g t h e c o mm o nc o u r s e p e d a g o g y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n o r m a ls t u d e n t sa sa ne x a m p l eL IQ i a nl I U W a n h a i(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B o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z h o u,L i a o n i n g )A b s t r a c t:A tp r e s e n t,t h e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a n dl o n g t e r me x i s t e n c eo f t h eC OV I D f o r c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om a k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d j u s t m e n t s i nc u r r i c u l u ma n d t e a c h i n g I t a l s op u t s f o r w a r dn e wt o p i c s a n dc h a l l e n g e s f o r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c u r r i c u l u mq u a l i t ym o n i t o r i n gu n d e r t h en e w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o d ea n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p r o m o t i n g i n t e r n a l q u a l i t ya s s u r a n c e B a s e do n t h en e wm i s s i o na n dc h a l l e n g eo f i m p l e m e n t i n go n l i n ea n do f f l i n eh y b r i dc o u r s e su n d e r t h e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o f e p i d e m i c s i t u a t i o n,t h i s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r e f o r md e s i g na n dp r a c t i c eo fc u r r i c u l u mq u a l i t y m o n i t o r i n g m e c h a n i s mi n n o v a t i o n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t a r g e to r i e n t a t i o n,m e t h o dd e s i g na n d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a n dt h e np r o s p e c t st h ep r o s p e c to fm o n i t o r i n gm e c h a n i s mi n n o v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n e we r a;h y b r i dc o u r s e s;q u a l i t ym o n i t o r i n g;m e c h a n i s mi n n o v a t i o n 责任编辑:毕鲁欣(上接第 页)态,了解其心理诉求,加强对音乐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音乐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四、结语对于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来说,各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新的时期,教师教育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开展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构成和培养的国际比较,能够开拓研究眼界,也能取长补短.未来,在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大教育技能培养学时,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实践环境,完善育人管理制度,增强音乐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参考文献 王炜瑾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王 丹暘浅谈 音 乐师 范生 职业 认 同感 J才 智,():汪洋逸航师范性音乐才艺培养之我见 音乐表演和师范性音乐才艺培养之对比J大众文艺,():耿飞,李蓉,申建博基于“O B E”教育理念的高师音乐教法课教学案例J艺术大观,():宫婵简论音乐师范生视唱练耳教学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崔海荣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参花(下),():杨瑞,乔云,陈凌高校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探微J黑河学院学报,():王朝霞“多元一体”音乐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杨瑞高师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J高教学刊,():周玉屏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当代音乐,():王珂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师范生”的素养需求与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何凤先新加坡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责任编辑:陈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