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章 导论(1).doc
下载文档

ID:3315686

大小:73.50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3-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1章 导论1 导论
第一章 导 论 调查研究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一种社会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抽样、问卷设计、访谈(邮寄问卷)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步骤。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步骤的操作规则与技巧,旨在为那些希望搜集、分析或使用调查资料的读者,提供一个工作手册,使他们能借助书中列出的操作规则、技巧,使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一些,系统一些,标准化一些。本章的内容包括对调查研究的概念与应用、构成要素以及本书写作宗旨的概括性介绍。 第一节 调查研究概述 在社会研究中,调查研究无疑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越是这样耳熟能详的概念,对其含义的理解,就越容易出现歧义。因此,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尽量减少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尽快把握书中的重点内容,本节将首先说明本书对调查研究概念的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简略介绍一下调查研究发展简史。 一、调查研究方法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 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同于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另一种说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属于一种量化的社会研究方法,其中“调查”一词与英文中“survey”的词义相当。①其实,术语的界定是一种约定,即研究者在相互交流时,达成的一种共识。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传统,依据不同的理论,对某个术语产生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至于一种定义是否能被大多数读者认可,则是一个选择过程:一种定义用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流行开;用的人少了,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关键是要在使用某个术语时,界定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简单地从字面含义分析,研究(research)一词意指“再看一看”,隐含有搜寻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思。而“调查”一词则是对研究的一种限定,即限定以量化测量这种方式来搜寻信息、解决问题。实践中,调查研究方法经常被简称为调查方法。由此可见,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解成社会研究的方法之一,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至于“社会”一词则是对研究领域的限定,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其中,广义的社会泛指人类一切活动领域,政治、经济无所不包;而狭义的社会是指与政治、经济相对的人类活动领域。因此,如果是广义的理解,可不对调查研究方法作进一步的限定;但如果是狭义的理解,界定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更合适一些。 从所涉及的内容看,本书介绍的调查方法属于以上观点的后一种,即一种量化的社会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向被访者询问问题来搜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研究方法;其中,询问既可以是由被访者自己填答问卷,也可以通过当面访问或电话访问进行。 对于调查方法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首先,询问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科学测量过程。一般说来,询问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与日常生活中的询问有所不同,在调查研究中,询问是一个科学测量过程,对于询问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理论上的检验。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保证将询问作为科学方法来使用;其次是因为只有经过对每个步骤的检验,才能确定得到的询问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进行询问时的环境条件的影响。更进一步来看,要想实现对询问过程的理论检验,必须先确立标准化询问规范。无论是自填问卷,还是当面访问或电话访问,要检验的其实就是实际询问过程,对标准化询问规范的偏离程度;所谓科学的询问,就是那些偏离程度没超出允许范围的询问。 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被访者,是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在调查研究中,如果不是无一遗漏地询问每一位被访者,而是从目标总体中抽出一部分来询问,就存在一个合理挑选样本的过程。如果抽出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那么这个抽样过程就是合理的;如果不能代表总体,则是不合理的。