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9章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
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区社会工作
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社区社会工作在不同的著作中提法不尽一致,有的称为社区组织,有的称为社区发展,有的将二者合称社区社会工作,或称社区工作等。本书在此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提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1.社区概念的含义
社区是从英文的community一词直译而来的,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称为“地域群体”或“地方社会”。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通常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地域、人口、组织机构和文化。其中,地域是社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人口(居民)是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组织结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而文化则是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总有某些共同的联系点,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经济利益以及相近的文化素质等。这些有着某些共同点的居民必然发生接触与互动,如行动上、语言上乃至思想上的沟通。由此导致了居民互动而形成的各种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及相似的文化习俗、价值判断、归属和认同感等社区文化。
2.社区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可被视为地方社会,它一般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从社区概念的内涵看,它与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但都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其二,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所谓的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则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对人群活动的地域界限比较注重。其三,一般来说,社区关系较社会关系更为紧密。与社会相比,社区内人们的交往频率比较高,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乃至分工关系由于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所以一般比较紧密。其四,社区的功能比社会更加明确、具体、专门化。一般来说,城市社区以工、商职能为主,农村社区以农业职能为主。
3.社区的分类
社区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空间特征划分,社区可分为有形社区和无形社区两大类(也称空间性的和非空间性的,笔者以为这一提法不很准确),有形社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具体说来,又可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及专能社区三种。法定社区即通常所讲的地方行政区,一般由法律确定其边界。自然社区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如村落、集镇、城市等,它和法定社区有时重合,有时不重合。专能社区是人们从事一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区,如大学城、矿区、军营等。关于社区的横向分类可参见表9—1。
表9—1 社区横向分类简表
资料来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3版,351页。本书略作改动(加了“虚拟社区”)。
与有形社区相对应的是一些空间特征不是很明显的社区或是无形的社区,主要是指精神社区、虚拟社区等。精神社区是指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之上的社区;虚拟社区则是由于电子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社区。在这类社区,人们虽没有明显的共居地域,但有着某种共同的归属感和成员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社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社区,一般是指有形社区,是具体的乡村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等等。
二、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
从内涵来看,社区组织、社区发展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概念比较接近。从历史起源看,先有社区组织,而后才有社区发展,以及结合前二者的社区社会工作。
1.社区组织
对社区组织的界定较多。我国台湾学者魏文雄在总结各种有关社区组织的界说的基础上,认为:“社区组织是一种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与过程,它利用计划与组织工作协助社区居民认清社区整体需要与目标,通过社区方案与社区变迁机构来统合、协助与发展社区个体、群体与组织,并运用社区内外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与达成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与生活环境。”
2.社区发展
关于社区发展,人们引用较多的是联合国的定义:“社区发展,专指人民自己与政府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结为一体,使它们能够对国家的进步有充分贡献的一种程序。这种复杂的程序包含两种重要因素,一是人民本身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参与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准;二是鼓励自助、互助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更能发挥效力。
我国台湾学者李增禄教授将社区发展的特性概括为以下几点,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发展概念的理解:
(1)社区发展是一种策略,经由教育及组织的两个层面,使地方社区产生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社区发展可以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以协助促成现代化,或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二者兼具。
(3)社区发展关心所有社区居民、整个社区的生活和全社区的需要,运用来自政府及志愿团体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
(4)社区发展方案的制定应基于居民的需要,它强调居民的自动自发、自助和互助的努力。
(5)社区发展具有双重目标,即任务目标(task goals)和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前者是指物质目标或具体的成果,如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健康中心的建立、妇女福利方案的建立等;后者如居民参与和增进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6)社区发展是一种组织与教育的行动过程,亦可将社区发展界定为:社区发展是一种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社会工作者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共同行动。通过研究社区的共同需要,调动社区各界力量,动员社区内外资源,采取自助行动计划等步骤,以达到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发展社区居民的合作精神、提高居民生活素质与促进国家整体建设的目标。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学界对社区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王思斌在《社会工作概论》中,将社区工作定义为:“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宋林飞在其《社会工作概论》中认为,“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以社区为案主的一种宏观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组织三种形式”。
