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以吉林警察学院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3329798

大小:1.3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3-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公安 院校 大学生 政治 社会化 研究 吉林 警察 学院
DOI:10.19299/ki.42-1837/C.2023.08.0302023年第8期 总第214期 高校管理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自20世纪70年代政治社会化进入学术视野以来,有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专家和学者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专门针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还涉猎较少。公安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1。公安院校大学生兼具大学生和预备警官的双重身份,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相比,具有政治标准更高、职业特性显著和育人环境特殊的鲜明特色。因此,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同样具有特殊性,其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还间接影响到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铸魂育人的一线基地,有责任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断为人民警察队伍输送更多政治过硬、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一、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特殊性(一)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公安机关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作为公安队伍人才培养基地和新生力量源泉,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神圣使命,寄托着公安工作的希望、承载着公安事业的未来。公安人才培养要以政治建警为统领,聚焦公安工作新形势和公安队伍建设新要求,以政治社会化为主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能力和政治素养,为践行政治建警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以吉林警察学院为例时光摘要: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接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公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根据地。文章在阐释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分析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结合当前公安改革发展实际和公安高等教育特征,探究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培育路径,以期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关键词: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政治社会化基金项目:2023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与完善路径探究”(2023jqy-112)。作者简介:时光,吉林警察学院教务处讲师(吉林 长春 130117)。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8-0143-04143提供强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公安院校教育是造就合格公安人才的源头和基础,服务公安实战是公安院校的重要使命。步入新时代,在国家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公安院校是预备警官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校培训、政治性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对其方向的引领。经过系统的政治教育,公安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确立正确的集体主义政治价值观,始终以严格的政治标准要求自己,培养理性的政治情感,并经由政治参与的实践过程,实现政治社会化。在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同时,促进自身成长成才。(二)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1.建校理念特殊。政治建校、忠诚铸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直都是公安院校发展的重心。突出政治性,始终是公安院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四句话、十六字”的总要求,公安院校把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的全过程,把讲政治融入学生的灵魂和血脉。因此,与一般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更高的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2.管理模式特殊。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鲜明的办学治校特色,是区别于普通院校的显著特征,这是由公安院校的性质和特殊使命所决定的。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确定,公安院校按照公安部制定的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 实行警务化管理。主要方式即通过 内务条令 管理生活、纪律条令 管理行为、队列训练管理训练,使公安院校学生形成作风优良、令行禁止的作风。坚持和加强警务化管理教育,也是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治校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公安院校办学治校水平的必然要求。警务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警容风纪和纪律作风管理教育,而是涵盖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引导学生将“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从事职业特殊。公安队伍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绝对中坚力量。随着公安机关招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安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警力来源的主渠道,因此,从长远意义来看,提高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从源头上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基础工程3。公安教育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教育,与一般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学生兼具大学生和预备警官双重身份,其政治社会化事关新时代“四个铁一般”公安队伍建设,是政治建警的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二、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一)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为了准确了解当前公安院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课题组围绕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四个方面随机选取900名吉林警察学院公安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84份,回收率 98.2,有效率为 10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吉林警察学院大学生政治认知准确,政治情感高尚,政治态度端正,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社会化状况整体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几个方面。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政治认知方面,学生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形势政策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分别为72.32%和68.16%;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不一,62.52%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36.76%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仅有 0.72%的学生表示很少关注。在对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46.87%的学生认为作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有责任掌握国家的政治制度,36.21%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16.92%的学生表示学习政治制度是因为对学习和就业有帮助。144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政治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调查数据显示,在政治情感方面,所有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国家认同感,主要表现在对政治共同体的肯定、对国家制度的认可,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等方面。100%的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并且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对待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态度。判断一个人政治立场的主要标准,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各种问题的政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既关注整体的国家利益和政党政治,也关注个人利益和价值在政治参与活动中能否实现。93.54%的学生表示,“在政治参与中不断寻求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汇合点和平衡点”;6.46%的学生表示,与关注整体的国家利益和政党政治相比,更关注个人利益和价值在政治参与活动中能否实现。4.政治态度。在政治态度方面,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提升,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其中,在政治参与形式上,加入政治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是公安院校学生政治参与的主渠道。调查数据显示,虽然 99%的学生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个人意愿,但也表示是为实现自身利益而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网络政治参与已日益成为学生主要的参与方式,但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网络事件并不会深入思考分析,也不愿发表自身对事件的理解和观点。36.83%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性地进一步了解事件,理性浏览专家的评论,遇到了解或非常感兴趣的事件偶尔会评论;39.12%的学生表示取决于事件与自身的关联性,会主动进一步思考、了解,但不会主动发表评论;14.05%的学生表示从不评论。(二)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1.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问题的映射,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影响,反映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内的态度、观念和行为走向。目前有些不良社会思潮虽未占据主流,但在各方面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安院校学生“思维混乱”的潜在诱因,致使一些学生出现政治信念动摇、政治情感冷漠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治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参与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热情不高,不仅仅是因为其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单一,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参与政治活动的责任和担当。二是政治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但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部分学生仅关心与自己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诸如入党、评优、就业等。还有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评判与选择上,将个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倾向于将“比较实际”的眼前利益作为政治价值的判断准则。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鲜明的特殊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安队伍的未来。特殊的性质特点和肩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公安院校要以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部分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破一般高校的模式,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缺乏号召力和说服力、没有体现公安院校办学特色等问题。另外,教育的目标较为宏观,实际操作性不强。公安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是依据国家的总体要求通过思政课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尽管课程思政对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运用“浸润”的方式,教育效果不显著。三、新时代促进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一)突出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公安特色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指导145学生顺利成长为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卓越公安“政治人”。公安院校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使政治化社会教育更具公安特色。一是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思政课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作用。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办好思政课对于筑牢思想之基、精神之基、信念之基、从警之基至关重要4。公安院校应围绕公安发展史、公安英模人物事迹等,开发公安特色课程思政与专题讲座,把忠诚教育、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二是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根据公安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政治价值,深度挖掘专业课教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点中蕴含的政治立场、法治信仰和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到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结合点,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以及职业道德情操的提升。(二)加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隐性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包含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正向的影响大学生发展,特别是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从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校训、校歌等精神文化的渗透,到公安职业特色的校徽、标语等精神文明的熏陶,再到公安实战特色的实战训练、安保执勤,公安校园文化教育无处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精神 情操、价值取向、性格心理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而,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5。通过开展公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警服着装仪式、纪律作风大练兵、队列会操及内务评比、参与大型活动执勤安保等,强化大学生的警察意识教育,建立职业归属感。(三)利用专业政治自媒体平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自媒体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表达、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也成了其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在公安院校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自媒体平台突破了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时空界限,学生能够更随时随地查阅政治动态、了解国情国策,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一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专业政治自媒体平台,让大学生在正规的网络平台上有针对性的了解公共事件,获取客观全面的政治信息。二是构建全国公安院校特有的政治自媒体大平台,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政治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学习课堂学习政治资讯,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网络专栏宣扬主流政治文化等,使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更具有时代特色。参考文献:1张灵晖,刘希.加强公安院校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研究以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3(3).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3李辉,范超云,王娜.公安院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挑战及重塑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2).4高山.始终把忠诚教育作为民警教育训练的核心内容J.公安教育,2022(9).5魏友伯,杨冬凯,彭光芒.基于校园文化特性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践途径探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责任编辑:聂慧丽14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