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农业
初级
经济师
全 国 经 济 专 业 技 术 资 格 考 试 用 书农 业 经 涔 专 业知仅与卖务(级)(2 0 1 4 年 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编写主 编潘 显 政 夏 英编写人员王彩明余葵易荷宋敏张正平 杨菁夏英高明杰呼倩中国人事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2014年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编 写.一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 ISBN 978-7-5129-07594i.农 n.人m.农业经济-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ivF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 074817号2014年版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防伪轧纹鉴别方法:封面及封底可以看到形社标及社名英文缩写“CLSSPH”的暗纹,有明显的凹凸感。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封二、封三可见与封面及封底对应的反向轧纹。2014年版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防伪标识鉴别方法:1.防伪印制:防伪标识纸张中有一条开天窗式的金属安全线,底纹中有“RSKS”组成的防 伪浮雕文字。2.网站防伪查询及增值服务获取:刮开防伪标识中的涂层,获取防伪码。登录中国人事考 试图书网(http:/rsks.class,),即可按照提示查询真伪,同时还可获得网站提供的增 值服务。3.粘贴位置:封面左下方。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惠新东街1 号 邮 政 编 码:100029)*河北省零五印刷厂印刷装订 新华书店经销787毫米x 1092毫 米 16开 本 12.7 5 印 张 323千字 2014年 5 月第1 版2014年 5 月第1 次印刷 定价:50.00元售书网站:中国人事考试图书网 网址:http:/ 咨询电话:400-606 _ 6496/010-64962347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如有印装差错,请与本社联系调换:010-80497374 我社将与版权执法机关配合,大力打击盗印、销售和使用盗版 图书活动,敬请广大读者协助举报,经查实将给予举报者奖励。举报电话:010-64954652全 茵 经 济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刖g为做好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促进经济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 高业务知识和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最新修订的 经济专业技 术资格考试大纲,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变 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和竞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和内容,我们在认 真听取专家和应试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用书 进行了重新编写,供广大应试人员和有关人员学习参考。书中疏漏及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 2014年 5 月1 6 日第 一 章 农 业 资 源.第 一 节 农 业 资 源 概 述.第 二 节 农 业 自 然 资 源 “第 三 节 农 业 社 会 经 济 资 源.第 四 节 农 业 资 源 经 济 原 理.第 五 节 农 业 资 源 管 理.第二章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 第一节区域分工理论与农业区位理论 第二节区域优势理论与农产品区域布局 第 三 节 农 业 生 产 结 构 的 基 内 容 第 四 节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第 五 节 农 业 生 产 专 业 化 .第三章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第 一 节 农 民 负 担 监 督 管 理 概 述 第二节切实加强新时期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第 四 章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管 理.第 一 节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概 述.第 二 节 土 地 的 发 包 与 承 包 第 三 节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规 范 管 理 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第五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 第 一 节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纠 纷 处 理 概 述 第二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第 三 节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纠 中 裁 第 六 章 农 村 合 作 经 济 概 论.第一节合作社制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第二节现代合作社制度安排及比较.第 三 节 农 业 合 作 经 济 发 展 理 论 第四节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七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第 一 节 农 村 集 体 资 产 管 理 概 述.第 二 节 农 村 集 体 资 产 管 理 基 础.第三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1)(2)(9)(12)(17)(21)(21)(28)(33)(37)(40)(42)(42)(46)(55)(55)(57)(59)(61)(64)(64)(65)(67)(76)(76)(79)(84)(92)(104)(104)(108)(119)2014第 四 节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审 计.(125)第 八 章 农 产 品 市 场 营 销 .(134)第 一 节 农 产 品 市 场 营 销 概 述.(134)第 二 节 农 产 品 的 价 格 策 略.(136)第 三 节 农 产 品 的 产 品 策 略.(141)第 四 节 农 产 品 的 销 售 渠 道 策 略.(144)第 五 节 农 产 品 的 促 销 策 略.(148)第 六 节 农 产 品 的 网 络 营 销 策 略.(150)第九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与经营活动分析.(154)第 一 节 农 业 企 业 经 营 管 理.(154)第 二 节 中 小 企 业 经 营 管 理.(159)第三节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内容和方法.(170)第四节企业生产要素利用状况分析.(176)第 五 节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状 况 分 析.(184)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模 拟 试 卷.(189)第 一 节 表 业 资 錄 杈 連一、农业资源的概念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利用的投入,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 入。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 源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源则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自 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自然环境条件的 总称,一般指天然存在的物体。而农业社会经济技术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 技术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也包括影响农业生产 活动的其他外部条件。二、农业资源的分类农业资源是由多种具体资源组成的。