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3298799

大小:217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2-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4 山东省 潍坊市 市直机关 遴选 公务员 笔试 答案 解析
公务员遴选王 实战遴选第一家 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 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手机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考试内容为两个写作题: 第一题: 材料1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新期待。广大农民也对依法治国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他们强烈呼吁和衷心期盼建设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法治农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建设“法治农村”首先让法治理念深入民心,让农民知法用法。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有9亿为农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富强,没有农村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若想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想,必须紧紧抓住农村这个“大头”,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农民群众中蕴藏的强大生产力和正能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法治思维欠缺、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维权意识弱化,是一个程度不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各级司法、立法和宣传部门,要把广大农民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把农村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攻阵地”。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深入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用新时期的法治理论武装头脑,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自觉投身于“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勇敢地拿起法律这个锐利武器,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敢于向一切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或践踏法律的种种行为作斗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袭扰,开创农村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新局面,同心同德建设“法治乡村”和“美丽乡村”。 其次要坚决纠正村官“以言代法”,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现实中,农民群众习惯把村官称为当地的“土皇帝”。少数地方的村官,政治素质低劣、作风比较霸道,甚至崇尚腐败,尤其是“以言代法”现象比较突出。正是因为少数村官不坚持依法行政,不按法律法规办事,根本不听群众意见,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肆意损害群众利益和损公肥私,村务政务不公开,所以时常引发群众上访,造成村子不稳定。因此,建设“法治乡村”和“美丽乡村”,必须选好带头人。要强化村官法治教育和重点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村官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思维理念和意识,使广大村官自觉争做懂法、执法、守法的带头人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模范。要锲而不舍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落实从严治党的八项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村官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纠正村官“以言代法”的种种不法行为。 材料2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居委会主任杨慧芝,2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农村矛盾调解一线,对“法治乡村”现状有切身体会和深刻理解。在杨慧芝眼中,当下“法治乡村”建设有三大着力点。 搞好农村普法宣教须创新方式 记者采访时恰逢新圩镇圩集,杨慧芝便带记者来到热闹的圩集,当地司法、公安、民政等十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集市上分发普法宣传单、小册子和纪念品。杨慧芝说,普法宣传教育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目前这一块工作依然比较薄弱,必须加强。杨慧芝从调解过的上千起群众纠纷中,随口道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起。 2014年,黄塘村两户刘姓人家闹了起来。大刘家的母狗刚下过崽,脾气敏感暴躁。小刘路过其家门口,一不小心被母狗咬了一口,鲜血直流。为此,小刘多次上门讨说法、要赔偿。 小刘说,狗咬人,狗主人赔钱,天经地义;大刘说,农村“狗不关,鸡不吊”,牲畜在外满地跑,小刘走路不抬头不挺胸,鬼鬼祟祟像小偷,狗眼本就看人低,咬了不关我的事。 两家闹得不可开交,找到杨慧芝评理。杨慧芝找村委会、找退休干部、找当事人亲属,磨嘴皮,讲道理,最后大刘终于答应赔500元给小刘。 杨慧芝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来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不懂法、不遵法问题在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狗咬人”这类纠纷经常发生,村里一些人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六五”普法,在农村普法方面投了不少钱,出台了不少规定,但效果有待加强,方式亟须改进。 璋塘村70岁的村民阮继珍告诉记者,年轻人外出务工了,村里只有老老小小。自己从不看上面发放的普法宣传资料,一是不认字、看不懂,二是年纪大、眼神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杨慧芝提交了一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建议,呼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局面,强调法制宣传内容要坚持实用性,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 青原区司法局长欧阳春英对记者说,她很赞同杨慧芝的建议,目前区里正在探索把“新元素”引入农村普法。例如,在向村民发放宣传单的同时,一起发放印有法律知识图片的小扇子;鼓励农民剧团排演普法节目在各镇村巡回演出;开设手机客户端平台发送典型案例普法;推广农村“大喇叭”工程,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使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均取得了较好的宣教效果。 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补齐“短腿” 杨慧芝年近6旬,擅长基层矛盾调解工作,总结出了“四心”“四法”传授推广,但法律知识不足和专业调解人员缺乏经常令她很苦恼,她向记者介绍了一起刚刚调解成功的纠纷。 