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章社会工作教育.doc
下载文档

ID:3315208

大小:78KB

页数:14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3-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20章 社会工作教育 20 社会工作 教育
第五编 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但来自于其社会责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且来自于社会工作教育和实际工作者的推进。在社会工作学科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研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工作已形成国际性知识体系而它又必须面对各国、各地现实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的国际化(通则化)、专业化和本土化不但成为各国、各地社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求解又推进着社会工作的发展。本编引出和指出有关问题,旨在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探索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第二十章 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早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大学里取得立足之地(Smith,1965;Michael Frumkin& Gary A.Lloyd,1995)。这一方面标志着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又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又进一步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性质。本章将讨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化以及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性质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反映了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然而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的因素、政府的因素、学术制度的因素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社会工作教育在欧美国家的早期发展源于对志愿者的训练。早期的志愿服务组织为了保证服务水平而对志愿者进行训练,以适应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Michael Frumkin &Gary A.Lloyd,1995)。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直接反映。当社会服务对服务提供者的要求处在个人经验层面时,教育和训练也只是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水平上。然而,当社会要求服务提供者以群体共同智慧提供服务时,教育和训练就超越了个体经验总结,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就开始了。当社会服务要求服务提供者在抽象的、普遍的意义上去理解其所服务的个人与社会时,群体智慧就必须以更高形式——系统的理论展现在服务过程中。当个体的能力不足以掌握群体经过长时间积累的群体智慧结晶时,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训练就成为必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这一过程。 社会工作起源于对贫民的救济,解决贫困成为社会服务最初的存在形式。在这种服务形式之下,服务的提供者仅凭个人经验便足以实现服务的目标。因此,在济贫法早期,针对社会服务的教育或训练并没有出现。最早的社会工作教育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服务先行者奥克塔维亚·希尔(Octavia Hill)19世纪中后期对她的“工作伙伴”(fellow workers)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培训”的活动。(参见Katherine A.Kendall,2000)希尔最初的服务内容是为贫困者提供廉价的房屋服务,服务的提供者是招募来的志愿者。随着房屋管理项目不断扩大,志愿者在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更要接受慈善组织会社的价值观。这就促使她对工作伙伴进行培训。 希尔的培训形式是给志愿者写信、周末聚会等(Katherine A.Kendall,2000)。她训练志愿者的目的在于要“他们学会面对人,学会理解他们所生活其中的环境,他们所能得以改善的途径;他们必须熟悉能够为人们提供帮助的各种不同的机构。”(转引自:Karen Lyons,1996)希尔的“社会工作教育”还只能说是个人经验的传递,还不具备明确的教育形式。当服务内容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救济品的提供之后,个人的经验以及热情就不足以应付服务的要求了,因此,接受教育、训练就成为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必然要求。然而这又是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前提的。当服务需求不断增大,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时候,志愿者的服务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从质的方面都不足以满足要求。这时,职业化就成为必需的了。职业化又为社会工作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般来讲,在职业中投入越大,可能获取的回报也就越大。因此,无论从专业的立场出发,还是从个人的立场出发,接受专业教育训练才可以成为对从业者的强制性要求。l9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有组织的慈善服务机构以及受薪社会工作者开始取代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社会服务机构开始雇佣专门人员开展社会服务就开始了社会服务的职业化阶段,也同时推动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在英国,l896年慈善组织会社为志愿者开办了一项讲座,随后加入了伦敦社会学和经济学基金(1903年)和利物浦大学社会科学院。两所大学分别为慈善组织会社提供实践课程,开始了最早的志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两所大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实务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训练。这项讲座一直开办了十年,直至l912年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接受了这项目,成为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的一个系。它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正式进入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许多社会工作训练课程陆续建立(Karen Lyons,1996)。 在美国,在A.戴维斯(A.Davis)和M.芮奇蒙(M.Richmond)的倡导下,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组织会社提出了一项6个星期的夏季训练计划。1904年,这个训练计划被扩展为一年的教育计划,这就是纽约慈善学院(1962年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这个课程把注意力放在了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所必备的内容、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关系、教育标准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1903年 至1907年间,社会工作学院逐渐由独立学院转变成为综合大学的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17项社会工作教育计划被组织在一起,于1919年成立了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协会,l927年改为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协会(AASSW)。1952年,该协会与国家社会行政学院协会(NASSA)一同提出了社会工作学院标准。社会工作学院标准的提出,促进了专业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除了早期的短期训练外,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出现了两年制的硕士学位课程。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比较迅猛的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由于社会服务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公立大学也纷纷设立社会工作系科、成立社会工作学院,开始举办学士课程,同时在研究院还增设了博士班,授博士学位。至此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得以确立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相对应,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确立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尽管对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属性问题至今仍有讨论,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都很迅速,专业教育体系也日臻完善。在一些国家,社会工作课程多是由大学里的社会学系来提供的(Michad Frumkin & Gary A.Lloyd,1995)。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受到高等教育制度的制约,更要受到政府政策和雇主的影响。这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直接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发生某种改变以使之更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具有自己的特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职业训练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职业前的预备,是一种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从志愿服务转变为一种职业,也就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训练,因为社会工作从志愿服务向职业化服务的转变,正是因为服务需求本身的复杂性要求所致。