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形势下
我国
生物医药
产业
面临
机遇
挑战
科技中国 2023年8月 第8期17新形势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朱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随着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一系列政策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但仍然面临着国际形势变化、自身增长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挑战,建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加强统筹协调,从战略高度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五大发展机遇(一)各国纷纷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进入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出台和更新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美国启动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法案及其实施计划,明确提出促进生物医药产品与前沿生物技术的研发,并仿照DARPA模式成立高级健康研究计划局(ARPA-H);日本发布新版生物战略2020,认为生物技术将驱动第五次工业革命,到2030年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生物经济社会;法国发布医药卫生创新2030战略,投入超过40亿欧元推动医药卫生领域创新;新加坡政府在RIE2020计划中将健康与生物医学作为战略重点之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医学生产基地与药物研发中心;韩国发布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战略,推进创新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发展,并将生物健康产业列为国家三大创新增长产业之一。近 年 来 我 国 连 续 出 台“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文件,生物医药产业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健康中国2030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达16万亿元,新冠疫情之后我们在中国生物安全战略与对策一书中,预测到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潜力将达到40万亿元,其中最主要的生物医药产业潜力有望达到12万亿元(王宏广 等,2022年)。(二)生命健康对生物医药的需求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 698元,约为1.27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专题:发展生物技术 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科技中国 2023年8月 第8期18专题:发展生物技术 建设生物经济强国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3 205美元)仅差5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接近80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42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2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2.8亿,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4亿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居民主要死因,据推算中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第一,2021年新发癌症人数达到468.8万人;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家,2021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1.41亿人,占全球患病人数的25%以上。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职业健康、地方病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日趋老龄化的现状对生物医药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三)中国药物研发水平已跨入全球第二梯队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支出国家,2021年医药市场规模超过1.7万亿元。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从研究开发、上市审批、医疗保障、药品流通等多个领域出台了大量法规政策,驱动国内医药企业向创新转变,中国创新药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用得到、用得好到用得起”的“三步走”跨越发展。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了系列技术平台,使我国药品从仿制为主转变为以创新为主(见图1)。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根据IQVIA相关数据,过去15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药物研发药物管线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22年中国贡献了15%的管线份额,远高于2017年的6%和2007年的2%,仅次于美国,成功跨入全球第二梯队。(四)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全球生物医药前沿创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促使新药研发模式发生新的转变,必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在多个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式赋能药物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等环节,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加速药物研发的进度,缩短原本“十年十亿美金”的药物研发过程,正在图1 中国药品研发相关政策演进梳理科技中国 2023年8月 第8期19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驱动力。2021年中国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取得重大突破,用时仅18个月、投入仅260万美元,完成了用人工智能贯穿药物发现环节(包括机制发现、靶点发现及找到新化合物),成功发现了全新机制药物。肿瘤免疫疗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疗法后飞速发展的新一代肿瘤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我国在以CAR-T疗法为首的实体瘤治疗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同步,国内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已经超过500项,居世界第一,这也是中国首次在一个新药研发领域走到国际前列。其中,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斯丹赛生物的GCC19CART、科济药业的Claudin18.2CAR-T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新冠疫情之后,mRNA技术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在各种传染病、镰刀型细胞贫血、艾滋病、癌症等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我国在新兴技术上加强部署,持续支持,RNA技术已经进入全球领先水平。从RNA技术的文献、专利以及产品来看,我国RNA疫苗研发已经进入全球领先水平,文献发文量仅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专利数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RNA产品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国内头部药企密集布局mRNA赛道,与初创mRNA企业深度合作,在肿瘤、传染病、罕见病mRNA药物和疫苗等领域进行药物以及技术平台开发。(五)企业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主体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主体,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技术和医药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备受资本青睐,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到1/3。截至2021年8月,70多家重大专项支持的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年多募集资金419亿元。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TOP50药企的研发费用总额为330亿元,此后每年均以超10%的速度增长,2022年达到866亿元。作为中国创新生物药的龙头企业,百济神州近五年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2022年研发费用突破110亿元,搭建了国际化的技术平台,预计从2024年起每年将有10款以上的新药进入临床。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逐渐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开始海外技术授权、海外启动临床、海外获批上市、海外建立销售渠道,截至2022年,中国创新药/新技术海外授权量已超过220起,仅次于美国。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美国不断加大对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封锁和打压在“芯片”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已经从信息、能源领域扩大到生物领域,试图补齐美国国家安全版图。美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发展,目标是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019年11月,美参议院举行“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生物威胁”听证会,明确提出“英国领导了工业革命、美国领导了信息革命,中国的目标是领导生物技术革命”,“美国不应让步”。2020年11月,美参议院举行题为“确保美国在生物经济中领导地位”的听证会,认为未来生物技术将成为多个领域的经济引擎,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必要而紧迫,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生物经济领域大量投资,给美国带来长期和持续的生物安全压力,必须采取措施避免中国等国家对美国的生物威胁。