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
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50378
2019
绿色
建筑
评价
标准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EJ p GB/T 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for green building 2019-03-13发布2019-08-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GB/T 50378-2019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9 年8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GB/T 50378-201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850Xll68毫米1/32 印张:4 字数:122千字2019年6月第一版2019年6月第一次印刷定价:35.00元统一书号:15112 3338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最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en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en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19年第61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千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同时废止。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e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3月13日3 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千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8164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安全耐久;5.健康舒适;6.生活便利;7.资源节约;8.环境宜居;9.提高与创新。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2.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3.增加了绿色建筑等级;4.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5.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规范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4 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恒大集团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单位: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北京)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清勤韩继红曾捷王晓锋王有为叶青鹿勤林波荣杨建荣孟冲单彩杰宋凌林常青杨柳李国柱蒋荎陈立徐海云庄伟匡谢琳娜高迪张赞杨华秋程志军叶凌孙桢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加平王建国俞滨洋毛志兵娄宇沈迪李迅杨仕超李百战赵捚陈琪5 目次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3 3.1 一般规定.3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 4 安全耐久.6 4.1 控制项.6 4.2 评分项.6 I 安全.6 II 耐久.7 5 健康舒适.9 5.1 控制项.9 5.2 评分项.10 I 室内空气品质 10 II 水质 11 IlI 声环境与光环境 11 N 室内热湿环境.12 6 生活便利.14 6.1 控制项.14 6.2 评分项 14 I 出行与无障碍 14 II 服务设施.15 IIl 智慧运行.16 N 物业管理 1 7 7 资源节约.19 6 7.1 控制项.19 7.2 评分项 2 0 I 节地与土地利用 2 0 11 节能与能源利用 2 2 皿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 4 W 节材与绿色建材 2 6 8 环境宜居 2 8 8.1 控制项 2 8 8.2 评分项 2 8 I 场地生态与景观 2 8 II 室外物理环境 30 9 提高与创新 3 2 9 1 一般规定.32 9.2 加分项 3 2 本标准用词说明 34 弓1用标准名录 3 5 附:条文说明 3 7 7 Contents 1 G eneral Prov1s1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3 3.2 Assessment and Rating 3 4 Safety and Durability 6 4.1 Prerequisite Items 6 4.2 Scoring Items 6 I Safety 6 II Durability 7 5 Health and Comfort 9 5.1 Prerequisite Items 9 5.2 Scoring Items 10 I Indoor Air Quality 10 II Water Quality 11 III Sound and Daylighting 11 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12 6 0 ccupant Convenience14 6.1 Prerequisite Items 14 6.2 Scoring Items 14 I Transit and Accessibility 14 II Service Facility 15 III Intelligent Operation 16 N Property Management 17 7 Resources Saving 19 8 7.1 Prerequisite I terns 19 7.2 Scoring Items20 I Land Saving and Land Utilization 20 II 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Resources Utilization22 III Water Saving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24 N Material Saving and Green Materials.26 8 Environment L 1vability 28 8.1 Prerequisite Items 28 8.2 Scoring I terns 2 8 I Site Ecology and Landscape 28 II Out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30 9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3 2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3 2 9.2 Bonus Items 32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4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 5 Addition:Expl.ana t1on of Prov1s1ons 3 7 9 1 总贝u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0.4 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场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2术语2.o.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o.2 绿色性能green performance 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2.o.3 全装修decorated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2.o.4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5 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 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千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3.1.2 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3.1.3 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3.1.4 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3.1.5 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3.2.2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3.2.3 对千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3.2.4 绿色建筑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3 表3.2.4绿色建筑评价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控制项基础分值安全健康生活资源环境新加分项耐久舒适便利节约宜居满分值预评价分值400 100 100 70 200 100 100 评价分值400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注:预评价时,本标准第6.2.10、6.2.11、6.2.12、6.2.13、9.2.8条不得分。3.2.5 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Q=(Q。+Q1+Qz+Q3+Q4+Q5+QA)/10(3.2.5)式中:Q-总得分;Q。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Q1Q5 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评分项得分;QA 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3.2.6 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3.2.7 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3.2.8 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 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2.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 表3.2.8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比例,或建筑围护结构提围护结构提高围护结构提高供暖空调负荷降低高5%,或负10%,或负荷降低20%,或负荷降低比例荷降低5%10%15%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I5%I 10%I 20%降低比例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3级2级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室外与卧室之间、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分户墙(楼板)两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侧卧室之间的空气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室楼板的撞击声隔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均值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10%20%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注: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基准、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基准均为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2 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对应的标准为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外窗气密性能GB 50118。3 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包括氨、甲醒、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氛、可吸入颗粒物等,其浓度降低基准为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要求。