2015年初,田北村村民戴亨灿把一头公牛拴在自家门口,村民李文凤牵一头公牛路过戴家,两头牛架着牛角顶了起来。老戴和老李赶紧上前扯牛绳拉牛架,混乱中一不小心,老李自家的公牛一脚踩到了老李脚踝,把老李踩成了粉碎性骨折。 老李治脚花了上万元,双方因为赔偿闹得不可开交,便找到了杨慧芝。“牛脚踩人脚”这事,可难倒了杨慧芝。她问了周围许多人都说不知咋办,她便跑到邻近的值夏镇法庭找到胡庭长,查阅了相关法律条文才弄清楚,动物打架伤人,双方都要负责。杨慧芝拿着法律条文来回做双方工作,最后老戴终于答应赔偿一半医药费,两家这才息事宁人,安心过年。 回顾这些年的调解经历,杨慧芝深有感触地说:“基层小矛盾层出不穷,情况复杂,调解过程中经常遭遇法律难题。农村法律人才奇缺,人员队伍不稳,收入待遇较低,严重制约了‘法治乡村’发展进程。” 杨慧芝说,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例,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人民调解工作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功不可没。然而,人民调解员仍然属于义务工作,工作全凭个人热情,没有任何经费、人员、编制保障。 在新圩镇,人民调解工作由村书记、村主任、治保主任等负责,没有专人专职,属于兼职工作。近年来,青原区率先在全省实行“以案定补”,调解一起纠纷补贴相关人员50元至150元不等,但平摊到个人,微不足道。区里每年都会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一两次培训,但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低,无法承担复杂的矛盾调解。 新圩镇党委书记刘洁说,杨大姐是镇里的宝,帮助镇里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每个镇要是都有两个“杨慧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就有可能了。在乡镇,人民调解员是一个极好的普法和维稳平台,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定岗、定员、定经费。 青原区一名叫李海军的律师对记者说:“现在涉及婚姻、打架、欠债、交通事故的法律咨询非常多,我经常接到村民来电。其实农村的法律需求非常大,应当大力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让更多专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杨慧芝告诉记者,她现在名气大了,找她调解矛盾的人络绎不绝,连周边县市的人也经常跑过来,她比法官还累。她的最大心愿是政府出台制度保障,让基层涌现更多的“杨慧芝”,与她一起建设“法治乡村”的美好未来。 改善农村法治环境需综合施策 在杨慧芝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洋田村。在这里她向记者讲述了去年村里发生的“青龙白虎”事件。73岁村民曾凡镗和36岁村民曾令怀是邻居,小曾打工赚了钱,准备在家盖栋新房,还设计好了阳台、飞檐。曾凡镗老两口找到小曾,说自家的房子在青龙方位,小曾的房子在白虎方位,按照农村“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宁让青龙高千尺,不让白虎强半分”,对方的房子比自家的高、比自家的宽,会断了自家的财路,所以小曾的新房不能盖。 协商不成,老两口就阻挠小曾施工,经常推倒新砌的墙体,并以死相威胁,村干部调解多次,就是做不通老两口的工作。杨慧芝知情后,冒着高温酷暑,先后六次来到村里调解,最终老两口被杨慧芝的热心和耐心感动,放弃了当初的想法。 翻阅“杨慧芝工作室”里的一宗宗案卷,记者发现,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新旧思想观念冲突加大,邻里婆媳吵架、村民争水争田这类旧矛盾逐渐减少,新型矛盾却不断增加。 据一些基层干部介绍,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征地拆迁、交通事故赔偿、规划建房、乡村债务等方面矛盾高发。从杨慧芝近年来调处的大量矛盾纠纷看,有一半来自这些领域,需引起高度重视。 刘洁认为,“法治乡村”建设要坚持“严格执法”和“人民调解”两条腿走路。当前,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执法环境建设,对属于人民调解范围之外的违法行为应该进行有力打击,让缠访闹访、恶意投诉者受到严厉制裁。 “在农村,在路边栽一棵樟树没人砍,栽一棵桂花树就很容易被破坏,这是因为村民认为樟树是聚龙气的树,不能砍。”青原区区委副书记邹卫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阐述她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解。邹卫梅说,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重视乡风民俗、乡规民约对法治建设的作用,使之与依法依规治理有机结合,这将会对基层矛盾化解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材料3 近日,滨州市阳信县司法局为金阳街道刘王庄及周边村的数百名群众送来了丰盛的“法治文艺大餐”。文艺演出现场,独唱、相声、毛竹板、西河大鼓等轮番上演,赢得群众的阵阵喝彩。 据了解,为丰富乡村法治文化生活,让群众在健身休闲中学到法律知识,阳信县司法局投资2万余元在刘王庄村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法治文化广场占地400余平方米,绿化良好,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是阳信县第一个集普法教育、廉政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文化广场。广场中央搭建了“法治文化大舞台”,并安装了以法治漫画、三字经、故事、书法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橱窗,成为一道法治文化风景线,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自从建成这个法治文化广场,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天都喜欢来。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学到一些法律知识。”村委会主任刘文海高兴地说。据介绍,法治大舞台建成后,县司法局将定期组织开展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乡村法治文化生活,做到“天天有笑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 材料4 2014年2月11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在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召开,主要传达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新常态下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措施。 在谈到农村法治建设时,会议一致认为要按照建设法治潍坊要求,坚持依法治村、依法治农,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依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农村社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问题】 要求结合潍坊实际,谈一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思路、措施,要求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解析】(480字)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乡村发展带来活力,也给乡村治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在一些乡村,村干部却依然习惯于用强硬的手段去治理乡村,引发了农民诸多不满和矛盾纠纷。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法治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因此,乡村治理必须依法推进。 