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二
研究
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套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学习社
会心理学、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当然不能不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使
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开始就对研究方法的概念、原理以及操作形成初步的整
体认识。同时希望将这种认识融会到后面的各章的学习中去。在学习每一章的具
体理论知识尤其是涉及经典研究案例时,一定要思考下列问题:该研究选题是怎
么确定的?为什么采取那样的研究设计?该研究设计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其收
集资料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为什么是合理的?然后再回到研究方法这一章,试着寻
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已是世间其
他一切事物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社会”两字,也就是还要研究社会的诸多因
素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归纳而言,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理活动有些可以肉眼直接观
察,有些可以借助仪器直接观察;而心理活动即使借助仪器也无法直接观察,只
能通过行为的观察来推测或判断其心理活动。人类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观察人
的行为既要受到观察对象本身的动机、情绪、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又要被)}∈
自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所制约,同时还与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有密切的
相关。所以单纯靠简单的观察或许可以积累许多事实资料,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
象,但要证明某种假设,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是相当困难的。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面对许多变量,例如Y变量是研究者欲观测
的变量,而与Y变量有关系的变量可能存在若干个,分别以x1,x2,x3,…,
xn表示,而且x1,x2,x3,…,xn各变量之间也存在联系,研究者可能关心x1
与Y的因果关系模式,但这种关系程度或因果模式受x2,x3,…,xn等其他若
干变量的影响,这时x2,x3,…,xn等变量都被看作无关变量加以控制。虽然
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多种方法,但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况且如果真能完全控制了无
关变量,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又会大打折扣,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无关
变量被控制好的自然情景。所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倡多变量的研究方式。
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时,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介变量也常常影响实
验结果。美国芝加哥电力公司在霍桑的一个工厂曾进行过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
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是当照明
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未降低反而也有所增加,后来经过调查发现,
之所以照明条件变差仍然使生产效率提高,是因为工人们知道了自己在参加实验
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为了尽量避
免该效应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包括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以人
为对象的实验)一般以不让实验对象了解实验设计为宜,甚至设法不让其知道自
己在参与实验,当然这必须是以不影响或损害其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期待效应
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曾有人做过实验,向新
任老师介绍情况时故意将本来差异不大的若干位中等学生一半说成是优秀的,另
一半说成是不够好的。结果一个学期后这两部分学生果然发生了分化,说明新任
教师的期待产生了作用。这种期待的作用也称做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为了避免该效应的影响,有时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并不告诉主试有关实
验的目的。如果既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与的实验,也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有关
目的和内容,这种实验设计称作“双盲”实验。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如前所述,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的观测来进行推测
或判断。对心理特征的测量同样也只能是间接的,即借助于对行为的测量达到对
心理特征的间接测量。这种测量的间接性制约着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增加了心理
测量工具控制误差的难度。
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依靠测量工具将他们完全数量化绝非易
事,尤其是涉及动机、态度等受情景影响大、不太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时,一些
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都不十分理想。另外,心理测量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自