5 4安全耐久4.1控制项4.1.1 场地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滞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滂基础设施;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含氢土壤的危害。4.1.2 建筑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4.1.3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4.1.4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4.1.5 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1.6 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4.1.7 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4.1.8 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4.2评分项I安全4.2.1 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价分值为10分。6 4.2.2 采取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采取措施提高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水平,得5分;2 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得5分;3 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得5分。4.2.3 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产品或配件,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得5分;2 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得5分。4.2.4 室内外地面或路面设置防滑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建筑出入口及平台、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卫生间等设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不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Bd、Bw级,得3分;2 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心Aw级,得4分;3 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得3分。4.2.5 采取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评价分值为8分。II耐久4.2.6 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8分,并按7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变措施,得7分;2 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得7分;3 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得4分。4.2.7 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l 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得5分;2 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千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得5分。4.2.8 提高建筑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10分。2 采用耐久性能好的建筑结构材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得10分:1)对于混凝土构件,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或采用高耐久混凝土;2)对于钢构件,采用耐候结构钢及耐候型防腐涂料;3)对千木构件,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耐久木制品。4.2.9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得3分;2 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得3分;3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得3分。8 5健康舒适5.1控制项5.1.1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醒、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应禁止吸烟,并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5.1.2 应采取措施避免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应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5.1.3 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2 应制定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实施,且生活饮用水储水设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应少于1次;3 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4 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5.1.4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2 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5.1.5 建筑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 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2 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9 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的无危险类照明产品;3 选用LED照明产品的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的规定。5.1.6 应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环境。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采用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5.1.7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2 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3 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5.1.8 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5.1.9 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5.2评分项I 室内空气品质5.2.1 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氨、甲醒、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低于20%,得6分;2 室内PM2.s年均浓度不高于25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g/m3,得6分。5.2.2 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选用满足要求的装10 饰装修材料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8分。II水质5.2.3 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等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评价分值为8分。5.2.4 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采取措施满足卫生要求,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l 使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成品水箱,得4分;2 采取保证储水不变质的措施,得5分。5.2.5 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评价分值为8分。II1 声环境与光环境5.2.6 采取措施优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8分。5.2.7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2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5.2.8 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1 1 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千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得9分。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3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千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3 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得3分。W 室内热湿环境5.2.9 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2 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11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5.2.10 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分。2 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12 5.2.11 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表5.2.11的规则评分。表5.2.11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评分规则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sz得分25%Sz35%3 35%Sz45%5 45%Sz55%7 Sz诊55%9 13 6生活便利6.1控制项6.1.1 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6.1.2 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6.1.3 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6.1.4 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6.1.5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6.1.6 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6.2评分项I 出行与无障碍6.2.1 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2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6.2.2 建筑室内外公共区域满足全龄化设计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均满足无14 障碍设计要求,得3分;2 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得3分;3 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得2分。Il服务设施6.2.3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住宅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的4项,得5分;满足6项及以上,得10分。