其实,从理论上讲,抽样过程并不是调查研究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但由于大部分研究都需要进行抽样,因此,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几乎成了调查研究的同义语。由于样本状态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总体状态,因此,只要进行抽样就有抽样误差存在。这样在抽样调查中,如何通过抽样设计来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就成为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按照不同原则设计抽样方法,但唯有按随机原则设计的概率抽样方法,才能根据统计理论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抽样误差,实现由样本推论总体。与询问测量过程相比,概率抽样过程的科学化程度更高。 最后,资料的统计分析是完成调查研究的必要环节。进行一项研究,目的就是要说明事物及事物间的关联性。研究方法不同,探寻因果关系的逻辑也不同。实验方法是将被试者分组,然后,通过实际控制时间顺序以及其他可能的替代解释,检验因果关系。而调查研究则是从有关过去事实的问题中推论出时间顺序,并利用控制变量及统计相关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检验因果关系。因此,调查研究通常又被称为相关研究。由于各种统计方法和模型内容繁复,特别是一些高级统计模型,需要大量的统计知识,故除了一些人门教材外,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这部分内容与资料搜集过程分开,即在讲调查方法时,主要是谈如何搜集资料,而资料分析则专门归入统计教材来介绍。因此,本书也遵此惯例,主要介绍与资料搜集过程相关的内容。 二、调查研究发展简史 按时间顺序,调查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近代调查研究主要包括行政统计和社会问题调查,而现代调查研究则主要包括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研究性调查。虽然存在着多种调查形式,但从内在发展脉络看,无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始终贯穿着实地观测和统计量化两条线索,因此,了解调查研究的发展过程,要始终把握住这两条线索。 (一)近代调查研究 虽然在公元前的古代埃及和中国,就有过以征税和征兵为目的进行人口调查 的记录,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肇始于近代的行政统计调查。 17世纪下半叶,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逐渐意识到,人口、土地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字,有助于了解基本国情和社会整体状况,于是出现了德国“国势学”和英国“政治算术”等不同学派的统计学。在随后的发展中,“政治算术”学派的统计学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佩蒂(W. Petty),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首次用计量和比较的方法,将英国与法、意、荷等国进行了国力比较研究。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描述和数量分析比较中,他采用了统计分组、图表和统计指标等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统计技术。英国政治算术学派的影响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进入l8世纪后,欧洲各国纷纷开展行政统计调查,并逐渐制度化。并且英国、法国于1801年开始了人口普查,同年法国还成立了国家统计局,其后,这些举措被欧洲各国先后效仿。 在行政统计调查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学者们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蕴涵于总体数量特征中的规律性的认识。l8世纪拉普拉斯(P.S.Laplace)和高斯(K.F.Gauss)对概率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高斯证明,天文学和其他科学观察中的误差分布曲线呈钟形,此分布后来被称为高斯分布。凯特勒(L.A.Quetelet)秉承“国势学”和“政治算术”的传统,并将概率论引入对社会现象的统计研究中,开创了数理统计研究的先河。他坚信社会生活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认为生物和社会现象观察结果呈正态分布,其原因在于这些现象本身,而不是观测误差。通过大量观察和综合平均,就可以发现这些规律。l9世纪另一位统计学家高尔顿(F.Galton)也向人们表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可以置于稳固的、科学的根基之上。高尔顿与皮尔逊(K.Pearson)合作发明了多种统计方法,包括相关、标准分数、中位数等。 从18世纪后半叶直至20世纪初,社会调查(social survey)开始被广泛用于社会事业,特别是用来记录工业化所带来的都市贫穷状况。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包括:霍华德(J.Howard)在18世纪后半叶有关英国监狱状况的调查,以及与欧洲其他国家监狱的比较研究,后来出版了《英伦和威尔士的监狱情况以及外国监狱的初步观察和报告》一书;勒普莱(F.LePlay)从1835年起,用了20年时间,先后调查了英、法、德、匈、俄、土等国大量工人家庭的收支情况,开了家计调查的先河,并于1855年出版了6卷本的《欧洲工人》;布思(C.Booth)从1886年起对伦敦工人状况进行长期调查,历时l8年,调查结果分别在1889--1902年问,汇集在17卷的《伦敦居民的劳动与生活》中;凯洛格(P.Kellogg)1907年主持了匹兹堡调查,首次采用社区系统调查方法,探讨都市化的社会结果,l914年出版了调查结果《匹兹堡调查》。 以上这些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记录早期工业化过程中都市的贫穷、犯罪和居民生活状况,促进社会改革运动。这些社会调查大多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所进行的详细经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社区日常生活图像。