近年来,美国采取加征301关税、加强技术出口管制、将主要头部企业列入各类管制清单、限制投资、打压生物科技领域华裔科学家等一系列措施,对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中国企业予以限制与制裁。如果美国对科学仪器、实验设备、技术路线、顶尖人才等实行精准遏制,将极大阻碍我国高端科研活动,减缓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速度,导致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短期内下降。(二)疫后美西方转移医药供应链对我国的影响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但是近科技中国 2023年8月 第8期20专题:发展生物技术 建设生物经济强国年来发展速度下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供应链转移到国外,美国医药产品对外依赖度持续攀升。20072019年中国在美国的仿制药市场份额从0上升到9%,超过90%的抗生素、布洛芬、氢化可的松、对乙酰氨基酚都来自中国。医药与公共卫生的对外依赖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担忧,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鼓励美国企业在本土生产药品和原料,明确提出“将制药业带回美国”,推进药品供应链“脱钩计划”。欧洲为平衡对亚洲原料药的依赖,各大制药巨头开始制定应急策略,创建独立的原料药生产公司。我国作为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市场,印度70%的原料药来自中国,这严重威胁到印度下游产业链的安全,为保护本国原料药产业,多年来印度频繁对我国发起贸易保护措施,多次对我国药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从短期来看,医药产业链转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从长期看必然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不利影响,医药出口减少,失去部分国际市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可能被削弱。(三)医药制造业增长疲软,投资增速放缓2022年以来,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增速降低,利润下滑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22年医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3.4%;医药制造业营收29 111亿元,同比增速为-1.6%;利润总额4289亿元,同比增速为-31.8%。2023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营收为6741亿元,同比增速为-3.3%;利润总额892亿元,同比增速为-19.9%。同时,医药出口规模下降,2022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037.8亿元(不含制药装备),同比下降15%。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医药健康产品出口额为1295.5亿美元,同比下降13.7%。受到新冠疫情、医药政策和中美关系等多重影响,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融资更加谨慎。根据BioWorld相关数据,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投资开始放缓。相较美国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和欧洲的公司的交易速度大幅放缓,中国公司在2022年交易额下降了59%,较2019年下降了11%。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交易总额为350亿美金,总体交易数量略有下降,中国企业从海外引进资产的数量明显下降,说明我国从海外引进技术和产品的难度加大。2022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节奏放缓,上市企业数量及IPO总金额较2021年出现明显下降。同时,由于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前期投入过重、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大量医药赛道专业投资机构开始减持。2022年生物医药企业一级市场已披露的融资额较2021年下降35.11%。(四)医疗器械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扭转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具有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善、专业门类齐全等特征。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进口产品差距缩小,国产医疗设备技术持续突破。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截至2022年,已有超过400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189个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显著的产品上市。一些产品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无人区”的突破。国产替代程度也不断提高。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二级类别国产化率超过50%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由2017年的518件上升为1523件,近95%的二级产品类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产替代。但是,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80%以上的高端医疗器械仍然依赖进口。其中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设备和内窥镜的进口率高达90%。医疗器械领域龙头企业较少,离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中国仅有迈瑞医疗和微创医疗两家企业入选。(五)原始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多个环节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中国 2023年8月 第8期21是最大的短板,缺乏原创理论、缺乏原创技术、缺乏原创新药及靶点。一是技术源头严重依赖国外。基因测序、基因编辑、蛋白结构、干细胞、脑科学等核心技术的“根技术”都来自国外。在全球正在进行管线开发的400多个靶点中,我国仅覆盖10%左右,且新靶点、新机制基本为国外发现。二是科研仪器、试剂耗材、实验动物高度依赖进口。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研发基础较弱,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高,例如当前在上游生物专用药原材料与研发设备供应两方面,仍然严重依赖从美国进口。生物制药过程中涉及的研发、检验、制造三类医疗器械设备同样严重依赖进口产品。尽管其中有些仪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或国产进口兼有,但由于在质量功能上存在差距,目前仍存在国外垄断“卡脖子”的风险,包括阀、泵、反应器、搅拌器、发酵罐及各式实验设备等。三是学术交流、数据资源受制于人。我国大量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计算工作,不仅依赖国外的分析软件,还往往依赖国外数据中心存储的大规模科研数据。四是顶尖人才不足。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国生物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和占比都远低于美国,在生物医药急需的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领域都少于5人,药理毒理学我国人数为0。三、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建议参照我国推进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做法与经验,建立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接续工作,提高新药创制能力,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向生物医药强国转变。启动“医疗器械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加速医疗器械弱国向医疗器械技术强国、产业大国的根本性转变,尽快扭转高端医疗器械90%以上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启动“中医药振兴计划”,夺回中药与药材被国外企业抢占的国际市场,严防中医器械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打造万亿元中医药制造业,加速使我国成为中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强国。建议把创制高端科研仪器、创新研究方法列入国家科技规划,组织交叉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切实改变研究方法模仿、科研仪器引进的被动局面。(二)加大研发投入,布局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围绕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技术体系的系统建设,以“出原创新药”和“出引领技术”为目标,重点布局生长发育、代谢与衰老规律、基因编辑与遗传性疾病控制、病理、毒理药理、免疫学等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研发基于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的以精准药物设计为核心的原创新药发现体系,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代谢调控等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三)优化研发布局,增强差异化竞争力首先,优化研发布局,从产品的创新性、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改进工艺、适应证选择、提高安全性疗效性等多个维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质量,完善生产质量标准,维护中国在现有产业链中的既有地位;其次,遏制过度的研发热情,不要执着于只开发“热门”靶点,放眼关注全球各个靶点赛道的在研情况,冷静布局,权衡利弊。此外,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放也会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引导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 in class创新药的研发,避开拥挤赛道。(四)深入国际合作,增强全球开发能力企业要形成自主生产能力,满足药品全球商业化和临床试验供应需求。建立海外临床试验中心和研发中心,推动国际多中心期临床试验顺利进行,积累坚实可靠的国际临床实践。在药品监管新政掀起的产业变革下,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跨国企业与深耕本土创新药品研发的中国企业强强联手,才能共同推动新药研发、上市与出海,快速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