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章 小组的筹备.doc
下载文档

ID:3315372

大小:238KB

页数:20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3-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8章 小组的筹备 小组 筹备
第八章 小组的筹备 本章重点问题: 1.怎样寻找组员的真实需求并确定小组介入目标? 2.怎样根据需求(问题)和目标选择小组组员? 3.小组介入计划是否符合组员的真实需求? 4.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例评估需求、确定目标,制定一份小组介入计划书。 我们为什么要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去帮助案主?当我们决定开一个小组时,怎样决定小组目标?我们用什么标准去选择组员?我们确定的介入计划是否符合组员的需求?本章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节小组筹备 一、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 小组前的工作准备阶段称为小组的筹备,相当于瑞德所说的概念形成期。小组前的工作有人称为计划目标和接案工作,有人称为酝酿和计划阶段。此时工作者是初级角色,处于中心位置,扮演着基本角色,处理各种大小事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工作: 1.需求评估 工作者成立一个小组的想法,一般是在小组的第一次聚会之前就产生了。这种想法(需求)可能由工作者、机构主管、社区居民或成员提出,提出的原因大 部分是由于存在的问题和成员的需求所致。 根据我们的经验,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帮助案主,是基于对问题(需求)的评估而决定的。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机构要求开小组,工作者自己也有小组工作的训练,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的助人手法。以此认为,案主的问题最适合用小组工作的手法解决。 案例一:小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时,他在专业学习中认为小组工作的手法既经济,又可以用群体压力改变某些人的行为问题,所以,他认定小组工作的方法是最有效的。现在他到一个社会福利机构工作,发现社区有一些所谓的“问题青少年”,他们经常逃学,聚众滋事。小王自己认为这些孩子的问题具有同质性,都是行为问题,适合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小王觉得自己喜欢小组工作,也具备小组工作的理论技术。于是,他就选择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去帮助这些“问题青少年”。 以上案例很清楚地表明,所谓需求不是案主的真实需求,而是工作者自己的需要。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评估需求其实是当前社会工作主流的“专业需求”评估。当我们忽视案主的需要,以工作者或方法为本去做出一项介入决定时,这样的介入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极力推崇的需求评估方法,就是以案主的需求为本,通过与案主的“同行”①,建立信任关系,评估他们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介入计划。 案例二:一位社会工作者写道:许多年前,当我检查我的案主资料时,我惊讶地发现,在当时每个星期前来找我做个别咨询的案主中,有许多是遭遇离婚的妇女。虽然这些妇女的年龄、教育程度和生活形态并不相同,她们却有一些共同的重要特征:第一,她们都有一些轻微的沮丧,但都维持着起码的健康;第二,这些妇女在经济上都有一些困难;第三,她们在满足孩子的需要上都有困难;第四,这些妇女在她们过去的生活中,都曾经遭遇男人的遗弃,这也影响她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当这些妇女被个别询问是否有兴趣成为团体的一员时,她们都表示乐意参加。 案例三:小刘最近参加了“世界宣明会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工作,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评估流浪儿童的需求,制定介入方案。小刘用了两个多星期去和流浪儿童接触,她甚至与孩子们一起捡垃圾,一起吃饭,到他们的住处和他们一起玩耍。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孩子们从开始的防备、躲避,到现在接纳她并把小刘当做自己的朋友看待。小刘他们听到了许多孩子流浪的真实故事,包括他们被成人利用,被警察收容,被他人歧视等经历,也听到了许多孩子要求读书,回家,爱等真实期望。由此,小刘找到了孩子们的真实需要,她正在决定帮助这些孩子。