布思在自己的调查中,就根据不同标准将伦敦划分为50个区,并用不同色彩将50个区在伦敦地图上标出,形成一幅直观的社会生活状况地图。在调查中,研究者还大量采用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地观测方法,搜集第一手经验资料,给调查研究打上了鲜明的经验性社会研究的烙印。但这些调查大多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因此调查结果很难形成一般的社会理论。另外,在获取调查对象时,这些调查也缺少科学的抽样方法。 (二)现代调查研究 进入20世纪后,社会调查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导致研究性调查的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小样本检验和抽样理论的建立,抽样调查方法日益完善。而社会统计调查模式和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量化调查研究方法已成为一项成熟的经验社会研究方法。 1.研究性调查模式的确立 1897年出版的涂尔干(E.Durkheim)的《自杀论》,通过对欧洲各国自杀统计资料的分析,检验了他关于自杀原因的各种假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杀理论。涂尔干的研究首次成功地将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在一起,表明在社会研究中,也可以建立类似自然科学中那种既可以解释经验资料,又要接受经验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从研究方法看,虽然涂尔干没有采用一手的经验调查资料,属于二手资料的分析研究,但他确立的“假设一经验检验~理论总结”的实证研究程序,却为研究性调查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早期研究性调查多由美国社会学家完成,这些经验调查研究一方面延续了布思的传统,但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涂尔干的研究范式,进而将社会调查与社会理论研究相结合,使研究性调查不再仅仅是搜集经验资料,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社会理论,检验或建立某种社会理论。其中,托马斯(W.L.Thomas)与兹纳涅茨基(F.Znaniecki)研究了移民问题,他们根据研究结果出版了五卷本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1918--1920),成为社会学理论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之一。受到这种研究取向的刺激,以帕克(R.E.Park)为核心的“芝加哥学派”,将城市作为研究主题,对城市贫困、种族关系、社会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此后,林德夫妇(R.S.&H.M. Lynd)进行了小城镇调查研究,成功地将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应用于现代城市研究。 上述调查研究虽然完成了经验资料与社会理论的结合,但研究对象的涉及范围相对较小,基本上都是个案调查或社区调查。如果将社会调查与工业发展作一类比,那么这个阶段的社会调查还处于手工业阶段,调查研究的操作往往是由某个中心人物(老师傅),在一两名助手(徒弟)帮助下完成的。调查研究方法经常带有一种秘传性质,虽然也很具体、周密,但通常缺少一套经过检验的标准化程序、技巧和工具。 2.抽样方法的完善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全面、精确地了解选民的意愿,了解快速变化的市场动态,成为调查方法面临的新议题。新的调查形式必须能处理大量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周期不能太长。从以往的调查形式看,经验性及研究性社会调查,由于主要以个案和社区研究为主,不能处理大量调查对象。行政统计虽然能处理大量调查对象,但直到19世纪末,统计学家还没有清楚地在总体和样本之间做出区分,当时普查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而普查的周期一般较长,成本也很高,很难满足此类调查议题的需要。 抽样调查形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的难题。而抽样调查方法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希尔(R.A.Fisher)1928年建立的小样本检验的理论。具体说来,最初的抽样调查方法,是l895年由凯尔(A N.Kiaer)提出的“代表性调查”,它指的是一种局部调查,希望以局部作为总体的缩影来代表总体。凯尔抽样时,采用的是判断抽样,属非概率抽样。在抽样调查的早期阶段,基本上都是采用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事先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无法根据样本情况对总体情况做出正确的推论。 抽样调查最早被应用于民意测验中,而非概率抽样方法的不足,也正是通过民意测验失败的例子被逐渐认识到的。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文学摘要》(Literary Digest)1936年民意测验的失败。这份杂志以邮寄明信片的方式进行民意测验,并且颇为准确地预测出1916、1920、1924、1928和1932年的总统选举结果。该杂志所根据的理论是:“所询问的选民愈多,则结果愈可靠。”因此,通常会采用上千万个调查单位的样本,而这些样本名单则是通过全美杂志订户、电话簿和汽车俱乐部会员名单搜集到的。当1936年总统大选来临时,杂志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民意测验,并从寄出的l 000万份明信片中,回收了200多万份。测验结果显示57%的人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兰登(A.Landon),而民主党候选人、在任的总统罗斯福(F.Roosevelt)的支持率为43%。然而,两星期后的选举结果,使杂志的编辑们大跌眼镜,罗斯福以62%的得票率获得第二届任期。该杂志因此声誉扫地,不久就关门大吉了。 无独有偶,盖洛普(G.U.Gallup)也对l936年总统大选进行了民意测验,预测结果与《文学摘要》的正好相反,他预测罗斯福会赢。