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可把农业资源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一)按农业资源的属性划分(1)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2)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农业机械资源、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 等(二)按农业资源的再生性划分(1)恒定性资源。如太阳能源等。(2)有限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如农业生物资源、土壤肥力资源等。不可再生资 源,一是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水资源等;二是不可循环利用资源,如煤炭资源等。(3)发展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按发展速度排列,一般顺序为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其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人才资源。(三)按农业资源的用途划分 农业资源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性资源、服务性资源等。()私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划分 业资源按照利用状况可分为潜在资源、现实资源等。三、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特性,但同时也存在着 共性。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观点看,农业资源具有以下特性。(一)系统性-组成农业资_ 的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術,艨輿具有多因素、i i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大系统0 如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是由雄、來、肇黴 气等多个子翥饞綴E而各子系统3若干琴素组成(例如,土地资源由土壤、永文等麻_。这 些 要 素 之 在 着 复 杂 的 制 约 关 系,如水土濂失雜生物壽#的变化导、怒I统的退化 5 i/、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二)地域性由于纬度差异和地表形状的复杂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加上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组 合方式(三)持续性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可永续利用。但如使用 不合理或不加保护,就可能使之受到破坏,导致生产能力急剧下降。(四)动态性作为一个系统,农业资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资源的动态性,既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 业社会经济资源两方面在时空的不断变化(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农村劳动力迁移等),也 指农业资源本身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表现出来的范围的变化。(五)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任何农业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种 类也有限;但是另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且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利用范 围不断扩大、利用效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六)稀缺性与有价值性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有价值的。农业自然资源随着 需求增加表现出稀缺性,也具有价值。笫 二 节 农 业 看 然 资 錄、农业自然资源概述(-)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资源,如生物、水、土地资源等;另一种是不直接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为这种结合创造外部环境 条件的资源,如农业气候资源。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都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平 的提高,农业自然条件中能被利用的部分不断扩大,能被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种类、层次和范围 不断增加,由农业自然条件转化成的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增多。(二)农业自然资源的特性(1)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霄调运行的,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一定的资源组合状况必然形成其特定的生态 群落和自然景观,其中任何一种资源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甚至导致 系统的整体变异。俩如,在一定的农业气候条件下,形寧了一定的土壤肥力和相应的生物群落,如果过度开采或者过度放牧使植被遭到破坏,并造成水%土流失,则必然使i:攘肥力下降,遺成整 个农业自然资源系统的恶化。::广 ,-/此外,农业自#资源_整体性还表现为,农业自然资源系统申的各瓒资源,在农聋生产&:程 中 是 缺 一 和不感相互取代的。S决定了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开发和利痏各项 农业自然资攤,扉从其相互联系、相 制 约、协调运gi t性 攀 考 虑 问 題 壤 為 2 控制。由以上可知,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整体性,即在其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 体性和有序性,在其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2)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天然存在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这决定 了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和土壤、地质、地形、地势、地貌等都不同。从而影响各地农业自 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形成了多种多祥的自然资源系统,形成了各种类 型的农业生态系统,例如草原型生态系统、森林型生态系统、湖泊型生态系统、大田型生 态系统等。在小范围的地区内,由于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水体的深度,不同的地块、水田和旱地、阳坡和阴坡、平地和坡地,以及不同的农作物等,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农业资源的生态特点。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遵循“因地制 宜”的原则。(3)农业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地按其自身的规律,循环运行和消耗 更新着,从而使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例如,农业生物体世代交替,老的衰亡、新的滋 生,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着。又如,土壤可以周期性地恢复与更新。此外,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气 候资源有规律性的季节变化等都显示出农业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值得提出的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更新与循环,是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操作干 预下进行的。如果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合理,甚至进行掠夺性经营,则使 农业自然资源由良性循环转向恶性循环,这些资源就会逐渐衰退。有些资源一旦遭到破 坏,就很难再恢复和更新,比如土壤肥力和生物的物种等资源。因此,要求对其利用必须适 度和保持其更新再生的能力,绝对不能做出掠夺地力、乱砍滥伐、过牧滥捕等超越自然资源 再生能力的行为。(4)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土地面积、水 资源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和农业生物量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能量都是既定的。