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坚定
文化
自信
路径
探析
|下旬刊|2022年12月高校教师园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还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不断增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鼓舞中国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面精神旗帜。一、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了文化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我国所取得的丰硕文化成果,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目前,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讨论异常热烈,在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上,众说纷纭。部分学者将文化自信理解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要通过“儒学重构”“使儒学思想精粹成为真正切实感到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2部分学者则从具体的文化元素或文化单元解读文化自信。比如,有的以文学艺术为视野,从汉字、诗歌、语言等角度谈论文化自信;有的以地域、族群、人群为视野,谈论文化自信。以上观点将文化自信简单理解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族群或人群的自信,失之偏颇,未站在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视角解读文化自信。其实,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是自觉的心理认同;从内在逻辑上看,文化自信并非单一系统,而是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开放互为依托,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二、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绵延至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增强了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骨气和底气。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关于“厚德载物”的思想时至今日,都有着永不褪色的意义和价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吴小海廖钰(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341000)摘要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革命文化所迸发的持续文化动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力量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开放交流、坚持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理路。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内涵,剖析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提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理路。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动力;高校教育;思政教育作者简介吴小海(1969),男,江西于都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廖钰(1996),女,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百年党史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变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12011);2021年度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SZZX202103)。4值,为现阶段中国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和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二)革命文化:文化自信的动力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3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的强大优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先进性、人民性站在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判断某种文化强大与否,要从历史和道德两个角度加以判断。一方面,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同时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先进的文化必须要能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先进文化要体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要求、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要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道德层面的因素,即文化自信是否具有人民性。总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因其真理性和道义性而具有强大的优势。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理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从国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国门,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冲击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带来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得经济与道德、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文化渗透变得更为间接和隐蔽,部分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极易受其诱导,走上错误道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事关国家主权独立的政治斗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理论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前提和方向。(二)坚持开放交流: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态度坚持开放交流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带来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普遍性交往。正如马克思提到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4坚持开放包容是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实践的经验总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天下大同”“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比如,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互联互通、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敦煌文化更是展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一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吸收着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文明的璀璨光芒。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阿拉伯帝国派使节来华佛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则推动了世界变革,加速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进程。坚持开放交流,不仅要谨防在文化交流中故步自封,还要避免盲从或简单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化。虽然历史上的中国曾是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但是辉煌灿烂的文化发展历程也让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优越感日渐膨胀。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5这种心理,带有强烈的文化偏执色彩,最终会造成国人思想的闭塞和文化发展的停滞不前。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朝统治者傲慢自负的文化态度使之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误判,5进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无一不在警醒着中华民族。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强势冲击,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了转变。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文化自省,决心重建中华文化。然而,无论是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运动,还是效仿美国采取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脱离了正确的文化交流观,文化自信要么走向文化自负,陷入封闭保守的状态;要么沦为文化自卑,无法摆脱对西方理论的“学徒心态”。当代中国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既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够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三)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方略支撑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成为当时国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众多知识分子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情感出发,提出种种文化复兴方案。霎时间,全盘西化论、文化保守主义、激进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东西方文化之争激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自身文化建设经验出发,提出文化主张。比如,毛泽东就曾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时提道:“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6这一观点被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贯彻的文化方针。20世纪80年代后期,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又以此为基点,提出文化发展的“综合创新论”。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这条道路。而方克立先生也根据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强调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道:“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7新时代的中国人应从点滴小事出发,将文化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比如,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 的成功举办就在于对古诗词的创新。中国诗词大会 不仅保留了传统文艺节目所具有的美学品位和教育功能,还采用了前卫的舞台设计,融合了诸多现代化元素,使答题模式变得更为丰富多样,诗词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此外,以往庄严肃穆的故宫也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走上文化创新之路。过去,对故宫文化的宣传偏重于知识性和历史性,不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今天,以动漫、纪录片等方式出境的故宫,不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成为与年轻人对话的变革者。可见,坚持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时代资源的随意整合,而应是在推陈出新、参考镜鉴中实现创新发展。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2张彩莉,闫博荣.“文化自信”视域下儒学重构与 共产党宣言 引领时代的价值超越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3):51-53,58.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