首先,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乡村干部要学好法律法规,带头做法治建设的宣传者、推动者,提高依法依规治村能力。要加大普法力度,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增强农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从而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要把村党支部建设好,把“带头人”选好,注重培养年轻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不仅自己要勤劳致富,还要能够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基层党组织要有效发挥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 再次,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乡村治理带来的实惠。 第二题 材料1 2月13日,重庆火车北站广场上,一个名叫“梦想驿站”的服务区吸引不少人围观。这里除了提供乘车咨询、免费开水、书刊阅览、手机充电等服务外,还特别设立一块大型LED屏,滚动播放“感动重庆”微电影、“重庆好人”的故事。这是重庆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供便民服务过程中融入“三个倡导”内容的生动事例。 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发后,重庆广泛调研,认真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激励人们立足本职岗位创业创造,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庆人,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 搭建社会平台,引导人们把个人梦想融入共同梦想。开设梦想课堂,采取社区课堂、公开课堂、流动课堂等形式,累计开课3000多次,直接受众超过20万人次。开办梦想沙龙,营造“共话中国梦、分享我的梦”的公共空间,开展活动超过1000场次。开展“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把主流价值融入到学业、事业、生活和家庭规划之中。 弘扬先进典型,激励人们自觉参与道德实践。组织“富民兴渝贡献奖”“感动重庆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群众性评选。举办首届“爱·重庆”微电影大赛,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197部。 打造生活载体,推动生活养成教育实践。开展“粒粒皆辛苦”餐桌文明行动、“衣旧情深”闲置衣物再利用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生态农场等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在商场、商圈、餐饮街等推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的消费文化。 扩大群众基础,促进市民素质提升。深化文明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开展“善美行业”文明行风行动、“美景美行”文明旅游行动等,推动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材料2 张励志是铜陵市北京路小学的一名学生,家境贫寒的他春节前在网上默默许下了自己的心愿,能够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拥有一副乒乓球拍:“我许了这个愿望,愿望像别的孩子一样可以实现。” 春节刚过,张励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副乒乓球拍,他的心愿的实现得益于铜陵市开展的“微爱圆梦行动”。68岁的汪荣振老人在网上认领了小张的心愿,用他的退休金满足了孩子的愿望。而通过“微爱圆梦行动”,老人已经认领了7个孩子的心愿:“我也非常乐于做这个工作。我每一天只要做一点事,回家饭就吃得香,就很踏实。” 善行善举的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微爱圆梦行动”中,大家争帮他人,争做“好人”。“微爱圆梦行动”发起人之一的孙松桥说,一个心愿有时会被3、4个市民争着认领,年前挂出去的600多个心愿很快被认领完了:“我们准备线上线下联动,还会设立一个梦想基金,不管任何人只要是需要一些小的帮助的,我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铜陵市民的行动,只是安徽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好人好事的大力宣传,安徽正将典型效应发展成群体效应,进而放大成社会效应。 为了鼓励好人好事,安徽在省级层面建立起“道德模范专项基金”和“安徽好人救助基金”,在各地建立起解决道德模范生活就学困难、提供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 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社会风尚,激励更多市民投身公益事业。铜陵市民:“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我们的祖国就会越来越好。” 材料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道德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我们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所在。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在“知、信、行、成”四个字上聚焦,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衔接递进、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   “知”:解决好“知道和理解”问题   知行合一,论先后,“知”为先。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做到“知”,这是行动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切实贯彻,也须从“知”入手,以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自觉。   “知”其“为什么”,强化担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精神风貌,乃至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标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合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重大作用。   “知”其“是什么”,把握内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它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要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24个字”的内在含义,凝聚起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   “知”其“怎么干”,明确路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涉及全体人民的精神建设工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部署新要求,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让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都参与进来,形成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合唱。   “信”:解决好“信守和认同”问题   知行合一,关键在于在“知”与“行”之间架起“信”的桥梁,但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知”而不“信”,“行”也就成了空话。