并 且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利用资源的范围、层次、种类,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适用性与用 途也都是有一定限度和限量的,从而表现为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和 循环性又是相对无限的。例如良种的培育、温室和大棚栽培、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都使人们 裉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控和改变其组合状态,从而可以扩大对农业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提高各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因此,农业自然资源的生 产潜力又是一个无限的、历史性的发展过程。(5)农业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例如土地资 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可以适用于多种农业生产结构,即使在同一个农业生产部门中,也可 以适用于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因此,应该依据其多用性和最大收益原则,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 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二、土地资源 一)土堆資P的定义类与特性1.土 地 资 變 义 ,土地资靡 繼在一定的生产力水f卞,在一定的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土 地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包含着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土地资源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发 利用和可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及质量的总称。2土地资源的分类(1)按地形划分,土地资源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2)按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划分,土地资源一级类有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部 分。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其中耕地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 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拋荒未满三年的土 地。其他农用地包括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 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等用地。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 地。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 山等。(3)按土壤地质划分,土地资源有黏土、壤土、沙土等。3.土地资源的特性(1)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不同,不能通过人类劳动而复制。它的数量是 有限的,这使得土地在需求、供给、利用等方面表现出数量有限性的特征。(2)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任何一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各地区土地位置所处的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3)可再生性。土地肥力在合理使用的条件下,是可以不间断地永续使用并且提高的。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必会破坏其再生性,出现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 壤退化,甚至造成土地性状永远不能恢复。(4)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各个行业、部门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土 地,但是有的只是将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基地,而农业则不仅将土地作为生产基地,而且作为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5)价值的变化性。土地是自然与人类劳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其价值也随着承载的人 类活动的改变而变化。例如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人工控制小气候等各项劳动,都使 土地功能不断提高,价值量不断增加。(二)我国土地资源概况目前全国土地资源“家底”已摸清。主要有 中国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 中国土地资源调查画册 以及全国1:50万土地利用分幅图等10多项成果。(1)国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水热条件多种多样。我 国 国 土 面 积 约 有 9 6 0 万平方千 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我国地处北半球中讳度地带,南 北 长 达 5 5 00千 米,跨纬度约5 0 度;东西宽为5 200千米,跨经度6 0 多度。我国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其中高原占全部A地的26.0 4%、山地占33.3 3%、盆雔占 18.7 5%、丘陵占9*9 0%、平原占11.98%(见 表 11)。另外,我国还有4V8 万千米的大_海 岸线和约150万平方千米的浅海大陆架。除 约 占 土 地 麵 _鐘;麵 永 久圍圖_1_1_圖用外1謙史地均能被不两程度 i加以开发利騰是我国木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义”表 1 一1 全国不同地形区的面积及比重表项 目面积(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总面积约960100山 地约32033.33高原约25026.04盆地约18018.75平原约11511.98丘陵约959.90(2)气候复杂,水热条件组合多样。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的经度和纬度大,由于纬度高低 的差异和距海远近的不同,全国由北向南可以依次列为青藏髙寒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 热带、热带等不同的热量带;由东向西按水分条件的差异,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地 区的不同。各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子的组合差异,再加上多 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水热条件的多种组合(见表1 一2)。表 1 一2 全国不同温度带和干湿区面积及比重表温度带面积(万平方千米)比重()干湿区面积(万平方公里)比重()热带16.321.7湿润区307.232亚热带246.7225.7(干燥度2.0)297.631(3)西高东低,山地多,平原少。以大兴安岭一黄河河套一宁夏同心一甘肃天水一云南 腾冲一线为界,明显地表现出东低西高,高低悬殊,形成阶梯状斜面的特征。该线以东地区 湿润,是我国耕地、林地、草山草坡、滩涂、淡水湖泊、外流河道、城镇、工矿企业和交通用地等的 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该线以西地区干旱、高寒,集中了全国 大部分戈壁、沙漠、冰川、裸露石山、咸水湖泊、内陆河及绝大部分草原,是我国的畜牧业生产 区;怛这里集中着L 8 亿公顷难利用土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4%。(4)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5%。其中,耕難面 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林地面积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3.2%、攀输薄积占世界草地蘼面 親瞭9.3 4 5%,各项指标在世界都排在前8 位之内。但是,由 于 人 口 舞 多,人均土地资源则十分贫乏。