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要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就必须深入认识他们,与他们“同行”,当信任关系建立起来时,真实需求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而社会工作只有找到案主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到他们,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去评估潜在小组成员:收集潜在小组成员的资料,包括潜在成员的需要、所关心的事和问题,将这些事和小组目标对照,看是否需要修改目标,还应该评估潜在小组成员的兴趣和专长,以便小组成员有一个理想的组合。 小组的需求评估实际由资料收集一资料分析一介入干预计划三个步骤组成。收集资料主要是通过访谈、问卷、量表、文献回顾、机构资料查阅等方法,收集各种有关小组和组员的资料。特别要关注组前面谈和机构记录中的重要资料,这些是发现组员真实需求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资料分析非常关键,一般量表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概率等,成为介入计划的科学依据。许多访谈资料要通过定性的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以此发现组员的特殊需求。基于资料分析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介入策略。 2.目标确定 工作者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确定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此时工作者需要思考许多问题,包括由谁决定小组工作是否要实施?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技术来承担小组工作?机构和社区的资源如何?组员如何招募和领导等问题,从而为制定计划打下基础。 工作者必须将小组的目标加以概念化(conceptualize the purpose of group),就是思考小组将协助组员达到什么目的,包括:工作者的目标是什么?组员的目标是什么?机构的目标是什么?小组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什么?为达到目标组员要多少人才适中?为了达到目标,小组的聚会要多长时间?采取何种方式达到目标等问题。 每个人参加小组都有自己的需要,工作者开组也有自己的期望,机构有自己的宗旨需要遵循,有总目标,也有分目标……依勤(Egan)在1970年的论著中分出5个小组目标:协议目标(contract goals)、沟通目标(interaction goals)、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实质目标(content goals)、需求目标(need goals)(Egan,1970)。 协议目标是小组的总目标,是组员希望参与小组中能够达到个人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比较广义和原则的,不是具体的目标。例如在案例三中,对流浪儿童开一个支持小组其总目标就是“为流浪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并促进其成长的环境,通过小组工作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同伴经验的分享,提高孩子们 应对环境的能力等”。 沟通目标是一个分目标,强调互相沟通,透过组员的自我解剖和彼此分享,给予组员以支持,为总目标服务。例如,流浪儿童支持小组的沟通目标是“鼓励儿童们在小组中开放自己,信任别人,分享自己的难处和困局,以得到他人的支持”。 过程目标是在小组各个阶段的分目标。因为小组在每一次聚会中都会带出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需求)就成为过程目标。由于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这个目标只会在过程中带出来,很难预先设定这个目标是什么。比如,流浪儿童在第一次聚会中希望小组可以处理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如,经常被警察收容),于是,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成为小组下一次聚会时的一个具体目标。 实质目标就是小组目标范围,也就是小组目标的内容。实质目标其实限制着小组的功能,小组必须在这些目标范围内工作,不能超越范围。比如流浪儿童支持小组其目标范围只限于对流浪儿童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需求目标是指个别组员的特殊需求,他们希望在小组中达到的个人目的。一般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是一致的,因为目标的设定就是来自个人的真实需求。