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邮电大学
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
专业课二
北京邮电
大学
新闻
传播学
专业
笔记
专业课
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1新闻传播学专业专业代码:050300专业科目: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科目代码:824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2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 824参考书目: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注:这本书出题占了一部分比重,以第九章为主。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注:1.网络传播概论笔记是第二版与第三版的综合,以第三版为主,第二版内容在笔记中补充并用“”标记,范围用“”标记。2.参考书重复的知识点补充用“”标记,范围用“”标记。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王川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1目录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1第九章、20 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1一、科学实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1二、普及应用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1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2四、“网络原生媒体”.3五、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4六、麦克卢汉及其媒介观.5七、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5八、鲍德里亚及其媒介观.5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5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彭兰.6上编 网络传播实务.6第一章、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发展.6一、计算机网络.6二、网络协议.7三、网络互联技术.7四、互联网.7五、互联网的应用形式.9(一)逐渐淘汰的应用形式.9(二)目前主要的应用形式.10(三)正在兴起的应用形式.10六、互联网的发展走向.12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3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13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14二、音频、视频处理技术.14(一)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14(二)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15(三)流媒体技术.15三、其他技术.16(一)PDF 技术.16(二)RSS 技术.17(三)Widget 技术.17(四)“数字报纸”技术.17(五)多媒体电子杂志技术.17(六)“应用”模式.17四、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18(一)网站的结构规划.18(二)网站规划中的二维布局.18(三)网站设计与受众阅读习惯.18(四)网站页面风格与受众习惯的互动关系.18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2五、网站设计的用户体验.19六、网页设计.19第三章、网络新闻的加工与整合.20一、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20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加工.20三、网络新闻写作要点.21四、网络新闻稿件中超链接的运用.21五、网络新闻的可视化加工.22六、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22七、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24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5一、网络论坛.25二、新闻传播中网络论坛的利用.26三、博客与专业新闻传播的互动.26四、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27五、网络受众调查的实施.28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9一、网络营销.29二、社会化媒体营销.29三、网络营销背景下的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30四、网络公关.30五、网络广告.31下编 网络传播理论.32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33一、网络的多重属性.33(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33(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33(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35(四)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36二、网络中的传播.36(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36(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7(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38(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39三、网络信息传播模式.40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40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模式.40一、网站传播.41二、即时通信传播.42三、网络社区传播.42四、博客传播.44(一)博客传播者的“使用与满足”.44(二)博客受众的“使用与满足”.45(三)博客平台的社会属性及影响.46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3五、搜索引擎传播.46六、维基传播.47七、SNS 传播.48八、微博传播.49九、微信传播.51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53第八章、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53一、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54二、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55三、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56(一)结构要素之一:传统媒体网站.56(二)结构要素之二:商业新闻网站.57(三)结构要素之三:网民.57四、国外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58五、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58(一)微观层面的“把关人”.59(二)宏观层面的“把关人”.59六、网络新闻传播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60七、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机制.60(一)信息传播方面的把关.60(二)意见传播方面的把关.60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61第九章、网络传播情境中的网民.61一、中国网民的构成.62二、网民需求.63三、网民受众.64四、网民类型与族群.65五、网络环境与网民心理.66(一)匿名环境与网民心理.66(二)虚拟环境与网民心理.67六、互动环境与网民心理.68