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立场来看,一方面,要想保证服务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的存在,也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培养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共同体成员。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制度。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时,社会工作教育也就相应地成为训练青年人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制度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和实务性特征,又进一步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内容中职业技能训练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训练 社会工作是一个强调价值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要在实践中贯彻专业价值信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包含着道德选择。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早期,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的核心素质就是价值观。他们服务的目的就是要以其所认同的价值观改变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社会工作教育作为职业社会工作者的训练过程,首先必须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价值观上认同专业的追求。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将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标的实现。对于弱势人群来说,他们既是脆弱的,又是敏感的。如果服务者不能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服务的开始就可能变成对服务对象进一步伤害的开端,因为在不平等的专业关系之下是不可能让服务对象形成独立的自我并从不利境况中走出来的。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首先必须完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的训练。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个人成长的要求。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总结的过程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一个总结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的提炼过程。这种总结和提炼体现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实践经验、方法乃至实践的发生过程提炼、组织成为一套系统的知识作为专业教学的内容。这里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同对实践中所产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社会工作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它同时还具有研究和实验功能。它能针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进行研究,提出新的工作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 (四)以实践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诠释 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理论,即借鉴相关学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做的解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这些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过程的实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论,是关于实施社会工作专业行为的理论。就前者来说,这些学科的理论相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来说,并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如果要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应用这类理论,就必须将抽象的理论形式转化为具体操作过程,落实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能的使用过程中。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是一个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将不可直接操作的理论转化为能够直接作用于实践过程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使之得以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应用。 (五)专业教育与学生的个人成长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强调价值观的专业,它对从业人员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专业人员遵守社会工作专业基本价值原则。这就要求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训练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将专业价值内化为其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专业人员的个人价值观长期不能与专业价值保持一致,就会导致专业人员的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的不断冲突,使专业人员自己长期生活在矛盾冲突中。这不但会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接受专业的价值观,避免在专业实践中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产生强烈的冲突。 三、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 教育和训练是教育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取向。教育主要是指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训练则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而达到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专业理论和专业的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知识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传授和学习,而专业的方法技能的掌握则需要经过实践的训练。前者是一个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技能的熟练过程。这就注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和训练两种取向。 (二)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不同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以一套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专门职业(Greenwood,1957)。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其知识技能的结构会有不同。这样,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要求也有不同。一般来说,教育层次高的,其教育目标就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能力;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的则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必然要经过教育与训练两个过程。单纯的教育或训练都不可能培养出成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主体部分是各种关于社会、关于人的理论在解决人类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应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因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教育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阶段,而是要直接深入到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于实践阶段之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这也就决定了 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同一性。 四、学院教育与继续教育 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个根本要求。社会工作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社会要求。 (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是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来解决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然而问题又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必须与社会发展中的这种现象相适应。但是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不断地掌握新知识。这就要求社会为社会工作者的发展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继续教育是共同的趋势,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 继续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有人将当今社会概括为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也是十分迅速的。