我陈述法,即由被试对量表或问卷中的题目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这样回
答的结果不仅受量表或问卷本身及被试与主试互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在填答人格问卷时常表现出从众、尊礼、中
庸的倾向,对一些能回答而不愿回答的问题多填写“不知道”。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般而言,由于研究领域、研究性质及功能的差异,不同学科的研究步骤各
有所侧重,但作为一个规范的研究,主要步骤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社会心理学的
研究也不例外,也要按照下面几个主要步骤进行。当然,这几个步骤对于初学者
而言只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研究法则,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研究者不应将
其视为固定不变的“八股”,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善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研究步骤中,问题是目标和方向。研究
问题从分析、提出、选择到最后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的
理论素养、实践经验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不少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面临选题的困
惑,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研究经验和独立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问题具有较高的研
究价值。
一些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有种倾向,似乎觉得只有从文献(特别是西方
文献)中发现的研究课题才是最有价值的。结果仿照文献中的研究方法,验证了
外国的某些理论,但很难真正解释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从文献中发现当前某领
域的研究热点固然重要,但就社会心理学而言,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
价值最终要以它是否有助于本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依据。其实西方社会心理
学走的正是与社会客观需求密切相关的发展道路。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在20
世纪30年代的研究许多是关于人类歧视与偏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大
批为逃避纳粹迫害从欧洲来到美国的心理学家自身的经历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参战美军受到敌人强大的心理战宣传,使态度改变又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所
以,我们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应提倡和坚持针对当前社会现实及社会发展需要的
选题方向。
选择和确定了研究问题的同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要做清晰的界定,如
果拟采取定量研究,则各种变量需有操作性定义,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
设。一般在确定研究问题时,研究者头脑中就已有了主要的假设。例如,研究者
确定的研究问题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对儿童的创造性产生影响。研究者
在选择和确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就对这个问题有个猜想,即教养方式对儿
童创造性的培养有影响,这个猜想还可能更具体: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
创造性的提高。一个好的假设应该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假设必须是合理的,即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一致;
(2)假设应该是具体的,不能模棱两可或过于空泛;
(3)假设应该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表述必须简明。
假设将研究问题更加具体化和条理化,它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认为研究设计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检验假设而进行的,因此研究假设应该在整
个研究过程中都起到作用。
(二)查阅参考文献
前面讲到,研究问题的确定不应仅仅出自文献,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需要。
然而一旦确定了研究问题以后,查阅文献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一项有意义的研究也应以已积累
的知识为基础。查阅有关文献可以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可
以进一步确定自己研究的内容和假设;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为
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因此每一位研究者都要充分重视查阅文献这一不
可或缺的步骤。查阅文献可以和确定研究问题同步进行,甚至还可以提前。
查阅文献的主要途径为权威著作、核心期刊、光盘与网络以及政府出版物。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广泛,因而查阅文献时不仅要检索社会心理学
的著作、期刊、光盘等,还要注意检索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社会学、政治学、
管理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有时还要扩大到教育、法律、经济等更广的
范围。
为了提高查阅文献的效率,最好从与自己研究领域最有关系的文献来源开始
检索,由近及远逐步扩大检索范围;从最新出版的文献开始,在发表时间上由后
溯前。如果相关研究文献很多,则在查阅过程中首先阅读其摘要,若对自己的研
究有较大参考价值则保留该文献全文(或设法查到该全文);若对自己研究是否
有价值不十分明确,则先保留该摘要,是否接着查其全文视研究进程中的需要而
定;若从摘要中马上可以判断对自己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则可滤掉。在浏览参考
文献时注意重点把握其研究设计和研究结论两部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浏览速
