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支架的构建.pdf
下载文档

ID:3310678

大小:1.17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2-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深度 学习 支架 构建
课题成 果N o.7(下)2 0 2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支架的构建邵 静(江苏省丰县师寨镇希望小学 2 2 1 7 0 0)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构建学生深度学习的文本支架和关联支架两个方面,探索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支架的构建策略。具体来说,从文入手,捕捉关键细节;从情入手,激发自主表达;从道入手,绽放思维火花;关联历史,拓展深度学习视角;关联生活,创建深度学习情境;关联应用,挖掘深度学习关键点。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学生深度学习的文本和关联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支架 建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0 2 2年版)颁布以来,教师纷纷投入到创新教学模式工作中,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路径指导,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构建深度学习的文本支架学生由于无法自己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在后续学习中会产生较多障碍。聚焦文本中的文字、情感、道理,构建深度学习文本支架,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本关键点及重要细节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内涵,解读文本情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1.从文入手,捕捉关键细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在字里行间、细枝末节中有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果教师不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以及细致阅读,学生较难深刻把握文本主旨。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慈母情深 为例,整篇文章深刻地表现了母亲的舐犊之情。教师可从文入手,引导 学 生 品 析 其 中 细 节。例 如,通 过 不 足2 0 0平方米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到厂房的狭小与环境的恶劣;通过头顶灯泡、身在蒸笼,让学生了解到母亲工作的艰辛。而后续文本详细描述了母亲的动作以及神态。在这些文字的交织下,一位慈祥母亲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文章后半部分写到作者想要买书,而辛苦赚钱的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了自己。这一部分情节与前一部分情节的有效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在层层递进的文字解析下,学生能够深入捕捉到文本的深层价值,实现文以化人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作者的主张,适当地参考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捕捉文本关键细节。在剖析作者情感以及谋篇布局意图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共鸣,使之能够有方向地开展文本学习,提升学习能力。2.从情入手,激发自主表达“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及内容设置合适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为其搭建稳定的深度学习支架,使之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作者情感。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和自主表达机会。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母鸡 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后,教师提出主要问题:为什么在文章中作者描写母鸡的声音有区别?33N o.7(下)2 0 2 3如有的时候会写到“咕咕”,而有的时候又会写到“嘎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尝试性回答。在学生思维达到开放状态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讨厌母鸡,那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课文的哪些位置?在作者将母鸡的叫声描写为“咕咕”时,他是否还讨厌母鸡?文章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在上述主要问题及链条问题的有效引领下,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能够透过几个简单的拟声词,便了解到作者情感方面出现的变化,以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性与严谨性。以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情感,在从情入手的基础上,对学生形成有效熏陶感染,使之自主地提高选词炼句意识,并锻炼自身表达能力及情感张力,从而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稳步提高。3.从道入手,绽放思维火花在贯彻深度教学理念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涵,剖析作者情感,也要构建完善的学习框架,在文情融合角度上,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把握文章或知识点形成的思维逻辑,减少课后重复性作业或雷同性作业,在减负的同时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所以,在完成文本情感教学之后,教师便需要由道切入。这里的道并不单单指文本所蕴含的道理,也包括文本所体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师要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其中听、说、读、写、思的策略,在归纳提炼总结中顺利实现由文入道的过渡,绽放思维火花,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关键能力。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学完后无不对船长的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精神所打动,同时也萌发出疑问: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有时间自救,他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学生在深度思考、感悟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字、词、句的关键点,将整体拆分为局部,展开针对性赏析,然后重新组合、归纳文本,立足整体视角把握鉴赏。当学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以及感悟后,将教学聚焦在文本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技巧,在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状态下,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应用能力,深化其对各种学习工具的熟悉感与熟练运用。