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5
考研
政治
基础
讲义
恩波教育 考试专家 0571—56776960 56776970
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原》讲义
主讲:徐华
本班次的对象:
针对准备报考名校名专业或者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能考高分(75分)以上的考生。
本班次的主旨:为考研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得高分树信心、打基础、熟方法。
本班次的内容:根据近年来考研政治的特点和往届考生出错较多的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初步形成对难点、重点、易考点的真切认识和体悟。
一、马原的逻辑框架
1、知识框架体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与价值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部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七部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论)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部分: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论)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逻辑框架体系
绪论(1)
马哲(2、3、4)
政经(5、6)
科社(7、8)
3、容易记忆和理解的逻辑框架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哲学
认识论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形成及运作机制
政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
科社
资本主义
二、重点、难点点睛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概论(本考点出主观题可能性小,但易出客观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还包括列宁主义、也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条件:
☆时代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掌握:马恩思想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继承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内容:(需重点掌握)
(1)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如何产生的不同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着的)(详见下表)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唯物主义
何为第一性
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唯心主义
世界如何产生的不同回答
有:可知论
有无统一性
无:不可知论
联系发展矛盾着存在:辩证法
世界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孤立的、静止的存在:形而上学
注意: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分
2、物质
(1)唯物主义持守的“物质”的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里特:“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德谟克里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是存在和非存在)。王夫之:“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皆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道尔顿、阿伏加德罗构建的“分子—原子学说”为依据,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是“宇宙之砖”;是不可分的,又是不可变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此考点容易出客观题)
Ⅰ、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何谓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即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名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注意:割裂物质和运动的统一容易犯的错误: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刻舟求剑;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论,如“仁者心动”。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包括:事物空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注意: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这也是坚持可知论的理论前提。
物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坐地日行八万里,);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
☆ 割裂两者关系容易犯的错误:
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只承认运动):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②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③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的故事。
b、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静止)如: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Ⅱ、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A、时间:
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b、特点:一维性,即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空间:
a、含义: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b、特点:三维性,可逆性。
C、时空的特征:时空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如:尺缩钟慢效应);时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辩证关系(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D、物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第三部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本部分容易记忆的逻辑框架
认识的来源:实践
感性认识
认识的阶段
理性认识
真理——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的种类
谬误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A、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B、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两种本质上都是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的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途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其主要内容有: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摹写性、能动的创造性)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创造性的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两者的涵义: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两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①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②价值具有四个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四部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本部分整体逻辑框架:
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
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中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形态质变的手段:革命
社会形态量变的手段:改革
重要动力: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考点点睛:
1、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决定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想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就其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尽管从总体上都遵从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但其具体演进情况却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这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也会时常出现,即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①涵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它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②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
③方法论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①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五部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本部分考点整体逻辑体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
1、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同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剩余价值论:生产、方法、衡量大小的指标、转化为利润。
3、产业资本循环总公式:
Am
G——W … P … W—— G´
p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①社会总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②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一是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二是社会再生产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
③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及内在矛盾
★实现的基本条件:Ⅰ(v+m)=Ⅱc
★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真题示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2004年4)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④启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表现为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部分考点整体逻辑体系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的形成、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垄断利润的获得、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扩展、经济全球化
新变化的表现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
新变化的实质
积极
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局限
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
①涵义: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得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后加快发展,现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③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ⅰ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ⅱ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ⅳ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而向市场经济。这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一些国际组织,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ⅱ、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Ⅱ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后果,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出现“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经济增长中环境恶化,忽视社会进步。
Ⅲ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原则是各国的共赢、平等、公平和共存。
2、当地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①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得优越性对其影响;主张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③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七部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部分考点整体逻辑体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原因
社会主义在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社 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马克思主义政党 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在社会主义事业 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重要考点点睛: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因为:第一,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等,这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第二,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八部分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本部分考点整体逻辑体系
经典作家预见对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重点考点点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漫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是决不会成为现实的。
近四年真题精选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2009年1)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2009年2)
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3、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2009年3)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2009年4)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由理性的外化
5、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2009年5)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2009年61)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7、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2009年7)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8、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2010年1)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9、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2010年2)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0、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2010年3)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1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2010年4)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2、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2011年1)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 (2011年2)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4、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2011年3)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5、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