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有时需求与总目标会冲突。这时个人要服从总目标,但一定要在小组过程中留意个人的期望和问题等,对总目标作出修订。比如我们发现有的流浪儿童被“黑社会”操控犯罪问题,这时小组目标中也要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重视。 总之,确定目标是小组筹备中重要的一环,只有清楚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工作。但我们一定要清楚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能将目标僵化,相反,在小组过程中不断地对小组目标作出修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案主。而且目标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我们应该处理好各种目标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很多时候工作员制定的目标与组员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案例四:在流浪儿童支持小组中,工作者由于受到专业影响,很注重对孩子“增权”和“意识提升”目标。所以,在流浪儿童的前期聚会中,工作者极力推动孩子们关注自己的权利,特别是读书等问题,而这些目标对许多初次来这里的孩子太遥远,也没有吸引力。孩子们关注到这里有什么好玩的游戏,有没有食物、药品等物质满足,这里是否安全等问题。所以,小组中工作者的目标与孩子的需求产生很大差距。 上述案例非常典型地说明,工作者的目标是工作者认为重要的价值观(权利等),而这些流浪儿童的现实处境是生存和游戏的需求,孩子们有自己看重的东西。我们的小组目标要符合组员的真实需求,工作者应该像“案例三”那样去寻找组员的真实需求。组员的需求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需求评估贯彻于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有能力随时调整小组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组员的需求。 二、小组组员的选择 当目标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小组组合、组员的确定和组前见面了。 1.小组的组合 在组成小组时,工作者必须确定: (1)小组的组合条件 小组组员需要有类似的个人目标和某些个人特征。一般小组组员的组合最好是问题具有同质性(homogeneous),需求的层次(1evel)相当,避免异质性(het— erogeneous)太大。在一个小组中(尤其是治疗性小组)组员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最好能基本相似,这样才有利于组员分享和互动。相反,如果组员之间的问题和需求差异太大,相互沟通就比较困难,工作者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援助。 小组组员应该有不同的专长、技能和经验,组员的能力和小组经验会影响小组过程。组员曾经参加过的小组性质、次数等,将影响到组员彼此之间的投入程度,有些组员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到其加入小组后的行为,甚至影响其他组员的行为。在组员的组合时工作者要考虑到组员的经历和专长,以利于小组互动和分享为原则。工作者还应该考虑组员的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域等因素。 (2)对小组结构的控制 在小组的组合中工作者对小组的互动结构和物质结构的控制力应该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一方面工作者对小组活动节目的设计和沟通模式的形成应该主动掌握,对小组的空间、时间、规模,聚会的频率等外部结构要素能够有充分的把握。另一方面,工作者也要善于引导组员参与对小组结构的控制,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应该商讨解决。 小组结构会随着小组的性质和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3)对组员开放的程度 在小组的组合中工作者应该考虑小组对新组员的开放程度。根据小组的性质和目的,工作者必须选择小组是“开放”还是“封闭”的问题。开放小组是在小组过程的任何时间都允许成员加入和离开,一般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都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封闭小组从小组聚会开始到结束都是相同的成员组合,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一般说来,深刻的互动关系和一些特殊的治疗关系都是在封闭的小组中进行的。 (4)志愿或非志愿加入小组 如果小组组员自愿加入小组,他们参加小组活动的动机就高,对小组目标的 认同感就强。