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8章 社会控制.doc
下载文档

ID:3315514

大小:128.50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3-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18章 社会控制 18 社会 控制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本章要点】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多重性与闭环性的特征。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等来实现的。社会控制手段分为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社会控制过程包括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 ·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 【关键概念】 社会控制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社会失范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的度社会越轨人类是有理性的群居性高级动物。许许多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就会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因此,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确定彼此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运行的秩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就属于社会控制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人类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在人类社会诸多的竞争、冲突和对抗行动中,社会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斯(E.A.Ross)指出的,“我们的社会秩序绝不仅仅是蜂房或兽群的秩序。它似乎是建造物,而不是长成物”,社会秩序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行为——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在协调个人、公共与社会利益,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控制(control),具有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含义,最早被用于表示对人或国家管理的艺术,其基本含义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调节、引导和管理的行为过程。l948年,维纳(N.Wiener)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其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被视为该理论的奠基性作品。此后,应用控制论的学科迅速增多。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于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是工程控制论的奠基性著作。作为一种系统思维方法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控制论的影响扩展至生物控制、人工智能乃至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1901年罗斯在《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控制”的概念,其大意是指与人类自然秩序相对的,带有一定目的和意识的社会规制。他逐一分析了控制的多种手段——舆论、习惯、信仰、宗教、礼仪、伦理等,并综合比较了各种控制手段的利弊、界限及其标准。尽管这一分类显得较为粗糙,在分类标准上尚待完善,但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释了社会控制的内涵。当时美国正处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移民浪潮之中,越轨、歧视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因而,社会控制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社会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学引入社会控制多是从社会规范的服从——社会化,社会规范的违犯——社会越轨两个方向介入的。 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认为,社会控制是指意图促使人们遵从重要社会准则的社会机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蒂文·威格(Steven Vago)认为,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用来维持秩序和提升行为预测性的各种方法。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布莱克(Donald Black)在他的《作为因变量的社会控制》一文中指出,社会控制是社会生活的规范方面。它确定异常行为并对其作出反应,特别对应该是什么进行规范:什么是正确或错误,什么是违反、义务、不正常或破坏。这种观念更是把社会控制等同于规范,在布莱克看来,社会控制就是把社会规范具体化为实践的过程。 我国最早系统阐述社会控制学说观点的是吴泽霖教授。不过,他采用“约制”而非“控制”的说法,原因是社会约制含有双重方向,而控制往往局限于从上到下的作用。此外,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也曾介绍过社会控制的概念,他认为,“凡此种种可作社会上各人行为标准的规则与制度,对于各人行为,即具有约束的力量。社会控制,就是此种种行为规则与制度对于个人行为约束的作用”。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二、社会控制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控制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一)按控制对象划分 罗斯在《社会控制》中,按照控制对象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舆论、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之类等基于伦理的社会控制; (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等基于政治的控制手段。 (二)按功能性质划分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基于功能性质,将社会控制划分为如下几类。 (1)积极性控制: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积极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2)消极性控制: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有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其中,消极性控制又可称为狭义上的社会控制,其针对的是特定越轨人群。 (三)按控制的性质划分 按照社会控制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型。 (1)硬控制,又称正式控制(formal control),利用法律、纪律、政权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这种社会控制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制度化的特点。对于违反社会规范的惩戒和监管往往由固定的社会机构进行。 (2)软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informal control),利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对于违反社会规范的惩戒和监管,并没有固定的社会机构来实施。在我国部分城市社区广泛存在的“银发力量”(old lady network),就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队伍,他们在维护社会治安、解决社区纠纷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按社会控制的作用力方向划分 按照社会控制作用力方向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外在控制:经由外在压力实施的控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负向的制裁措施,例如对那些违反了社会规范的人的惩罚;二是正向的奖励措施,如提升、奖金或者鼓励,它倾向于奖励服从者。 (2)内在控制: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五)按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划分 按照社会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小至家庭、村庄、学校、工厂,大至社区、国家。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组织权威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组织规章表现为按章办事。例如,在我国社会盛行已久的“单位制”就是一种典型的组织控制手段。1949年后.我国在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调控和组织管理三方面建立了单位体制,国家通过等级有序的单位行政制,控制单位成员政治思想、学习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单位成为中国社会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调配形式。 (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与组织规章的重要区别在于:制度调节社会行为的范围比较广泛,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有制约性;组织规章只用来制约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对于组织外的社会成员没有制约性,对组织成员的组织外社会行为一般也没有制约性。 (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人们共同享用和共同学习的风俗、信仰、价值及全部创造的总和。文化既然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其中必然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非刚性,二是广泛性。 三、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来看,它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来看,它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 (一)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而社会秩序的产生与维系则有赖于社会控制。正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白克马所说:“社会秩序,决不能偶然产生。既经产生,如无外力控制,亦不能维持;因个人常各寻自己私利,而盲然于社会利益。”因此,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系社会秩序都必不可少的手段。