而且,盖洛普曾公开预言,《文学摘要》的民意测验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它的样本严重地偏向高收入的选民。在当时条件下,收入较低或失业者家里通常不设电话,也没有汽车,故根据电话簿和汽车俱乐部会员名单选定的样本,主要涵盖的是经济地位较高的上层选民。当时下层选民是罗斯福社会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持者,而共和党候选人则更受上层选民的青睐。这样由于抽样结果与经济地位及党派偏好高度相关,最终将会导致民意测验的失败。 当年盖洛普采用了配额抽样方法,其样本是根据选民总体的结构确定的。具体做法是将选民按地区、年龄、性别、种族、收入和政党等标志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历史资料确定各类人员应抽取的比例数。配额抽样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在1936、1940和1944年,盖洛普使用它成功地预测了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但是,这种非概率抽样方法仍然无法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可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更难控制误差。所以,在1948年杜威和杜鲁门总统竞选的预测中,这种方法也失败了,没有预测出杜鲁门会当选总统。导致盖洛普预测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样本配额没能正确地代表所有地理区域和所有实际去投票的选民。 非概率抽样方法的失败刺激了概率抽样方法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来选取对象,这样就能根据概率理论来计算抽样误差,从而对总体进行推论。完成概率抽样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如何选取对象才能保证每一个总体元素单位都有同等被抽选的机会。蒂皮特(L.H.Tippet)通过编制《随机数字表》解决了随机取样问题。概率抽样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怎样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概率理论来计算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偶然因素引起的。揭示样本和总体内在联系的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其中,大数法则揭示出随着抽样单位数的增加,样本平均数有接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即阐明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的稳定性。而中心极限定理证明了,如果总体存在有限的平均数和方差,则无论这个总体的分布如何,随着样本单位数的增加,样本平均数就趋于正态分布。这一定理为计算抽样误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以上理论虽然解决了抽样误差的计算问题,但解决得并不彻底,因为它是以大样本为前提的,即只有在样本规模很大时,才能估算抽样误差,进行统计推断。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样本都是大样本,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大样本由于影响因素太多,反倒不容易反映总体情况。英国达布林(Dublin)啤酒公司的技师戈塞特(W.S.Cosset),为了解决啤酒质量的检验问题,发明了小样本的t检验方法。这一结果后来经费希尔从数学上进行了严格证明,由此确立了抽样推断理论。此后,抽样调查逐渐成为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 3.问卷与多变量分析技术的提高 除抽样技术外,问卷测量和多变量分析方法也是最终促成当代调查方法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调查实际上就是通过询问或观察完成的一个测量过程。前面已谈到,布思就曾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过问卷调查方法。但首先使用问卷对心理现象进行精确测量的是高尔顿,其问卷的内容涉及许多被假定与智慧、天赋有关的环境因素。在20世纪的前25年,问卷调查方法在各种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中逐渐成为相当普遍的方法。l918年,为了探明哪些美国士兵可能不适应军人生活的压力,心理学家曾编制了一个由ll6个项目组成的人格问卷——伍德沃斯人格问卷。继人格问卷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瑟斯顿(L.Thurst— one)和他的同事编制的各种态度问卷,以及斯特朗(E.K.Strong)编制的男性职业兴趣问卷,这些问卷主要关心智力、能力倾向和成就的测量。但是,很快人们意识到仅仅通过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预测和解释行为,对于动机、情绪、兴趣以及其他一些情感特征的测量有助于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预测。 另一方面,早期调查在分析资料时,基本上限于单变量或双变量分析。而现代调查研究中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则是由斯托弗(S.Stouffer)与拉扎斯菲尔德(P.Lazarsfeld)引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托弗主持了一项有关美国士兵的研究。