但许多时候组员是被迫加入小组的(比如针对吸毒者的小组),他们动机很低,而且很抗拒。工作者应该鼓励组员参加小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参加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允许他们讲出内心的感受;明确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 (5)小组规模、空间和时间 工作者应该在小组聚会前考虑小组人数、时间冲突、交通不便、场地限制等因素(参看第七章“小组构成”)。 2.组前会谈和聚会前的准备 工作者通常通过报刊、杂志、广播影视、招收简章、个别通知等形式来宣传小组开组的消息。传播的对象应该是潜在的案主(potential clients)和预期的成员(prospective members),而且不应该限制人数,以免淘汰率太高,组员不足。 (1)开组前的面谈 一般在小组第一次聚会之前,工作者都要进行组前会谈。会谈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座谈会或报告会的形式。在进行面谈前,工作员应该准备一个面谈提纲,通过会谈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全面了解潜在组员的个人情况,了解其参加小组的动机和目的,为制定小组工作计划奠定基础; ◇向潜在组员宣传小组,使他们了解小组目标,畅谈对小组的期待; ◇达到角色引导(就是向潜在组员澄清角色期待)、澄清目标、认同协议的目的; ◇声明小组第一次聚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进一步评估组员的需要和意愿等,决定组员参加小组的资格,同时筛选出一些不适合参加这个小组的成员; ◇对那些不适合参加的成员,工作者应该及早发现,以确定是否转案或采取其他帮助的方法。 (2)聚会前的准备工作 经过会谈组员基本确定后,工作者还应该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第一,工作者应该仔细考虑聚会的时间、地点。尽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聚会场所和时间。会场的布置应该以能够使组员认同为标准。例如可以放置一些标志物和艺术品以激发组员的投射作用。房间的大小应该能充分提供活动之用。如果房间太大,工作者就应该事先进行隔离,如果房间太小,会使聚会组员感到焦虑和窒息,工作者就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大一点的空间。坐位的安排,习惯上是围成一个圆圈。有时为了使互动的频率提高,可以面对面地安排坐位。有时也可以将坐位安排成会议室状,这样有利于工作者更好地传达意图。坐位的距离应该有弹性,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心理自由调整。房间内的设备应该提前 准备好,如粉笔、道具、游戏器材、运动器材等都应该在活动开展前准备妥当。在治疗性的小组中应该准备好椅子和地毯,在治疗情境中可以自由发挥。小组活动时间应该是固定的,一方面次数不应该过多,一般每周一次为宜;另一方面,每次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视不同小组而定,一般每次45分钟至两小时为宜。 第二,工作者应该做好人事分工。比如由谁来负责接待,接待者要具备基本的礼仪、礼节;由谁来负责发放基本资料(关于小组具体情况的宣传资料等);由谁来负责解答询问等,都应该安排专人负责。 第三,做好告知成员参加聚会的通知工作。一般在聚会之前应该用书面或电话通知下列事项:第一次聚会在何时何地;第一次聚会的主题是什么;预定组员应该在通知中知道自己有很大的余地可以选择。 第四,工作者应该在小组聚会前有一整套实施方案,并有备选方案。 总之,在此阶段中,工作者决定是否要成立小组,小组要做什么,谁参加小组,小组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展工作等,也就是确定小组目标、预期结果、组员、时间、地点等问题。 第二节小组的方案设计 在正式开组前还要制定小组计划书。小组计划书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可以随着小组的发展和组员的改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组员的需要。 一、制定计划书 在开组前撰写小组计划书是非常必要的。小组计划书需要得到机构的支持和批准,并且还要得到资金的资助。撰写小组计划书还能够使小组工作者对小组理念、理论框架、目的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帮助工作者对每一节的小组活动做好准备。计划书还是一个小组工作的程序设计,工作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工作的程序安排和每一个工作阶段的活动节目安排。一个完善的计划书设计也可以为小组评估奠定基础。下面是何洁云等列出的计划书应该包括的内容(何洁云等,2002)。 1.理念的阐述 ◇机构的背景 ◇导致设计小组的原因 ◇小组的理论/概念架构 2.目标 3.小组组员 ◇特征、年龄、性别、教育背景 ◇需要处理的范围,例如他们的问题和需要等4.