即我截武掏古奪土地面积不到世界 均 水 平 的 1/#其中,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林地不到世弊平均 水平的爲/9,人麵占有萆地仅为世界平輿水平的1/20丨(5)土地承载能力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我国土地承载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部 的巨大差异。东部地区集中9 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9 5%的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西部地 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是所有的耕地和林地却不到1 0%,并且人口稀少,生产力很低。具 体到各省和地区,土地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差异就更大了。(6)后备土地资源中,宜农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质量较好。后备耕地资源 约有.36亿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其次是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和东北地区。此外,还有可供开垦的沿海滩涂资源约为0.01亿公顷。这些后备耕地,质量大多较差,开发利用难 度大,其中农业利用无限制或轻微限制、不需或需采取改良措施即可开垦,并可建成稳产高产 基本农田的一等地仅占8.9 1%,受一定限制的二等地占22.5%,受较大限制的三等地占68.5 5%。宜林的后备资源共约有1.3 亿公顷,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江南的丘陵山区。后备 林地资源质量较好,一等宜林地约占10.6 1%,二等宜林地约占51.7 2%,三等宜林地约占 37.67%(7)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发生土壤侵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潜在性洪涝威胁 加重,土地沙漠化继续发展,草原生产力普遍降低,以及工业“三废”对土地污染加剧。据统 计,目前我国耕地资源中,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的退化耕地面积 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 0%以上。三、水资源(一)农业中水资源的概念和特性1.水资源的概念水在自然界中以固体、液体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分布于海洋、陆地(包括土壤)以及 大气之中,通过水循环形成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体,包括降水资 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海水资源。它以太阳辐射热为能源,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将地 表水和地下水变为水汽,再以大气降水的形式落回地面,进行着有规律的周期性循环。因此,水资源是一种有限量、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地表水指分别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冰盖 等水体中水分的总称,又称陆地水。地下水指储存在地面以下饱和岩土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 水。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2.水资源的特性(1)基础性。水是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2)循环运动性。水的存在方式是循环运动。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共 存,并且相互转化。正是由于水的循环运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不可替代性。水作为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要素,是其他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4)有限性。地球上的水资源在绝对数量上是有限的。同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能 够开发利用的部分也是有限的。(二)我国水资源的概况1.总量较大,人均占有水量低 根据近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20022011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 372亿立方米。我 國水资源总董在世界各国中虽然位居第6 位,但 人 均 天 錶 博 关 夫 艇 于 世 弈 平 均 水 平。釋 2011年人口统|十算,中国人均径流量为1 880立方米,不食#葬人均占有量的1/4 尤其 长江流域以;)|f人均水#源量只有750 i方米。目前全國B有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被 联合国列为全世界最缺水的13个 之 一;全 国 年 _ 达 4雜亿立方米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 亿多人,农业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 亿亩。(1)降水资源。我国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65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年降水量的7 8%。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68.9%。在年降水量中约有 4 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 5%消耗于蒸发。(2)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作为定量值。我国多年来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 7 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度284毫米,比世界平均径流深 度 314毫米低。平均每年注入海洋和流出国境的水量为2.45万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 90%每公顷和每人平均占有的地表水资源也不丰富。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为2 630立方 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的25%;我国每亩平均占有河川径流量为1 800立方米,为 世界平均占有量的7 0%。(3)地下水资源。我国多年来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为0.1万亿立 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由于广大山区的地下水主要是基岩裂隙水,这部分地下 水在出山口前大部分补给了河流,成为河川径流的组成部分,即基流,不应重复计算为地下水。此外,一部分地下水资源量是由地表水通过河道、渠系、农业渗漏等在平原形成的,也不应再重 复计算。所以由降水直接补给、凝结水补给与山前侧渗补给为主的,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 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山间盆地中。(4)海水资源。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面临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海水资源十 分丰富。除可发展海洋渔业及滩涂养殖外,更可提供大量的海洋冷却用水,以弥补陆地水资源 的不足。当前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海水冷却用水量每年达1 000亿立方米以上,日本每年达 2 000亿立方米,我国仅为120亿立方米。据统计,城市用水中8 0%是工业用水,其 中8 0%是 工业冷却用水;城市用水中2 0%是生活用水,其 中 3 5%是冲厕用水。我国香港此项水量的 8 0%使用海水。此外,海水淡化已占中东国家自来水用量的8 0%以上。2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水资源分布总趋势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见表1 一3,从表中可知,年降水量400毫米的等雨量线,即从东北大兴安岭,经过辽宁、张家口北、榆林、兰 州、玉树到拉萨,将我国划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多雨区、湿润区及半湿润区,共占国土 面积的5 5%,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西部地区是半干旱、干旱内陆区和西部青藏高原区,共占 国土面积的4 5%,是我国的主要牧区。