在分析资料时,他通过引入其他控制变量来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斯托弗等人美国士兵研究的基础上,拉扎斯菲尔德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们发展出了多变量分析的详析模式:通过在变量之间同时引入另外一些变量,来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一思路,越来越多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被引入到社会调查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趋势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适用于社会调查的抽样技术;问卷及其他社会测量方法、访谈程序都在逐渐精细和标准化;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也在不断丰富,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所有这些都使得日益成熟的调查研究方法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 纵观调查研究发展简史,不难看出它是一项综合了多项技术的研究方法。调查本质上是一个测量过程,抽样和统计分析技术的完善,进一步扩展了调查的应用范围。由于概率抽样也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专业,因此,当代调查方法比较贴 切的名称,应该是统计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实际上都属于统计调查的范畴①。相应地,当代社会调查方法则应称为社会统计调查。 三、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当研究对象是一个大型群体时,如一大群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那就应该选择调查研究方法。因为,通过审慎的概率抽样,并结合一份标准化的问卷,调查研究能够很好地描绘大样本的特征,并对总体做出推论。不仅如此,它还能非常准确地得出有关失业率、投票意愿等指标的信息,而这是其他研究方法无法做到的。但是,调查研究方法也绝非“万灵丹”,它也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首先,缺少弹性。通常调查研究总是事先完成研究设计,并在研究中保持不变。这使得研究者无法察觉新的变量,有时即使察觉到了,也很难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进一步深化研究。另外,利用标准化问卷进行测量,是调查研究的特色之一。但这种标准化处理常会使实际访问削足适履。因为被访者的情况各异,适用于某些被访者的问卷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些被访者。因此,标准化问卷的问题和答案选项,为了能适用于所有的被访者,就只能选择代表被访者态度、意向、生活情境和经验的最小公分母。这样的问卷,一方面对于许多被访者来说适用程度可能都不是最高的,同时也使得调查研究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议题。 其次,无法了解被访者具体的生活情境。调查研究是用问卷来搜集被访者信息的,调查访问仅限于问卷设定的内容,而且调查的时间很短。因此,研究者很难进入到被访者的生活情境中,深入细致地把握被访者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和想法。但是,同样的话语会因为社会情境、说话的人、说话的方式,以及说话的人与听众之间的社会距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社会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人际互动,以及文化架构中。人们的日常对话含有特别的设计特性,用来侦察和校正误解,建立相互理解。但在调查访谈中,为了确保每个被访者都受到标准化处理,这些特性都被控制住了。这样,在调查访谈中,被访者的答复可能与其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表现并不完全吻合。 最后,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被调查对象会比较准确地回答诸如年龄、职业和教育等有关人口统计指标。但是,对于态度的调查就很难说有十分的把握,因为人们的态度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问卷访问时又很难发现。研究行为本身可能就会影响被访者的态度。如某位被访者对一项有关灾难救助的议题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看法,但当访问员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就可能对该议题形成自己的意见。需要强调的是,受到影响的可能仅仅是调查结果,而不是被访者的真实行为。某位被访者可能会明确地向访问员表示赞成改善学校条件,但在实际对增加教育投资议案表决时,他很可能会投反对票。某些人存在性别歧视的做法,可由于知道别人不赞成他的做法,他通常会不承认自己有性别歧视。也就是说,调查研究并不能测量社会行为,它搜集到的只是被访者对那些能回想起的过去的行为,以及未来的或假想的行为的自我报告。所以,研究者应该清楚,通过问卷访问得到的态度、意见,有时可能并没有反映出调查对象潜在的价值观,调查对象的行为也并不一定总是与态度保持一致。 总的看来,作为一种测量过程,标准化测量和概率抽样使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但标准化测量、情境缺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却使其效度较低。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始终要对它固有的或可能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注意在每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努力克服它们。而克服调查研究局限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它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特别是与实地观察研究结合,这样就能取长补短,大大提升研究结果的效度。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分类 调查研究是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适合调查研究的课题五花八门,与此相对应,调查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在调查时能正确选择满足课题要求的调查形式,有必要依据一些标准,对当下流行的各种调查形式加以分类。