(一)他人因素与个体心理.68(二)从众心理与网络.69七、网络环境与网民选择性心理.69八、网络受众市场定位.69九、网络受众的信息消费行为与习惯.70十、网络受众对网站的忠诚度.71十一、作为公民新闻主体的公民.71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72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73一、网络传播效果.73(一)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73(二)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74(三)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74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4二、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74三、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74四、网络中的“议程设置”.75五、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制.77(一)议题的形成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点.77(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的实施.77(三)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发生作用的内在动因.78六、网络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78七、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78(一)网络中意见气候的形成.78(二)网络中的环境压力对个体产生作用的条件.79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79一、网络舆论.80二、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81三、网络传播与政治参与.82四、网络传播与社会动员.83五、网络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83六、网络文化.84七、大众文化.85八、亚文化.86九、网民素养.87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89大众文化导论 王一川.89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90一、文化.90二、大众文化.90三、大众文化的特征.91四、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92五、大众文化的多元化.93六、理解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93七、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曾提出考察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概念.94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94第二章、电影文化.94一、电影.95二、电影发展史.95三、类型片简介.96四、当代中国电影现状.97五、当代电影批评形态与文化类批评.97六、理解电影.98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98第三章、电视文化.99一、电视.99二、流行电视文化产品.100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00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5第四章、网络文化.100一、网络文化.100二、网络时代的艺术与审美.101三、博客文化.102四、网络文学.102五、短信文学.103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03第五章、流行音乐.103一、流行音乐.103二、流行音乐媒介.104第六章、通俗文学.105一、通俗文学.105三、通俗文学的媒体形态.107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07第七章、视觉文化.108一、视觉文化.108二、视觉文化研究的演变.108三、视觉化与视觉凸现性.109四、影像场景与身份的多元认同性.109五、视觉文化的全球、地方性.110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10第八章、广告文化.110一、广告.110二、广告形象.111三、广告编码.111四、广告与艺术.111五、广告中的性别与权力的关系.111六、广告的否定论者.111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12第九章、时尚文化.112一、时尚文化.112二、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文化.113三、时尚生活方式.113四、理解时尚文化.114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14第十章、青年亚文化.114一、青年亚文化概说.114二、青春感性冲动.114三、青春偶像崇拜.115四、都市文化模式.115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115第一章、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媒体.116一、互联网发展的意义与影响.116二、网络媒体.116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6三、Internet、CMC、Cyberspace.117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19第二章、网络媒体与传播理论.119一、内容分析.119二、联合御敌的受众理论.119四、网络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120第三章、网络传播模式分析.121一、网络传播基本模式.121二、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122三、多层面的交互性.123四、多样性的信息来源.123五、单向传播与多向传播的结合.123六、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结合.123七、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变化.124八、网络传播的技术模式.124九、网络传输方式.124十、个案分析BBS 与聊天室.125第四章、网络媒体的传播者分析.126第五章、网络媒体的受众分析.126第六章、网络媒体内容分析.126一、网络语言.127二、网络新闻.128三、网络言论.128四、网络娱乐.129五、网络广告的不足.129六、其他信息.129七、网络媒体内容的评价.129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30第七章、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130第八章、网络媒体规范管理研究.130一、网络媒体规范管理的必要性.131二、网络安全问题凸显.132三、网络媒体规范管理的困难.132四、网络媒体规范管理的手段.132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33第九章、网络媒体竞争态势及产业化趋势分析.133一、SWOT 分析.133二、媒体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134三、我国网络媒体的产业化发展趋势.134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1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李彬第九章、第九章、20 世纪(下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电子媒介之网络篇本章目录:第一节 星火燎原话网络一、科学实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二、普及应用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第二节 第四媒体与网络新闻一、传统媒体抢滩互联网二、“网络原生媒体”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四、“跨媒体”第三节 电子媒介:社会历史文化一、麦克卢汉其媒介观二、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三、鲍德里亚企及媒介观本章笔记:一、科学实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1.