在当今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否则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继续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也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社会问题不断变化,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能。为此,必须将学院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 第二节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与课程 一、专业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通过助人活动使人与社会摆脱困境而获得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机制它并不能成为直接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充分调动内在或外在资源以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是通过调动人的潜能、促成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它的专业目标的。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其次是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 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掌握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才能保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必须发挥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职能,不断地总结经验,促进专业理论的发展,研究新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以实现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其专业教育也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要对专业理论和方法技能进行总结,推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能的发展。 (三)专业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应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快速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必须建立起能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机制,以确保专业和专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这个专业教育体系必须由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来完成。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 (一)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因为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主动的一方对服务对象的影响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和技巧,作为专业助人活动的载体,其个人的人格力量也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进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其工作者要在价值观上与专业保持一致。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使专业的价值观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换句话说,社会工作教育首先是一个人的培养问题,然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 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主体部分。专业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和手段的。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实现专业目标。因此,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约翰逊(L.C.Johnson,1983)提出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四个层面的知识: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有关个人、人际互动以及他们发挥社会功能的社会环境条件的知识基础;关于助人互动的性质、助人过程以及针对不同情境和系统的介入方法的理论;针对特殊情境中特殊工作对象的专门知识。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的是一个完整文化系统下的个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所在文化系统下从抽象的理论、价值体系、宏观的制度结构到微观社区环境、个人需求相关的知识。 三、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 (一)课程是目标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在现代教育中,课程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是促进受教育者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最佳组织形式。课程以及课程群的有效安排能使教育过程的效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并能缩短教育的周期。 (二)课程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是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课程都必须与专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甚至可以说,课程是专业教育目标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与教育目标不仅在内容上要达到一致,而且要在水平和范围上达到一致。 四、课程设计的依据 影响课程设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专业教育目标 课程设计必须以专业教育的目标为依据。课程作为专业教育l71标的具体实施形式,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学生的经验与背景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经验和背景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受教育者作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其原有的知识经验既可能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也可能成为障碍。在现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中,受教育者既可能是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能是有过一定工作经历的成年人。所以,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律 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课程的编排上就要遵循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规律。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规律的主要特征是:以有关人与社会的理论为基础、以介入理论为中介、以专业方法和技巧为实施手段,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体系。 五、课程的层次与结构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层次 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教育层次。目 前各个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课程基本上分为四个层次,即:大专(文凭)课 程、本科(学士)课程、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以不同层次的教育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可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 一般来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与社会基础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社会工作首先是一个人文学科,它是以其所依存的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主流价值为基础的。尽管作为一个专业它在许多方面具有泛文化性,但是其作为一个专业存在与发挥社会功能的根基只能是特定社会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的最基本的层次就应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2.训练基本思维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课程。社会工作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富于挑战和创造性的职业。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有赖于工作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程式化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 3.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课程。如果说前两项课程是训练社会工作者的基础的话,那么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课程则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知识。专业理论和知识是近百年来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4.训练专业服务技能技巧的课程。专业技能技巧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价值观付诸实施的基本手段,是专业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六、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评估 课程设置是否是有效的和成功的,有两个途径进行检验:一个是实践的途径,即对其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另一个是就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前者所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但是周期长,不利于及时调整课程的体系或内容。