夏建中在其《社区工作》一书中认为,应该这样理解社区工作这个概念:社区工作是献身于增加非专业人士的知识、增强人们应对困难和窘迫环境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更大的控制能力的一种专业;社区工作者激励和支持社区内的个人和群体努力改善自己社区生活的条件,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自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增强居民信心、技术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力,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环境,实现社会公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它是一种以社区及社区居民为基础(案主)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艺发起,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旨在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意识,推动和实施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及社区发展方案的方法。
4.社区组织、社区发展与社区社会工作的比较
在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期的人们往往使用社区组织的概念,将重点放在解决工业化都市中的社会问题,满足都市居民的需求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社区发展的概念,其重点在于促进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满足乡村人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需求。以上二者虽有差异,但并无实质不同。后来这两个概念逐步为社区社会工作所取代。
尽管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三者间实际存在着不同的重点,在工作方向及方法的运用上都有不同的内容。详细比较请参见表9—2。
表9—2 社区组织、社区发展和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异商点
资料来源:周沛:《社区社会工作》,5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从表9—2可见,在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三个名称中,社区社会工作一词运用较为广泛,含义也更为丰富,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从广义上说,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则等同于社区社会工作,二者可被视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一种模式。由此笔者认为,社区社会工作可以被认为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的综合。
三、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但通过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及协助,以推动居民解决问题,则是在一个多世纪前才开始的。这里主要介绍和讨论专业意义上的,或者说是作为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直接渊源的社区社会工作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社区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中发展较晚,但其渊源可上溯至l9世纪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慈善组织会社”时期
当时欧美建立了不少睦邻服务中心与慈善组织、会社,它们大多以都市里的邻里等区域单位为服务对象,用协调合作的方式将社区内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推动了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为社区工作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1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区基金会及联合会建立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时的“战事基金会”转变为各地的社区联合募捐组织“社区基金会”。它们联合社区内各团体、机构,定期举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募捐,并设计彼此相互配合的发展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促进整个社区的福利。
3.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政府介入时期
受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开始积极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的基本责任主体亦由志愿团体转向政府。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公共福利计划时也大量引用了社区组织的原则与方法。1939年,社区组织在美国正式被确定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
4.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社区发展兴起时期
1951年,联合国推出“联合国技术援助推广方案”,1952年正式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推动社区发展。此举目的在于带动社会变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区福利。这种以教育过程为主的方法,联合国于20世纪60年代大力推行,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战略,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推崇,甚至被引进到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推广社区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赞助有关反贫穷、开展市区重建、反青少年犯罪、反失业、推进市民参与及服务协调等计划,将社区社会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
5.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社会工作重点转移时期
这一时期,政府对社区社会工作的热情有所减弱,资助亦有缩减。因此,与前一阶段几乎包罗万象的社区社会工作相比,这一时期的社区社会工作由专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推动,主要针对一些社会的弱势人群。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区社会工作转向一些有特别需要的人士,如少数民族、妇女、精神病患者及老人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区发展公司”(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其目标在于改善贫民区的居住条件、服务素质和就业情况。在英国,当时的情况和美国也差不多,其时的社区社会工作受政府的资助减少,社区社会工作的重点不得不转向为一些脆弱人士提供服务等方面。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
本节将介绍和讨论一些对社区工作实务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社区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分社区组织、社区发展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社区组织的理论模式
美国学者罗斯曼(J.Rothman)在总结美国社区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社区组织的三大实用(操作)模式,即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与社会行动模式。以下根据罗斯曼的说明及其他学者的阐释对这些模式作概括性的介绍与讨论。
1.地区发展模式(locality development)