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称是“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机”ENIAC。2.1981 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自己的微电脑,即现在常说的所谓的 PC 机个人电脑。3.中央控制网络:“智者”是第一套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也成为进行远距离访问的电脑网络的鼻祖。到 60 年代,类似“智者”的电脑网络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军队、民航和银行等系统。称为“中央控制网络”。4.分布式网络5.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6.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二、普及应用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1.“军移民”2.“伊妹儿伊妹儿”效应(考点效应(考点 2013 年简答题年简答题:“伊妹儿(伊妹儿(E-mail)效应)效应”)(1)1972 年,雷年,雷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汤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2)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就在他的两台电脑之间进行了传递。第二封电子邮件第二封电子邮件,是发是发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通报大家可以用他编写的程序互相联络。(3)在这封电子邮件中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告诉人们他告诉人们,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除了写明收信人的网络用户名之外,还需加上收信还需加上收信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人所用电脑的名称,中间用一个“”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符号隔开,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4)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如今互联网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E-mail”,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几乎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5)曼纽尔)曼纽尔卡斯特在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里写道:“真正真正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点燃火种是网络使用者之间的电子邮件功能,这个功能是 BBN 公司的雷公司的雷汤林森发明的汤林森发明的,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它也是目前全世界电脑沟通功能中最受欢迎的用途。”(6)特点:)特点:传送便捷传送便捷。不管相隔多远不管相隔多远,一封一封 E-mail 转瞬即可送达转瞬即可送达,而且不像电话那样需要对方在线而且不像电话那样需要对方在线,而只需静候主人随时查阅;而只需静候主人随时查阅;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2费用低廉。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内容多么庞大,费用低廉。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内容多么庞大,E-mail 的的“邮资邮资”都几乎为零;都几乎为零;使用方便。查阅信件可以选择时间排序、姓名排序、主题排序等等;若把信件给其他人使用方便。查阅信件可以选择时间排序、姓名排序、主题排序等等;若把信件给其他人看,只需转发一下;若给许多人看,则用看,只需转发一下;若给许多人看,则用“群发功能群发功能”;轻松随意。以往写信都得正襟危坐,而且还有但一定的格式,而轻松随意。以往写信都得正襟危坐,而且还有但一定的格式,而 E-mail 出现后,通信内出现后,通信内容往往比较简明扼要,很多都仅仅只是只言片语,于是写信就不那么郑重其事了。容往往比较简明扼要,很多都仅仅只是只言片语,于是写信就不那么郑重其事了。(7)意义意义: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展示了网络时代人际交流的前景展示了网络时代人际交流的前景,并激发了人际交流的并激发了人际交流的欲望。不过,用欲望。不过,用 E-mail 进行交流仍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时进行交流仍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个时间差,将自己的手脚眼口等器官通过网络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实时地去感知、去了解、间差,将自己的手脚眼口等器官通过网络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实时地去感知、去了解、去把握远方的人与事。顺应这样的要求,互联网又开发了一系列实时传播的功能。去把握远方的人与事。顺应这样的要求,互联网又开发了一系列实时传播的功能。3.网上实时交流(1)包括:网上聊天、即使传呼等。(2)网上聊天主要通过万维网上的各种聊天室进行,用户可在各种聊天室里,同其他任何用户进行对话。(3)即时传呼:是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一个信息发送业务,可以让用户跟踪同时在网上逗留的亲朋好友。无论对放在网上的哪个角落,只要输入对方的代码,就可以找到他们,与他们共同浏览网页,与他们即时对话。现在比较流行的即时呼叫软件有 ICQ、QQ 等,另外一些大型的网络公司也有自己的即时呼叫软件,如微软的 MSN。4.WWW:1989 年,伯纳斯李提出有关万维网的构想,即通过一种超文本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将互联网上各种主机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1)超文本:信息形式不再限于简单的字符或数值型数据,而是包含多媒体信息;实现网络信息的相互链接。(2)万维网不是“网”,而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最大贡献在于使互联网真正具有交互功能。(3)万维网的优点:多媒体方式:提供多媒体信息,即在字符信息之外,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超链接:超链接功能可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从一个文件迅速转到另一文件,而无需用户了解具体的过程;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人性化界面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用户无须输入专业的复杂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各种信息。1994 年出现用户爆炸性增长,万维网的信息也进入“信息爆炸”时期。(4)WWW 系统构成:Web 服务器:用于发布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按网页来组织,而网页则用 HTML 语言编写;浏览器:是 WWW 客户端的软件,主要作用是用于连接服务器,解释并执行由 HTML 编写的文档,将执行结果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HTTP:是 WWW 中的通信协议,能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以满足 Web 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多媒体通信需要。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补充5.