小组的特征 ◇性质 ◇短期/长期,持续时间◇规模、组合 ◇聚会频率 ◇聚会的时间(上午/下午)5.明确的目的 6.初拟的程序计划和日程 ◇每次聚会的计划草案(可以按小组组员的需要修改)◇程序活动 ◇日期、时间、每次聚会的地点◇活动的具体目的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活动的准备 ◇所需器材 ◇每次聚会所需的资金7.招募计划 ◇按照机构的规则定下小组建立的程序◇小组组员的来源 ◇宣传、招募方法◇允许的招募时间◇招收方法 8.需要的资源(除资金外)◇器材 ◇地点和设备 ◇人力资源,例如是否需要志愿者等◇特别项目 ◇有关人员 9.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小组组员的问题 ◇小组社会工作者或机构的问题◇其他来源的问题 10.预算 ◇程序、器材、交通等费用的总和 ◇费用或小组组员会费 11.评估方法 ◇评估的范围 ◇评估的方法 二、小组计划书范例 下面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老师指导学生开设小组的一个规范的计划书,我们将其全文转用,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和范本。 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亲子小天地 导师:陈宝剑 咨询人:莫汉辉 组员:YAN Chee Man,Joey CHAN Hoi Yan 理念 在中心内观察,发现不少儿童会员都来自中产的核心家庭,即只与父母同住,而兄弟姊妹的数目较少。此外,他们的父母一般都要外出工作,所以平日起居都会交由菲佣(来自菲律宾的佣人)照顾,故他们与父母的相处及沟通时间较少,彼此的了解亦相对肤浅,而沟通内容也会因时间少而陷于表面,难以深入。 另外,从一些大型的活动中(如:万圣节派对和圣诞节活动),观察到各家长对其子女是非常紧张的。例如:在派对中,看到不少家长都会替子女们悉心打扮,而且还会贴身跟随,当小朋友不慎跌倒或大哭时,其父母必会匆匆跑至,将小朋友拥人怀中。以上种种表现,我觉得家长均十分重视子女的。 不过,由于大部分的父母都要外出工作,与子女接触时间少,所以他们往往未能彻底了解对方的期望。由于香港是一个成就取向的社会,弥漫着“学业好才有前途”的风气,父母往往十分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再加上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态,觉得子女除学业外,还要懂得更多技能(如:弹钢琴、用电脑和唱歌等)才算有才能,所以每每课余时候,都会为子女安排一连串的“兴趣班”。可惜,家长的主观意愿并不一定与子女吻合,结果不但为子女添加沉重压力,还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如:不开心、发脾气)。家长为了使子女服从自己的要求,因此会用命令、训话和责备的语气与孩子说话,但孩子不一定会就范,并往往会由于觉得自己“被责”或“爸妈不爱我”等,而沉不住气作出反驳、还击,子女此等态度,很易使家长觉得子女对自己不尊重,令自己失望、愤慨,更可能辱骂子女, 并痛斥其所为或进行体罚以作惩戒。最终子女虽然通常会无奈地或不情愿地听从旨意,但在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爆发脾气或不合作之态度,同时也可能觉得家长专横,不了解他们的需要,而且责难得不合理,结果可能引起他们对家长的反感,并可能因为要避免挨打挨骂,而隐瞒自己真正的感觉,令情绪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同时,不断的冲突,久而久之会构成恶性循环:由于家长和子女双方经冲突后,对对方有了负面的印象,使大家相处往往不自觉地剑拔弩张,严重破坏亲子关系。所以,社工应该开办一些服务帮他们改善此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尚未遇到亲子冲突的家庭,其实亦应学习多一些技巧,以作预防性工作,而他们亦可将学习到的沟通模式融人原有的模式中,令亲子关系锦上添花。 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愤怒(纠缠烦恼)、脾气都是源于个人的需要和关注得不到满足才会产生的,例如:当小明看到班中各同学都有四驱车而自己没有,亦与同学少了许多话题,因而令其关系疏远了不少,所以,他希望父母能买一架四驱车,而父母在其多番请求下亦不买时,小明便大发雷霆,并怨恨父母,觉得他们不爱自己,在此例中,小明关注的是要得到同伴的认同,故需要买四驱车来满足,但由于遭父母拒绝,所以他的需要及关注得不到满足,因而令他发脾气。 因此,若要终止亲子不断冲突的恶性循环,家长和子女都应先认识自己的情绪背后所隐藏的需要和关注,然后寻求妥善方法去处理、表达和疏导情绪,而家长要改善与子女之沟通的模式——由单向训导式改为双向讨论式,并且协助子女表达情绪、需要及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耐心聆听,然后适当地表达自己情绪背后的各种关注和需要。此外,双方要对对方包容及体恤。 这个小组会先让组员认识情绪,然后使他们意识或开始留意自己的情绪;之后,会引导他们发掘情绪背后所隐藏的需要及关注;跟着会引导他们如何妥善处理情绪;最后,会教导他们如何表达情绪,以及一些沟通技巧,例如:如何聆听子女的说话和如何善用赞赏,并教双方找出共同的关注。 