根据罗斯曼所作的界定,地区发展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其目标在于发展社区自助能力和加强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者应着重于推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及居民自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进而改变社区。
(1)介入目标。该模式的主要介入目标包括:具体社区问题的解决;社区生活的改善;居民通过主动参与过程学会自决、自助,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居民及团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上述具体目标既包括任务目标(前二者),也包括过程目标(后二者)。托马斯(D.N.Thomas)将介入社区的过程目标更具体地划分为:重新建立各种社会网络;增加居民互动及交往;改善邻里关系;重建居民及团体间的紧密联系;居民觉悟到参与的重要,并愿意承担责任;居民
对社区更加认同及投入。这一模式尤其强调过程目标的重要地位,将提升社区居民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以实现自助,作为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2)介入策略。该模式在介入策略上强调推动居民参与及合作,通过改善社区的沟通和合作渠道,以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解决现存的社区问题。其一,注重与掌握资源的权力机构、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合作方式偏重和谐及互利。其二,重视居民及地区团体广泛的参与,界定问题与需要,然后设计及采取行动去改善问题。其中自决及参与是重要的介入原则,行动实施过程中强调协商及互谅。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该模式强调参与者的自决及成长,因而工作者一般处于从旁协助的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促进者”(enabler)——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鼓励及协助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人际关系,促成共同目标的产生;“导师”(teacher)——协助训练居民解决问题和组织的技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中介人”(mediator)——协助各团体及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4)适用范围。该模式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这类社区居民背景比较相似,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虽存在分歧,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居民对政府比较信任。
2.社会计划模式(social planning)
社会计划模式也称社区计划模式。该模式认为,每一社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方能解决。社区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针对社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制定规划,并最终解决问题。
(1)介入目标。与其他两种模式有所不同,社会计划模式所关注的是任务目标,以解决社区现存的各类主要问题为其工作重点。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当根据社区的内外环境、问题的性质及自身的条件,设计工作计划,以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实现预定目标。
(2)社会计划的内容和程序。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各种社会问题在社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和表现,换句话说,社区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该模式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一种模式,其所涉及的问题应是那些和社会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如老年人问题、儿童问题、医疗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等。针对社会工作领域内的各种问题而制定规划,这便确定了社会计划的内容。至于社会计划的程序,一般说来,依次为了解组织(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组织)的使命及目标、分析环境及形势、自我了解(自身机构的特点及能力等)、界定及分析问题、确定需要(32作对象或社区的需要)、建立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标准、选择可行性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等。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强调专家的作用,可以将这一模式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它是通过专家的知识、科学决策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及策划改变。作为专家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其决策者的权威、合法地位及代表公众利益的可信程度,一般来自其工作机构、专业知识、训练、社会地位及其对工作对象利益的认同。社会工作者在该模式中是作为专家而存在并以专家的角色开展工作的。他通过资料和信息的收集、社区诊断、制定规划、组织运作和成效评估等,为社区民众解决问题。显然,该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在工作中需要社区民众的配合,但后者是作为辅助者而出现的。
(4)适用范围。该模式适用于一些社会变迁急剧的社区,这类社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问题,仅仅依靠一般民众或社区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应对。
3.社会行动模式(social action)
社会行动亦称为“社区行动”或“冲突模式”,在社会工作领域一般称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模式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或介入模式,它将社区问题出现的根源归结为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不公平的资源及权力分配政策,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忽视及受到剥削,因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是通过组织居民(边缘、弱势社群)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争取所需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及生活素质。社会行动的本质并不涉及推翻整个社会制度,或是改革整个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它只不过是在现存的制度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为社会底层群众争取更多的资源分配,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1)介入目标。罗斯曼指出,社会行动的目的是实现制度(指具体制度)的改变,使权力、资源及决策权得到再分配,并影响基本政策的转变。具体来说,社会行动的目标应包括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前者是要通过行动,争取本身利益,获取应得资源,改善生活环境,维护居民权益,并增强参与决策的权利及代表性。后者是要通过行动,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介入方法。社会行动的具体方法包括:其一,集体行动。即将居民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使当权者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二,通过居民的切身问题及具体事件介入。找出居民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件,然后将居民组织起来,寻求解决的途径。其三,运用非制度化途径。通常包括游行、示威、请愿、静坐、诉诸媒体等等。其四,争取第三方支持。应尽可能争取社会大众、传媒及有影响力的人士对行动的同情与支持。
(3)介入策略及形式。关于社会行动的介入策略及形式,不同学者的归纳不尽一致。一般可包括合作式(交易式、协商式、对话式)、对抗式(对峙式、竞争式)等。前者是通过与当政者的协商或讨价还价,以争取问题的解决;后者是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等,向有关权力部门施加压力,以解决问题。