搜索引擎(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7 第一章第四点第 3 条)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1.纸质媒体(1)最早的报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1987 年,将其内容搬上互联网,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3成为网络报纸的先声。(2)报纸上网的原因:上网可以扩大传播范围;经济效益是报纸上网的主要考虑因素;报纸上可吸引网络广告的投放;报纸上网可以节约成本,包括纸张、印刷、投递等费用。(3)美国报纸上网的过程:翻版变化综合。翻版阶段:将“纸质母板”直接搬上网络,变为母报的“网络版”。代表是纽约时报。变化阶段:以独立的报纸网站为基础: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与母报基本相同,代表是华尔街日报;另一种模式是网上报纸的内容远远超出母报,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平台,代表是波士顿环球报。综合阶段:一种模式是众多报纸联合经营一家新闻网站,但各报内容相对独立,以新世纪网络为代表;另一种模式是报纸同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信息网站,以各报或独立联合而组建的分类广告与专项服务网站为代表,目的在于同网络服务尚争夺分类广告。2.电子媒体(1)网上电台:直播:即网上播出的节目与电台同步,当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发生时,一般电台多采用这种所谓“在线广播”的形式;点播:这类节目都是曾经在电台播出的,受众可以根据兴趣随时上网点击收听。(2)广播媒体上网的优点:网上广播的覆盖面更广,特别是面向海外听众的国际广播,它们以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境外的“落地”问题,而上网后这这个老大难便迎刃而解;听众的主动性更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爱听的节目,而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的线性播出顺序,这也正应了“数字化生存”概念的提出者尼葛洛庞帝的预言“黄金时间等于任何时间”。(3)20 世纪 90 年代,高清晰电视、数字电视等盛极一时,为电视媒体的网络化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数字电视是网络化和电视数字化后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具有许多优势。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质量;可以同时提供数据广播;逐步改变传统的收视习惯,人们由被动收看到准视频点播,下一步实现真正的的视频点播。(4)2001 年,全球首位虚拟的新闻主播“阿娜诺娃”亮相英国网站,开始播报新闻。用三维动画制成,集中了多为歌星的容貌特征,总是以“愉悦、沉稳、理性”的态度播报新闻,而不会显得“虚夸、无情、自大”。3.传统媒体抢占互联网的原因:(1)力图将自身的长颈公信力、采编能力等,同网络的优势快捷性、交互性、全球性、丰富性等结合起来。(2)网络作为开放平台的作用,大于作为“第四媒体”“网络原生媒体”的角色。四四、“网络原生媒体网络原生媒体”(考点(考点 2013 年名词解释)年名词解释)1.定义定义:指完全脱离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42.概览:1999 年,第一份网络原声报明日报文史,由太晚 PChome 集团与新新闻周报共同创办。(1)特点:新闻不仅更快、更多,而且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订户发送。(2)与传统报纸网络版的区别:拥有专职的采编队伍,可以按照网络的特性,提供更具专业水准的新闻。(3)网络广播也是网络原生媒体的一种形式,人们可以自己充当电台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播出喜欢的音乐,加入自己的评点,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连上相应的地址就可以尽情收听。3.博客:麦特德拉吉,以及以德拉吉报道为代表的博客网站“博客日志”。(详见网络传播概论P10 第一章第五点第(三)条第 2 条)4.德拉吉报道:1995 年创刊。五、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1.新闻采编:指通过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海量信息,使网络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搜索背景资料、进行在线采访、网上联系受众的便利工具。(2)记者采访前须作一些准备工作,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与经历,参阅采访话题的相关知识等。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便捷的工具。诸如新闻组、电子小组、电脑资料库、搜索引擎等。新闻组:既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资料,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采访线索。电子小组: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网络,他们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与新闻组相比,电子小组的讨论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强。记者通过电子小组,可从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得专门的帮助。电脑资料库:包括政府资料库、社会组织资料库、出版物的电子数据库等,也日益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3)记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完成采访任务。如发电子邮件,或在新闻组、在线聊天室、网上论坛中征询受众的看法和意见。(4)有些记者过分依赖互联网,而忽略实地的感受与见闻,结果一些网络报道越来越显得贫血、苍白、了无生气。(5)时效性、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2.网络管理:多媒体法,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因特网的法律。3.新闻教育:涉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具体技能,关乎新闻观与传播观的内在调整。4.“跨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总体保持一种默契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包括三方面:服务对象上“远”与“近”的互补;服务手段上“推”与“拉”互补;传播形式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远”与“近”互补:传统媒体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受众对象相对稳定,而且多存在于较“近”的区域;而理论上可以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网络,则照顾到“远”距离的受众。“推”与“拉”互补:传统媒体多吧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处理的信息推到受众面前,受众在收到的信息中进行有限的选择;而在网络媒体中,受众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搜寻信息,将其“拉”到自己面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补:“点对面”的传播与“点对点”的传播互相补充。(1)“跨媒体跨媒体”:(考点(考点 2013 年名词解释、年名词解释、2014 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大媒体大媒体”,是凯文,是凯文曼尼提出的,用以描述传媒领域全面竞争的态势,即传媒业、电信业、信息业被统合为一曼尼提出的,用以描述传媒领域全面竞争的态势,即传媒业、电信业、信息业被统合为一种全新船业种全新船业大媒体。大媒体。