本节将从调查对象的范围、研究目的、执行方式、时间维度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来介绍调查研究的分类情况。 一、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按调查对象涉及的范围分类,可以将量化调查研究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形式。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最常见的普查是人口调查(census),它也是最早进行的量化调查。目前世界各国都定期进行人口普查,我国分别于1953年、l964年、l982年、J990年、2000年进行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资料是通过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个进行调查获得的,除了能获得全国人口数量外,还包括了全国和省县各级行政单位的人口特征,因此,它已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各种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许多研究者重要的资料来源。但是,人口普查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调查周期特别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般l0年才能进行一次,而且包含的人口资料也比较有限,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满足对数据资料的需求,调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地是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即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一定规则抽取部分元素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由于抽样调查只询问目标人群中的一部分对象,因此,工作量要比人口普查少得多,这意味着较少的人力、财力投入,调查周期也缩短了许多。例如,我国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在全国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另外,还每年针对人口变动量进行一次抽样调查。而美国则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通过当前人El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这种经常性的抽样调查,逐月提供有关人口、劳动就业与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得到广泛应用的另一个理由是准确性较高。尽管普查能避免产生抽样误差,但普查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在实际普查中,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的,他们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短暂的培训也很难改变他们的素质状况。这样,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在普查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非抽样误差。相反,抽样调查只需要少量的工作人员,可以尽量使用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同时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训练,而且还可以在实际调查中给予严密的督导检查,最大限度地控制非抽样误差的发生。这样,只要抽样方法科学得当,与普查中非抽样误差产生的损失相比,抽样误差所引起的损失反而小些,从而使得抽样调查的资料更准确、更可靠。 二、按研究目的分类 如果按研究目的分类,大部分教材都将研究分成探索、描述和解释三类。但在探索性研究中,基本不用问卷形式,最主要的原因是问卷调查太贵。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调查就是对总体特征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它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有谁牵涉在里面。进行描述性调查,要求研究者对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一般会随机抽取一个较大的样本。人口普查是描述性调查最好的例子。另外,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统计调查,调查机构进行的民意测验,相当一部分市场调查,也都是描述性调查的例子。 解释性调查就是希望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它关注的是事情为什么会以现在这个样子呈现出来。这种想要知道“为什么”的欲望,正是解释性调查最鲜明的特征。解释性调查通常是与描述性调查结合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先是进行总的描述,然后再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解释。如进行一项城市犯罪调查,对城市各项犯罪指标的报告,就是描述性调查,而深入分析为什么某个城市青少年犯罪率较高,就是解释性调查。 三、按执行方式分类 按执行方式,可以将调查研究划分为三种主要形式:自填问卷(self-admin— istered questionnaires)、当面访问(face-to-face interview)和电话访问(tele— phone interview)。自填问卷方法是研究者将问卷直接交给被访者,或用邮寄的方式寄给被访者,由他们自己阅读问卷,然后根据填答说明,写下自己的答案。自填问卷也可以将多个被访者召集到同一地点,在研究者的指导下统一填答问卷。当面访问是研究者雇用一些访问员,由他们根据问卷内容,当面地向被访者口头提问,同时逐一记录下被访者的回答。电话访问是当面访问的一种转化形式,访问员不再直接面对被访者,而是通过电话向被访者进行提问。有关不同调查执行方式之间优缺点的比较,在下一章还要从资料搜集的角度详细展开讨论。 