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在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社会里,虽然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比较狭小,社会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社会仍然存在社会控制,只不过控制手段主要是基于人们的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等情感之上的习俗和民风,以此维系亲情关系及宗法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丁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也日益复杂,人类社会逐渐从传统社会演化到现代社会。这时,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逐步扩大,社会利益的冲突也日益加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争端和冲突越来越多,社会控制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臻完善和严密,越来越趋向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其鲜明的特征是法律取代习俗成了主要的控制手段。美国社会学法学家庞德(R.Pound)说:“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主要依靠的是政治组织社会的强力。我们力图通过有秩序的和系统的适应能力,来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虽然社会控制往往以全社会的名义出现,似乎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维护特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的本质。 (二)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控制手段多种多样,虽然它们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不完全一样,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即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这就要求各种控制手段之间有一个协调统一的关系。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因为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要求其成员有统一的行动,需要对不同的群体及群体问关系进行控制与约束,需要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进行协调与制约,不允许各自为政和各行其是,要以统一的规则对社会实施全方位的控制。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社会控制的这一特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这些社会实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金钱万能”那一套,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控制还表现为强制性,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 首先,人类社会产生私有制以后,随着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别以及阶级的产生,阶级利益之问的冲突日益尖锐和激烈,阶级问的压迫和剥削也愈演愈烈,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其次,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要求社会成员有统一的行动和意志,但任何社会总会有反社会分子存在,如果不用强制的方式对这部分社会成员严加控制,其他社会成员的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 (三)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社会控制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控制手段组成社会控制体系,而它们的作用范围则组成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国家机关T作人员来说,他不仅受到政权、法律、风俗、习惯、观念等的控制,还要受到政纪的控制,这多重的控制使他的行为既要符合一名普通公民的要求,又要符合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close cooPcontrol system)。所谓反馈是指将控制系统的输出回输到控制系统中去,以调节或改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社会控制的闭环性使得社会控制系统与某些开环控制系统(即不具有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有一个重大差别,即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能。控制效果如何,控制过程产生了哪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反馈回路反映到控制决策部门,以使其做进一步的调整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社会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以便适应社会运行状态,达到社会控制目的。 四、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包括社会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多样性表现为,社会成员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看法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彼此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多方位性。一致性则表现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共同生活中,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互动,要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为了使这种互动得以产生和延续,使社会关系得以建立与维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只有多样性而没有一致性,社会互动无法进行,社会秩序无法建立,社会就不存在了;如果只有一致性而没有多样性,社会活动空间过于狭窄,缺乏社会活力,也不利于社会创造和社会发展。因此,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就是保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得以实现并延续下去。简而言之,就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具体来说,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规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地位),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问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五、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处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重要。“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社会控制失调现象。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时期,社会规范预先由社会设定,社会行为一般由相应的行为规范予以规定,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变动加剧,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产生许多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越出了原有社会规范的约束范围,因而出现了没有相应社会规范约束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规范真空”。“控制失灵”则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规范正在逐渐失去约束力,不再具有引导与制约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的功能,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或虽已建立但无相应约束力,因而出现社会规范失去控制作用的状况。无论是“规范真空”还是“控制失灵”,都对原有的社会秩序起着扰乱和破坏作用,同时,也对新型的社会秩序起着催生作用。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等方面来实现的。 一、社会控制手段 社会控制手段的种类很多,分类不一。如罗斯将社会控制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舆论、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之类的控制手段,罗斯把它们称为伦理的控制手段,它们的形成是由于感情的力量;另一类是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罗斯把它们称为政治的控制手段。我们这里将社会控制手段分为三类,即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每一类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工具性控制手段。 (一)组织控制手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达,社会成员置身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在社会有机体中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小至村庄、学校、工厂、公司,大至社区、国家等,组织生活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组织控制就是指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一种方式。组织控制的特点是范围小,即控制范围局限于该组织内部;实行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实施控制。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指令和组织规章。 1.组织指令 组织指令是指地位较高的一级组织对其下属组织的组织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或口头指示。组织指令的贯彻实施是以组织权威为基础的。组织权威源于组织结构,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组织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形,金字塔顶部为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底部为一般组织成员,中部为组织各部门的负责人。组织与组织之间也是金字塔形,逐级负责,层层控制。每一个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都处在这种层级控制网络之中,控制者往往同时也是被控制者。 2.组织规章 组织规章是指组织内部为调节和制约其成员在组织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党纪、校训、厂规、守则等都是组织规章的具体形式。组织规章一般比较细致,对组织行为规定明确,如工厂里的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违反组织规章,一般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如通报批评、扣发工资、降级、撤职、警告、记过直至开除等。 (二)制度控制手段 人际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组织生活只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组织行为也只是人们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仅有组织控制手段还不够,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就是其中之一。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制度控制手段与组织控制手段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化控制,即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规定社会行为规范。它们的重要区别有两点:一是颁布的名义不同,前者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后者以某一具体社会组织的名义颁布;二是控制的范围不同,前者的控制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后者的控制范围仅限于组织内的成员。制度控制手段的具体形式有政权与法律。 1.政权 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形式,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构——政府。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权也是一种组织控制手段、一种层级控制方式。但是,政权是以全社会的名义出现的,它的控制范围也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且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以法律作为基础的,这是政权与其他组织控制手段的最大区别。作为政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政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机构,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职能。英国哲学家罗素(B.Russell)曾经指出:“政府,从它存在的最初时代起就一直具有两种职能,一个是消极的职能,一个是积极的职能。它的消极职能是防止个人的暴力行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制定刑法和保证它的实施。但是,除此而外它还有一个积极的目的,即有助于实现被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普遍的愿望。” 2.法律 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阶级性是指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广泛性是指法律的控制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制性是指法律的实施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对于触犯法律的社会成员,国家将运用强制力量予以制裁和惩罚。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不变的,因为法律从酝酿到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法律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执法严明、规范明确,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以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而又歧义丛生的概念,我们这里在狭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术语,并把它限定为大众文化,即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有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非直接强制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不是以强制力推行,而是以社会评价、内心反省等非直接强制性力量实施的,人们即使触犯文化控制也不会受到直接的严厉制裁,因而受到文化控制的越轨行为更为普遍、更为经常地存在。自觉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甚至内化了文化控制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人们在服从文化控制的时候一般没有强迫感,而是自觉自愿甚至不知不觉地遵从文化控制。广泛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调节的行为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涵盖面。文化控制的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几乎涵盖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因此,文化控制手段是组织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的有效补充。正是由于文化控制手段具有这三个特征,所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化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维护和建设。 1.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共同创造并共同遵从的,涉及人伦关系和次序及善恶、是非、正义和非正义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伦理道德最初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后经统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在文化控制手段内,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违背伦理道德,要受到社会舆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因此,不随俗是常有的事,但不道德却是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受到的社会惩罚比前者严厉得多。 2.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代代相传并自觉遵从的行为方式的总和。风俗习惯所调节和约束的社会行为大都是Et常生活领域的行为,如衣食住行、婚娶丧葬、生儿养老、待人接物、时岁节庆,等等。风俗习惯的社会控制作用的机制是从众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因此,尽管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风俗习惯的约束,但人们并没有什么受缚的感觉,而是习惯成自然,似乎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似乎本来就该这么做。 3.信仰信念 信仰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价值体系无限信服和崇尚,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之献身。信仰信念的典型形式是宗教信仰和主义信仰。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信仰、解释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主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哲学理论或社会学说的认同和信服,是对某种社会理想或社会目标的自觉追求。例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体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4.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无形无体,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向进行褒扬、赞赏,或进行批评、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和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电台、电视等)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控制过程是指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社会控制过程包括四个具体的环节,即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图18-1为控制过程的简要示意图。 (一)决策环节 决策环节是指处于层级控制顶端的控制者为社会控制的方向和社会控制的度做出具体规定的过程。这个控制者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或一座工厂的领导班子,控制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控制过程却是基本相似的。控制决策是围绕实现社会目标、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制定的,决策部门要根据社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如条令、规章、制度、法律、守则等,这些规范确定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方向。由于文化控制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因此文化控制不是一种层级控制,也就没有决策环节。 (二)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是指控制手段施加于控制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具体过程,也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控制对象本身充满矛盾与冲突,它与控制手段之间也充满矛盾与冲突。控制对象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在控制手段的作用下得到抑制、调整和削弱。控制对象与控制手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则是控制力量与反控制力量之间的较量,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决定了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有序还是无序。因此,实施环节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过程。实施环节的职能不在于消除冲突,而在于将控制手段有效地作用于控制对象,调节和缓解控制对象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并将控制对象与控制手段之间的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之不危害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监控环节 监控环节是指决策机构对实施过程和控制对象进行监督、核查和调控的过程。实施环节是否严格按照社会规范对控制对象实施控制,控制对象是否严格遵从社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核查,若有越轨行为则予以相应的惩罚或及时的纠正。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监察制度,如明代设立的都察院就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除了都察院,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而设立的对口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也是掌管监察工作的。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或风宪之官,职级不高却都有言事劾奏之权。现代社会的监控制度更是高度发达、高度完备。