后者在效度上不如前者,但是周期短,易于实施。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后者,一般有以下几种评估方法: 1.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过程所应达到的要求的具体规定。在完成了一个具体的教学周期后,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估就可以确定课程的教学效果,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2.成本与效益的实现。办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一份投入都应有相应的收益。这种收益不一定直接表现为经济收益,但是教育投入也是可以用效益来计算的。具体来说,每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投入越低,也就意味着成本越低,相对效益就越高。 3.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程度。从理论上讲,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对 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确定的。相对于这种确定的社会需求,专业教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评估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其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量的满足,一个方面是质的满足。最主要的是质的满足。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它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制度性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水平必定有相应的教育发展水平与之对应。 一、专业与专业化 (一)什么是专业 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从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以来,分工从没有停止过,而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分工的速度就越快,分工也越精细。使社会中一部分人业有专攻、术有专能,形成了特定的职业范围,这就是所谓的专业。 专业是由一群人共同掌握的一套系统的价值、技巧、技术、知识和信念,并用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从表面来看,专业的形成是直接与从业人员的谋生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一定职业范围内可能取得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能吸引大批有才能的人士去从事这种职业,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专业发展的作用。社会给予某种专业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恰恰反映了社会对这种专业的需求,回报的水平也表明社会对相应专业的需求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这种利益划分会不断发生变化,各个专业也会随之或产生发展或衰落消亡。保罗·威尔丁(P.Wilding)在其1982年出版的《专业权力与社会福利》(Professional Power and Social Welfare)一书中将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律师、教师等助人的专业相提并论。他认为工业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专门职业日趋增多,并且此类专门职业对于公共事务的决策、社会需要的评估、社会问题的认定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分析能力。因而国家需要专业人才提供其专业知识发挥社会功能,而专业人才亦需要国家对其认可与提供保障,以占据其专业地位(P.Wildin9,1982)。社会工作专业也是遵循这个规律产生和发展的。 (二)什么是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专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社会工作由完全处于经验指导下的助人工作向由理论指导下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其后,专业经历着一个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面对新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专业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专业化的任务。 二、不同范式下的专业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之初恰好是实证主义、技术理性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因此,社会工作期望成为一个专业就要直接面对技术理性范式的检验。弗莱克斯纳(A.Flexner)于1915年撰文认为,社会工作还不具备专业的特质,因社会工作“并不构成一个独特的工作范畴,而只是不同范畴里的个别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影响,社会学家对专业的研究都倾向于归纳专业的特质,并以之衡量不同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后来的林德曼(Linde。 mann)(1947)、格林伍德(Green Wood)(1957)都以同样的范式来衡量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尤以格林伍德提出的五个专业特质流传最广。他总结了前人对专业的认识,提出了专业的五个基本标准:系统的理论;专业权威;社区认可;伦理守则;专业文化。在这样的范式之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是客观的,是可以超越具体情境的。在不同文化传统环境中,社会工作专业都有同样的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在这种专业化模式之下,社会工作专业或者假设人的存在可以超越文化,或者只关注人的共同性,而忽略了人的个性特征。在贫穷是人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时,这种范式下的社会工作专业自有其发展的空间。 20世纪60年代之后,帕森斯的功能学派受到挑战。在专业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则对特质论提出质疑。芝加哥大学的E.c.休吉斯(E.C.Huges)就批评特质论者提错了问题。他认为不应该问“这个职业是不是一个专业?”而是应该问“在什么情况下某行业的从业者会争取其专业地位并使自己成为专业人士?”贝克(H.Becker)否定了专业的客观性,他认为专业并不是一个中性及科学的概念。弗雷德森(E.Freidson)则直接指出“所谓专业最好被视为一种具有特别职业组织的职业,它们能够以独特的知识和操守说服别人。但是这些知识和操守却不应被看作为客观的事实,它们只是一些或对或错的宣称。” 不同的理论范式对专业有不同的理解。正像艾尔·巴比(Earl Babbie)所说的那样,社会科学范式的转变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式的转变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尽管我们也同意并不存在客观的专业标准,但是,专业也不能只是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一个借口。一个社会给予某些利益群体的回报常常是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对应的,特定社会对专业的评价也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一个行业所获的相对一致性的评价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旦在某个社会中形成了对一个专业相对一致的评价,这种评价就会成为该职业群体的执业标准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其稳定性,从而被认定为专业的标准。这样,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使所提供的服务达到特定社会所期望的水平的过程。 目前,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而且各个国家的社会工作从业者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在努力推动着专业共同体的形成。但是,无论社会工作专业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认同度达到多么高的水平,社会工作者总要反身面对特定情景下的具体需求。归根结底,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形而上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建立一个应对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服务制度体系。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应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其根本的标准是该国家社会发展对专业的具体需求。专业的发展往往难以超越社会的要求,但是专业的发展也不能总是落后于社会的要求。 三、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 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这套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个人经验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教育在专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入口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同时也是一种职业。依专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社会为专业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上的保障。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这种专业也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但是人们要想以社会工作为谋生手段,就必须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这就使希望以此谋生的人必须首先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这个职业行列。