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是指在相信、信守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自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要至少做实三个立足点:   立足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取得了实践上的伟大成就,也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伟大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源于中国实践,又为中国实践所证明,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看家本领,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真正成为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同时引导更多的群众去学习、掌握、相信,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价值观中优秀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和光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思想资源,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无不对幸福生活充满渴望。“向善”、“向好”、“向富”、“向美”的精神诉求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中,任何人都希望活得快乐幸福,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将人们“向善”、“向好”、“向富”、“向美”的不懈追求挖掘出来并提炼升华,使其成为主流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价值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贴近性,将“24字”内涵与当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人们追求梦想的实际行动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动力和信心,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行”:解决好“行动和融入”问题   知行合一,论轻重,“行”为重。“行”是“知”和“信”的实践转化,反过来对“知”和“信”又有深化促进作用。“知”和“信”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上,其效果必须通过“行”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进而坚持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实践融入的大文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所有“行”之中,真正做到“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全方位融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融入具体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政策导向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像商鞅“立木为信”一样,在经济运行和社会活动中把价值观“立”起来,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全过程融入。在谋划、部署、推进各项工作过程中,在开展国民教育、宣传舆论、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注重自始至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始至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   全社会融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共同参与、协力推动。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承担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时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职能,使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强势推进的势头。同时,要积极引导一切社会力量,从本系统、本部门、本区域、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和认知系统。   “成”:解决好“成效和落实”问题   知行合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成”。“行”而不“成”,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不“行”。因此,在“行”之后,还要推动落实,产生真正长久的实际效果: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又芳菲满园、香飘万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其“成”最终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社会好风尚的形成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有好载体的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北落实,主要依托于两大活动载体 —— “善行河北”和“中国梦·赶考行”。两年来,这两大活动不断向深入推进,涌现了无数“河北好人”,引领了燕赵好风尚,传播了河北好声音,塑造了河北好形象。实践证明,这两大载体体现中央要求,符合河北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河北对内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形象的重要品牌和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子。我们要按照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和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领域、创新形式,努力构建起推动两大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两大载体进一步抓实、立住、叫响、传开,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 材料4   辽宁日报1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根据该报编辑部对一些大学授课情况两个多月的调查,批评大学课堂上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公开信指出,一些文科教师把中国当做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并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带到课堂上。“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其结果“让同学们感到心情很灰暗”。   辽报的报道激起巨大反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战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其中反对者从行业道德到事实细节各个层面质疑辽报,称该报对高校的调查形同“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这一报道是“抓右派”的先声等。这样的口气还真有点让人联想起“路线斗争”。   中国最好还是别往那样的方向走。让我们跳出这些激烈语气业已导致的种种后果,包括阵营感、站队的压力等等,来梳理一下事实本身,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舆论场围绕它争论的又是什么。   