四、按时间维度分类 按进行调查的时间维度,量化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时点的横剖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和多重时点的纵贯调查(longitudinal study),其中,横剖调查是大多数调查采用的形式,因为,纵贯调查花费很大,而且周期太长、很难控制样本。 横剖调查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一次性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访问。横剖调查是在某个单一固定的时点上搜集有关信息,特别适合进行描述性调查。人口普查是最典型的横剖调查,其目的就是搜集某个时点上的人口信息。 横剖调查得到的资料,也被用来进行解释性研究。由于解释性研究大多需要进行时间顺序上的因果分析,单一时点资料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研究者通常会再设计一些回溯性问题,用回忆的方法,获取被访者以往的信息。这种变通方法的缺陷是资料不够精确,因为,被访者很可能无法准确回忆出当时的情况。另外,有些研究者还在分析资料时,利用不同年龄段被访者的资料进行因果分析。这种做法受到质疑,因为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极大的漏洞。 纵贯调查至少在两个以上时点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在不同时点之间所展现的特性进行调查。由于在不同时点获取资料,纵贯调查比较适合进行因果分析, 尤其适合探求社会变迁问题的解答。但与横剖调查相比,进行大规模的纵贯问卷调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跨时段的抽样,技术上不太容易操作。按抽样的对象和目的,纵贯调查又可具体分为趋势调查、同期群调查与追踪调查三种形式。 趋势调查(trend study)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总体在不同时期同一种类型的资料,来比较分析总体特性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趋势调查中,每个时点用来搜集资料的问卷应保持一致性,而且样本也应该从同一个总体中抽出,但入样的被访者可以是不同的。 同期群调查(cohort analysis)是指研究者在不同时点,对某个特定时段内共享相似生活经验的那些人的调查,这群人被称为同期群(也可翻译为“年轮”、“世代”等)。常见的同期群包括所有于同一年出生的人(birth cohort)、所有在同一时间受雇的人、所有在某年或某两年内退休的人,以及所有在某年毕业的人等。同期群调查并不关心某个特殊的个人,它关注的是具有某种时间标识的一类人,把他们视为目标总体。每个时点被抽中的被访者只要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即可,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相同。 追踪调查(panel study)是指研究者在不同时点,调查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这种调查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不难设想长期追踪一群人绝非易事,某些人可能已经死亡,或不知搬到哪儿去了。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追踪调查,即使是很短期的,获得的连续调查资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清楚地显示出那些特殊生活事件的影响力。追踪调查也将趋势变化作为重点内容,所以使用的问卷也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比较三种纵贯调查形式,从样本看,除了追踪调查,趋势调查和同期群调查两次样本包括的都不是相同人选,但趋势调查关注的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相同年龄组的比较,而同期群调查关注的是两组处于不同时期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的比较。以民意测验为例,趋势调查关注选民意愿随时问的变化,同期群调查关注某一代人选举意愿随时间的变化,追踪调查关注某个特定样本人群选举意愿随时间的变化。 五、按应用领域分类 除了人口调查,抽样调查方法还经常被应用于以下一些领域: 第一,民意调查(poll或public opinion poll)。即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民众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民众作为样本,直接询问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然后用这些民众的看法来推论全体民众的看法。民意调查源自美国总统选举预测,1936年盖洛普借助于科学的抽样理论,准确地预测出罗斯福将当选美国总统。 对于选举预测而言,如果候选人的实力极为接近,实际得票率的差距在3个百分点以内的话,民意调查很难有绝对把握预测谁当选,因为这种失误在允许误差范围内。除了预测选举外,民意调查还经常被用来了解民众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等。 第二,市场调查(marketing research)。广义的市场调查也称为市场研究(市场调研或市场营销研究),它包含了从认识市场到制定营销决策的一切有关市场营销活动的分析和研究;狭义的市场调查则更偏重于搜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市场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各式各样购买或使用商品的消费者,以及潜在的消费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消费者以外的人群,如商家的生产、销售人员,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等。市场调查可以被用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对产品的满意度,也可以用来研究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广告宣传效果以及产品营销环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为很难离开市场调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进人中国市场前,都是以全面的市场调查为先导的。