(4)具体步骤。社会行动的具体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酝酿期——找出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问题及社区居民的意愿作初步评估;宣传组织期——对社区问题做广泛宣传,并将居民组织起来;行动期——展开合作式或对抗式行动;总结期——问题得到改善并对行动的经验教训做出总结。
(5)社会工作者角色。在社会行动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促进者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倡导者、并肩者和引导者等,以较为主导性的角色开展工作,甚至要站在最前线。他们常与居民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完全由居民承担。但这并非是要工作者代替居民进行工作,行动的目标、方式、策略等一定要由居民参与,也要由居民共同决定。尽管社会工作者应以较主导的角色工作,但行动的决定权始终应归于居民,由居民作决定。
(6)适用范围。社会行动模式适用于那些各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出、且各方利益难以调和而使边缘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社区。在西方国家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该模式常被运用。但在我国内地,由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所决定,该模式就不一定适合。对此,笔者特作说明,以示区别。
4.社区组织三大理论模式的比较
表9—3将对上述三大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从十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加深学习者对这些模式的认识。
表9—3 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模式比较表
二、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关于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在此介绍创新改革模式、改变习俗模式、行为改变模式、过程取向模式四种,以供参考。
1.创新改革模式
该模式强调社区变迁必须经历一个时间段方能完成。这种社区变迁的过程有“开始”及“结束”阶段。在开始的时候,由社区变迁的推动者或社区发展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理想或计划给社区居民。在结束的时候,这个理想或计划已经整合到社区居民的文化或行为之中。在整个变迁过程中,有两股力量在理想或计划与整合问相互对立、相互作用。一股是改革者的新理想、新技术或革新行动,另一股是社区居民对改革者的新理想、新技术或革新行动的响应行动。经过这两股力量的互动,理想或计划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创新改革模式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的理想或计划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整合,即被后者所认同。
2.改变习俗模式
关于社区发展的途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强调应集中改变社区居民的环境或物质条件;另一种强调改变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由于社区居民风俗习惯的改变经常会带动物质环境的改变,因此有人将改变习俗视为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改变习俗的目的在于使社区不受拘束地成长或发展,通过增进居民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或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以更有效的方法完成社区的各种决定。促进习俗改变的途径很多,如可经由工艺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法律上、意识形态上以及宗教上的改变来达成等。改变物质环境,居民是否参与并非特别重要;但改变居民习俗非由居民的参与、合作不可。因此,不断努力以争取居民的合作,是变迁的推动者或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该模式强调通过居民习俗的改变以实现社区发展。
3.行为改变模式
该模式认为,社区发展的成败,可由社区居民行为改变的情形来判定。因为居民行为举动的改善本身就是社区发展的目标。由此,该模式对物质的改变或外在环境的改善不太注重。它将社区社会工作者视为社区变迁的推动者。由于改变行为的前提是改变居民的价值观念与态度,因此,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计划,改变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模式等。可见,行为改变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改变居民行为以推动社区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中也有行为改变模式,但二者涉及的对象不同。个案社会工作是针对个别案主,社区社会工作则是针对全体社区居民。
4.过程取向模式
该模式强调社区社会工作者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通过教育及组织的过程,改变居民的态度及行为,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过程目标,如增进居民参与、作决定及合作的能力;而不是任务目标,如物质的改进、设备及服务的提供等。在这一模式中,社区社会工作者是变迁的推动者、有能力的协调者及解决问题的指导者。该模式特别重视居民参与的功能并实际加以推动。居民参与既可作为社区发展的目标,也可作为方法。它既可实现更高程度的社区改善,亦可达到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的其他方法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介入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二者是以个人及个人组成的群体为对象,而后者是以社区及居民群体为对象。在社会生活中,个人问题无法与社会问题彻底划清界限,个人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因此,随着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成熟,人们认识到,早期将这三种方法严格区分运用的做法,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限制了社会工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起,形成了三大方法整合运用的趋势,其表现为在实践中从个人层面、小组层面和社区层面向案主提供支持与辅导,使他们的问题得到综合的解决。
在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运用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的方法解决社区问题,同样也需要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支持。虽然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群体为对象的方法,但是它并不排斥在工作过程中个人因素对群体的影响,而且针对群体中的个人问题、社区中典型的或突出的问题,采取个别化的方案加以解决,对加强社区社会工作效果、帮助社区社会工作者在一些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利用小组的群体力量来解决个人问题,可以建立不同目标的小组来使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具体化,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运用到社区问题的解决上,不仅加强了社区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来满足社区在不同层面上的需要;而且也使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发挥作用,扩大它们的实践领域。这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与程序
本节将对社区社会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程序作概括性说明。这些内容对实际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使实际工作有所依循。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关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或社区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一般有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类著作都有所涉及,甚至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在这方面提供了参考性意见,以指导各国的社区建设。