度。此外,对该文献后面所提供的参考文献不可轻易放过,可根据它提供的线索
做滚雪球式的检索,这样有利于扩大自己的查阅范围和效率。
(三)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即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与假设所做的研究计划大纲,具体地列出研
究方案。主要包括:
1.方法
明确指出本研究采用哪种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等,或者几种方法的组合。
2.对象
指明研究涉及的总体和具体的样本,包括样本结构(年龄、文化、性别等分
布情况)以及抽样的方案与具体操作方式。
3.时间
具体实施研究起始至结束的时间。
4.工具
研究者收集数据资料的工具,包括量表、问卷或仪器等。如果是量表则应指
出该量表的出处。若为自行编制的量表则需说明编制方法与信效度数据。如果研
究中不使用工具,这一环节可省去。
5.过程
具体说明研究中有关操作与收集数据的步骤。如果研究由若干个相关的研究
组成,则应按“研究一”、“研究二”……分别叙述;涉及变量控制要介绍对自变
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同时表明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可以说,这一环节是研究步骤中最核心的步骤。
(四)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
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实际操作所获得的资料或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讨论。所谓
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观察记录、个案)进行归纳、提炼或逻辑分
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目的都是为检验假设、得出研究结沦
寻求依据。所谓讨论就是对资料或数据反映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发现的问题进
一步分析其原因,同时与查阅的参考文献相结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合乎逻
辑、符合研究事实的解释。这部分的最后还可以说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或今后尚
待研究的问题。
(五)做出研究的结论
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开始阶段的研究假设做出判断。
(六)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内容基本上按照上述研究步骤撰写,即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
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研究结论;同时将所查阅的文献中对本研究
产生作用的作为“参考文献”列在研究结论后面。
(七)研究的效度
一项较规范的研究必须在各个步骤都能尽量地控制和减少误差,只有这样才
能提高研究的效度。所谓研究效度是指研究操作是否有把握解释研究结论以及研
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指标。其中,研究结论能被有把握解释的程度叫内
在效度l研究结论能被推广到研究情境以外的程度叫外在效度。例如,某项关f
改变激励方式对员工积极性影响的研究,选择两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A企
业中实施新的奖励制度,在B企业中沿用原来的奖励制度,半年后对两个企业
的员工进行工作积极性测量,结果A企业的测量分数高于B企业。于是结论认
为新奖励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仔细分析这个研究就会发现它的内在
效度不高,A企业工作积极性分数高于B企业是否能完全由新制度的实施来解
释很值得怀疑。两个企业在实验前员工的积极性相等吗?除了奖励制度以外,企
业的其他条件是否在半年中也发生了变化?如领导人是否更换了?两企业的产品
是否相同?企业效益怎么样?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员工积极性的变化。当一个研究
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进行,它的结论是否在更大的范围内成立则是该研究的外在效
度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如前所述的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所以在研究中
提高内、外效度是研究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同其他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一样,各种研究在目的、功
能、哲学取向、方法论、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它们很难有一个
唯一的分类标准。这里介绍的是两种最基本的分类系统。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将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基于目标的不同,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
获得普遍原理,发现、验证、发展理论,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断增加和积累新
的成果。基础研究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它的成果不一定解决目前的实际
问题,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其成果的积累终将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应
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
果付诸实际并在实际中检验该成果的可行性,同时发现实际中的理论问题为基础
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近年来,被不少人所提倡的行动研究可以归为应用研究。行
动研究强调的是更具体、即时的应用而不过分重视理论应用的普遍性,其理念的
核心为“研究即实践”,主张研究者即参与者并强调主被试之间的互动。这种研
究在解决社会问题(如失业、妇女问题、劳资纠纷、老年问题等)和教育实践中
的问题方面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也引起一些主张研究的规范性、可重复性的人的
怀疑与批评。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只是目标的取向不同,其研究的价值是不能仅仅从“基
础”和“应用”来判断的。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学科发展而言,两类研究都是