先说“呲必中国”现象,它在大学课堂里有吗?普遍吗?要说它有,这是肯定的。但对它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大概存在争论。很多人的经验是,这种现象在大学里的确不是个别的,如果它属于高校管理应当纠正的范畴,那么目前这些问题的积累显然达到了有必要干预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呲必中国”是应当纠正的现象吗?我们认为,所有人有批评国家的权利,包括大学教师。但同时,大学教师的授课言论应当有政治和道德底线,这个原则需要坚守。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国家,大学教师课堂上“言论自由”受到的限制都要高于该社会的平均水平。欧美大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宣扬与主流社会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麻烦。   辽报触发这个问题,应当说在时下是有意义的。它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我们相信辽报报道这么复杂的现象,肯定有瑕疵。当各路反对者以“人肉”的态度围攻辽报时,就更不会一无所获了。怎么看辽报报道,除了评价它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呲必中国”现象本身的态度。   不能不说,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社会远未形成共识。“爱中国就应当骂它”,“爱之深所以恨之切”,这些说法是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核心主张之一。它影响了一些人,在高校圈里的流传更广泛些。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中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而言论自由是高校学术自由的最低形式。   必须指出,这些主张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 工作。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流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表达,他们参与学术探讨的不成熟观点,与他们对国家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根本态度也应做区分。但是高校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而且它们的深层社会原因尤须进一步挖掘。高校课堂很像是中国一些思想问题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它们肯定不是那些问题的真正源头,它们更像是那些问题的码头或转运站。解决高校的问题一定要从关心、团结广大教职工的角度出发,那样的话,对立面就会因为缩得很小而彰显出来,再难伪装。 【问题】(公务员遴选王,微信公众号:gwylxks) 请以“点赞社会正能量”为题,写一篇1300字的议论文。 【参考范文】(1328字) 厚爱正能量 点赞正能量 弘扬正能量 过去的一年,或许一些社会不公让你寒心,或许一些人性冷漠刺你心痛,或许一些网络“吐槽”令你反感,或许一些生活中的“负能量”使你沮丧,但总有一些人让你难忘,总有一些事让你热泪盈眶。那些贯穿于社会生活点点滴滴、蕴藏于政治经济方方面面的正能量,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时时激荡我们的心灵,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我们要为祖国点赞!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国家发展铆足了后劲;不断创新、突破“瓶颈”、补足“短板”,开创了新常态下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新局面;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显示出中共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与魄力,让人民坚定了“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信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共中央统筹谋划、内外兼修,“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APEC会议,让世界一次次聚焦中国发展、感受中国魅力!这一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我们要为群众点赞!那些发生在基层、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善举义为,绵绵不断地传递着别样的温情和满满的正能量。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无数个发生在基层的感人故事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新疆和田三万群众不惧危险自发参与围捕暴恐分子,谱写了一曲“警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颂歌;昆明火车站保安用血肉之躯阻挡杀戮,用生命彰显了职业的尊严和信念的崇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天宫一号,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潜海,从天河超算到量子通讯,在青年知识分子团队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这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份份情,感动着你我、感动着全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真善美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一个人只有汲取正能量才能变得积极、自信、乐观、向上,一个社会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国家只有集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着各种考验,承受着剧烈阵痛,尤其需要强大的正能量。面对社会万象,牢骚满腹,一味当骂客不可取,也不能只当看客,或者做匆匆过客!我们不妨静心思考,多一些“审美”少一些“炫丑”,从榜样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明心敬义、崇德向善。作为媒体,更应客观公正,甄别引导,不媚俗讨好、不哗众取宠,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公务员遴选王,实战遴选第一家,微信公众号:gwylxks)   我们应当点赞正能量。对于正能量,怀疑可以理解,而一概怀疑、尽是嘲讽不可取,应多一些点赞。网络上铺天盖地为“布鞋院士”叫好,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和人格风范在公众心中强化。我们应当厚爱正能量。不让守规矩、献爱心的人吃亏,应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方方面面对“夺刀少年”的持续关爱,让社会感受到“好人有好报”这一朴素道理。   我们更应当弘扬正能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赞美善举、厚爱义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践行善举义为。当一个郭明义变成千万个郭明义,雷锋精神就不会失传,社会正气就会长存!你怎样,中国便怎样!强大的正能量源自每一个人。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良知出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充满滔滔不竭的强大正能量!只有这样,中国梦才会成为美好的现实!中国怎样,你才会怎样!(公务员遴选王,实战遴选第一家,微信公众号:gwylxks) 11 公务员遴选王 我们最专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