我国台湾学者徐震在其所著《社区与社区发展》一书中,提出了社区社会工作的八大原则。该书虽出版较早,但所列各项原则非常全面,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现列出如下。
(1)组织原则。社区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居民的过程,社区居民组织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解决共同的问题,满足共同的需要。
(2)教育原则。社区社会工作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教育社区居民,使其改变价值,改变态度,克服妨碍社会进步的风俗习惯等。
(3)利益兼顾原则。社区社会工作不以个别社区居民的利益而是以整个社区的利益和需求为依归,以实现社会公平。
(4)协调发展原则。社区社会工作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同等重要,应使之在社区得到同等重视,保持协调发展。
(5)社区自助原则。“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工作中应协助居民全面动员和运用社区内部资源,实现社区自助,同时争取社区外来援助,但不依赖外来援助。
(6)工作生根原则。社区社会工作是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过程,它鼓励居民将“参与”视为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居民自动、自发、自助、自治的精神与能力。并积极发掘与培养当地的领导人才和社区精英,使社区社会工作能“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确保工作的持续与成果的巩固。
(7)与整体配合原则。社区社会工作虽以社区为单位,但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计划、国家的区域性(地区性)计划相配合,使每一个社区的发展汇集成为国家的整体发展。
(8)注重预防性服务工作原则。社区社会工作不只是强调使居民学习并提高分析和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服务方案或计划的拟定上,必须兼顾目前与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防上。“预防重于治疗”这一医学观点,非常适用于社区社会工作。
笔者也注意到近些年出版的有关社区社会工作的著作对社区社会工作原则的概括。在1998年修订再版的甘炳光等编著的《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胡文龙和林香生将社区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概括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因应社区的现存情况计划工作步伐”、“尊重社区自决”、“强调居民的自助参与”、“广泛及包容性的社区参与”、“民主及理性的社区行动形式”等六项。周沛在其所著《社区社会工作》一书中,则将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概括为“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居民自助参与原则”、“社区自决原则”等四项。上述概括都是很有价值的,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参考的资料。
笔者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述和概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此将社区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归纳为五项,即以人为本的原则、居民参与的原则、社区自决的原则、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社区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本书前面一再提到,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包含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种。前者是通过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影响政府的决策及社区资源的运用,改善社区设施及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后者则注重人的发展,通过共同工作,增强居民问的相互关心和合作态度,培养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这两项目标都是社区社会工作所追求的,但最基本、最理想的还是后者,即培养居民的合作态度与能力。只有居民对社区事务有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其中并与他人合作,才能凝聚成集体的力量去影响政府的决策,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社区的改变和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对社区社会工作者来说,一个又一个具体任务的解决固然重要,但他更应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并提升居民的知识、能力与合作意识。
2.居民参与的原则
社区居民的自助参与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区社会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在社区社会工作者看来,只有居民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社区的问题和需要;外界人士对居民处境与困难的了解难以像居民自己了解的那样具体、切实和深入。再者,强调居民的自助参与也是对受助者人格尊严的尊重。只有社区居民参与界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对社区的问题和事务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出承担和负责,并发扬互助合作的精神,积极谋求对策,共同行动,社区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社区的实际改变与发展才是可能的。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只是从旁协助、激发与引导等,使居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建立自信,积极参与。
社会工作者在实际运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确保使社区中不同阶层或群体的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在不少情况下,社区的主要决策和改革措施都由少数领导制定,一般居民往往被隔离在外或疏于参与。这无疑是不利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的。社会工作者应特别注重社区内疏于参与社区事务的一些群体如家庭妇女、外来人口群体等的参与。必要时,应给予这些人以特别的帮助和鼓励。
为实现居民自助参与的目标,实际社区社会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发挥社区领袖和社区精英的作用。社区领袖和社区精英对社区居民的背景和需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而能够比较方便地与居民产生互动和合作,推动居民参与。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和帮助,发现或培养社区精英或热心人士担当社区领袖,推动社区发展。
3.社区自决的原则
社区自决就是让社区居民自己决定自己社区的事情,让他们选择和决定自己社区的改变方式及行动路径。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社区及其居民自决的权利,在工作中时时注意并提醒自己,不要将自己的意见、态度、价值观乃至偏见强加于工作对象;更不能居高临下,甚至命令或指示居民为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而开展工作。
当然,贯彻社区自决的原则并非要社区社会工作者对居民问题采取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实际上,要求社区居民作出合乎实际的决定,没有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引导是困难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诚恳地与社区居民一起讨论问题并相互交换意见,使居民对社区面临的问题和要开展的行动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作出合乎实际及愿望的决定。