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5(2)意义意义:对新闻传播来说对新闻传播来说,跨媒体意味着报纸跨媒体意味着报纸、广播广播、电视和网站的采编业务全面整合电视和网站的采编业务全面整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平台,传给受众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平台,传给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网读者、听众、观众、网民和各类数字终端的用户。民和各类数字终端的用户。(3)背景:国际传媒大整合。(4)运作:不同媒体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运营、产品的整合,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开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多种业务;同一媒体集团内部的不同媒体,发挥协同效应,使信息资源的用途多样化。六、麦克卢汉及其媒介观(详见传播学教程P34 第八章第三点)七、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观1.1971 年,创办纽约大学媒介生态系与硕士点,开辟了媒介生态学的研究领域。2.著作:1982 年童年的消逝和 1984 年娱乐至死。从系统的、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媒介的社会历史功用,尤其是电子媒介对当代社会及其变迁的意义,不仅思想深渊、知识广博,而且行文生动、通俗易懂。童年的消逝:随着电视媒介取代印刷媒介,成为主导当代媒介生态环境的要素,天真烂漫的童年就永远消逝了,童年与成年的界限就不复存在了。娱乐至死:印刷媒介的话语清晰易懂,逻辑严密,富有理性,而电子媒介的话语支离破碎,语无伦次,琐碎无聊,犹如儿童的“躲躲猫”。3.观点:波兹曼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看到的都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阅读本质上是严肃而理性的活动。阅读文字意味着读者得紧随一条逻辑化的思路,所以需要具有分类、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至于电视媒介的本性则在于观看或欣赏,而不在于理性的思考。八、鲍德里亚及其媒介观1.“法国的麦克卢汉”(1)前期: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动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与“生产方式”相对的“表意方式”。(2)后期:把如今的现实归结为一种由符码所构造的“超现实”或“超真实”。(3)超现实的出现,是图像的一系列发展过程的结局。图像经历的发展阶段;它是对某种基本真实的反映;它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它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场;它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它纯粹是自身的拟像。2.媒介的三功能:信使、指南、娱乐本章出现的真题考点1.“伊妹儿”效应(考点 2013 年简答题:“伊妹儿(E-mail)效应”)2.“网络原生媒体”(考点 2013 年名词解释)3.“跨媒体”:(考点 2013 年名词解释、2014 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6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彭兰上编 网络传播实务第一章、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第一章、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本章目录: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三、网络协议四、网络互连技术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互联网的诞生二、互联网的“大众媒介化”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四、Web2.0 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第三节 互联网的应用形式一、逐渐淘汰的应用形式二、目前主要的应用形式第四节 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五、“聪明的”、人性化的互联网六、作为社会形态的互联网本章笔记:一、计算机网络1.系统的组成(1)从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组成的。(2)从软件系统看: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2.功能:(1)文件服务;(2)打印服务;(3)电子邮件服务;(4)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组、即时通信、电子公告栏、电子商务等。2.计算机网络分类(1)局域网(LAN):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之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如校园网、企业网。(2)广域网(WAN):通信范围在十几公里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一般由国家委托电信部门建造、管理和经营。(3)广域网与局域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的不同。(4)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等。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7(5)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包括微波、电磁波、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6)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二、网络协议1.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2.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采用一种参照基准是 ISO 的层次模型。ISO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 OSI 的参考模型。分为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现在互联网上的标准协议 TCP/IP 是对 OSI 模型的简化,包含以下层次:(1)网络接口层:通过网络接收和发送 IP 数据;(2)网间层: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 IP 协议位于这一层;(3)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包括 TCP 协议和 UDP 协议;(4)应用层: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我们平时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就会直接与应用层的各种协议打交道,如 HTTP、DNS、Telnet、FTP、SMTP 等;3.IP 地址:在互联网上标识每一台计算机,这个地址的定义靠协议,网络地址也叫 IP 地址。4.IP 地址的分类:(1)静态地址:即电脑的 IP 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方式;(2)动态地址: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比如在家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三、网络互联技术1.目的:使某一个网络用户能访问其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通信和交换信息。2.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1)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连,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2)网桥:在数据链路层发挥作用,用来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3)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局域网与局域网,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连;(4)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连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3.