此外,使用小组方法介入可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支援网络,并从组员问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去改善,而且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作改善的参考。此外,安排家长与子女一同在小组内,可帮助他们透过一同学习及实践沟通技巧而加深对对方的了解,澄清彼此的期望及责任,同时亦能帮助他们重建适当的沟通模式。 另外,工作员又可以通过小组中的互助,观察到亲子间实质的沟通情况,这比个案工作来得直接,实际,便于工作员给予更适当和实质的意见和帮忙。还有,组员间亦可互相发生“模仿作用”,从别人身上学习,而若有家长和其子女有摩擦时,其他组员可作调和者,不需工作员事事介入。这样,小组气氛更自然舒适。 理论架构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六至九岁的儿童及其家长。首先,因为皮亚杰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已踏人具体运思期,能明白一些具体的道理,所以,可以利用小组形式帮助他们,而且工作员参考过一些书籍,提到六岁后的孩子会由母亲是自己的世界中心,变成自己才是世界中心,他们会产生嫉妒心,所以常会欺负弟妹,若妈妈偏心弟妹,他们更会恼恨和反叛。此外,他们的情感也是十分强烈和矛盾的,他们既会紧抱和痛惜妈妈,当他被责备时,又会怨恨她。所以这段时期的小孩子最易受情绪支配,故一些能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和表达情绪的小组,对他们有帮助。 此外,他们会尊重爱护讲理的母亲,但会抗拒和憎恨发恶的母亲,所以在小组内,需要同时训练父母子女间的双向讨论式沟通。另外,以往有不少报告表示香港的孩子偏向性早熟,即较早进入青春期,有些女孩子会早在十岁便开始,由于儿童踏入青春期后,会有摆脱父母约束的倾向,所以这种形式的小组会不太适合他们参与,所以将年龄上限定为九岁。 此外,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使用行为治疗法,因为假设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并且是有规律可以预测的。因此,要透过准确的观察。加上此理论觉得行为是由环境和外界刺激而决定,故此,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而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很高。正因为小组希望能改善亲子间的沟通模式,而在学习这些技巧的过程中,行为理论指出透过模仿学习、回馈及正面鼓励,是能逐步帮助学习和运用的。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用正面增强和模仿。在正面增强方面,在提供沟通技巧训练后,若组员能在组中适当地运用,工作员便会当众给予该组员口头上的称赞,来加强这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工作员会教导及鼓励他们用这方法来管教子女。 至于模仿示范,工作员会以角色扮演的方法,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供组员观察的模型,然后引导组员模仿,从而学习表达情绪的方式。此外,组员间亦会互相观察,对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加以仿效,这也同样的引起模仿作用。 目标及目的 目标:改善组员(家长及其子女)的沟通模式,以提升亲子关系。 目的: 1.让组员认识情绪,从而引导他们留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及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2.学习聆听技巧,令孩子在沟通的过程中,更有被尊重的感觉。 3.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双方的沟通机会及了解,从而澄清双方的期望。 服务对象 1。资格:六至九岁会员及其家长 2.特点:希望改善或加强亲子关系的家长 小组特征 1.性质:身心教育小组(psychoeducational group) 2.节数:八节 3.日期:l999年7月11日至8月29日 4.时间:下午三时至四时半 5.地点:中心×××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改变) 6.人数:六对亲子(共十二人) 招募方法 1.于中心内张贴海报。 2.于中心的自修室及询问处和康乐室放置宣传单,并邀请当值同事派予招募对象。 3.于中心四月至六月的会员通讯内宣传。 4.工作员在中心当值时亲自邀请招募对象参加。 5.若人数不足,会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参加。