4.协调发展的原则
社区社会工作最直接的宗旨是通过扶贫帮困,实现“助人自助”。其工作对象一般是社会弱势群体。但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社区内部、社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部分人长期处于贫困或困难境地,无疑是不利于社区协调发展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他们还有可能成为社区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切实措施使他们摆脱困境,至少也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同时,更具根本和长远意义的举措应该是通过发动社区居民,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开展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才能使一部分困难群体真正摆脱困境,从而实现社区的协调发展。
由于社区和社会联系紧密,社区自身协调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社区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进。因此,必须使社区的发展计划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计划、国家的区域性发展计划相结合、相协调,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实现。
5.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应当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以促进社区改变。一般说来,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问题和需要,不同社区的居民又有着不同的处事方法和能力。就我国实际而言,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及其居民就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在国外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和住区隔离,贫民区和其他阶层的住区就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因此,对社区社会工作者而言,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时,首先就应当对所在社区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工作计划和进度才能符合社区的实际。认识和了解某一社区的特殊性,是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一般程序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经过理论验证和实践证明的科学程序。这里根据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将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划分为以下五大基本步骤,即建立专业关系、收集社区资料、制定行动计划、开展社区行动、评估工作成效。
1.建立专业关系
社区社会工作者实际进入社区,和社区居民、社区机构和团体、社区各类领导人物及精英人士进行接触并建立初步关系,这是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第一步。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拜访社区的重要人物与社区机构人手,也可经由有利于社区居民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吸引居民接纳工作者。无疑,接触社区居民,使其了解和接纳社区社会工作者,将为建立一种信任、合作的工作关系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2.收集社区资料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如何界定社区问题,这便要求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够全面地、多渠道地进行社区调查。通过社区调查掌握资料以探索社区需要,同时评估可运用的社区资源,以最终确认社区问题,这是制定社区行动方案、有效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同时,收集社区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策略和动员群众的方法。社区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民共同行动,鼓励居民表达对社区需要和问题的理解,并协助社区社会工作者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使居民受到鼓舞,更加积极地参与日后的行动。
社区社会工作者所收集的社区资料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可分为以下三类:(1)社区的基本资料,其涉及人口及其构成、历史、社区服务、环境设施、社区经济、政治、交通、社区价值观念、社区资源等;(2)社区居民及团体的关系,社区的权力分布等;(3)社区问题、社区需要等。这三类资料都为社区社会工作所必需,其中发现社区需要、确认社区问题是最重要的,它能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指明今后行动的方向。
需要和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当一个社区里的部分居民的基本需要(生理的或心理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得不到满足,影响到居民基本生活时,其便成为社区问题。社区问题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如老年人照顾问题、医疗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公共服务缺乏问题、居民缺乏社区归属感问题、邻里关系恶化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等,在社区内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通过与社区各方人士的协商,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
收集社区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个别家访、漫步观察、拜访社区领袖、居民小组座谈、各项活动、社区调查、政府统计资料、各类文献等。其中为社区社会工作者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社区调查、个别家访及居民小组座谈等。
3.制定行动计划
计划是在采取实际行动之前进行的设计和筹划,它将当时的情况与将来的理想联结起来。计划好比是一张蓝图,引导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要解决社区问题,就必须在掌握社区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行动计划。
社区行动计划可分为整体计划和具体计划。社区整体计划是针对社区方方面面工作所做出的全面规划,涉及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全局。为便于实际操作,整体计划又可分为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社区具体计划则是针对社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的局部方案。其目标是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这两类社区计划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社区整体计划的贯彻执行将从根本上规划社区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以实现社区的协调发展;而社区具体计划是与社区整体计划相衔接、配合的,是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社区的整体发展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的。社区社会工作既涉及具体计划,也涉及整体计划。但从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及性质来看,它更关注社区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具体计划的落实。
制定社区计划首先须根据社区的内外条件设定比较明确、总体的目标,然后再设计出具体的、逐步接近目标的步骤。为确保计划切实可行,社区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为此应广泛征求意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