从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接受专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必要条件,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一部分。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为社会工作职业的入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这种入口作用一方面可以达到控制专业水平的作用,以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所提供的服务切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切实帮助处于不利境地的人们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保护专业共同体利益的作用。前者是保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能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提供服务,而后者则是保证专业共同体对特定服务领域的特权。 (二)专业教育模式与专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主要受两种思潮的影响,即社会治疗派和社会改革派(徐震、林万亿,1996)。社会治疗派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视贫穷为个人原因所致,专业服务以帮助个人为主。他们认为社会 工作是对有困难的个人的一种照顾和生活的重建。社会工作教育也以训练具有帮助个人的能力的社会工作者为主要任务。社会改革派受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影响,视贫穷为制度问题,专业服务以改造社会为目的。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公共福利的工作,而社会工作教育则在于培养社会工作者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 专业教育的作用是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因此,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专业教育,对专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专业发展上的不同观点又必须以专业人才为载体去实现。可见,专业教育与专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从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两种学派以及两种教育模式在专业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在实务上,慈善组织会社属于前者,睦邻组织运动属于后者;志愿服务属于前者,社会安全制度属于后者。在专业教育方面,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工作学院接近前者,而芝加哥社会行政学院倾向于后者。 四、专业权威与专业主义 专业的存在需要有其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必须以其有效的社会功能为前提,也就是说权威是通过发挥专业的作用解决人与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来建立的。如果专业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或者极端夸大专业的权威,就会导致专业主义的出现。专业主义是一种专业至上,强调专业的控制地位,过度强调专业权力的专业发展倾向。 (一)专业权威对专业化水平的保证作用 专业权威的存在有利于专业服务水平的保证,是使专业取得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条件。权威是人们对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和地位的人的一种信任和遵从。权威的建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活动满足了受助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受助人对专业人员活动的认可与信任。在这个双向关系中,不仅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专业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满足受助人的需求。 (二)案主利益、专业人员利益与专业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帮助案主,保护案主的利益。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专业人员的利益也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自受薪社会工作者出现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职业,也是从业人员谋生的基本手段。为此,社会工作就要同时面对案主的利益和专业人员的利益。二者的利益既具有相一致的一面,也具有相冲突的可能。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保护案主的利益,而作为一种职业,专业人员的利益则在保护案主利益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就是社会附加在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但是,当 专业人员将社会的回报作为追求的目标时,案主的利益就会成为专业人员取得自身利益的牺牲品。所以,案主的利益和专业人员的利益只有在专业目标之下统一,才能保证专业的正常发展。 五、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专业化与工作体系的制度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直接服务于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要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施体系。在社会工作这个概念下,既有专业化的要求,也有制度化的要求。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就要同时面对专业化和制度化两个问题。对于专业体系来说,重要的是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对于专业的实施体系来说,就需要有~套严密的工作制度作为约束实际工作的规范。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专业来说,必须实现专业的内在统一与工作制度外在要求的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其社会职能。 专业化与制度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二者在服务对象上实现最后的统一。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就是要求专业行为的内在统一性,也就是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一套系统的理论、统一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守则的约束下进行助人工作。这种一致性是对专业价值的一致性的要求,并不是对具体的专业活动的统一要求。制度化则要求行为模式和活动在外在表现上的统一性,它是对制度约束范围内的行为的外在要求。制度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专业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具体工作的规范性。 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尽管不同的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作一个专业又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成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共同的趋势:国际化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中。所谓国际化,就是由于交通、通讯以及信息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许多方面要面对同样的发展目标和同样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应用社会科学,同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国际化的问题上,社会工作专业要面对两个问题:专业本身的国际化和专业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的国际化。 (一)专业发展的国际化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与其说国际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 一条发展的道路。尽管文化、制度等在各个国家之间要保持其多样性,但是,多样性并不排斥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乃至彼此之间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作为科学,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必须能够不断地接纳来源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知识。同时,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必须能够不断更新。而使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能够实现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则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性。共性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差异则使沟通交流成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正是一个因差异而走向沟通和交流,因共性而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二)社会问题的国际化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在使我们看到世界发展中交流与合作的大趋势之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各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相似性。因此尽管社会工作专业植根于不同的国家,但却必须面对许多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性,是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同时,很多问题也是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比如生态恶化、战争、贫困、公共卫生等。共同面对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共同特征,促使各国社会工作者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