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7月11日15:0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5分钟 205室 让组员及工作员 间互相认识 工作员及义工自我介绍(包 括姓名及在组中的角色等) 义工1名 5分钟 让组员之间有初 步认识 组员自我介绍(包括姓名 或称呼及对小组的期望等) 12分钟 ·深化组员间之 认识 ·鼓励小孩更主 动参与活动 游戏——“小记者大新 闻”玩法:每个小孩子将获 派采访卡及纸一张,他们需 依着采访卡上的问题,访问 组内的家长(自己的家长除 外),限时5分钟,之后小孩 需要报告访问结果 纸6张 笔6支 采访卡6 张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5分钟 让组员更清楚小 组目的及内容,并 澄清他们的疑问 介绍小组目的及内容 13分钟 ·与组员一起订 立小组规范,使他 们对小组更有归 属感及承担责任 ·特别在小孩子方 面,望能更有秩序 地参与小组聚会 与组员一起订立小组规 范。另,澄清小组内应有秩 序及告知孩子,由下一节均 设有最乖乖组员,并会与他 们一同订立遴选规则 大画纸1张 笔13支 30分钟 鼓励亲子间互相 表达心意 “真情卡创作大赛” 希望组员能亲自画一张卡 给同来的家长/子女,并在内 页写上一个心愿或一句希 望告诉对方的话。随后,工 作员会邀请他们解说其构 思,并即席赠送“真情卡”。 然后,工作员会表示各作品 都各有心思及值得欣赏的 地方而难于分高下,然后每 人都会获一份小礼物 画纸12张 颜色笔6盒 剪刀6把 胶水6支 巧克力12粒 10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 次聚会的感觉,令 工作员明白他们 对小组的看法和 意见,使工作员能 从中改善同时,令 各组员了解到别 人的感受 邀请组员简单地说出对 这次聚会的感受及意见 第二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7月18日15:0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5分钟 205室 ·提供机会让亲 子合作,增加默契 ·让孩子尝试多 些表达自己 ·澄清亲子间的 期望 工作员及义工自我介绍(包 括姓名及在组中的角色等) 先将六幅图画分派给小孩, 但不让父/母看到,之后小孩 要用口描述图画的模样,要 父/母单靠这些提示,画出图 画,看谁画的和原画最相似 大画纸6张 白板笔6支 图画6幅 25分钟 游戏:理想爸妈/宝贝 将组员分成孩子和父母两 组,然后给予五分钟,要他 们在彩色纸上写上对父母 亲(孩子组)或对孩子(父母 组)的期望。之后将所有纸 条贴在适当的画旁边(父母 组贴在孩子图画边,孩子组 相反)。在贴完之后,工作 员会要求每组逐一解释所 写的期望,并请他们猜想一 下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父母画图l张 孩子画图l张 彩色纸条大量 胶带 颜色笔12支 20分钟 游戏:“纸飞机大赛” 玩法:每个家庭会获得两张 画纸,并需要在十分钟内叠 好一支飞得最远的飞机,最 好加上装饰。比赛会分“飞 得最远奖”及“最靓靓飞机 奖”。(注:飞机一定要孩子 飞出,两个奖会由工作员及 义工评分) 画纸12张 颜色笔6支 礼物2份 尺1把 25分钟 游戏:“心声话你知” 玩法:每个人获得心声纸一 张,然后要填上对对方的愿 望(不写名)之后再交给工 作员,经工作员写下记号后 便将纸分派给其他组员,由 他们朗读出来,最后工作员 将纸交还原主,并安排他们 与一同来的父母/子女再分 享纸上的心事 5分钟 计织品分享对这次聚会的 感受以及颁发“最乖乖组员” 礼品l份 第三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7月25日15:0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25分钟 205室 让成员体会到在 不同角色(命令者/ 跟从者)的感受 游戏:“瞎子走路” 玩法:在房中乱放八张椅 子,而每张椅子均为一个 Checkpoint。游戏先要家长 带着蒙眼的孩子路过每个 Checkpoint,然后在那里签 下带领者的名字;当完成一 程后,需交换角色再完成另 一程。然后组员分享经验 及感受。 椅8张 眼罩6个 纸8张 笔16枝 50分钟 ·让孩子尝试与 其他家长合作,使 其能够独立一些, 同时可以体会到 做父母的难处 ·让家长尝试从子 女的角度去看事物 游戏:“家庭小剧场” 玩法:工作员将以抽签形式 将亲子重新配对,然后派一 张情境卡给他们,要求他们 将卡中情境演出来(限时3 分钟);然后工作员会与组 员讨论处理此情境的方法 及分析经验 情境卡6 对(有关情 境详见附 录) 15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 这次聚会的感受 ·透过奖励,鼓励 组员遵守组内秩 序以使小组程序 能畅顺进行 要求成员简单说出这次 聚会的感受以及颁发“最乖 乖组员奖” 礼品l份 附录:“家庭小剧场”情境 一测验成绩差,父/母不满。 一子/女经常要求父/母买玩具,故遭拒绝。 一子/女抢着看电视,不肯做功课。 一子/女与兄/弟/姐/妹吵架。 一子/女不肯吃饭,只吃零食。 一父/母因为工作忙而没时间带子/女出外玩。 第四节活动内容 整节活动时间:13:00至16:0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45分钟 205室 及厨房 由于工作员希望 能找到一些时间 与家长作分享,所 以希望在这时安 排孩子参加其他 活动 做蛋糕 (只限孩子参加。