不可或缺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基础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才能展示自己的
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而应用研究并不需要专业训练,其研究成果缺少学术价
值;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基础研究是书斋里的学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提
供经济效益,他们简单地将社会问题学与社会心理学画等号而排斥基础研究。这
些将两类研究对立的观点都是极端片面的,如果没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
永远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因而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价值;而应用研究如果没
有基础研究的成果作为理论指导,没有基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它也不可能真
正解决问题。
另外,由于基础研究的目的指向理论,因而有人也将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与
应用研究,这种划分实质上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划分并无大的区别,但有将
理论与应用过于对立之嫌,似乎应用研究并不涉及理论了,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将
研究按其目的划分为基础与应用两类。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将研究划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类,在学术界并无分歧,但
近来有人对“定量”与“定性”这两个词是否能准确地概括两类研究方法有小同
的认识,可能考虑到从字面意义上看,定量容易使人认为仅仅是给事物一个数
量,而定性给人一种对事物仅仅做性质判断的印象,因此提出以量化研究与质化
研究取代定量与定性的说法。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到对初学者来说,
把握两类方法实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是最重要的,至于称之为“定量”还是“量
化”、“定性”还是“质化”并不重要,而且定量与定性的提法已经沿用多年,所
以这里仍用这种提法。
定量与定性两类研究方法的争论在西方已有30多年了。从本质上讲,两类
方法的哲学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定量方法基于实证主义而定性方法遵循现象
学理论。定量研究注重概念、假设构成的模型及其演绎的结果,定性研究强调的
是过程及对现象的整体解释,它并不强调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就有一个理论基础,
理论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定量研究运用统计分析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数
量的描述;而定性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事件的语言描述,并不完全是数据,对
所研究的问题的描述主要以语言进行解释。定量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采取中立的立
场,而定性研究的研究者更多地介入到研究情境中去。
由于定量研究遵循实证主义,所以有人将研究依实证与非实证划分为实证研
究和思辨研究,但是用思辨研究代表定性研究并不确切。至于还有人将研究划分
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与定量研究,实际上是对理论研究的误解。
如前所述,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基础研究,而理论研究与定量和实证并不
对立。
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争论中,由于定量方法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因此定
性方法仍没有争得与定量方法比肩的地位,有人形象地做过比喻,认为“定性研
究仍是定量研究的一个穷亲戚”。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方法在
许多问题上受到局限的认识,定性方法不再受歧视,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学等领
域,许多情形量化是很难的。近来两类方法的争论趋于平缓,代之而起的是融合
的呼声。
作为初学者,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简单判断两类方法的优劣,关键是对各种方
法都要真正学到手,然后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热衷于用自己先学的方
法去贬低自己还未了解和掌握的其他方法。因此,虽然定量与定性存在着对立,
fH.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不妨将其看作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任何极端的观点和做法都
是错误的。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实证,它是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事物之问的
内在联系规律,因而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着重解决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测量T具的
正确选择与使用,以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时统计方法的合理化。
(一)对变量的控制
(1)对变量以操作定义来界定而不按照一般的概念性定义。例如研究教养方
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如果教养方式分民主型与专断型,则民主型的操作定义
为“在民主型量表得分高的”,专断型则为“在专断型量表得分高的”;儿童的创
造力高低则以在创造力测验中的得分高低来界定。
(2)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尽量避免偶然事件对研究过程的影
响。例如实验中停电或噪声的干扰,调查中被调查者由于偶然原因中断填答或
访谈。
(3)调查对象的选取。在实验设计中为了保证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完