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 主要制约因素。3.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衡我国东南面临太平洋、印度洋,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从而形成季风性气候。在季风气候的 影晴下,我国各地降水量全年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全年降水量约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夏季,从而形成我国水资源夏秋丰富、冬春贫乏的特征。按年降水量400毫米等雨量线,东南部地区年降永量大、降水时简较为分散、降水量变化较伞;西北部地区则年降水量少、降水时间较为集中、降水氧g化 较 氣 水 资 源 丰 富 地 在降水时间#布上较为均勻,而且变率小;水资源贫乏地区却反而降水时间集中,变率72014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表 13我国降水分布降水分区年降水量(毫米)分布省区农业状况多雨区1 600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的一部分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双季 稻产区湿润区1 600-800秦岭和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 区和云、贵、川及广西大部分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合林带,是 水稻产区半湿润区800-400东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 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及黄淮海平原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带,是 小麦、棉花及其他旱作物产区半干旱区400-200内蒙古、宁夏、甘肃、东北和新疆的 部分地区草原和半荒漠地带,是我国的 主要牧区干旱区200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沙漠地区及青 海、新疆的盆地荒漠地带,除绿洲以外,大部 分地区植被稀疏此外,我国各地区年际降水量的变率也很大。4.水、土组合不均我国外流河水系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河川径流量却占全国河川径流量 的95.8%;内陆河水系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 5%,但是河川径流量却仅占全国河川径 流量的4.2%。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 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黄淮海流域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6.6%,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松辽流域水资源量占全 国的3%,而耕地面积却占2 0%。由于水、土组合不均,就形成了少部分土地集中了大量水资源,而大部分土地却极度缺乏 水资源的局面。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境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以至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四、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动植物与微生物。它分为人工培育和野生的生物资源,包括 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鱼类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我国陆栖脊椎动物有 2 290多种,占世界总种类数的10.9%;我国拥有海洋生物3 000多种;高等植物有27 150种,数量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在这些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中,还有许 多特有、稀有或珍贵的种类。这些资源,很多可用于食物、医药、工业原料、观赏、环境保护等,并可为动植物育种提供丰富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植物重要的起源中心,仅作物、果树、蔬菜所保存的品种资源就有1.7万多种。五、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氷和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闻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从气候带来考虑,我国最北部也属温带,故热董与射资源十分#寨。丨除高寒山区外,全 國各地都有发展农业的辐射条件与热量条件。但 降 水 资 源 主 _觀 來 翼#带 来 癜 _親热 f洋面的湿热气壤,在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则因为缺乏降水资糠,难以发展农业,甚里连牧 並所需的草类#以成游,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或荒漠。我国气候资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气 候类型丰富。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是_ 归 千 旱 带 里 面 的 一 _漏丘陵山藏f t#海拔高度、坡向与地形的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很多。第 三 节 表 社 会 经 务 资 錄、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概述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力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 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城市工业、运输、邮 电 等 展 状 况,农业资金条件,农村 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政策等。本节只探讨农业劳动力资源。概括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 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严重,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2)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3)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支持和辐射能力较弱,不能大量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形成足 够的农业投资,因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4)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 要求还很不适应,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二、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作用及特性1.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 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农业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的数量是指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数。决定因素有两个:自然因素。指适 龄和超龄劳动力的加人、退出以及死亡减员。社会因素。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体力表现为劳动者体质的强弱,智力表现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决定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和 文化教育发展水平。2.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 动,即劳动力的使用,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转变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 产资料。因此,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3劳动力资源的特性(1)社会性。