如我国现代社会的监察部、监察局,是对行政官员的职责、纲纪、行为进行监控的机构;各级、各部门党的纪检委则是对党员的党风、党纪进行监控的机构;1990年实施的《行政诉讼法》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制约的法律文件;各级统计部门、审计部门是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的机构;各级组织的人事部门也兼有监控的职能。 (四)反馈环节 反馈环节是指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过程。控制效果如何,决策是否正确,控制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反馈环节回输给决策机构,以使其对决策环节、实施环节和监控环节做进一步的调整。因此,反馈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沟通过程。如果:不管控制效果如何,一味按照既定的控制决策实施控制,那么,社会运行一旦偏离了预定轨道却得不到及时修正,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控制过程输出的信息除了反馈到决策机构还反馈到社会目标,一方面是将社会运行的实际轨迹与社会预定的轨道进行比较,若有偏离则及时修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修正社会目标,使之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另外,在图18—1中有一个控制系统外的扰动,这一扰动包括系统外的思想文化影响或外族入侵。如果一个社会控制系统没有良好的稳定性,一个很小的扰动都有可能导致社会控制机制失灵,引起社会无序。 三、社会控制的度 “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社会控制的度,则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含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1.控制力度 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问越宽广。 2.控制刚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3.控制网络致密度 社会活动空间犹如被渔网般的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 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耦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好了的,即运用法律、纪律、风俗、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予以事先规定,超出这一规定范围就成为越轨行为。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一样,社会控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存在既定的、一成不变的适度社会控制模式,因而适度社会控制是历史的、具体的。考察一个具体社会里的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衡量。 1.历史的角度 历史的角度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中,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控制的度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意味着从社会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如果说在奴隶社会里运用封建社会的控制形式是一种欠度控制,那么,在封建社会沿用奴隶社会的控制形式就是一种过度控制。作为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可避免地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形式,又要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带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控制形式。当代中国由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出来,因此还会带有一些封建社会的控制形式的痕迹。 2.社会稳定的角度 社会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度社会控制的表现之一。在欠度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弛废、民心涣散、社会动荡不安,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度控制即使有可能带来社会稳定的局面,也只能是一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这种稳定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稳定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历史经验已经表明,过度控制并不能带来长久的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运行,反而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陷入社会恶性运行状态。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从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候起,人类就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挣脱了自然界的重重束缚。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也逐渐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总之,人类的地理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也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对于一个具体社会来说,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则该社会控制体系与“适度社会控制”越吻合。换言之,适度社会控制就是能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自由活动的社会控制形式。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前面我们指出了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地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过度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欠度控制;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而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成了过度与欠度控制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时要综合三个维度的值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控制还是欠度控制。 正确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实现适度社会控制,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分困难的。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容易导致社会失序甚至社会动乱。过度控制也不好,它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功能,又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控制则是对它的校正。社会越轨有不同的类型,各有其产生的不同原因。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越轨实行不同的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的素质及阶级地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2.违警行为 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着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此类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对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因此这种解释又可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最早提出这种理论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Lombroso)。他测量了一些犯罪的人的头骨后发现,犯罪的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犯罪的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此后,又有学者将这种体质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产生所谓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体态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一种是内容型,其特征是身体柔软、圆胖;一种是中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体格健美;另一种是外坯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质虚弱。该理论认为中坯层型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的基础之上。正常人的细胞核都有23对(46个)染色体,其中22对(44个)是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只有一对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两种。男性细胞核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女性细胞核中是XX型性染色体。但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有一种xyy型的结合体,即比正常男性多一个Y性染色体。这些人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的粉刺等特征,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狱中占的比重较大。于是,染色体理论就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二)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的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无意识,它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人的本能又可以分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性欲、爱恋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杀伤、虐待和破坏的动力。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总是争取自私的满足。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从它之中分化出自我与超我,又在暗中支配着自我和超我,即无意识支配意识。本我的活动,尤其是性欲的活动,由于受到道德和良心的压抑,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途径,以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性欲必须通过非性欲途径寻找满足的过程,被称为升华。欲力升华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创造性的活动。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