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千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千500m;3)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千1000m;4)场地出入口到达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5)场地出入口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千800m;6)场地出入口到达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千500m;7)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具有不少千3种商业服务设施。2 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的3项,得5分;满足5项,得10分。1)建筑内至少兼容2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2)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3)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千10%;4)周边500m范围内设有社会公共停车场(库);5)场地不封闭或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向社会开放。6.2.4 城市绿地、广场及公共运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步行可达,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15 行距离不大千300m,得3分;2 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2分。6.2.5 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0.5%,得3分;2 设置宽度不少千1.25m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道长度不少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少于100m,得2分;3 室内健身空间的面积不少千地上建筑面积的0.3%且不少千60m气得3分;4 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m,得2分。川智慧运行6.2.6 设置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且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评价分值为8分。6.2.7 设置PM10、PM2.s、CO2浓度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且具有存储至少一年的监测数据和实时显示等功能,评价分值为5分。6.2.8 设置用水远传计量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分级记录、统计分析各种用水情况,得3分;2 利用计量数据进行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管道漏损率低千5%,得2分;3 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空调冷却水的水质指标,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结果,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得2分。6.2.9 具有智能化服务系统,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16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具有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安全报警、环境监测、建筑设备控制、工作生活服务等至少3种类型的服务功能,得3分;2 具有远程监控的功能,得3分;3 具有接入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功能,得3分。W物业管理6.2.10 制定完善的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且有效实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相关设施具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得2分;2 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节能和节水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得3分。6.2.11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平均日用水量大于节水用水定额的平均值、不大于上限值,得2分。2 平均日用水量大千节水用水定额下限值、不大于平均值,得3分。3 平均日用水量不大千节水用水定额下限值,得5分。6.2.12 定期对建筑运营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运行优化,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得3分;2 定期检查、调适公共设施设备,具有检查、调试、运行、标定的记录,且记录完整,得3分;3 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施,得4分;4 定期对各类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公示,得2分。6.2.13 建立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机制,编制绿色设施使用手17 册,形成良好的绿色氛围,并定期开展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绿色建筑技术宣传、绿色生活引导、灾害应急演练等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并有活动记录,得2分;2 具有绿色生活展示、体验或交流分享的平台,并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得3分;3 每年开展1次针对建筑绿色性能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公示,得3分。18 7资源节约7.1控制项7.1.1 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7.1.2 应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并应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2 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7.1.3 应根据建筑空间功能设置分区温度,合理降低室内过渡区空间的温度设定标准。7.1.4 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采光区域的照明控制应独立千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7.1.5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7.1.6 垂直电梯应采取群控、变频调速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措施。7.1.7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19 2 用水点处水压大千0.2MPa的配水支管应设置减压设施,并应满足给水配件最低工作压力的要求;3 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求。7.1.8 不应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7.1.9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2%;2 公共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1%。7.1.10 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2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7.2评分项I 节地与土地利用7.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对千住宅建筑,根据其所在居住街坊人均住宅用地指标按表7.2.1-1的规则评分。表7.2.1-1 居住街坊人均住宅用地指标评分规则人均住宅用地指标A(m勹建筑气候得分区划平均3层平均4,._,平均7平均10,._,平均19层及以下6层9层18层及以上33A36 29A32 2lA22 l7Al9 I2A冬1315 I、VIlA33 A29 A2l Al7 Al2 20 20 续表7.2.1-1 人均住宅用地指标A(m勹建筑气候得分区划平均3层平均4,.,平均7,._,平均10,._,平均19层及以下6层9层18层及以上33A36 27A30 20A2l l6Al7 12A:(13 15 II、VIA33 A27 A冬20A16 Al2 20 33A冬3624A27 19A20 15Al6 llA冬1215 川、W、VA冬33A24 Al9 A冬15A冬1120 2 对千公共建筑,根据不同功能建筑的容积率CR)按表7.2.1-2的规则评分。表7.2.1-2 公共建筑容积率(R评分规则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得分旅馆饭店、交通枢纽等卫生、社会福利等LORl.5 0.5RO.8 8 1.5R2.5 R2.0 12 2.sR3.5 0.BRl.5 16 R3.5 1.sR2.0 20 7.2.2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12分,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按表7.2.2的规则评分。表7.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评分规则建筑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得分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5%冬凡20%5 住宅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Rr多20%7 的比率RpR彦35%且凡60%12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Rp10.5 5 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Rp1o.7且凡70%7 的比率RpRp1多1.0且凡60%12 21 7.2.3 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地下停车库或地面停车楼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住宅建筑地面停车位数量与住宅总套数的比率小千10%,得8分。2 公共建筑地面停车占地面积与其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小于8%,得8分。11 节能与能源利用7.2.4 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得5分;达到10%,得10分;达到15%,得15分。2 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5%,得5分;降低10%,得10分;降低15%,得15分。7.2.S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7.2.5的规则评分。表7.2.S冷、热源机组能效提升幅度评分规则机组类型能效指标参照标准评分要求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性能系数循环冷水(热泵)提高6%提高12%(COP)机组现行国家标直燃型漠化锥吸收式制冷、供热准公共建冷(温)水性能系数筑节能设提高6%提高12%机组(COP)计标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GB 50189 风管送风式和屋能效比(EER)提高6%提高12%顶式空调机组22 续表7.2.5 机组类型能效指标参照标准评分要求多联式空调制冷综合性能(热泵)机组系数IPLV(C)现行国家标提高8%提高16%准公共建燃煤热效率筑节能设提高3个提高6个锅百分点百分点计标准炉燃油燃气热效率GB 50189 提高2个提高4个百分点百分点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比(EER)、能源消耗效率家用燃气热水炉热效率值(沪现行有关1级能效国家标准节能评价值等级限值蒸汽型漠化捚吸收制冷、供热性能式冷水机组系数ca沪)得分5分10分7.2.6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未端系统及输配系统的能耗,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低20%,得2分;2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3分。7.2.7 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