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取决于人口 再生产的规模、速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一切又必然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劳动力资源的质 量则受劳动者自然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和社会风尚的影晌和制约。(2)能动性。由于劳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使劳动力资源能够能动地进入生产程。即使劳动力资源被当作开发利用的对象,这种开发和利用也是通过劳动者自身的活动完成的。(3)时效性。劳动力资源是动态资源,它随着人的生命活动不断产生、不断消失。因而当 一窜时期内的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就只能流失。/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更容易受自然条件 的制约(如土地自然肥力、光照、温度、水分等)。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即使投人的劳动暈不变甚至减少,也会比劣等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效率高。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加强对自然力的研 究,敦造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生产力,这样就可麻大太撼高難动生产率。圍義质。隹 隹 首 要 的 决 定 顏 素 掇高劳动者的g知识水平、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能力,对劳罅生产率舲攤离有着决卑胜_爆a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5)搞好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的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资源 的综合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6)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效率高低最终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者的 劳动技能,二是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是一种潜在的劳动能力,只有劳动者发挥 了劳动积极性,潜在的劳动能力才能变成现实的劳动能力,才能最终提髙劳舜效率,才能提高 劳动生产率。因此,要不断改革完善和落实各种支农政策,包括农产品收购和价格政策、农用 生产资料供应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1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概况(1)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基 数大,增长快。据 2012年 中国统计年鉴 显示,截 至 2011年年底,我国乡村总人口数为 65 6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8.7%。乡村就业人员数40 506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 数为26 594万人,占就业人数比重的65.7%。(2)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健康水平低;文化技术水平低。据 2012年 中届统计年鉴 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是文盲的占农村 人口数的5.5%(全国文盲人口占比是5.2%),小学程度的占26.5%,初中程度的占53.0%。(3)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生产项目少,容纳劳动力有 限,农业劳动力资源的3 0%4 0%处于过剩状态。要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是要控制 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二是转移农业剩余劳 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业内部的转移。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吸引农 业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劳动力在大农业的领域内开辟 广阔的生产门路。(2)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庭院经济。通过在房前屋后种植园艺作物,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并获得较高收益。(3)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扩大生产门路。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水 平。兴建农村小城镇,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走乡村城 市化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4)区域间流动。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劳动力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地区可 以向人少地多的地区转移一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吸纳 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以保证经济发达地区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5)向城市转移。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扩大城乡经济往来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能解决 城市劳务需求。因此各地应清理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方 便,切实保障农民的合理权益。_|_|_圓资源经密学是研究自然资鑼开发痛J用、倮 护 和 管 瑪 经 繚 发 展 相 互 关 系 12 第 一 章 农 业 资资源科学与经济科学综合交叉的产物。它侧重研究稀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及其 经济效应与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资源经济 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基础原理。、人口经济原理(一)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是由劳动者进行的。生产是为了消费,生产者本身及其家属是消 费者。所以生产不是目的,而是取得消费资料的手段。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 富总量多于自身及其家属所需要的消费品。否则,人口多的优势就会转化成劣势。(二)人口是劳动力的来源人口过少会使劳动力资源稀缺。相反,人口过多,则会使物质与文化消费供应不足,从而 妨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带来失业、低收人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三)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经济会加速发展;当人口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时,一是 人口过少、密度过小,则使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结果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人口过多、密度过大,则必然出现掠夺式经营,使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经济不能顺利发展。(四)我国的农村人口问题人口何题是由于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过 大,增长过快,将会引起以下各种问题:(1)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增长相当部分被农业人口的增长所抵消,结果必然影响农业 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2)农业自然资源绝数量大,但是按人口平均的相对占有量小,结果必然造成农业自然 资源长期超负荷利用和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