但事前不 会告知父母他们会参加什 么活动。主要希望其父/母 在见到制成品时有惊喜,并 觉得孩子是有能力的) 义工 蛋糕/材料 容器 蛋糕纸 项 活 动 同 时 进 行 进一步了解组员 对亲子关系的看 法和困难,并用集 思广益的方法去 想应如何处理 ii)分享(家长) 小组是否帮助组员改善亲 子关系 日常与子女相处的情况、对 策及建议 30分钟 利用亲子合作带 领游戏,增进他们 的沟通及互相 支持 自由游戏时间 每个小孩均要想一个游戏, 并带领组员玩。期间,父母 可予以辅助 15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 这次聚会的感受, 及他们对小组的 看法和意见 ·透过奖励,鼓励 组员遵守组内秩 序以使小组程序 能畅顺进行 吃蛋糕及表扬孩子的能 力。另外,邀请组员简单地 说出这次聚会的感受以及 颁发“最乖乖组员” 礼品l份 蛋糕托盘 适量塑料 又及纸碟 第五节活动内容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8月8日15:0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30分钟 205室 利用亲子合作带 领游戏,增进他们 的沟通及互相 支持 自由游戏时间 每个父/母均要想一个游戏, 并带领组员玩。期间,子女 可予以辅助 45分钟 ·让组员有合作 机会,借以建立更 深的关系,以便建 立互助的根基 ·使组员能在画 中反映出对家庭 的期望,并能与现 实对照,令他们察 觉理想与现实是 有距离的,并想想 有何方法可将距 离拉近 游戏:“Home Sweet Home’’ 玩法:工作员将6张大画纸 贴在一起,然后请组员任意 在纸上绘出心目中的理想 家庭。完成后便成一幅大 的集体创作画。最后便作 一分享 大画纸6张 颜色笔6盒 15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 次聚会的感受。 通过奖励,鼓励组 员遵守组内秩序 以使小组秩序能 畅顺进行 邀请组员简单地说出这 次聚会的感受以及颁发“最 乖乖组员” 礼品l份 第六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8月15日15:O0至l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25分钟 205室 让组员学会阅读 非语音信息 游戏:“有口难言” 玩法:工作员先准备8张情 绪卡,然后将组员分成两 派,每组每次要派一位组员 抽一张卡,然后扮演该情绪 让邻组的组员猜 情绪卡8张 30分钟 让家长们尝试学 习聆听,另一方面 让孩子有机会表 达自己 游戏:“在乎你的感受” 玩法:工作员将一名孩子与 一名家长配对,然后分给每 个孩子一张情绪卡,并要求 他们说出近来一件有牵涉 该情绪的事,期间不可说出 该情绪。家长组员只可听, 不可出声;在孩子说完后, 要猜孩子抽了哪一张情 绪卡 情绪卡8 张 20分钟 让组员分享表达 情绪的方法及 困难 组员一起讨论刚才的经 验并联系日常生活作出分 享及讨论 15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 次聚会的感受,透 过奖励,鼓励组员 遵守组内秩序以 使小组秩序能畅 顺进行 邀请组员简要表达参加 这次聚会的感受以及颁发 “最乖乖组员” 礼品l份 第七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8月22日15:O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25分钟 205室 让成员知道家人 如何理解自己,从 而觉察自己对家 人的影响 请组员分享上周一件令 家人有情绪反应的事 20分钟 透过游戏增进亲 子沟通及令他们 知道良好的亲子 关系的主要元素 游戏:“心意步步通” 玩法:与飞行棋大同小异的 游戏 已放大的 棋盘l个 磁石若干 骰子2枚 10分钟 为下节的大食会 做准备 商讨大食会事宜 15分钟 让组员表达对这 次聚会的感受,透 过奖励,鼓励组员 遵守组内秩序以 使小组秩序能畅 顺进行 邀请组员简单地说出这 次聚会的感受以及颁发“最 乖乖组员” 礼品l份 第八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8月29日15:O0至16:3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所需物资 30分钟 205室 让亲子互相回馈, 在小组中彼此的 改变或新发现,增 进彼此的沟通及 期望 父/母及子/女分别在纸卡上 写上对方的改变,或新发 现,也可写上鼓励或期望, 写完后互相交换,并在小组 中分享 纸卡12张 颜色笔12 支 10分钟 让组员重温小组 内容 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 10分钟 让工作员了解组 员对小组的感受 请组员分享参与小组的 感受 30分钟 评估小组成效 做组后问卷 问卷 30分钟 让工作员与所有 组员同欢 大食会 纸杯、纸碟 及塑料叉 若干 食物(须先 与组员一 起准备) 所需资源 1.人手:工作员一名 义工:两名(将邀请中心内的义工小组其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