全是由实验处理引起的,需要将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地安排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去;在调查研究中为了保证由样本结果对总体的推断,需要从总体中严格按照随
机原则进行抽样。另外,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常常选取上下两端的人
进行比较。例如在选取创造力高的和低的两部分人进行比较研究,则取在创造力
测验中得分高的前三分之一的人作为高创造力组,得分低的后三分之一作为低创
造力组,中间三分之一的人则不予选取。通常这种设计并无问题,但当进行前测
一后测设计时.会有一种回归现象的发生,即前测时的低分组后测成绩上升,这
种情况对于实验效果的解释会起到干扰作用。
(4)如果研究须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则在这期间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可能会
发生变化,例如更成熟、因练习积累了经验等影响研究结果。在设计时应考虑是
否会发生这种情况。
(5)避免霍桑效应、期望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控制调查或测量工具的误差
(1)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物理观察仪器与心理测验)必须保证
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关于心理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参见本章第四节)。
(2)在调查研究中的问卷也可以看作一种收集数据的工具,要克服由于问卷
设计的小妥而导致数据不可靠的现象发生。例如,有些职业声望调查结果中,物
理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等带有“家”的常常排在前几位,其实带了“家”字
本身就已表示勒声望,在职业词典中没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这些职业,只有物
理学研究者、生物学工作者等,如果问卷中将这些“家”都变成“工作者”或
“研究人员”,而用“劳动模范”取代“工人”,则他们的声望差距一定会缩小。
(三)合理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离不开数据,在设计中无论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还是对测量工具与
测量过程的控制,目的都在于能得到合理的、真实的数据。而一项好的研究除保
证数据的真实合理外,还要正确地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所谓正确使用统计方法,
一方面要根据数据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要对统计分析的结果有
正确的解释。例如,在有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实验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数据的差异
进行统计检验。而在做这种检验时必须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首先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当数据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或可以假定其服从
正态分布时,还要看总体方差是否已知,再决定用2检验或t检验;如果数据总
体分布不能认为是正态分布,且样本容量又比较小的情况就不能使用t检验,这
时应当考虑非参数方法。
其次是检验方法应针对实验设计的假设。例如,在实验组与控制组有前测的
实验设计中,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成绩以(O2-O1)表示,控制组的前后成绩
以(O4-O3)表示,当两组在实验前的成绩不相等(即Ol≠O3)时,显然不能
通过O2与O4的差异来证明操作的有效性,有人可能立即想到对(O2-O1)和
(O4-O3)这两个变化值进行t检验,如果(O2-O1)显著地大于(O4-O2)不
是也能说明实验操作起了作用吗?但是这时检验的结论只能证明实验操作的作用
与实验对象的初始态有关,不是针对实验设计中关于实验操作效果所做的假设的
检验结论。由于两组初始状态不同(O1≠O3),应想办法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
使O2与O4的差异建立在O1-O3的基础上。这时适宜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
2.对差异检验的结果要有正确的解释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进行t检验的结果常常以P<0.05,P<0.01表示
差异显著。这时一定要注意统计检验结果的“显著”并不意味着实验组与控制组
真实差异很大,而是表示这个t检验结果非常有把握证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真实差
异的存在。至于这个真实差异有多大是不知道的。如果某个t检验统计检验力较
强,总体的真实差异即使微乎其微,它仍然能够检验出来,而这微乎其微的差异
并不能证明实验组实验操作效果的显著作用。
二、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的原则
1.实验设计的概念、常用符号
(1)被试:参与实验研究的人。注意,被试与研究对象严格讲是有区别的。
例如,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这时从逻辑上讲,教学方法的效果才是研究对
象,而参加这一研究的学生不是研究对象。但一般习惯上研究所面对的人被称作
研究对象,所以用被试这一称谓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
(2)主试:研究者本人或研究者请来协助操作实验变量的人。
(3)自变量:主试为确定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操作的条件、因素、特征称为自
变量。在比较不同教学方式效果的实验中,教学方式从变量的角度称作自变量,
从操作的角度称作实验处理。
(4)因变量:主试为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而设定的变量,或者说是否受自变
量的影响而可能变化的观测变量。例如,接受不同教学方法后学生的成绩是主试
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是否产生不同效果的观测变量,因而学生成绩是因变量。
(5)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
(6)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性质上接近、不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控制组也
称作对照组。
(7)常用符号:X表示自变量;O表示因变量的观测结果;R表示随机分
派,即将被试随机分派到实验组或控制组;C表示由主试控制的无关变量,也称
控制变量。
2.实验设计的实质