很难想象,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在没有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 第三,社会问题调查。它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的系统调查,例如青少年问题调查、离婚问题调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等。这些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对问题现状加以描述,同时分析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犹如医生给病人看病,社会问题调查就是一种“社会诊断”。 第四,居民家计调查。它是一项基本国情调查,以居民家庭为调查对象,搜集整理有关居民家庭人口、就业状况、货币收入、消费构成,以及主要生活消费品实物量等方面的资料,从而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情况,进而为一些影响居民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学术性专业调查。它是社会科学专业研究人员从事的调查,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了解某种社会状况,而是为了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与其他调查类型不同,这种调查在设计以及资料分析上,始终是以满足某个专业学科自身理论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或者说,它是以学科理论建设为主要任务的。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调查研究是一种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研究方法,其实施过程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如果按调查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将调查过程分为设计和执行两大阶段。在调查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和抽样总体,决定搜集资料的方法,设计抽样方案和调查问卷等。而在执行阶段,则主要是实际抽取访问对象、资料搜集、进行资料处理和报告调查结果等。本节将按以上划分,简略介绍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调查工作的总体规划、抽样设计、资料搜集和处理方案。 首先,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工作项目相当繁杂,又牵涉到相当多的人员,因此必须对整个调查工作有一个总体规划,以保证整个过程顺利无误。调查的总体规划应以书面形式,形成一份计划书,内容主要包括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范围、调查经费预算和进度安排的说明。为了能更有效地完成下一步的调查执行工作,最好能在调查设计阶段,形成一份比较详细的调查工作流程表,把调查访问过程所需进行的工作分类,尽量完整列出每一类中的工作项目,并预设各工作项目的完成期限。调查工作流程表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化调查程序,它在调查执行过程中能起到工作检查表的作用,能帮助研究者关注每一个调查环节,以免因遗漏某项工作而发生难以补救的缺失。 其次,抽样设计是调查设计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抽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在调查的各个执行程序中,抽样由于涉及许多统计知识,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设计抽样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界定总体的范围,明确调查对象是什么。在界定总体时,真正有操作意义的是确定抽样框,没有抽样框实际抽样就无法进行。一般说来,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是最好的抽样框,户籍资料、流动和暂住人口登记资料也都可以用作抽样框。接下来要确定样本规模。然后确定是否需要分阶段或者分层次。在进行分层设计时,要注意层的总和应包含整个总体,并且互不重叠。而分阶段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确定每一级的抽样单元。在目前比较常用的全国PPS抽样中,一般是将县一级单位确定为初级抽样单位(PSU),接下来是街道、居委会、居民户和被访者。另外,在设计中还需要确定在每一层或每一个阶段使用何种概率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是否有辅助信息、辅助变量可以利用。再有就是确定参数与误差的估计方法,并推导出相应的估计公式。与抽样设计有关的内容将在第二、第三章详细讨论。 最后,设计资料搜集和处理方案。这里需要完成三项工作。首先是选择资料搜集方式,是用自填问卷,还是进行调查访问。选择资料搜集方式,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调查成本、抽样、抽样总体、调查内容和调查周期等几项,有关内容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其次是设计调查问卷。在调查研究中,问卷设计的好坏对调 查结果影响很大,因此对于问卷设计应该予以特别注意。从设计问卷初稿开始,就要针对调查主题,邀请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讨。而在完成问卷初稿后,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包括实验室测试和实地的预调查,以有效保障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问卷设计的有关内容将在第四、第五章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