二、构建深度学习的关联支架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浅表化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与教学调整,贯彻促进学生为理解而学、为思想而学、为发展而学的原则,强化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搭建学生深度学习支架,促进教学由浅表化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关联历史,拓展深度学习视角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理或者所传递的情感,与作者本人的经历相关,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深受当时历史感染。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其自身的真实生活相距甚远。剥离历史开展教学工作,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意蕴。而一味死记硬背,也会与“双减”目标相对立。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展开有效的教学拓展,根据教学内容关联历史,在拓宽深度学习视角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认知储备,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及深度性。一直以来,古典文本的阅读总会有所曲折,无论是诗词文本的意境、作者的心境还是时代背景,多少对学生来说有些障碍。教师通过适时的资料补充,搭建简易支架,将难点问题化繁为简。古诗词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大意、体会情感之中,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诗,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可面对杜甫诗中的表现深感不解: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为何他急于返回故乡?学生的回答大多停留于思乡爱国的单一层面。教师便可立足于历史视角,为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将“安史之乱”背景资料适时补充之后再进行追问,学生才会感知作者对战争之长、黎民百姓疾苦、自身颠43课题成 果N o.7(下)2 0 2 3沛流离的厌倦,明白诗人“喜欲狂”“放歌纵酒”等表现,与其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作品,如 江畔独步寻花 春夜喜雨 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人格特点,并从中感受到其整体创作风格。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更好地构建杜甫的人物形象,能够透过诗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的情怀,真正地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2.关联生活,创建深度学习情境创建合适的生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立足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新知与旧知的有效交织下,打造更加完善的学习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师关联生活,创建深度学习情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深度教学目标驱动下,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生活基础的同时合理地创造情境,在关联生活状态下缓解学生认知障碍,有效贯彻“双减”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的现实意义。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课后习题: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中“凌乱”的意思的?如果直接抛问题,学生容易陷入词语中,完全依赖工具书释义,而忘记词语在句子、段落、场景中的意义,这与课后习题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可以在出示完句子后,启发学生思考:有人说,这个句子写得非常有生活气息,你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学生读过句子很快关注“凌乱”一词,结合自己的日常经历就会发现,早上起来头发是凌乱的、长期不打扫的卧室是凌乱的、急匆匆写好的作业字体是凌乱的,进而转到树叶在水泥地上的凌乱,这样学生就不难说出其意思。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3.关联应用,挖掘深度学习关键点客观来看,语文深度学习的模式可概括为理解文本内涵、感悟文本情感、掌握思维方法、应用实际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学以致用看作是根本引力,注重挖掘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点。在落实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时,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深度拓展。利用恰到好处的拓展,让学生学习、吸收、应用,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搭船的鸟 一文,是小学语文第一次出现的独立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无论是翠鸟的外形,还是捕鱼的场面,都可以作为学生练笔的出发点。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品读翠鸟捕鱼的情景,实则是让学生体会描写连续性动作的好处,对翠鸟的外形描写也可以作为练笔的素材,让学生热身。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说说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是如何写翠鸟外形的?学生品读后不难发现,作者写翠鸟的外形按照“羽毛翅膀嘴”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颜色按“总分”顺序,这样的表达很有逻辑。再抛出小练笔:借助这种方法写一写身边熟悉的小动物。此举巧妙地避免三年级学生习作时毫无章法的赘述。具体来看,教师把握学生深度学习关键点,顺利完成目标迁移,引导学生由表达到辨析、由辨析到创作,在习得、悟得的有效转化下,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与知识建构,循序渐进完成深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做好知识贯通,构建深度学习支架,能加深学生文本知识理解,打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智慧地探索深度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借助支架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康九星.语文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和五大维度J.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2(2 3):3 0-3 5.2 徐 承 芸.促 进 学 生 深 度 学 习,培 养 语 文 课 程 核 心 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 0 2 2(2 4):1 3-1 6.3 陆蓓蓓.深度教学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 0 2 0(2 0):9 0-9 1.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乡土文化资源支持下的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成果之一,编号:D/2 0 2 1/0 2/1 1 0。5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