网络接入技术: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四、互联网(详见传播学教程P29 第七章第二点第 5 条互联网)1.阿帕网阿帕网(考点考点 2010 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是互联网的雏形是互联网的雏形 ARPAnet 于于 1969 年诞生于美年诞生于美国国,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目标之一是即使它收到外来袭击目标之一是即使它收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网络采用了被称为仍能正常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网络采用了被称为“分布式分布式”的结构。的结构。1983 年,被分年,被分为两个网为两个网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 MILnet(用于军事通信(用于军事通信),之间保持互联,之间保持互联状况状况,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最初被成为最初被成为 DARPAInternet,后改称为后改称为 Internet(互联网互联网)。2.1974 年 文顿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 TCP/IP 协议,后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3.互联网的“大众媒介化”: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8(1)蒂姆伯纳斯李 1989 年提出的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技术构想。看做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2)搜索引擎:1994 年,杨致远和戴维菲罗初次,雅虎。网络蜘蛛形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如 Google、百度;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如 Yahoo!(3)搜索引擎的发展表现: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从被动提供搜索结果向主动整合、满足搜索需要发展;(4)搜索引擎的自动信息搜索功能:定期搜索,提交网站搜索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服务的丰富,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异常活跃。特别是海量性、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更使得互联网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而这背后也有着商业力量的推动。4.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PV6、网络计算、P2P 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语义网等。(1)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甚至是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协议,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2)物联网(考点)物联网(考点 2014 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是可以直接地从各种物体上采集信息:是可以直接地从各种物体上采集信息,并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意味着只要需要,各种物体都可以连接到网上,对这些物体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意味着只要需要,各种物体都可以连接到网上,对这些物体的控制也就变得更为直接和直观。通过网络将发出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人们对物体状的控制也就变得更为直接和直观。通过网络将发出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人们对物体状态的动态监测变得容易,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将更为全面、及时,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控制、态的动态监测变得容易,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将更为全面、及时,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控制、管理也将变得更为有效。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起警惕。管理也将变得更为有效。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起警惕。(3)网络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这种计算方式叫做网格计算。(4)云计算云计算(考点考点 2014 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年专业课二名词解释):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和“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商业性概念,目标是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商业性概念,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5)P2P 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这是一种网络结构的思想。与在目前的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一个本质区别是,整个网络结构不存在中心节点。在 P2P 结构中,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信等三方面的功能。而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6)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不但能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将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能够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从中筛选出相关的有用信息。(7)虚拟现实与 3D 技术(第二版此标题为“三维技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第二人生”虚拟世界游戏。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有两个指向:汇聚与分权。(1)汇聚:是网络变革中不可遏止的一个势头,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所趋。体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笔记北京邮电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笔记 程贵妤整理9为:机器机器、机器人及人人三对关系的调整或更新。(2)分权:从技术结构来看,P2P 等技术,正在淡化 WWW 时代的中心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中的中心与控制地位,使网络中的机器在信息传输方面拥有更为对等的权利与义务。5.Web2.0(1)定义(没有统一的定义,代表性观点):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题词,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2)主要技术:RSS、博客(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