实验设计的实质是考虑如何操作及控制变量。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使自变量
的变异尽可能地大而误差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小,同时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
制。被试的因变量观测结果的变异用S2O表示,自变量的人为变动用S2X表示,
无关变量的变异以S2C表示,误差的变异为S2E,它们彼此的关系如下:
S2O=S2X+S2C+S2E
如果S2C=0,S2E=0,即无关变量即使有但它们没有变动,是固定的;误差即使
存在但误差分数几乎没有变动,则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这表明因变量的变异全
部都是由自变量的变异引起的,从而说明实验处理的效果是明显的。只可惜实际
情况不可能这样,因为误差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只能最大限度地使其对S2O
的影响减小。例如避免被试的疲劳、防止突发事件的干扰、增加测量工具的信度
等。要使S2X尽可能地大,还需S2C变小。而S2C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为了
使s2O增大,应当控制无关变量,使其尽量在实际中保持恒定,亦即使S2C,趋于
零。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除无关变量或使其保持恒定。在研究教养方式对儿童创造力影响的研
究时,考虑到家长的性别因素可能也起作用,这时,可以只选择父亲或只选择母
亲进行教养方式的测量,当然这样的研究只是从一种性别的家长得到的结沦,其
外在效度会降低。如果某项研究中噪声对实验有影响,但噪声又无法排除,则设
法使噪声大小保持恒定。
(2)将被试随机分组。在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中为充分证明两组在实验后的
差异主要是实验处理的作用,需要两组被试的初始状态相同,否则两组的差异究
竟是实验处理的作用还是由于初始状态不同引起的不容易说清楚。这种情况下把
所有被试在实验前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控制组,由
于是随机分组的,因此可以假设两组的初始状态相同。
(3)区组设计。如果比较三种不同说服方式对改变态度的效果,则也可以将
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三种说服方式。由于是随机分组,也就意味着假定
三组的初始状态相同,但是实际上即使随机分组也较难保证三组被试实验前的初
始态度是相同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初始状况不同造成的影响,常常使用另一种
实验设计,即让同一组人先后接受三种说服方式,测量每接受一种说服方式其态
度的观测值,这样若三种说服方式得到的三个态度值之间有差异,则足以说明不
同说服方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由于同一个人先后接受三种说服方式彼此之间互
相有影响,接受第一种说服后,再接受第二种方式两次之间肯定有影响。这时可
以设法把被试按三个人一小组的方式分成许多小组,小组中的三个人尽量在各方
面尤其是初始的态度相同(实际上将三个人看作一个人)。每一个人接受一种说
服方式。这样对于小组而言,每个小组都先后接受了三种说服方式,统计时以小
组为单位。这样的设计叫区组设计,上述的各个小组都叫做区组。区组设计又称
作被试内设计,而前述把被试随机分派的方式称作完全随机设计,又称被试间
没计。
(4)使无关变量成为实验中的一个自变量。如果各种方法都可能无法控制无
关变量的影响,则可把它作为实验的一个自变量。这时实验就变成了两个或两个
以上自变量的设计,称作多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重在检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
互作用。
(二)实验的基本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R表示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被试是随机分派的,实验组有实验处理X,控制组
无实验处理以一表示。这个设计在前面已举例说明过,由于担心实验组控制组的
初始状态不同(虽然被试是随机分派的),对每个组都进行了前测。前面说过这
个设计合适的统计方法为协方差分析。
2.实验组控制组仅有后测设计
与前面的设计相比,它不用前测,其理由是既然进行了随机分组,再对它们
进行前测,本身就是对随机分组的不信任。这个设计的统计检验方法常常是对
O1与O2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3.所罗门四组设计
该设计由所罗门(Solomon)提出,它实际上是把前述的两个设计组合起
来。即:
被试随机分为四组。第①③两组均为实验组,第②④两组均为控制组;第①
②两组有前测,第③④两组无前测。这个设计为了确定自变量X的效果可以进
行多项比较:
(1)如果O2>O4,且O5>O6,即无论有无前测,实验组结果都大于控制
组,则更有把握证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2)这个设计将“有无前测”作为变量,因而可以比较有无前测与实验处理
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设计可以用t检验对O2-O4及O5-O6进行检验,用方差分
析对“有无前测”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所罗门设计比前两种设计对于分析实验处理的效果而言肯定要好,但是对于
需要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实验的投入很大,有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
(三)准实验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当实验不是短时间能完成,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时,很难
做到对被试的随机分组。在企业中只能以车间或部门为单位,整体地作为实验组
或控制组;在学校中多数情况下也要以班为单位做实验。这种情况下所做的实验
设计称作准实验设计,即这时的实验设计不能算是真正的实验设计。
准实验可以采用与真正实验设计相同的设计,由于不是随机分组,较难实现
实验组与控制组初始相同,这时一般只能人为地从各方面考察,尽量选取差不多
的固定群体(部门、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
有前测设计可能比无前测的设计更好些。
准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时,除了根据统计检验以外,还需要对
由于未随机分组所可能导致的影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含义,一般在工作实践中了解情况、解决问
题、搜集意见等行动研究式的调查研究,从研究性质分类的角度可以归为定性研
究。如果旨在对事物的状况给予数量上的描述或探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属
