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体
培育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意识
影响
研究
037文化纵横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对于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化传承关键在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弘扬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用,引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新锐方式,新媒体的任何发展和变化都会大学生造成深刻、现实的影响。大学生目前的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他们的价值观和很多看法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怎样正确对待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好坏影响,然后做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在生活学习中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值得人们深刻关注的问题。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意义新媒体深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首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带来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又深刻影响人们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移动终端设备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新媒体的发展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具有诸多优势,例如信息传播直观多样、交流也具有个性化等,传达给大学生全新的价值观念和便周杉(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延续民族精神命脉、凝聚民族力量的基础工程,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切实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各类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发展最先进的新媒体,深入实际分析新媒体发展对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首先,需要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其次,抓住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所面临的问题是前提,探索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问题的路径是关键。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传统文化;影响;培育捷的学习平台,各种社交平台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联网传播平台的的快速发展也让大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知晓方方面面的信息。新媒体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方式。首先,现代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因为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途径。现代媒介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承方式。其次,互联网数字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主渠道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有效拓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现代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更加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以及传播。举个例子来说就是现在流行的“抖音”“B站”“微博”等就是一种很受大众追捧的新媒体平台,它与文字、物体等传统方式相比较来看,就更赋有灵活、生动的明显优势,在现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传统传播载体难以取代的积极优势。与传统传播方式有所不同,新媒体作为传统文化的新兴载体本身就具有强有力的文化传播性、超强的交互性、表现形式多样性、信息发布实时性,就决定了新媒体是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的必然途径。传统文化想要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传播方式的创新,只有将现代元素的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复杂深刻地部分,以大家感兴趣、易接受的方式灵活变化,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而新媒体正是这种方式的最佳选择,将新媒体作为传统文化新兴载体,用各种形式展现,038 文化纵横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方式。新媒体促进主渠道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媒介的受众使用面非常广,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特点是短小精悍,但是夹杂着大量信息,大众平时的碎片化的时间通常就会使用新媒体来填充。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那么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其实具有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线上网络教育的兴起,丰富了文艺教学的形式,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优势,使得越来越多地城镇文化馆站了解、利用网络平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促进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准。也可以国内外的文艺社团进行良好互动合作,举办一些艺术分享活动,构建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主渠道的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而主渠道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不免会枯燥乏味,大学生的心思活跃,很容易放空走神。大学生既可以使用新媒体缓解学业压力,进行娱乐,又可在无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会促使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价值理念传递到大学生的思想中,有效的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现状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发展基本样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深入影响。新媒体主要是指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并且通过移动网络、通讯网和卫星等互联网途径,以电视、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设备为移动终端,向广大用户提供信息集合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方式,新媒体使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和跨时空性等各种优势,及时有效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传统文化发展较之前有了较大进步,传统文化逐渐以更适合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得以呈现,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象征与标志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青年一代在推动,大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属于青年人的方式在关注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还更多的对新鲜的、时代性的产物感兴趣,视频平台、微博、微信、这些工具和媒介已经渗透进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破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新媒体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新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的碎片化,信息的简短、视频内容的迷你,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浏览更多的信息,但大量内容的充斥,并不会带来突出的记忆点,传统文化是一个富有内涵、浓厚历史的完整体系,就算浏览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只是停留于表面,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所内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新媒体泛娱乐化现象突出。新媒体内容多样化,其中各类信息繁杂,主要是以娱乐性内容为主,过多的娱乐性内容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时,也难以在众多的娱乐性内容中保持定力,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违背了想要好好学习的初衷。泛娱乐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大学生,使其盲目陷入娱乐陷阱而很难自控,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引领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涵养。新媒体发展冲击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互联网的低准入门槛使一些自媒体对于传统文化曲加解读,造成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因为从现代媒介能够了解更多的新的文化和外来文化,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并不多。互联网上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尤其突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在大量信息内容的冲击下,加剧了与外界的交流和冲突,但随之而来的其中也潜藏着对大学生的各种诱惑与困扰。尤其是大学生心思还不够成熟、还比较幼稚、社会经历浅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很容易收到外界信息的冲击,现代西方的拜金主义、娱乐至上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不健康的、扭曲的价值观会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大学生因此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的局面,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漠视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消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利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基本策略现代媒介应承担起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新媒体应用使用的广泛度拓宽了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相较于传统媒体,比如:书本、报纸等,现代媒介的优势是传统媒介很难做到的,它具有大量信息传播、即时性传播和交流互动的多元化的优势,并且会打破传统媒介与媒介传播之间的墙壁。因为现代媒介将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将庞大的传统文化化分成一个个比较短小的视频或者篇幅较小的文章,填充了碎片时间,这样不仅接受到的信息新颖且时效性快、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特别利于年轻人的吸收和学习。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现代媒介。第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教学。网络教育平台具有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突出优势。借助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网络设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就能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实现随时随地 039文化纵横地学习、交流,将生活中零散的碎片化时间切实利用起来进行学习,由此可以有效的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媒介加大宣传以及传播力度。提高辨识度,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的特点。将同时具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新媒体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一方面既要激发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心共鸣,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他们的现代视觉审美需要,与此同时还要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体验,满足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文美,在新时代达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新媒体与主渠道教育新模式。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这一传播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发展。在网络飞速发展背景诞生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物体的、单一的形式,使得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中更利于人们的接收,给人以深刻印象。新媒体结合其他许多媒体的优势特点,又加上动画技术、虚拟场景、现实感应等,使得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中变成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互动的、人人都可以参与进去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时,课堂教育依然是主渠道教育,同时可以结合线上课程、共享平台、理论论坛等方式,打破课堂教育的空间局限性,让课堂教育更灵活有效。首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使用新媒体形式课堂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需要防范不良的负面文化冲击大学生的思维。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多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创新新媒体教育平台,构建一些在线的资源交流互动平台,让大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也能及时地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不断丰富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坚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独立性。首先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特点,它所具有的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其中蕴涵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要想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受,就要做到比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具体形式。表现为在不断追求最高境界的过程中,不断趋向于真、善、美的统一。其次,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也可以视作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独立性是民族存在的根本,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即中华传统文化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是有区别的。这表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说明中华文化强大的身心力与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重传统文化整体性,不能割断历史,要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探讨,在与其他各种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理清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时,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要做到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新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多增加一些传统文化信息,以及构建一些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潜移默化的对使用新媒体的受众产生影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应该是对自身发展、学习生活有良性帮助,网络环境一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范围,与全社会一起抵制不良风气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习近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其中的“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然包括了充分发挥与利用好互联网文化传播功能的内在要求。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意识培育,既展现了新媒体的各种优势,又将切实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N人民日报,2014-10-16(1)2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1(1)3王承庆,朱淑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4伍宏.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8.9(8):167.5屈菡.浅议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播力J传播力研究,2017.(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