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基础知识正文.pdf
下载文档

ID:3301037

大小:914.02KB

页数:4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2-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济基础 知识 正文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精华备考资料一、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考察规律 围绕教材,全面考核,教材六大部分的分值分布稳定教材各部分名称单选题多选题合计分值分值比例经济学基础 题题 分 财政 题题 分 货币与金融 题题 分 统计 题题 分 会计 题题 分 法律 题题 分 合计 题 题 分 考题渐趋综合性及细致性近年来,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的题目内容更侧重综合性和细致性,一个题目中通常含有多个知识点,题干表述形式经常是“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年的试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在 年的试卷中,上述提问方式下,单选题有个,多选题有 个.【应用举例:年多选题】关于税制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纳税人只能是法人B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C 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总是一致的D 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E 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应对策略提示】全面复习,不要随意猜题,这样才能够把教材中很细的考点看到,不留知识死角.喜新且不厌旧不厌旧“旧”考点是指历年真题考核过的考点,包括原题考点及与原题相关的考点.此部分分值通常在 分左右.年试卷中与历年真题有关的考点考核了 分,教材六大部分中会计、经济学基础、统计、货币与金融这四部分考核历年真题相关考点略多喜新“新”考点包含两部分:历年真题未考核过的原有内容;当年教材新增内容每年的考试题目中均包括新增考点,分值在 分左右,其中当年教材新增内容考核的较少,大部分还是考核原有内容二、中级经济基础六大部分常考内容统计【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单选题 题,多选题个,分值在 分左右.(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在一、二、四、五、六章(分);命题集中分布在市场需求、均衡价格、无差异曲线、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相关理论、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干预这几个方面;有关第六、八、九、十章的内容大多属于知识性考题,相对容易得分;有一定量的应用型考题,且内容多与产权、外部性等有关;(二)常考内容 市场需求;均衡价格;无差异曲线;市场结构的类型;劳动的供给曲线;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干预;经济周期;国际贸易理论.【第二部分财政】单选题 个,多选个,分值在 分.(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在税收、国债、预算管理三节;有关财政部分内容的考核多为知识性考核,熟悉考试用书就可以得分 考察计算可能性极小,如果考察计算,一定是税收方面的(二)常考内容 公共物品的定义以及融资生产;财政的三大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税收分类与转嫁;政府预算职权划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划分;财政政策工具.【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单选题 题,多选题个,分值在 分.(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在货币供求、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金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融监管、国际货币体系这几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考察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业务部分;每年基本会考察关于货币学派的题目,只要记住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得分并不难;(二)常考内容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巴塞尔协议;国际货币体系.【第四部分统计】单选题 题,多选题个,分值在 分.(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在二、三、五节;本部分考核计算题相对较多,比重会占到三分之一左右(二)常考内容 中位数计算;离散系数、标准分数;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几种基本的抽样调查方式;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的计算.【第五部分会计】单选题 题,多选题个,分值在 分.(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主要集中于前四节 每年基本都会考察计算,主要考察营业利润、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计算.(二)常考内容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基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记录、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计算.【第六部分法律】单选题 题,多选题个,分值在 分.(一)命题特点 考核重点在物权法律制度以及合同部分,其次是工业产权部分 命题集中在合同的效力、订立、履行、终止、担保、保全,以及物权法部分的所有权、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 法律部分的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型考题,熟悉教材、抓住重点即可得分.(二)常考内容 所有权;担保物权;用益物权;合同的效力、订立、履行、终止、担保、保全;专利权和商标权.三、经济基础知识(中级)高频考点归纳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购买的欲望;购买的能力.(缺一不可)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减少.供给曲线:表示供给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其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其目的在于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知识(中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对于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也成反方向变动;对于低档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年发表 企业的本质一书,他认为企业的经济基础知识(中级)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于所有的生产过程中,所有企业都有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短期总成本T C总固定成本T F C总可变成本T V.总固定成本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总变动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竞争高,垄断低;竞争低,垄断高).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 量 和价 格决 策的 基 本原 则:边 际 成本 等于 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在生产要素的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家,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派生需求”.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边际收益产品(MR P)边际物质产品(MP P)边际利益(MR).生产者使用要素的目的是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获取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形状是一条水平线;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MR PVMP即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由于MP曲线向下倾斜,而P为常数,所以R PVMP曲线向上倾斜.消费者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边际效用,通过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反之,就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劳动的边际效用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时间,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劳动的供给曲线:当工资低而少时,工资上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劳动供给会增加,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相对比较富足,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公共物品的特点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质量差的商品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G D 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后两种是主要方法.收入法G D 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G D P的构成: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公式可以表示为:G D PCIG(XM)(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其中,I投资;S储蓄.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MX).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凯尔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上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注意: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经济基础知识(中级)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的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的提高.因此以人为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 P 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总供给.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就业人口,是指在 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 .失业的类型: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型失业.()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 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大卫李嘉图在 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赫克歇尔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并形成了当代贸易基础.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汇率水平;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包括: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限制(壁垒),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主要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世界贸易组织(WT O)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如国防、航海中的灯塔等.“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主要特征)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派生特征).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政治机制显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 公共物品的融资;公共物品的生产.公共物品的融资包括:政府融资(强制融资).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私人融资(或自愿融资).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联合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两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 实现公平收入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财政履行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公共选择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个人主义方法论.即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经济人假设.政治人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投票循环(孔多塞悖论);官僚体系无效率;利益集团与寻租.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主要有: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在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包括: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 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目前,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类.税收是公共机关依法 强 制收 取的、对 纳税 人不 附带 直 接回 报义 务的课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等;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船税;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税收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税收收入最初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达到一定税率水平后,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拉弗曲线的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形成税负归宿.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和税收资本化六种.前转是税负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其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国债即国家债务,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与私债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为“金边债券”.国债按偿还期限划分分为短期国债(年以内的)、中期国债(年)和长期国债(年以上).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国债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实物国债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货膨胀时采用.年我国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实物国债.国债的政策功能包括:弥补财政赤字(基本功能,常用方式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国债的负担:认购者负担(债权人负担);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注意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是税收.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包括:国债余额 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发展中国家不超过.债务依存度.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 之间.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国债发行制度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期限、价格、数量和标的国债是国债期货合约中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期货国债具有保值、投机和套利功能.现货交易是最普遍和常用的国债交易方式.国债市场的功能包括: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第十四章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本质方面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政府预算的职能包括: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政府预算的原则包括: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部门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预算编制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下两上”的基本流程.第十五章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遵循的原则包括: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技术原则.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财政联邦制模式.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实行财政联邦制.财政单一制模式.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实行财政单一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包括: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第十六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类型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分为:汲水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通过公共投资来启动社会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方法;补偿政策:政府用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来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以缓解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萧条,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需求,结果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扩大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经济繁荣,此时政府通常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减少或抑制社会需求,结果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缩小或盈余扩大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稳定增长时期采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三种类型类型效果“双松”这种政策组合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也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双紧”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抑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也可能带来经济停滞“松紧”搭配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可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难以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大量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内在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联系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外在时滞与决策单位直接发生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 我国 年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年 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年第三季度 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从 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七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派生需求.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