于定量研究。调查法中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实验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
同,前者关心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而后者目的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前者又称相关研究,后者又称因果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定量研究中相关研究
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常见的具体方法为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
(一)访谈调查
1.访谈调查的特点
(1)访谈有助于取得完整的资料。由受过专门练的访问员当面提问,不但
可以避免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题目的漏答,还能得到比预想更多的资料。
(2)有助于对问题做深入探讨。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原因,填答问卷是不
易表达的,而且有些深层问题被调查者在问卷中不愿面对访问员回答,只有在双
方经过沟通取得信任时才愿意说出真心话。
(3)一般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现象。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由于误解
所提的问题,所答非所问,在访谈中访问员如果发现有此情况可以及时纠正。
(4)有利于控制调查情境。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可能要分几次才填答完一份
问卷,或者几个人商量着一同填答。这些情况访谈调查都可以避免。
(5)访谈对访问员的依赖性大,容易使结果不客观。访问员在性别、年龄、
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会影响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6)访问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有时是不利因素。访问员有期望得到某种回
答的倾向;被访者有时会迎合访问者的期望,当然也有逆反而形成对立的可能。
(7)对一些敏感问题,被访者不愿意真实回答。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社会调查
研究者尤为重要,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访谈法比问卷填答法能更好地控制误差,
从而偏爱访谈。但如果问题内容涉及敏感问题或个人隐私,访谈与问卷相比就不
利了。有些研究对包括是否有过偷窃行为、是否看过三级片等内容的调查也坚持
用访谈而不愿采用问卷,实在是一种僵化、教条的做法。
2.访谈调查的类型
(1)无结构访谈。这种类型对被访者回答问题限制很小,有时还鼓励和引导
被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无结构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很困
难,不易量化,一般在研究的探索阶段使用这种方法。
(2)结构化访谈,这种类型又称标准化访谈。严格的结构化访谈对每个问题
都列有不同的答案供被访者选择,限制他们自由发挥,相当于口头填答问卷。有
时甚至连开头和结束语都不允许访问员任意更改,目的是为了结果的数量化、客
观化。这种访谈一般在实际上都做些变通,令标准化、客观化的程度放松一些,
也称为半结构化访谈。
3.访问调查的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编写访谈提纲或访谈问卷(即严格结构化的访谈)。编写
时应按问卷没计的原则进行,如果访谈的内容相对复杂,则编写的访谈问题应事
先进行小样本的预备性访问,目的是检查问题是否提得妥当。
(2)抽取被访者(见本章第四节)。
(3)培训访问员。培训时应有一个访问手册作为培训依据,一方面了解调查
目的、题目内容,另一方面指导访问员解决访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宣
布对访问员管理、监督的条例。
(4)访问的开始。访问员与被访者初次见面首先要自我介绍来访目的(有必
要时出示身份证明);告诉被访者为什么对他进行访问,是按地址随机抽取的还
是按电话号码随机抽取的都要说清楚;承诺对被访者的回答保密;总之,访问者
要以较好的亲和能力与应变能力来争取被访者的合作。
(5)访问的进行。在友好的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任何情况下访问者不要
影响被访者,如果是结构化程度很强的访谈则访问员在读题时不要随意改变题目
顺序;如果是开放式问题,访问员记录下被访者的回答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被
访者核对一下,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
(6)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的资料整理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如果
是开放式访谈的资料需要编码进行内容分析;如果是封闭式问题的结果,要选择
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足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在较
短的时间收集到大缝的数据,而且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强,但由于一些人对这种研
究方法的误用,使它也面临许多批评。
1.问卷的功能
列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一定数量的被试回答这些问题来收集有关事实、意
见、态度等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调查工具一般称作调查问卷。由于心理测
验中的人格测验从形式上看也是通过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达到测量的目的,因而
人格测验也常被称作人格问卷,这时的问卷是指它广义上的功能,也就是说无论
是以纸笔形式还是在电脑上操作,只要是对文字叙述的问题作答则该问题系列都
被称为问卷。
在习惯使用方面,问卷、量表、测验是有区别的。问卷的结果侧重于问答
“是什么”或“各种意见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例如,有的问题为“您一般临睡
前都做什么”、“您所毕业的中学是重点中学、一般中学还是基础薄弱校”等等,
目的在于了解睡前做的事是什么、毕业的学校是怎样的。又如:您认为目前家中
日常生活必需歼支外的余钱如何处置为好?
A.存人银行B.买股票C.尽量消费掉D.现金放在家中备用
这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到选择每种处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